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酸利多卡因胶浆用于老年人行治疗性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时镇静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楼奇峰 蒋祯 +2 位作者 沈绚丽 马文聪 张筱凤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90-1193,共4页
目的 比较老年人行治疗性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时使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及其两种不同使用方法的镇静效果。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2月,将120例65~85岁行治疗性ERCP患者,随机分为3组(=40):A组(口服盐酸利多卡因胶浆+镇静... 目的 比较老年人行治疗性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时使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及其两种不同使用方法的镇静效果。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2月,将120例65~85岁行治疗性ERCP患者,随机分为3组(=40):A组(口服盐酸利多卡因胶浆+镇静)、B组(镇静+盐酸利多卡因胶浆涂抹于内镜头端及镜身)和C组(镇静)。记录镇静前(基础状态,T0)、进镜时(T1)、进镜至十二指肠乳头(T2)、术中(记录术中任意3次取平均值)(T3)、患者清醒(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 O2)。记录咪达唑仑与哌替啶的用量、Sp O2最低值、操作时间、患者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MAP和HR:C组组内T1和T2较T0明显增高(P〈0.05),T3较T0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T1和T2,C组与A和B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咪达唑仑的用量、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不良反应中的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恶心呕吐和躁动发生情况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利多卡因胶浆的使用及其两种不同使用方法均能明显提高老年人行治疗性ERCP时的镇静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利多卡因胶浆 老年人 治疗性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镇静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管插管全麻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不良事件危险因素观察
2
作者 覃家凭 姚朝光 +1 位作者 黄洁婕 黄理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7期34-36,共3页
目的:研究导致接受气管插管全麻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于河池市人民医院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患者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研究导致接受气管插管全麻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于河池市人民医院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患者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术后有无出现不良事件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术后未发生不良事件)60例,观察组(术后发生不良事件)60例。研究分析导致患者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两组在年龄、ASA分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脑血管病史、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加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气管插管全麻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Ⅲ级、高血压病史、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气管插管全麻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65岁、ASA分级为Ⅲ级、有高血压病史、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加。在围手术期需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以确保治疗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 全身麻醉 治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不良事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在老年胰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3
作者 高明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期43-45,共3页
目的 探讨在老年胰胆疾病患者治疗中运用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对症状表现与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 90例老年胰胆疾病患者,以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实施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 目的 探讨在老年胰胆疾病患者治疗中运用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对症状表现与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 90例老年胰胆疾病患者,以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实施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社会功能评分(79.14±2.76)分、躯体功能评分(81.18±2.23)分、情绪角色评分(82.60±2.28)分、躯体角色评分(83.50±2.15)分高于对照组的(72.70±6.01)、(74.75±5.04)、(75.11±4.45)、(77.63±4.22)分(P<0.05)。结论 以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老年胰胆疾病患者,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结石清除效果及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起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可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整体运用效果较佳,值得在基层医院内推广与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胆疾病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疗效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护理在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胆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沈慧娟 朱燕芳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年第6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行ERCP的100例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行ERCP的100例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比较2组的围手术期一般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术后首次进食、肠鸣音恢复、术后首次下床活动及住院所需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P均<0.05)。观察组感染、出血、胆漏及胰腺炎的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与对照组在术后12 h、24 h、48 h和72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相比,观察组均更低(P均<0.05)。相比于对照组在术后1 d和3 d的白介素-6、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观察组均更低(P均<0.05)。结论在胆管结石患者行ERCP期间实施优质护理,可改善其围手术期一般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结石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优质护理 并发症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cut技术在胆胰疾病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曾斌 姚育红 +3 位作者 胡光胜 戴勇 廖爱军 石巍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7-141,共5页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胆胰系统疾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2004年2月~2011年11月的1328例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胆胰系统疾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2004年2月~2011年11月的1328例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经ERCP治疗中插管困难者运用Precut技术(乳头预切开技术,包括乳头弓形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经胰管弓形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针状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或针状刀乳头括约肌开窗术辅助插管及取石),使部分ERCP插管困难的病例均取得成功,评价治疗性ERCP在各种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治疗病例中胆管结石最多,占65.13%,其次为恶性胆道梗阻,占18.56%,乳头良性狭窄占9.35%,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占8.45%,急性梗阻}生化脓性胆管炎占7.25%,医源性胆道损伤占2.52%,慢性胰腺炎占2.11%,胆道蛔虫占0.26%,其他O.16%。并发症发生率3.12%,其中穿孔3例,死亡1例。结论治疗性ERCP对多种胆胰疾病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胰疾病治疗手段,Precut技术是ERCP插管困难病例达到插管成功的有效、安全的办法,可由有经验的消化内镜医生应用于确实有需要进行治疗性ERCP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Precut技术 ER_CP治疗 胰胆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康复护理在胆结石患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李木双 曹爽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7期86-88,共3页
