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藏非均质性及聚油史初探 被引量:8
1
作者 朱扬明 张敏 徐中一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2-167,共6页
本文利用热解和热蒸发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了塔里木轮南油田三叠系油藏剖面上储层的含油性和原油组成变化,发现低孔渗层段油砂的含油性低,原油的成熟度较低,正烷烃呈前峰型分布;高孔渗层段含油性高,原油成熟度较高,正烷烃里后... 本文利用热解和热蒸发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了塔里木轮南油田三叠系油藏剖面上储层的含油性和原油组成变化,发现低孔渗层段油砂的含油性低,原油的成熟度较低,正烷烃呈前峰型分布;高孔渗层段含油性高,原油成熟度较高,正烷烃里后峰型分布;孔渗中等的油砂中含油性和原油组成性质介于两者之间。油藏中不同孔渗层段的这种原油组成非均质性能反映油藏的聚油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非均质 聚油史 油砂热解 热蒸发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徐洪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9-102,共4页
聚合物驱是水驱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在不同类型油藏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油藏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的驱替效果有较大影响。基于油藏沉积微相展布形态,归纳出储层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厚度平... 聚合物驱是水驱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在不同类型油藏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油藏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的驱替效果有较大影响。基于油藏沉积微相展布形态,归纳出储层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厚度平面非均质性和几何形态非均质性等3类油藏非均质性。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3类多个理论地质油藏模型,并且在每一类模型具有相同的生产约束条件下,研究了油藏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不同注采井网驱替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模型在相同工作制度和不同注采方式下,初期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存在较大差别。对于储层厚度平面非均质性油藏,厚注薄采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优于厚采薄注;对于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油藏,高注低采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优于高采低注;对于几何形态的非均质性油藏,宽采窄注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优于宽注窄采。因此,合理地部署注采井网能有效地提高油藏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非均质 聚合物驱沉积微相 油藏数值模拟 注采井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非均质性油藏天然气重力驱采油机制
3
作者 吴峻川 谭先红 +6 位作者 张利军 李南 孙天威 舒潇晗 王成胜 吴彬彬 赵军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66,共10页
低渗透非均质性油藏注气重力驱的提采效果及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在模拟真实油藏开发条件下,设计了低渗透非均质三维岩心物理模型和岩心尺度数值模型,开展了天然气重力非混相驱的研究,分析了注气速度、地层倾角及原油黏度等因素对重力驱... 低渗透非均质性油藏注气重力驱的提采效果及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在模拟真实油藏开发条件下,设计了低渗透非均质三维岩心物理模型和岩心尺度数值模型,开展了天然气重力非混相驱的研究,分析了注气速度、地层倾角及原油黏度等因素对重力驱的作用效果,结合驱替过程中含油饱和度分布及变化,明确了低渗透非均质性油藏进行天然气重力非混相驱的可行性及采油机制。结果表明:对于正韵律低渗透非均质性油藏,天然气重力稳定驱特征显著,并存在最优注气速度(0.5 mL/min),在此速度下注气既可增加在低渗透油层的波及区域,又可减缓在高渗透层中的气体突进;在未经衰竭开发的原始地层压力条件下直接进行天然气重力驱,更有利于对高位低渗透原油的动用;在具有一定倾角(45°)的稀油油藏应用,可发挥天然气重力稳定驱中重力和驱动力的最大效益,驱油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油藏 天然气 重力驱 采油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油藏层间干扰室内实验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杰 黎鸿屿 +2 位作者 吕栋梁 钱川川 周群茂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4,共6页
