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西夏语翻译的《法华经》 被引量:2
1
作者 西田龙雄 景永时 鲁忠慧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8-102,共5页
依据西夏文《法华经》,对西夏语的语法、文体等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西夏语是以党项(弥)族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西夏文体分单纯文体和复杂文体,而《法华经》是后者的代表。《法华经》是12世纪中期的译本,它是汉译本的忠实翻译,但不是... 依据西夏文《法华经》,对西夏语的语法、文体等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西夏语是以党项(弥)族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西夏文体分单纯文体和复杂文体,而《法华经》是后者的代表。《法华经》是12世纪中期的译本,它是汉译本的忠实翻译,但不是直译,而是在深刻理解原意的基础上的意译。《法华经》的译语可暂时作为标准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法华经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述论辽宋时期《法华经》及天台教义在北方的流传 被引量:3
2
作者 严耀中 《中原文化研究》 2019年第3期99-104,共6页
关于10至13世纪《法华经》和天台宗在中国北方流传的状况以往常被忽略,但实际上却有广泛的存在,且由于其和华严、净土、密教诸宗有着很好的结合,天台止观又符合和促进了北方禅学的发展,故而在当时佛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华经》和天... 关于10至13世纪《法华经》和天台宗在中国北方流传的状况以往常被忽略,但实际上却有广泛的存在,且由于其和华严、净土、密教诸宗有着很好的结合,天台止观又符合和促进了北方禅学的发展,故而在当时佛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华经》和天台宗在中国北方流传的各种史实,包括在造型艺术中的显现均可证明这一点。在官方的试经制度中,《法华经》是宋、金等朝代必试之经,同时天台的"判教"提出最早,系统性也最强,这为它和其他各宗的契合,创造了思想条件;天台倡导的多种忏法在北方佛教里也十分流行,各地寺院罕有不行忏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宋时期 法华经 天台宗 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异学视角下的中日《法华经》灵异记
3
作者 刘九令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2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法华经》作为亚洲重要的佛教文化与文学之种,在东亚广泛传播,对各国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该经典的信仰与崇拜产生了被称为“《法华经》灵异记”的一类文学。《法华经》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产生了以其教义为主题的各种灵异类型... 《法华经》作为亚洲重要的佛教文化与文学之种,在东亚广泛传播,对各国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该经典的信仰与崇拜产生了被称为“《法华经》灵异记”的一类文学。《法华经》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产生了以其教义为主题的各种灵异类型,这些故事同时被打上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烙印。随着中国的《法华经》灵异记传入日本,日本在本国文化语境下吸收并改造了中国的同类故事,创造出了日本的本土故事,即在文学传播与接收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变异现象。故事类型的一致性体现了亚洲佛教文学的一致性,其差异性则体现了不同文化语境下佛教的适应性与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学 法华经》灵异记 灵异类型 亚洲文化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诗“法华三车喻”钱笺辨议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帅 王红蕾 《杜甫研究学刊》 2022年第3期17-26,38,共11页
钱谦益引《宋高僧传·大慈恩寺窥基传》中“三车和尚”的典故笺注杜诗“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一句,看似颠覆旧说,翻出新意。但通过文学赏析和史料考证可以确定此条笺注是错误的。它并不符合高、杜二人赠答诗的本义。而且“三车... 钱谦益引《宋高僧传·大慈恩寺窥基传》中“三车和尚”的典故笺注杜诗“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一句,看似颠覆旧说,翻出新意。但通过文学赏析和史料考证可以确定此条笺注是错误的。它并不符合高、杜二人赠答诗的本义。而且“三车和尚”之说并非史实,是南宋之际出现的传说。“法华三车喻”在杜诗以及唐宋其他文人诗歌中多次出现,均取《法华经·譬喻品》的本义。钱谦益对于这一典故是非常清楚的,并曾在诗歌中使用过。之所以误注,与其注释杜诗时“刻意求新”的心态和“以注为著”的方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法华经 三车喻 以杜证杜 《钱注杜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竺法护译经看汉译佛典的词汇学价值
5
作者 康振栋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95-99,共5页
中古汉译佛典语言上承上古汉语,下启近代汉语,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竺法护是西晋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其所译经典凡百余部。这些经典中的词汇无论在汉语词汇史研究方面,还是在大型辞书编纂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资料价值。
