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六经皆治欲——中国古典学治欲的特点及展开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张昭炜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10,共14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23JD710027)。
-
文摘
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六经皆治欲:《尚书》与《春秋》治欲体现在为政之正;《诗经》治欲体现在思无邪与引导欲望的合理释放与适度满足;《周易》治欲是针对深隐欲望的几占以及损益配合等;《礼经》之礼与《乐经》之乐联动,具有进与反之美。六经显示出中国古典学治欲资源的丰富,并且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统一在各经皆礼、以礼治欲,表现为约束与温和释放欲望的对立统一。纵向展开,中国传统文化在前轴心时代、轴心时代、近世社会的治欲特点可表述为六经皆治欲、四书皆治欲、理学皆治欲,三者的发展既有连续性,亦各有时代特色。横向对比,中国古典学的六经治欲与禁欲主义、神秘主义对立,属于世俗化、人文化的治欲方案。伴随着全球世俗时代的到来,六经治欲的特色与优势愈加凸显。
-
关键词
六经皆治欲
以礼治欲
四书皆治欲
欲望治疗
中国古典学
-
Keywords
Liu Jing are related to the therapy of desire
the therapy of desire through propriety
Si Shu are related to the therapy of desire
the therapy of desire
Chinese Classics
-
分类号
G09
[文化科学]
K20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四书皆治欲:中国古典儒学的理学诠释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张昭炜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98,共15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哲学的欲望认知研究”(24FZXB010)。
-
文摘
理学以存理遏欲为主题,以四书为依据,并以存理遏欲的主题赋予四书新的诠释,由此导致四书皆治欲。中国古典儒学时期的四书经典以孔颜克己复礼为治欲总纲,通过礼反向定义欲望,理学则以理释礼,在理欲二元对立关系中以理反向定义欲望,展开约束欲望与调动道德主体能动性两种互补的治欲方向。为应对佛教心性论冲击,理学将理内化为心性,依据道德心和性反向定义欲望,治欲方案有培养四端、正心、求放心以及复性、率性等。理学还以意之所发正向定义欲望,治欲方案有欲不行等;也以意之所存反向定义欲望,治欲方案有毋意等,从根本处治疗深隐的欲望。四书皆治欲成为理学定义欲望及对治欲望的主要特征,展现出欲望的多层次及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治欲实践的丰富性。当然,在理欲二元对立模式下,四书治欲亦有其限制性,如外王较弱、规范性不足、缺乏欲望的释放等。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理学借助对四书的重新诠释,集中展现出世界哲学治欲的中国古典学经典诠释方案。
-
关键词
四书
理学
心性
以礼治欲
以理治欲
克己复礼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B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独知与治欲:中国哲学的欲望治疗
- 3
-
-
作者
张昭炜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出处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7,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哲学的欲望认知研究”(项目号:24FZXB010)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朱子将《中庸》的“独”诠释为独知,为独知的发展开辟空间,至阳明学得以展开。独知具有为他人所不知、为己所独知、表现为“几”等特点,其中“几”贯通显微,与良知互释。以独知治欲,如哑子吃苦瓜,表现为个体切实感知到欲望,却难以向他人传达;又如他人不知而己独知的患痒者,唯有自己能够凭借独知找到痒患部位并搔痒自治,独知能够敏锐觉察到尚未表达的欲望,相当于亲知;以几治欲,如同控制弩箭发动,独知扼据念虑之微与显转化的通道,循此可以治疗深层欲望。独知横向拓展,推己及人,可实现万物一体;纵向深入,打开先天一窍,探寻生生之源。横纵合观,独知的万物一体与先天一窍共同成就仁体。独知与共知治欲各有所长,两者联动,协同增效,可加强治欲的广谱性与深层性。对比两希文明的治欲,独知治欲显示出中国哲学的性善论基调、个体能动的力量以及较强的伦理实践性等特点。
-
关键词
独知
共知
良知
治欲
第二种哲学
-
分类号
B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