1
|
“音乐”与“纯诗”:存在主义诗学上的建构与升华——兼论中国早期象征诗派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潮的通约性 |
杨经建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2
|
穆木天王独清早期诗论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派 |
廖四平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
|
|
3
|
叙“颓废之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与李金发诗歌创作关系论 |
姜玉琴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4
|
论《少年中国》的象征主义译介与早期新诗的期待视野 |
陈旭光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4
|
|
5
|
外国百科全书论象征主义与颓废派 |
谢靖庄
徐隆
曾毅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1 |
1
|
|
6
|
象征主义诗歌与比兴手法 |
陈宇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
1988 |
0 |
|
7
|
俄苏文学研究史上闪光的一页——评《俄罗斯象征主义》 |
马家骏
|
《甘肃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8
|
象征:现代主义诗歌的意义统摄 |
张目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5 |
3
|
|
9
|
李金发与法国象征诗派 |
陆文綪
|
《齐鲁学刊》
CSSCI
|
1989 |
0 |
|
10
|
中国象征诗学理论探源 |
颜同林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6 |
0 |
|
11
|
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的形式论 |
王烨
|
《理论月刊》
|
2008 |
0 |
|
12
|
略论美国小说的象征传统——兼析《红字》和《白鲸》的象征笔法 |
李赋康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1989 |
4
|
|
13
|
论新诗现代主义的内在逻辑和技术构成 |
敬文东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5 |
3
|
|
14
|
法国诗人让—阿尔蒂尔·兰波 |
江伙生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1985 |
0 |
|
15
|
古典意境的现代性转换——戴望舒《雨巷》解析 |
南志刚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16
|
词语破碎之处:格奥尔格引论 |
莫光华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17
|
梁宗岱的诗论——评《诗与真》、《诗与真二集》 |
常文昌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89 |
0 |
|
18
|
论戴望舒与中西诗歌文化 |
李怡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
|
|
19
|
巴勃罗·聂鲁达的创作道路 |
彭慕泽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 |
1
|
|
20
|
略谈《白鹿原》的魔幻色彩 |
治芳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4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