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服务嵌入与治理共生研究
1
作者 王先亮 马超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6,共8页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服务嵌入与治理共生,是推动全民健身服务重心下沉和健康关口前移的关键。运用案例分析方法,以上海市和江苏省为典型案例,审视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治理实践、现实问题并提出破解路径。研究认为,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创新形...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服务嵌入与治理共生,是推动全民健身服务重心下沉和健康关口前移的关键。运用案例分析方法,以上海市和江苏省为典型案例,审视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治理实践、现实问题并提出破解路径。研究认为,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创新形成了以服务促治理、以治理保服务的双向互动通路,开展了“嵌入理念→主体协同→智慧赋能→创新供给”的全链条服务实践,呈现为实现公共性价值目标、培育复合型服务生态和催生互动性共生网络的治理共生逻辑。但实践中仍存在政策制度与标准体系不完善、需求多元与供给匮乏矛盾凸显、治理主体融合共生实践缺位以及智慧服务精准化不足等现实问题。为此,紧扣服务嵌入和治理共生两个关键着力点提出,顶层设计支撑中心服务嵌入与治理共生、推动源头性需求识别和锚向性服务供给对接、主动参与构建社区运动治理共生网络以及数智平台赋能中心现代化服务与治理的提升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服务嵌入 治理共生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共生文化基因
2
作者 覃泽宇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19-23,共5页
学校治理现代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阵地,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延展。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学校治理现代化,需要从庚续共生治理理念、构建共生治理体系和提升共生治理能力三个方面来进行。学校共生治理理念的庚续,需要彰显中国... 学校治理现代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阵地,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延展。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学校治理现代化,需要从庚续共生治理理念、构建共生治理体系和提升共生治理能力三个方面来进行。学校共生治理理念的庚续,需要彰显中国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化治理中蕴含的共生理念,也需要认识到它是持续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基因。学校共生治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发挥国家主导、人民满意和德法共治三大支柱的协同效应。学校共生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实现国家和学校两个治理主体的共生交融,明确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逻辑基础,而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治理现代化 共生治理理念 共生文化 教育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建激励与共生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怡涵 何得桂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4,共11页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中国之治”成色。党建激励和共生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要素与基本方略。党建激励旨在充分激发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组织采取自上而下激励、自下而上激励及横向竞争激励等方式予以实...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中国之治”成色。党建激励和共生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要素与基本方略。党建激励旨在充分激发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组织采取自上而下激励、自下而上激励及横向竞争激励等方式予以实现,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强劲动能。共生治理鼓励和支持共生单元协同合作,注重营造互惠型共生环境,构建高效的共生界面作为治理媒介,促进多元治理主体间达成互动共生关系,以共同缔造行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筑牢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制度、组织、技术三个维度的积极赋能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动性,促进多元治理主体融合,彰显治理效能。党建激励与共生治理相互支撑、互为促进,协同驱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激励 共生治理 基层社会 治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的演进路径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彭穗生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9-110,共2页
产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相当复杂,本文从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理论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产业集群理论与共生治理理论的演进过程,综合分析了产业演化路径问题,并对演化路径的内部机理进行了分析,创新并充实了产业经济学的传统范式。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共生治理 生态系统 演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型治理:单位实现现代化治理的策略选择
5
作者 王林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2-54,共3页
对基层干部实施共生型治理可推进基层岗位职责透明化,促进单位发展成果共享化,促进集体思想观念统一化。实现基层干部共生型治理需注重以协同共进为原则,建立能力共生关系;以公正和谐为基调,打造情感共生关系;以开放迎新为追求,构建观... 对基层干部实施共生型治理可推进基层岗位职责透明化,促进单位发展成果共享化,促进集体思想观念统一化。实现基层干部共生型治理需注重以协同共进为原则,建立能力共生关系;以公正和谐为基调,打造情感共生关系;以开放迎新为追求,构建观念共生关系;以求真务实为准则,塑造行动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现代化治理 共生治理 上级领导 基层员工 能力 观念 情感 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型治理”:城市街区治理体系再造及运作逻辑——以杭州市凯旋街道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姜方炳 李颖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9-87,共9页
在中国的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中,"街道"既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也是落实治理之策的基本单元。在社会发展的新态势下,街区治理存在明显的"效能迟滞"问题,突出表现在治理成本过高和效能偏低两大困境。杭州市凯旋街道紧... 在中国的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中,"街道"既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也是落实治理之策的基本单元。在社会发展的新态势下,街区治理存在明显的"效能迟滞"问题,突出表现在治理成本过高和效能偏低两大困境。杭州市凯旋街道紧紧抓住"人"和"机制"两大关键要素,通过培育治理理念、再造治理体系,积极促进政府、社区、社会、企业等力量之间的联动、吸收、互促,逐渐形成融合"共通理念、共识文化、共荣团队、共治机制、共享平台"为一体的"共生型治理"模式。这种重在彰显社会共生思想、营造良善街区生态的地方性创新实践,是对既有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一种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区治理 社会生态 治理体系 共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实现的五个维度 被引量:26
7
作者 罗敏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8-99,112,共13页