关键词 词汇学 汉译佛经 《正法华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法华思想在云冈石窟早期洞窟的图像表现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希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53-61,共9页
云冈石窟早期洞窟的图像内容究竟映射哪部佛经,目前学界关于此问题尚无定论。回溯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成果,我们发现学者们对于昙曜五窟的整体性设计营造、北魏时期佛教思想的真实状况等缺乏重视。通过结合北魏社会史、北朝佛教史、云冈石... 云冈石窟早期洞窟的图像内容究竟映射哪部佛经,目前学界关于此问题尚无定论。回溯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成果,我们发现学者们对于昙曜五窟的整体性设计营造、北魏时期佛教思想的真实状况等缺乏重视。通过结合北魏社会史、北朝佛教史、云冈石窟开凿工程规划、图像史等,再次对早期洞窟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法华思想持续影响着云冈石窟早期洞窟的开凿,《法华经》是统摄昙曜五窟造像的重要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早期洞窟 昙曜 法华经 华三昧观 小山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译佛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小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9,共3页
百年中国宗教文学研究大致涵盖了宗教文学、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三大领域。其中,备受学者关注的是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而宗教文学尤其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学界对中国宗教文... 百年中国宗教文学研究大致涵盖了宗教文学、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三大领域。其中,备受学者关注的是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而宗教文学尤其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学界对中国宗教文学的体认。有鉴于此,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在北方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下邀请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撰写12卷24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这部《中国宗教文学史》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清理包括道教徒、佛教徒、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在内的宗教徒的文学创作通史,也是国内第一部兼含汉语、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西南少数民族语种在内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经过5年的酝酿,在清理文献的基础上,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理念、主要内容、写作体例等展开了认真思考,现发表一组笔谈,恳请各位学界前辈、同道多提宝贵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典 文学研究 展望 《维摩诘经》 印度佛教 法华经 《华严经》 南传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文物中的农史资料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进玉 《古今农业》 1991年第2期34-39,共6页
敦煌学中的农业史料非常丰富。在石窟壁画、藏经洞遗书、历代出土文物中都有反映古代农业生产的各种资料。现分别对主要的史料作一简述。壁画中反映农业生产的画面很多,描绘在北朝至西夏各个时代壁画中,“农作图”多达近八十幅。其中大... 敦煌学中的农业史料非常丰富。在石窟壁画、藏经洞遗书、历代出土文物中都有反映古代农业生产的各种资料。现分别对主要的史料作一简述。壁画中反映农业生产的画面很多,描绘在北朝至西夏各个时代壁画中,“农作图”多达近八十幅。其中大多描绘在《弥勒经变》、《法华经变》中。《佛传故事》、《卢舍那佛》、《千手经变》等壁画中也有一些,而以《弥勒经变》的“一种七收”画面中绘出的情节最多。在各种农作图中,出现犁耕场面的就有六十余幅。综观所有农作画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经 农作图 千手经 敦煌学 古代农业 农业考古 敦煌地区 曲辕犁 直辕犁 敦煌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为真正的生活--格非《月落荒寺》的叙事秘密
9
作者 林培源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第3期107-110,共4页