多层非均质油藏在合注合采开发时,受储集层岩性、物性、地层压力、流体性质等因素影响,层与层之间相互干扰。早期开展的并联驱替室内实验,无法有效地模拟油藏多层合采时各层间的流体交换,且所定义的干扰系数的物理内涵与注水开发渗流过... 多层非均质油藏在合注合采开发时,受储集层岩性、物性、地层压力、流体性质等因素影响,层与层之间相互干扰。早期开展的并联驱替室内实验,无法有效地模拟油藏多层合采时各层间的流体交换,且所定义的干扰系数的物理内涵与注水开发渗流过程不符。为此,建立串并联组合驱替实验模型,模拟储集层层内岩性的变化。通过研究串并联驱替实验下不同渗透率岩心的产油量、含水率以及采收率,对干扰系数进行验证和再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层间干扰的实质是不同储集层渗流阻力随着时间的变化,导致储集层流量分配发生改变;储集层非均质性是多层合采过程中形成优势渗流通道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层间干扰相关实验设计和非均质油藏合理高效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层间干扰 干扰系数 驱替实验 并联 串联 岩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替液黏度对多层非均质油藏聚驱吸液剖面返转及驱油效果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许园 叶仲斌 +3 位作者 陈洪 李保振 康晓东 杨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9-553,共5页
针对聚合物驱过程中吸液剖面返转现象,通过模拟渤海某油藏的地质条件,从不同黏度的同质聚合物溶液在低渗透层的分流率出发,研究了聚合物溶液黏度对注聚过程中吸液剖面返转的影响规律,并开展了浓度为1500 mg/L的剪切后黏度分别为30.5 m P... 针对聚合物驱过程中吸液剖面返转现象,通过模拟渤海某油藏的地质条件,从不同黏度的同质聚合物溶液在低渗透层的分流率出发,研究了聚合物溶液黏度对注聚过程中吸液剖面返转的影响规律,并开展了浓度为1500 mg/L的剪切后黏度分别为30.5 m Pa·s和130.8 m Pa·s的异质聚合物(HPAM和HAPAM)溶液段塞组合的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黏度增加,聚合物驱时吸液剖面返转时机将提前,低渗透层分流率先升后降,并且分流率的峰值会增大,注入聚合物溶液黏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提高采收率。对于渤海某油田,过炮眼后聚合物溶液黏度控制在15~30 m Pa·s范围之内较为合适。高黏度HAPAM溶液对非均质油藏改善效果要强于低黏度HPAM溶液,但其相应的注入压力也更高,对于海上正在实施聚合物驱的某多层非均质油藏,采用高黏-低黏异质聚合物溶液交替注入方式对非均质油藏改善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 油藏非均质 分流率 吸液剖面返转 聚合物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再认识 被引量:56
6
作者 卢祥国 曹豹 +5 位作者 谢坤 曹伟佳 刘义刚 张云宝 王晓燕 张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8-155,共8页
以大庆、大港、长庆等油田的储集层岩石和流体为模拟对象,探讨了非均质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和技术途径,通过对比“等黏度”和“等浓度”条件下普通聚合物溶液、甘油、“片-网”结构聚合物溶液和非均相弱凝胶等的驱油效果,论证... 以大庆、大港、长庆等油田的储集层岩石和流体为模拟对象,探讨了非均质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和技术途径,通过对比“等黏度”和“等浓度”条件下普通聚合物溶液、甘油、“片-网”结构聚合物溶液和非均相弱凝胶等的驱油效果,论证了聚合物类驱油剂黏度与驱油效果间的关系,提出了改善聚合物驱效果的方法。研究表明,聚合物在多孔介质内因滞留作用进而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是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主要机理,而聚合物类驱油剂黏度与驱油效果不存在正相关性,具有“片-网”结构的聚合物虽然增黏能力较强,但与储集层岩石孔喉结构的配伍性较差,其可注入性和抗剪切性较差;非均相弱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内具有较强的吸附、捕集作用,容易在储集层岩石孔隙内滞留,在高渗透层(区域)能够建立有效的渗流阻力,与具有“等黏度”或“等浓度”的聚合物溶液相比,扩大波及体积能力更强;长时间注入聚合物类驱油剂,势必会导致吸液剖面反转,大大降低聚合物驱开发效果,采用“高滞留”与“低滞留或不滞留”驱油剂交替注入,可进一步改善聚合物类驱油剂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聚合物驱 驱油效果 提高采收率 波及体积 改善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低渗非均质油藏抗高温封窜剂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凡 罗跃 +5 位作者 肖清燕 丁康乐 汪庐山 刘承杰 刘巍 刘磊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6-150,共5页
针对高温低渗非均质油藏CO2驱普遍存在的气窜问题,研制了耐温抗盐CO2气驱封窜剂,考察了其抗盐性和封堵性。在135℃条件下,封窜剂最佳配方为:4.5%丙烯酰胺、0.2%阳离子改性剂、0.2%乳化型引发剂、0.25%甲醛、0.005%N,N'-亚甲基双丙... 针对高温低渗非均质油藏CO2驱普遍存在的气窜问题,研制了耐温抗盐CO2气驱封窜剂,考察了其抗盐性和封堵性。在135℃条件下,封窜剂最佳配方为:4.5%丙烯酰胺、0.2%阳离子改性剂、0.2%乳化型引发剂、0.25%甲醛、0.005%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0.8%缓聚剂。其抗盐能力强,Na+、Mg^(2+)、Ca^(2+)的使用范围分别为:Na+<25 g/L、Mg^(2+)<15 g/L、Ca^(2+)<12 g/L。封堵实验结果表明,成胶时间越长,封堵率越高,成胶时间大于40 h时的封堵率约98%;随着堵剂注入量的增加,填砂管封堵率提高,注入量为0.6 PV时的封堵率可达91.5%;该堵剂有良好的选择性封堵能力,可将高渗填砂管渗透率降低92.5%。对CO2气驱的封窜能力强,可提高原油采收率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高温 低渗油藏 封窜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尤源 岳湘安 +1 位作者 王锐 赵春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8-121,125,共5页