目的:分析快速康复护理在胆结石患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ERCP的82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予... 目的:分析快速康复护理在胆结石患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ERCP的82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快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理后,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评分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快速康复护理在胆结石患者ERCP术后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并能够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与舒适度,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护理 胆结石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开腹手术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疗效对比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刚 刘益 +1 位作者 周小平 崔益田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5期754-758,共5页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前后和肽素(CPT)、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D-D)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95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前后和肽素(CPT)、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D-D)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95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8),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ERCP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观察治疗前后CPT、CRP、D-D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97.92%vs 87.23%,P<0.05)。手术后1 d、4 d的CPT、CRP、D-D水平较手术前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腹部疼痛缓解时间、胃肠功能及肝功能恢复时间均较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住院时间较短,住院费用也较低,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ERCP手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CPT、CRP及D-D水平及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且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胰胆管造影术 胆源胰腺炎 临床疗效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道疾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2
8
作者 周岚 王建祥 彭东曙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35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道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胆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道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胆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取石手术,观察组采用ERCP联合EST。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痛缓解、肠道通气、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心肺复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胆道系统疾病需手术患者采用ERCP+EST方案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较快、创伤小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胆道疾病 临床疗效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胰胆管逆行造影术在胆胰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9
作者 郑金辉 何利平 +3 位作者 陈勇 王丽珍 高丽影 张咩仔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7-570,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胰胆管逆行造影术(ERCP)对胆胰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的诊治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RCP诊治的9例IPMN,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等方面特点,经ERCP结合超声内镜作出初步诊断,采用超细内镜进入囊腔活检... 目的探讨内镜下胰胆管逆行造影术(ERCP)对胆胰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的诊治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RCP诊治的9例IPMN,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等方面特点,经ERCP结合超声内镜作出初步诊断,采用超细内镜进入囊腔活检,以求术后病理确诊,后根据具体病情予相应内镜处理。结果 5例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s-B),4例胰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s-P),均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超声、CT、MRI主要表现为胆胰管扩张,仅1例IPMNs-P胰头部见囊实性团块、壁结节及主胰管明显扩张(5.5 cm);ERCP均显示乳头开口扩张,胶冻样黏液流出,胰胆管不同程度扩张。9例行ERCP抽吸黏液后,1例IPMNs-B同时置入胆管及胰管支架,3例IPMNs-P置入胰管支架,1例放置胆道金属支架;术后1例出现轻症胰腺炎(11.1%,1/9),3例出现淀粉酶升高而无症状(33.3%,3/9),无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ERCP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方法选择,对IPMN的诊治具有重要作用。结合病理诊断,可为外科术前提供明确的诊断和可靠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胰胆管逆行造影术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 胆管 胰管 内镜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胆囊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陈潇 张兆辉 +2 位作者 高胜强 姜静华 杨斌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6期8-16,共9页
目的探讨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术后胆汁淀粉酶(BA)、胆汁细菌阳性率和隐匿性胰胆反流(OPBR)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2月在该院进行ERCP的146... 目的探讨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术后胆汁淀粉酶(BA)、胆汁细菌阳性率和隐匿性胰胆反流(OPBR)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2月在该院进行ERCP的14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需要行EST,根据EST的不同分为两组,各73例。观察组接受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EST治疗,对照组行传统EST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综合胆红素(CB)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等]、炎症和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CR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以及BA和胆汁细菌阳性率。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和术后12个月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TBiL、CB和ALT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血清CRP、HMGB1、Cor和NE水平及BA浓度高于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和3 d胆汁细菌阳性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各时点胆汁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和3 d胆汁细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PBR发生率和术后12个月复发率(15.07%和1.37%)低于对照组(57.53%和10.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EST相对于传统EST,能有效减少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损伤,避免肠胆反流,抑制BA分泌及细菌增殖,降低OPBR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阵超声内镜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隐匿胰胆反流 胆总管结石 精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并发症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宏 耿文茂 +2 位作者 冀慎忠 苏忠学 穆庆岭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8-108,共1页
关键词 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术并发症 内镜 治疗ERCP 诊断ERCP 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十二指肠乳头 胆管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胆囊结石切除术后胆总管再发结石诊治作用的前瞻性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常廷民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24-826,共3页
目的观察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对胆囊结石切除术后胆总管再发结石的诊断和治疗作用。方法选择经ERCP证实为胆囊结石切除术后胆总管再发结石13例患者,其中单发结石6例,多发结石7... 目的观察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对胆囊结石切除术后胆总管再发结石的诊断和治疗作用。方法选择经ERCP证实为胆囊结石切除术后胆总管再发结石13例患者,其中单发结石6例,多发结石7例,均经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PT)加网篮或球囊取石。部分患者联合应用生长抑素。结果13例完整随访者胆囊结石切除术后胆总管再发结石的时间10 ̄35min,平均15.3min。结论胆囊结石切除术后容易再发胆总管结石,经内镜胆总管取石是胆囊结石切除术后胆总管再发结石治疗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 胆总管结石 内镜治疗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3