《月落荒寺》的叙述肇始于日常生活中闲逸与死亡场景的并置:四月初的一个下午,一对中年男女(林宜生与楚云)准备穿过小区到马路对面的茶社喝茶。此时街上的十字路口刚刚发生一场车祸,车祸的惨状、死亡的残酷并没有扰乱主人公的闲情逸致... 《月落荒寺》的叙述肇始于日常生活中闲逸与死亡场景的并置:四月初的一个下午,一对中年男女(林宜生与楚云)准备穿过小区到马路对面的茶社喝茶。此时街上的十字路口刚刚发生一场车祸,车祸的惨状、死亡的残酷并没有扰乱主人公的闲情逸致。在名为"曼殊沙华"的茶社里,他们与茶社丁老板就遍栽的西府海棠发表了各自看法,丁老板得意地讲述"曼殊沙华"的来历(茶社由一名北大哲学博士赐名,"曼殊沙华,乃是《法华经》中的四大祥瑞之一,也被称作彼岸花,在小津安二郎的同名电影中,彼岸花意为‘纯洁而忧伤的回忆’,很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岸花 格非 法华经 西府海棠 哲学博士 小津安二郎 叙事秘密 同名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佛并坐像在中原地区的初流布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保珍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6-79,共4页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形象出自大乘经典《法华经》,为中国佛教艺术所特有。北朝至隋,二佛并坐题材曾一度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本文对二佛并坐像的经典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进行了梳理,并对其形象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造...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形象出自大乘经典《法华经》,为中国佛教艺术所特有。北朝至隋,二佛并坐题材曾一度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本文对二佛并坐像的经典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进行了梳理,并对其形象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造像观念和宗教意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佛并坐 法华经 父母 造像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严经》的构成和思想 被引量:4
11
作者 镰田茂雄 黄玉雄 《五台山研究》 1991年第1期5-10,共6页
1、以杂华装饰的无限大的佛华严——持杂华庄严佛《法华经》是讲述妙法的经。而《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以“佛”为重点。《法华经》是说法的经,而《华严经》是说佛的经。作为大乘佛教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法华经》和《华... 1、以杂华装饰的无限大的佛华严——持杂华庄严佛《法华经》是讲述妙法的经。而《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以“佛”为重点。《法华经》是说法的经,而《华严经》是说佛的经。作为大乘佛教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法华经》和《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通常略称为《法华经》,竺法护(约230—3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经》 法华经 华严经 大乘佛教 莲华 兜率天宫 十住 十回向 金毛狮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宗教与翻译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绍年 《语言与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7-42,共6页
翻译理论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方法:语文学方法、语言学方法、传播学方法,社会符号学方法。目前,人们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对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翻译界也不例外。1987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上... 翻译理论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方法:语文学方法、语言学方法、传播学方法,社会符号学方法。目前,人们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对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翻译界也不例外。1987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上,探讨文化与翻译的文章还寥若晨星。然而,近几年来,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的人日愈剧增。1989年5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首届青年翻译理论研讨暨出版交流会”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理论研究 社会符号学 文化生活 语言翻译 生活用语 语言问题 僧衣 诗人白居易 法华经 汉译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顗与吉藏佛性论之思维方式比较——以“佛不断性恶”与“中道佛性”为探析焦点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志楣 《哲学分析》 2012年第4期34-47,196-197,共14页
智顗与吉藏同是陈、隋之际的佛学宗主。智顗向被尊为天台智者大师,吉藏则被视为三论宗祖师,二人生平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南北朝时期,佛性论是中国佛教界普遍流行的思潮之一,随着《涅槃经》传入中国,佛性思想广受佛教界关注及讨论,成为... 智顗与吉藏同是陈、隋之际的佛学宗主。智顗向被尊为天台智者大师,吉藏则被视为三论宗祖师,二人生平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南北朝时期,佛性论是中国佛教界普遍流行的思潮之一,随着《涅槃经》传入中国,佛性思想广受佛教界关注及讨论,成为当时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智顗与吉藏无可避免地亦深受当时佛性论影响。二人在相关论著中,皆非常重视佛性论,大量引用佛性概念作为义理论述发挥。由于二人佛性论牵涉甚广,前贤已多有论述,故以学界罕言之思维方式作为论题核心或可见出新意。聚焦于智顗的"佛不断性恶"与吉藏的"中道佛性",不仅可以溯源二人相关佛性思想内容,其思维方式亦可归纳出相同点(否定性、圆融性)与相异点(现实具象与超言绝象、即与离)加以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顗 吉藏 佛性 中道佛性 思维方式 性恶 佛不断性恶 天台宗 法华经 三论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语境中的“花(华)”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航 《五台山研究》 2012年第1期15-19,共5页