低渗透非均质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时,注入水易沿渗透率相对高的部位窜流,而低渗透层动用程度差,整体开发效果不佳。对此类油藏,研究水驱后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的可行性,并探索提高低渗透层动用程度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长岩心... 低渗透非均质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时,注入水易沿渗透率相对高的部位窜流,而低渗透层动用程度差,整体开发效果不佳。对此类油藏,研究水驱后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的可行性,并探索提高低渗透层动用程度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考察了低渗透非均质砂岩油藏常规水驱后,依次采用间歇开采、注氮气、水气交替注入等方法对改善开发效果的作用,也探讨了该类油藏水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证明,通过采取合理方法可以在水驱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其中采用间歇开采最多可以获得采收率近7%,但作用有效周期少;注入氮气可以得到约6%采收率,但在气窜后易导致注入气无效循环;水气交替注入方式效果最明显,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物理模拟 间歇开采 注氮气 水气交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摄动边界元法研究非均质油藏稳定渗流 被引量:17
9
作者 尹洪军 何应付 +1 位作者 王庆霞 佟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7-40,共4页
建立非均质油藏稳定渗流的摄动方程 ,利用边界元方法对其求解。求解时引入了“Pad啨逼近方法” ,有效地加快了解的收敛速度 ,提高了解的收敛能力。利用该方法可以获得复杂边界非均质油藏的压力分布 ,并通过实例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边界元法 摄动边界 油藏 稳定渗流 压力分布 收敛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油藏开发规律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增林 王敬 +1 位作者 刘慧卿 王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66,115,共4页
通过反解洛伦兹曲线,得到相同渗透率均值的不同非均质程度油藏的渗透率分布,据此建立了典型油藏地质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非均质油藏开发规律,结果表明:渗透率变异系数小于等于0.2时,油藏可视为均质的,正、反韵律油藏注入水均... 通过反解洛伦兹曲线,得到相同渗透率均值的不同非均质程度油藏的渗透率分布,据此建立了典型油藏地质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非均质油藏开发规律,结果表明:渗透率变异系数小于等于0.2时,油藏可视为均质的,正、反韵律油藏注入水均沿高渗透层突进,渗透率剖面与含水率剖面具有一致性,且反韵律油藏含水率剖面比正韵律油藏变化更为平缓,正韵律油藏最终采收率与渗透率变异系数成修正的逻辑斯蒂函数关系;当渗透率变异系数小于0.4时,最终采收率随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增加缓慢下降;当渗透率变异系数大于0.4时,最终采收率随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增加下降较快,正韵律油藏含水率与可采储量采出程度成经验函数关系,反韵律油藏最终采收率高于正韵律油藏,含水率上升速度始终低于正韵律油藏,且中等非均质程度时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渗透率变异系数 开发规律 数值模拟 洛伦兹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非均质油藏均衡水驱调整方法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严科 张俊 +1 位作者 王本哲 马晓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89,155,共4页
针对平面非均质油藏注采不均衡的问题,运用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提出了基于多参数定量计算的均衡水驱调整方法。研究表明,井距调整和驱替压差调整是实现平面非均质油藏均衡水驱的2种有效方式。根据储层平面非均质性、流体分布状况与... 针对平面非均质油藏注采不均衡的问题,运用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提出了基于多参数定量计算的均衡水驱调整方法。研究表明,井距调整和驱替压差调整是实现平面非均质油藏均衡水驱的2种有效方式。根据储层平面非均质性、流体分布状况与注采井距、驱替压差之间的水驱平衡关系式,可定量调整不同方向注采井距和驱替压差的大小及比例。实际油藏应用表明,均衡水驱调整能够减小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开发的影响,提高注水利用率,有效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平面 衡水驱 注采井距 驱替压差 开发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非均质油藏双分支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12
作者 韩国庆 吴晓东 +3 位作者 陈昊 李相方 唐恩高 安永生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1-85,共5页