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的有效实现和持续运行需要相应的条件。利益关系、群众意愿、文化认知、组织规模和区域毗邻等五个因素,构成了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性的变量函数。每个因素对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的作用和功能的影响都是不同的:利益... 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的有效实现和持续运行需要相应的条件。利益关系、群众意愿、文化认知、组织规模和区域毗邻等五个因素,构成了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性的变量函数。每个因素对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的作用和功能的影响都是不同的:利益关系共生是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实现的经济基础;群众意愿共生是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实现的先决基础;组织规模共生是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实现的内在基础;文化认知共生是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实现的心理基础;区域毗邻共生是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实现的空间基础。其中,利益关系和群众意愿是影响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实践证明,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需要以达成共识的文化认知作为纽带,通过共生单元彼此利益关系的交融,增强共生单元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形成一种互利共融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并以一种"包容式"价值理念来统筹新时代乡村治理格局,探寻一种以利益关系、群众意愿、文化认知、组织规模和区域毗邻为核心要素的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的未来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共生治理 利益关系 群众意愿 文化认知 组织规模 区域毗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校际共生治理的内外部动因与路径推演 被引量:7
8
作者 黄茂勇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38-44,共7页
当代高职院校治理生态系统更迭加速,高职院校的外部生态在教育资源分配、地方政府资源供给、生源市场、企业资源和社会声誉等层面呈现前所未有的高度竞争状态。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治理边界、治理主体等内部治理范畴也日趋混沌与分形,... 当代高职院校治理生态系统更迭加速,高职院校的外部生态在教育资源分配、地方政府资源供给、生源市场、企业资源和社会声誉等层面呈现前所未有的高度竞争状态。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治理边界、治理主体等内部治理范畴也日趋混沌与分形,院校经营面临着巨大的内部治理危机。近年来,为了应对这场治理危机,高职院校出现了建立治理联盟的自适应行为,以共生治理范式代替传统的线性管理模式。共生治理范式的实现路径,可从共生单元选择、共生规约导向介入与共生界面选择三个层面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际共生治理 治理联盟 治理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区域治理范式的核心要素:制度设计与环境塑造 被引量:9
9
作者 赵隆 《国际展望》 CSSCI 2014年第3期107-125,157-158,共19页
北极事务治理范式的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以区域治理为特征的初级范式中,相关国家往往强调区域内的多元整合、良性互动和价值认同,通过制度设计推动身份认同,构建对外排他性和内部协商性共存的"自主治理"模式。"... 北极事务治理范式的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以区域治理为特征的初级范式中,相关国家往往强调区域内的多元整合、良性互动和价值认同,通过制度设计推动身份认同,构建对外排他性和内部协商性共存的"自主治理"模式。"罗瓦涅米进程"和"伊卢利萨特进程"都建立在这种排他性的基础上,但二者存在封闭性狭义区域治理和半封闭性广义区域治理的制度设计和环境塑造差异。随着问题影响范围的扩大,权力的无序扩张和对于外部资源需求的增长,北极区域治理范式暴露出在跨区域性和集体原则上的缺陷,进而不得不逐步从区域治理向多边治理这一中级范式递进。随着治理主体对于身份观念、同化观念和自律观念的内化程度提高,客观"物质"变量中体系取向、权力结构和技术革新的客观发展,北极事务的治理范式将朝着更高级的阶段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区域治理 多边治理 共生治理 制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群互利共生成长的理论框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三林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7-150,共4页
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对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机制设计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学界的研究只是表明问题的重要性和对逻辑及框架进行初步的论述,并没有形成具体的综合框架。本文基于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理论对产业演化问题进行研究,努力构建产业集... 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对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机制设计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学界的研究只是表明问题的重要性和对逻辑及框架进行初步的论述,并没有形成具体的综合框架。本文基于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理论对产业演化问题进行研究,努力构建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框架,对框架内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推导产业成长曲线的产业集群互利共生成长模型,实证分析阐明中国不同产业集群效应的成长机理的差异,最后总结并评述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的综合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共生治理 成长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数据共享伦理秩序建构研究
11
作者 赵丽梅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8-127,共10页
[目的/意义]科学数据共享伦理秩序建构,旨在强化共享参与主体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规范共享过程与规约主体间际关系。科学数据共享是新型数据赋权场域,数据共享风险及不确定性增强,为避免数据共享及重用伦理失序问题,科学数据共享伦理... [目的/意义]科学数据共享伦理秩序建构,旨在强化共享参与主体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规范共享过程与规约主体间际关系。科学数据共享是新型数据赋权场域,数据共享风险及不确定性增强,为避免数据共享及重用伦理失序问题,科学数据共享伦理秩序建构亟不可待。[方法/过程]在阐释科学数据伦理秩序内涵与属性的基础上,论证科学数据共享伦理秩序建构的实然基础与应然要求,系统论述科学数据共享伦理秩序的建构进路。[结果/结论]科学数据共享伦理秩序建构需要遵循理念公平、过程公正与结果正义的基本价值准则,以制度契约保障有效性、以激励机制确保可实施性、以平台互惠共生治理逻辑实现可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数据共享 伦理秩序 制度契约 激励机制 共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21
12
作者 武小龙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33,共11页
英国的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先后经历了“城市扩张、城市病蔓延、法制规划、乡村有序治理、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在乡村重建二百多年的实践中,基本形成一种“共生型治理”的发展形态,主要包括四大要素:网格化的共生单元、积极的共生环境、多... 英国的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先后经历了“城市扩张、城市病蔓延、法制规划、乡村有序治理、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在乡村重建二百多年的实践中,基本形成一种“共生型治理”的发展形态,主要包括四大要素:网格化的共生单元、积极的共生环境、多层级的组织界面和一体化的共生模式。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上,遵循三条逻辑规律: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顶层设计,通过法制保障实现乡村有序治理;二是自下而上的社区行动与社区参与,通过社区赋能形成合作共治;三是上下互动的集镇发展,通过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互动与融合。因此,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推进,在振兴单元上,可推进多个乡村“中心极”共同发展;在振兴环境上,应摒弃城市偏向的消极因素,构建城乡平衡发展的积极因素;在振兴界面上,需发展多元化的乡村治理主体;在振兴模式上,要推动“偏利共生”向“一体化共生”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共生治理 城乡融合 小城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