花,特别是"莲花",作为佛教禅宗以及整个佛教文化的重要意象,有特别的象征意义。简化字文本中的《法华经》、《华严经》、《悲华经》、"龙华树"等的书写惯例,都对"花(华)"的丰富教义蕴含存在意象扭曲的危... 花,特别是"莲花",作为佛教禅宗以及整个佛教文化的重要意象,有特别的象征意义。简化字文本中的《法华经》、《华严经》、《悲华经》、"龙华树"等的书写惯例,都对"花(华)"的丰富教义蕴含存在意象扭曲的危险。通过研究这一系列"花"的意象,建议简体字文境中改"法华经"、"华严经"等分别为《法花经》、《花严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经 华严经 华藏世界 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源氏物语》中的方便思想
15
作者 李红霞 《外文研究》 2019年第2期42-47,106,共7页
日本平安时代十分盛行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信仰。正是根植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源氏物语》将无常、宿世等佛教思想贯穿于全书的54卷。无常、宿世之外的佛教思想———方便,虽然出现频次不高,但涉及到“萤卷”中出现的小说论,也体现在前... 日本平安时代十分盛行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信仰。正是根植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源氏物语》将无常、宿世等佛教思想贯穿于全书的54卷。无常、宿世之外的佛教思想———方便,虽然出现频次不高,但涉及到“萤卷”中出现的小说论,也体现在前后两部主人公光源氏和薰的人生追忆及总结自述之中,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分析《源氏物语》以上两处所体现的方便思想可以看到,小说对天台宗所尊崇的《法华经》方便思想的化用,主要出自《法华经》第二品“方便品”和第十六品“如来寿量品”。方便思想使作者的小说论得以正当化,并深化了人物形象和内容表达。此外,《源氏物语》女性人物方便意识的缺失也反映了当时的男权社会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氏物语 方便思想 法华经 方便品 如来寿量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变”说源
16
作者 林国良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易经》 起源 法华经 "十八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台山的“佛国藏珍楼”
17
作者 续向荣 《五台山研究》 1987年第6期45-,共1页
五台山的“佛国藏珍楼”在显通寺内,由原粮仓楼改造而成。楼高16米,分3层,总面积400多平方米。楼内陈列五台山佛教珍贵文物224件,于今年6月上旬正式展出。走进藏珍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代乾隆帝书于广仁寺的楹联:“到此即空还即色,
关键词 佛国藏珍楼 广仁寺 显通寺 《华严经》 观世音菩萨 清代乾隆 佛教信徒 释迎牟尼 法华经 济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台山寺庙楹联牌匾选注
18
《五台山研究》 1989年第3期28-,38+41,共3页
广觉慧宗(镇海寺) 觉:觉察、觉悟。觉察,谓觉知恶事。觉悟,谓悟得真理。《大乘义章》二十:“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入睡寤。觉察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觉悟觉,对其智障。
关键词 烦恼障 慧宗 镇海寺 大乘义章 选注 第六意识 法华经 譬喻品 八功德水 释迎牟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者手札
19
作者 杨小洁 《现代营销(下)》 2005年第9期1-1,共1页
安妮宝贝曾经写过一本小说叫《彼岸花》,没有看过,只是看到名字觉得很有趣,于是查了查,却原来彼岸花的出处是佛教名典《法华经》,"彼岸花,开彼岸,只见花,不见叶"。意思是说,彼岸花,花开彼岸时节,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 安妮宝贝曾经写过一本小说叫《彼岸花》,没有看过,只是看到名字觉得很有趣,于是查了查,却原来彼岸花的出处是佛教名典《法华经》,"彼岸花,开彼岸,只见花,不见叶"。意思是说,彼岸花,花开彼岸时节,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彼岸花在梵语中念做曼珠沙华,这个名字出自梵语"摩珂曼珠沙华"。原意为天上之花,大红花,天降吉兆四华之一。佛典中也做曼殊沙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珠沙华 彼岸花 安妮宝贝 四华 法华经 产品上市 花叶 铱星 一本 卫星电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涛闲思
20
作者 王宜涛 《百家评论》 2015年第1期93-95,共3页
一篆刻家,自刻一章,曰:苦无良友。初看,似觉有理,后又想:你是谁的良友呢?天真地得意忘形很可爱,而少年老成亦不失为另一种的可爱。有些人只可听闻,而不可相见,见便失望,大失望。穷人乍富的嘴脸最可看,穷人乍富者好像从来没有穷过。说者... 一篆刻家,自刻一章,曰:苦无良友。初看,似觉有理,后又想:你是谁的良友呢?天真地得意忘形很可爱,而少年老成亦不失为另一种的可爱。有些人只可听闻,而不可相见,见便失望,大失望。穷人乍富的嘴脸最可看,穷人乍富者好像从来没有穷过。说者冷静睿智,听者激动神奇,这是妙不可言的场景。我是没遇到这样的场景,当然也不是这样的听者。我总想感化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 解深密经 《坛经》 中国书 超现实主义 法华经 维摩诘经 男人和女人 加西亚 相信自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