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化学型油用樟树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其抗旱特性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坤 安家成 +2 位作者 朱昌叁 梁晓静 李开祥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25-2531,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化学型油用樟树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其抗旱性,为樟树品种选育及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的9种化学型油用樟树(1号~9号)叶片为试验材料,观测其解剖学结构和气孔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 【目的】分析不同化学型油用樟树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其抗旱性,为樟树品种选育及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的9种化学型油用樟树(1号~9号)叶片为试验材料,观测其解剖学结构和气孔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化学型油用樟树的抗旱性。【结果】1号樟树(桉叶油素型)的叶片厚度最厚,为141.16μm,显著高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P<0.05,下同);6号樟树(龙脑型)的叶片厚度最薄,显著低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1号和2号樟树(芳樟醇型I)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较厚,分别为65.55和65.67μm,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但显著高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6号樟树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最薄,为45.37μm,4号樟树(黄樟油素型)次之,二者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4号和9号樟树(柠檬醛型II)的叶脉密度较大,分别为8.86和8.14 mm/mm^2,二者差异显著,且显著大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7号樟树(柠檬醛型I)的叶脉密度最小(2.14 mm/mm^2),显著小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气孔密度较大的是1号和3号樟树(芳樟醇型II),分别为430.0和436.0个/mm^2,二者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大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气孔密度最小的是7号樟树,为227.0个/mm^2,显著小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在保卫细胞长度方面,7号和8号樟树较大,2号和3号樟树较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桉叶油素型的1号樟树、芳樟醇型I的2号樟树和芳樟醇型II的3号樟树抗旱性较强,黄樟油素型的4号樟树抗旱能力最弱。【结论】叶片厚度、中脉导管直径、栅栏组织厚度和气孔密度可作为评价樟树抗旱能力的叶解剖结构特征指标;桉叶油素型、芳樟醇型I和芳樟醇型II樟树抗旱性较强,可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引种栽培,黄樟油素型的抗旱能力最弱,不宜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樟树 叶片解剖结构 气孔特征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用樟树无性系炭疽病抗性测定 被引量:3
2
作者 廖旺姣 朱昌叁 +4 位作者 邹东霞 梁晓静 杨卓颖 李开祥 安家成 《广西林业科学》 2020年第1期13-16,共4页
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对前期筛选出的25个油用樟树无性系进行炭疽病抗性测定,为抗病无性系的选育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油用樟树无性系对炭疽病存在一定抗性差异。其中高抗无性系有3个,分别为LL002(芳樟醇型)、BL508(龙脑型)... 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对前期筛选出的25个油用樟树无性系进行炭疽病抗性测定,为抗病无性系的选育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油用樟树无性系对炭疽病存在一定抗性差异。其中高抗无性系有3个,分别为LL002(芳樟醇型)、BL508(龙脑型)和711(邻伞花烃型);抗病无性系有GLC95(芳樟醇型)、LL001(芳樟醇型)和LL004(芳樟醇型)等14个;中抗无性系有LLT11(芳樟醇型)、CN001(柠檬醛型)和SA001(黄樟油素型)等5个;中感、感病和高感无性系均为1个,分别是CA627-1(桉叶素型)、LR201(右旋芳樟)和SA002(黄樟油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性 炭疽病 油用樟树 无性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采收模式对油用樟树出油率的影响
3
作者 潘永林 陈恋 +2 位作者 苏强 钟德进 陈卫国 《林业科技》 2021年第5期24-26,共3页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钦廉林场建设的木本香料核心示范区油用香樟基地为载体,开展不同采收模式枝叶出油率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同采收部位、不同树龄对油用樟树出油率表现差异显著,纯叶片出油率高于枝叶混合和纯枝干的出油率、全株出油率...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钦廉林场建设的木本香料核心示范区油用香樟基地为载体,开展不同采收模式枝叶出油率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同采收部位、不同树龄对油用樟树出油率表现差异显著,纯叶片出油率高于枝叶混合和纯枝干的出油率、全株出油率高于中枝干和嫩枝干的出油率、2年生油用樟树出油率高于1.5年生和2.5年的生出油率;不同品种、不同采收时间、不同枝叶处理对油用樟树出油率表现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樟树 采收 枝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