针对多层非均质油藏地层之间压力不平衡的特点,建立了多分支井半解析产能预测模型,分析了双分支井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分支之间存在干扰,分支夹角越小产能损失越大;两个分支所在地层的条件差别越大,产能高的分支越不易发挥最... 针对多层非均质油藏地层之间压力不平衡的特点,建立了多分支井半解析产能预测模型,分析了双分支井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分支之间存在干扰,分支夹角越小产能损失越大;两个分支所在地层的条件差别越大,产能高的分支越不易发挥最大潜力,从而影响总产量;井筒中摩擦压降和汇合点处的压力损失对分支井的产能的影响不大。因此,在设计双分支井时,应尽量增大分支之间的夹角,分支汇合点尽量远离油层;分支井的井底流压不大于任何一个分支处的地层压力;两个分支应尽量选取生产压差接近的油层,这样就可以使两个分支都能发挥产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支井 油藏 油层 产能预测 生产压差 井底流压 地层压力 总产量 潜力 最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动用程度评价新方法 被引量:17
13
作者 宋洪庆 朱维耀 +2 位作者 沈全富 宋吉水 黄小荷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1期64-67,共4页
根据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特点,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纵向非均质性、小层厚度和平面砂体厚度展布对该类油藏开发的影响。从势能叠加原理出发,推导出该类油藏小层有效驱动半径计算公式。根据该公式建立低渗透非均质油藏动用程度评价方法。... 根据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特点,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纵向非均质性、小层厚度和平面砂体厚度展布对该类油藏开发的影响。从势能叠加原理出发,推导出该类油藏小层有效驱动半径计算公式。根据该公式建立低渗透非均质油藏动用程度评价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预测精度高、简便和实用等优点,能为进一步有效开发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有效驱动半径 油藏 砂体厚度展布 启动压力梯度 动用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油藏微球乳液调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曹毅 张立娟 +3 位作者 岳湘安 柯文奇 丁名臣 于水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8-51,55,共5页
为了评价JYC聚合物微球乳液调驱技术在非均质油藏中的适应性,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测定了纳米级JYC微球乳液在非均质物理模型中分流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并联模拟岩心驱油实验,分析了不同浓度和注入量的微球乳液提高采收率效果,优化注入段... 为了评价JYC聚合物微球乳液调驱技术在非均质油藏中的适应性,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测定了纳米级JYC微球乳液在非均质物理模型中分流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并联模拟岩心驱油实验,分析了不同浓度和注入量的微球乳液提高采收率效果,优化注入段塞.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微球乳液性能稳定且注入性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注入水在非均质储层中的分流量,扩大波及体积,启动低渗层原油,且能提高水驱后高渗层的驱油效率;适宜注入质量浓度为2 000 mg/L,注入量大小和储层非均质性密切相关.该调驱技术能够有效改善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调驱 聚合物微球乳液 物理模拟 提高采收率 动态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元理论在缝洞型非均质油藏渗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烈辉 李成勇 +1 位作者 刘启国 李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8-534,共7页
从渗流力学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缝洞型非均质油藏直井渗流数学模型。采用Lord Kelvin点源解、贝塞尔函数积分和泊松叠加公式等方法求解出了缝洞型非均质油藏直井渗流的边界元基本解,建立起了缝洞型非均质油藏直井井底压力响应边界元解... 从渗流力学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缝洞型非均质油藏直井渗流数学模型。采用Lord Kelvin点源解、贝塞尔函数积分和泊松叠加公式等方法求解出了缝洞型非均质油藏直井渗流的边界元基本解,建立起了缝洞型非均质油藏直井井底压力响应边界元解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无因次压力和压力导数与无因次时间双对数理论图版,并详细分析了井在内区高渗带不同位置和高渗带位于油藏不同方位等情形对井底压力动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元 油藏 缝洞型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牛顿流体在非均质油藏渗流压力场实验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家禄 沈平平 +1 位作者 刘玉章 江如意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4-79,共6页
在非均质油藏模型上进行非牛顿流体流动物理模拟实验,对比研究水驱、聚合物驱和交联聚合物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影响.通过布置高精度的压差传感器测量不同驱替过程模型中的渗流压力场的动态变化,成胶后的交联聚合物封堵了高渗条区,改变了... 在非均质油藏模型上进行非牛顿流体流动物理模拟实验,对比研究水驱、聚合物驱和交联聚合物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影响.通过布置高精度的压差传感器测量不同驱替过程模型中的渗流压力场的动态变化,成胶后的交联聚合物封堵了高渗条区,改变了油藏内流体流动方向,驱替出低渗区内油,提高了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顿流体 油藏 渗流压力场 模拟实验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油藏稳定渗流压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5