作者 卢秋良 林芳 +1 位作者 段浩清 刘煌 《现代医院》 2014年第11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8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仅行常规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保守治疗基...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8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仅行常规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保守治疗基础上加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结果治疗3 d时的全身严重程度APACHEⅡ评分观察组为(6.47±2.01)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炎症因子TNF-α和CRP分别为(135.63±24.13)μg/L、(21.58±7.32)mg/L,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腹痛缓解时间、肠道恢复通气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的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5±0.3)、(3.6±1.2)、(5.6±1.3)、(11.3±2.4)d,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仅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ERCP治疗ABP,可快速改善患者全身状况,降低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救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源胰腺炎 内镜 胰胆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胆管插管对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杰 龙丹 王富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9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胆管插管对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在2014年8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2例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 目的探讨选择性胆管插管对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在2014年8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2例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胆管插管,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选择性胆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的胰腺炎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轻度胰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度、重度胰腺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腹痛缓解时间并无明显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插管时间、平均插管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患者选择性胆管插管,能够有效减少术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及胰腺炎严重程度,具有较佳的疗效性、安全性,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胆管插管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胰腺炎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苏宇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4期109-110,共2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医源性胆道损伤24例进行分析,采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根据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观察内镜下治疗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 24例患者...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医源性胆道损伤24例进行分析,采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根据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观察内镜下治疗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 24例患者中18例(75.0%)成功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12例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有效避免了再次手术,患者满意率为66.7%。结论对于手术造成的医源性胆道损伤,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能够对损伤进行定位,而且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术后大部分患者通过治疗痊愈,有效避免了再次手术造成的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医源胆道损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胃肠内镜外科医师协会关于诊断及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培训指南
16
作者 陈阳 余小舫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2期990-990,共1页
关键词 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培训指南 医师协会 内镜外科 治疗 诊断 胃肠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联合腹腔置管引流治疗肝胆手术后胆漏的效果
17
作者 杨晨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9期50-52,共3页
目的:分析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腹腔置管引流治疗肝胆手术后胆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肝胆手术后胆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 目的:分析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腹腔置管引流治疗肝胆手术后胆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肝胆手术后胆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ERCP联合腹腔置管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ERCP联合腹腔置管引流治疗肝胆手术后胆漏的效果良好,可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加速炎性反应消退,提高治疗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腹腔置管引流 肝胆手术 胆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重建术后胆胰疾病患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诊治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汪少飞 洪江龙 +1 位作者 鲍峻峻 梅俏 《肝胆外科杂志》 2022年第3期237-239,共3页
消化道重建术广泛应用于外科治疗消化系统良恶性肿瘤、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等,常见术式有:毕Ⅰ式、毕Ⅱ式(可含布朗吻合)、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加残胃空肠吻合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oux⁃en⁃y空肠吻合术、胆管空肠Roux⁃en⁃y式、远端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术广泛应用于外科治疗消化系统良恶性肿瘤、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等,常见术式有:毕Ⅰ式、毕Ⅱ式(可含布朗吻合)、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加残胃空肠吻合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oux⁃en⁃y空肠吻合术、胆管空肠Roux⁃en⁃y式、远端胃切除术Roux⁃en⁃吻合术、胃旁路手术等[1-3]。这些术式增加了患者胆胰疾病的发生率[4],应用传统的ERCP对这些患者进行操作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输入袢过长、肠腔粘连、吻合口成角、十二指肠乳头位置改变及缺乏合适的内镜设备和器械等[1,5],导致诊治成功率降低和并发症增多,很多患者也不得不再次接受传统的外科手术。为解决这些困难,国内外内镜专家进行了诸多技术探索,也获得初步的临床成果,这些技术手段大致可归纳为三类方式进入目标胆胰系统:腔内通路、直接透壁通路和间接透壁通路,现就这三类通路方式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消化道重建 胆胰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胆源性胰腺炎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赖嘉文 刘孝高 张相森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9年第6期468-471,共4页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胆源性胰腺炎诊疗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内科门诊收治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式差异分为ERCP组和保守治疗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腹痛完全缓解时间、血白细胞恢...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胆源性胰腺炎诊疗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内科门诊收治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式差异分为ERCP组和保守治疗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腹痛完全缓解时间、血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ERCP术前、术后24h、术后72h测定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变化情况。ERCP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总住院时间均较保守治疗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88%)较保守治疗组(30.00%)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9,P=0.008);保守治疗组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及PAF水平相对稳定,而ERCP组患者术后24h血清胰蛋白酶原-2、IL-10及PAF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至术后72h恢复至术前水平。早期ERCP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可促进患者症状缓解,减少并发症,阻止病情恶化,但存在加剧胰腺炎症风险,术后需及时对症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胆源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心理干预联合程序化手术对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彭星华 王芳 +5 位作者 史帅 霍艳兵 秦晓辉 陈静 宋华勇 赵忠良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18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心理干预联合程序化手术用于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分析该联合手段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 目的探讨术前心理干预联合程序化手术用于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分析该联合手段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程序化手术方案治疗[术中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术前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机体功能恢复情况、心理情绪、并发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各机体功能恢复用时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天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手术治疗与护理干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心理干预联合程序化手术的实施,利于缓解接受ERCP治疗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患者术后机体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实施安全性及有效性提高,护理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程序化手术 心理干预 并发症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