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经皆治欲——中国古典学治欲的特点及展开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昭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10,共14页
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六经皆治欲:《尚书》与《春秋》治欲体现在为政之正;《诗经》治欲体现在思无邪与引导欲望的合理释放与适度满足;《周易》治欲是针对深隐欲望的几占以及损益配合等;《礼经》之礼与《乐经》之乐联动,具有进... 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六经皆治欲:《尚书》与《春秋》治欲体现在为政之正;《诗经》治欲体现在思无邪与引导欲望的合理释放与适度满足;《周易》治欲是针对深隐欲望的几占以及损益配合等;《礼经》之礼与《乐经》之乐联动,具有进与反之美。六经显示出中国古典学治欲资源的丰富,并且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统一在各经皆礼、以礼治欲,表现为约束与温和释放欲望的对立统一。纵向展开,中国传统文化在前轴心时代、轴心时代、近世社会的治欲特点可表述为六经皆治欲、四书皆治欲、理学皆治欲,三者的发展既有连续性,亦各有时代特色。横向对比,中国古典学的六经治欲与禁欲主义、神秘主义对立,属于世俗化、人文化的治欲方案。伴随着全球世俗时代的到来,六经治欲的特色与优势愈加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皆治欲 以礼治欲 四书皆治欲 中国古典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书皆治欲:中国古典儒学的理学诠释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昭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98,共15页
理学以存理遏欲为主题,以四书为依据,并以存理遏欲的主题赋予四书新的诠释,由此导致四书皆治欲。中国古典儒学时期的四书经典以孔颜克己复礼为治欲总纲,通过礼反向定义欲望,理学则以理释礼,在理欲二元对立关系中以理反向定义欲望,展开... 理学以存理遏欲为主题,以四书为依据,并以存理遏欲的主题赋予四书新的诠释,由此导致四书皆治欲。中国古典儒学时期的四书经典以孔颜克己复礼为治欲总纲,通过礼反向定义欲望,理学则以理释礼,在理欲二元对立关系中以理反向定义欲望,展开约束欲望与调动道德主体能动性两种互补的治欲方向。为应对佛教心性论冲击,理学将理内化为心性,依据道德心和性反向定义欲望,治欲方案有培养四端、正心、求放心以及复性、率性等。理学还以意之所发正向定义欲望,治欲方案有欲不行等;也以意之所存反向定义欲望,治欲方案有毋意等,从根本处治疗深隐的欲望。四书皆治欲成为理学定义欲望及对治欲望的主要特征,展现出欲望的多层次及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治欲实践的丰富性。当然,在理欲二元对立模式下,四书治欲亦有其限制性,如外王较弱、规范性不足、缺乏欲望的释放等。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理学借助对四书的重新诠释,集中展现出世界哲学治欲的中国古典学经典诠释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 理学 心性 以礼治欲 以理治欲 克己复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知与治欲:中国哲学的欲望治疗
3
作者 张昭炜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7,共11页
朱子将《中庸》的“独”诠释为独知,为独知的发展开辟空间,至阳明学得以展开。独知具有为他人所不知、为己所独知、表现为“几”等特点,其中“几”贯通显微,与良知互释。以独知治欲,如哑子吃苦瓜,表现为个体切实感知到欲望,却难以向他... 朱子将《中庸》的“独”诠释为独知,为独知的发展开辟空间,至阳明学得以展开。独知具有为他人所不知、为己所独知、表现为“几”等特点,其中“几”贯通显微,与良知互释。以独知治欲,如哑子吃苦瓜,表现为个体切实感知到欲望,却难以向他人传达;又如他人不知而己独知的患痒者,唯有自己能够凭借独知找到痒患部位并搔痒自治,独知能够敏锐觉察到尚未表达的欲望,相当于亲知;以几治欲,如同控制弩箭发动,独知扼据念虑之微与显转化的通道,循此可以治疗深层欲望。独知横向拓展,推己及人,可实现万物一体;纵向深入,打开先天一窍,探寻生生之源。横纵合观,独知的万物一体与先天一窍共同成就仁体。独知与共知治欲各有所长,两者联动,协同增效,可加强治欲的广谱性与深层性。对比两希文明的治欲,独知治欲显示出中国哲学的性善论基调、个体能动的力量以及较强的伦理实践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知 共知 良知 治欲 第二种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