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宗教的治理与利用宗教进行社会治理——基于需求溢出理论对宗教的治理认知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太刚 龚志文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39,共8页
我国社会对宗教的认知经历了从政治认知到文化认知的转变,还将转变到融合上述两种认知的治理认知。基于需求溢出理论双层公共事务观,涉及宗教的治理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国家对宗教的直接治理,即把宗教作为治理对象的治理;第二层... 我国社会对宗教的认知经历了从政治认知到文化认知的转变,还将转变到融合上述两种认知的治理认知。基于需求溢出理论双层公共事务观,涉及宗教的治理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国家对宗教的直接治理,即把宗教作为治理对象的治理;第二层面是国家利用宗教对社会事务的治理,也就是把宗教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即把宗教组织作为治理主体)而对社会事务的治理。其中,前一治理层面强调国家在治理方面的主体性,强调国家以公共利益原则为依归,依法管理宗教组织及其信众,以防范或抑制宗教的消极面;后一治理层面强调宗教(包括宗教组织及信教人员)在治理方面的主体性,强调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权保障下充分利用宗教在心灵治理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发挥宗教的积极面。同时,以公共利益原则协调双层治理之间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抑制宗教的消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治理 治理认知 双层治理 需求溢出 心灵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治理认知的视界、隐喻和框架 被引量:1
2
作者 郑晓茹 陈如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5-133,共9页
当前对社区治理的研究多聚焦于制度、技术等层面,而较少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对社区治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以社区心态为引,回到社区'人'的本身来思考社区治理问题时,社区治理认知就成为社区治理何以有效的条件和基础。因... 当前对社区治理的研究多聚焦于制度、技术等层面,而较少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对社区治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以社区心态为引,回到社区'人'的本身来思考社区治理问题时,社区治理认知就成为社区治理何以有效的条件和基础。因而,将社区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以视界、隐喻和框架作为社区治理认知的研究对象。其中,治理层和边界构成视界结构,并在这一结构中以情境、对话勾勒视界的轮廓,以再构和融合阐述视界的意图。当面向日常生活时,社区会演化为一个隐喻的世界,而隐喻则成为治理认知的重要形式,其在认知功能上的表现在于其是组织各种概念的基础及生成生活经验的工具,而隐喻源的存在成为治理认知形成的介质。另外,从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主观认知时所依据的心理原则的框架出发,关系本身对框架的安排和优化、情感的形式及运作、想象的类型和内容成为其核心要素。由此,以视界、隐喻和框架来构建社区治理认知,且以此窥视社区治理认知对于社区治理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认知 视界 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校园欺凌全球“认知式”治理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韩蕊 石艳 《比较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7,共15页
近些年来,校园欺凌作为困扰世界教育体系的一个难题引发了诸多国家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通过政策立法、反欺凌项目等方式开展校园欺凌的治理,但治理多为从外在层面对于校园欺凌行为的规制,缺失立足于最为根本的内在认知层面对校园欺凌... 近些年来,校园欺凌作为困扰世界教育体系的一个难题引发了诸多国家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通过政策立法、反欺凌项目等方式开展校园欺凌的治理,但治理多为从外在层面对于校园欺凌行为的规制,缺失立足于最为根本的内在认知层面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因而弱化了校园欺凌治理的实际效果。为提升校园欺凌治理的有效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最具深层次且具有弥散效应的治理方式-"认知式治理"引入其校园欺凌治理体系,力图从根源上破解当前全球校园欺凌治理危机,遏制校园欺凌发展态势。具体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校园欺凌"认知式治理"方式以改变各国对于校园欺凌及其治理方式的认知为指向,通过塑造各国三方面的认知实现其治理目的,分别为:环境本体论、各国的身份认同以及规范和理想。其中,环境本体论指向于各国对校园欺凌及其治理环境的感知;身份认同感指向于治理各国对于自我和他人以及二者在校园欺凌治理中所隶属群体的认知;规范和理想则指向于各国对"好"或"可取"的校园欺凌治理行动的判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校园欺凌全球"认知式治理"方式对遏制校园欺凌发展态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其也面临着参与者的多元化、自身价值阈限以及外部边缘化这三方面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认知治理 校园欺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水污染治理长效参与机制——以南京市郊区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许朗 王宁 许才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8-243,共6页
农村水环境治理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治理主体主要为国家和当地政府,农村居民作为末端治理主体,缺乏对水污染治理全过程的参与和管理。通过调查南京市郊区农村居民参与水污染治理情况,以水污染治理认知为中介变量,农业总... 农村水环境治理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治理主体主要为国家和当地政府,农村居民作为末端治理主体,缺乏对水污染治理全过程的参与和管理。通过调查南京市郊区农村居民参与水污染治理情况,以水污染治理认知为中介变量,农业总收入为调节变量,构建中介调节效应模型,聚焦政策宣传对农村水污染治理支付意愿的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政策宣传、水污染治理认知与农村水污染治理支付意愿彼此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水污染治理认知在农村政策宣传对水污染治理支付意愿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政府宣传水污染治理政策的过程中,农户的水污染治理认知程度越高,越愿意为水污染治理付费;农业总收入在政策宣传对水污染治理支付意愿的作用机制中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研究丰富及完善了农村水污染治理支付意愿的作用路径,有助于农村水污染治理长效参与机制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水污染治理 长效参与机制 政策宣传 水污染治理农户认知 水污染治理支付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M模型的社区居民参与实证分析——以乌鲁木齐市H社区为例
5
作者 尚云 贾友军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4期108-113,共6页
以乌鲁木齐市H社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居民参与行为影响因素路径分析,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搜集,运用AMOS 23.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结果表明,治理认知对参与意愿、参与行为,个人因素、参与意愿对参与行为... 以乌鲁木齐市H社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居民参与行为影响因素路径分析,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搜集,运用AMOS 23.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结果表明,治理认知对参与意愿、参与行为,个人因素、参与意愿对参与行为都有正向的影响作用,行为态度和外部因素对参与行为有负向的影响作用。通过成立的行为路径提出增强社区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并提高居民的社区治理认知水平等建议,对改善当前H社区治理居民参与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认知 治理态度 参与行为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SEM)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智能伦理问题的预测研究
6
作者 周成龙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5,共8页
环境智能是可以感应和反馈人的需要和意图,能够主动收集个人资料并进行处理和做出决策的电子系统。在许多领域已显示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家庭智能系统、各种网站上加载的智能应用程序、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通讯产品。但是环境智... 环境智能是可以感应和反馈人的需要和意图,能够主动收集个人资料并进行处理和做出决策的电子系统。在许多领域已显示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家庭智能系统、各种网站上加载的智能应用程序、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通讯产品。但是环境智能的发展应用会引发伦理问题。所以伦理学者要负担起社会责任来预测和预防环境智能伦理问题。因为这将会大大减少这些问题大量出现后的治理成本,且更加有益于环境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而用未来学和延展认知理论对环境智能伦理问题进行预测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其伦理问题主要来自环境智能对个人信息隐私的侵犯。所以,提高隐私保护意识、把信息隐私权拓展为信息自决权和从人格权利出发合理选择隐私增强技术是环境智能伦理问题的治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智能 伦理问题 未来学 延展认知预测治理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