17
作者 尹洪军 贾俊飞 +1 位作者 贾世华 杨静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9-61,71,共4页
建立了考虑源(汇)影响的任意形状非均质油藏稳定渗流的数学模型,采用区域剖分边界元方法对其进行求解,获得了任意形状、复杂边界条件下非均质油藏内的压力分布,绘制了相应的压力剖面图。研究表明,由于非均质油藏存在渗透率不同的区域,... 建立了考虑源(汇)影响的任意形状非均质油藏稳定渗流的数学模型,采用区域剖分边界元方法对其进行求解,获得了任意形状、复杂边界条件下非均质油藏内的压力分布,绘制了相应的压力剖面图。研究表明,由于非均质油藏存在渗透率不同的区域,因而其压力分布与均质油藏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压力分布呈阶梯状,并且渗透率差异越大,阶梯状越明显。分析其原因为渗透率的不同导致压力消耗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渗流 边界元 油藏 压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渗介质非均质油藏数值试井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高永进 卓红 +3 位作者 李亮 何秀玲 李婷婷 王新海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3-375,共3页
低渗透油田在石油开发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试井资料可以为低渗油藏的合理、高效开发提供有效的动态地层参数,但目前关于低渗透油藏的试井解释方法更多的是考虑单一因素的影响。在分析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双渗介质非均... 低渗透油田在石油开发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试井资料可以为低渗油藏的合理、高效开发提供有效的动态地层参数,但目前关于低渗透油藏的试井解释方法更多的是考虑单一因素的影响。在分析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双渗介质非均质油藏渗流的数学模型,在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系数的情况下,通过块中心网格和隐式差分格式对定解问题离散后求出了数值解。用该模型对某油田SN47井进行解释,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井底压力复杂的变化过程,并能较准确地解释双渗介质非均值油藏流动期或恢复期的测试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渗介 渗流模型 油藏 数值试井分析 压力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砂岩油藏周期注水的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殷代印 翟云芳 卓兴家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2-84,共3页
根据非均质砂岩油田地质特点 ,设计了平面非均质和纵向非均质岩心实验物理模型 ,进行了周期注水和常规注水驱油实验 .结果表明 ,周期注水有效地改善了纵向非均质砂岩油藏的开发效果 .对于平面非均质岩心 ,水驱采收率提高幅度为 1.0 %~ ... 根据非均质砂岩油田地质特点 ,设计了平面非均质和纵向非均质岩心实验物理模型 ,进行了周期注水和常规注水驱油实验 .结果表明 ,周期注水有效地改善了纵向非均质砂岩油藏的开发效果 .对于平面非均质岩心 ,水驱采收率提高幅度为 1.0 %~ 1.5% ;对于纵向非均质岩心 ,水驱采收率提高幅度为 1.5%~ 2 .5% .实验过程中 ,由于忽略了弹性力的作用 ,从而验证了毛管力是周期注水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毛管力的宏观作用是引起高低渗透层位间的流体交换 ;微观作用是引起封闭式孔隙、细网通道与粗网通道之间的流体交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注水 油田注水 砂岩油藏 注水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水驱油藏开发指标预测方法 被引量:20
20
作者 冯其红 王相 +2 位作者 王波 王端平 王延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39,113,共4页
运用数值模拟法预测非均质油藏开发指标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工作量大,耗时长,技术要求高。考虑实际油田井网布置的不规则性及储层的非均质性,基于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并建立了考虑储层非均质性的水驱油藏开发指标预测方法。该方法根... 运用数值模拟法预测非均质油藏开发指标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工作量大,耗时长,技术要求高。考虑实际油田井网布置的不规则性及储层的非均质性,基于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并建立了考虑储层非均质性的水驱油藏开发指标预测方法。该方法根据注采井配置关系和渗流阻力,将油田动态劈分为多个注采单元,对各注采单元的渗透率、孔隙度、储层厚度等非均质参数进行等效处理,再将各注采单元转化为均质单元;采用物质平衡原理和Buck-ley—Leverett径向水驱油理论预测各单元开发动态,计算含水率和剩余油饱和度等指标,进而得到整个油藏的开发指标。与传统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相比,新方法占用内存少、速度快、效率高。对断块老油田进行实例验证分析表明,新方法预测单井和全油田10a含水率变化与数值模拟结果的相关系数达0.9934~0.9996,预测10。剩余油饱和度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水驱油藏 剩余油饱和度 开发指标预测 动态劈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