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咸化湖盆沙三段油源特征及成藏模式
1
作者
李才俊
胡涛
+6 位作者
庞雄奇
肖惠译
胡耀
陈雨萱
郑定业
徐田武
姜福杰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1,共13页
中国广泛发育的陆相咸化湖盆已成为油气产能的主要贡献领域之一,但对含盐层系的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研究相对薄弱。以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原油和烃源岩的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地化分析,对文留...
中国广泛发育的陆相咸化湖盆已成为油气产能的主要贡献领域之一,但对含盐层系的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研究相对薄弱。以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原油和烃源岩的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地化分析,对文留地区的沙三段的油-源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文留地区沙河街组发育沙三上亚段、沙三中亚段、沙三下—沙四上亚段等多套优质烃源岩,烃源岩TOC为0.50%~6.79%、类型以Ⅱ型为主、现今正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生烃潜力大;(2)沙三段原油组分主要以饱和烃为主,CPI接近于1.0,Pr/Ph为0.13~0.63,伽马蜡烷指数为0.50~1.00,单体碳同位素为-32‰~-28‰,油源主要来自沙三中亚段和沙三下—沙四上烃源岩;(3)文留地区沙三段油气成藏期主要为东营组沉积中晚期(31.0~22.0 Ma)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现今(6.2~0 Ma),其中东营组沉积中晚期主要在隆起区富集形成构造、岩性类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现今主要在斜坡带及近洼位置富集形成致密油气藏;(4)文留地区沙三段油气从浅到深呈现出常规-非常规有序分布的特征,常规油气藏主要形成并分布在浅层的构造隆起区,非常规油气藏主要形成并分布在斜坡带—洼陷中心的区域。研究结果对文留地区油气发现和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咸化湖盆
沙河街组
油源特征
成藏模式
文留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烃源岩和油源特征
被引量:
31
2
作者
谭丽娟
蒋有录
+1 位作者
苏成义
梁书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共4页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沙河街组第四段上部和第三段中下部发育两套烃源岩 ,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尤其是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有明显的差异。目前已发现的石油大致分为两大类 :高青、博兴油田的原油主要属于源自沙四段烃源岩的“...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沙河街组第四段上部和第三段中下部发育两套烃源岩 ,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尤其是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有明显的差异。目前已发现的石油大致分为两大类 :高青、博兴油田的原油主要属于源自沙四段烃源岩的“沙四型”原油 ;小营、乔庄、梁家楼、大芦湖油田的原油主要为源自沙三段烃源岩的“沙三型”原油。金家、正理庄、纯化油田的原油混源特征明显。从纵向上看 ,沙三、沙四段中的油气主要来自本层系 ,其他层系的原油主要为混源型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博兴地区
烃
源
岩
油源特征
原
油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营凹陷油-源特征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被引量:
13
3
作者
刘华
蒋有录
任景伦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99,共7页
油源对比是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针对东营凹陷沙三中、沙三下和沙四上三套有效烃源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探讨了东营凹陷内三套烃源岩与已知原油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及其成因。以油源对比为依据,将东营凹陷划分为沙三中—沙三中亚...
油源对比是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针对东营凹陷沙三中、沙三下和沙四上三套有效烃源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探讨了东营凹陷内三套烃源岩与已知原油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及其成因。以油源对比为依据,将东营凹陷划分为沙三中—沙三中亚段(!)、沙三下—沙二、沙三段(!)和沙四上—沙四、沙二段(!)3个含油气系统。分析结果表明,3个含油气系统中已发现的油气藏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环状分布特征,其成因模式受控于输导要素组成、油源断层分布位置、烃源岩内砂体的发育规模以及断-砂空间组合等;其中,油源断层和砂体的空间组合关系对东营凹陷不同成因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起主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
-
源
特征
含
油
气系统
输导体系
断-砂空间组合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咸化湖盆沙三段油源特征及成藏模式
1
作者
李才俊
胡涛
庞雄奇
肖惠译
胡耀
陈雨萱
郑定业
徐田武
姜福杰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1,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陆相页岩油含气性演化特征与成因机制及可动油评价方法(编号:41872148)”
中国石化科技专项研究项目“东濮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及增储区带研究(编号:P15022)”部分研究成果。
文摘
中国广泛发育的陆相咸化湖盆已成为油气产能的主要贡献领域之一,但对含盐层系的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研究相对薄弱。以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原油和烃源岩的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地化分析,对文留地区的沙三段的油-源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文留地区沙河街组发育沙三上亚段、沙三中亚段、沙三下—沙四上亚段等多套优质烃源岩,烃源岩TOC为0.50%~6.79%、类型以Ⅱ型为主、现今正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生烃潜力大;(2)沙三段原油组分主要以饱和烃为主,CPI接近于1.0,Pr/Ph为0.13~0.63,伽马蜡烷指数为0.50~1.00,单体碳同位素为-32‰~-28‰,油源主要来自沙三中亚段和沙三下—沙四上烃源岩;(3)文留地区沙三段油气成藏期主要为东营组沉积中晚期(31.0~22.0 Ma)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现今(6.2~0 Ma),其中东营组沉积中晚期主要在隆起区富集形成构造、岩性类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现今主要在斜坡带及近洼位置富集形成致密油气藏;(4)文留地区沙三段油气从浅到深呈现出常规-非常规有序分布的特征,常规油气藏主要形成并分布在浅层的构造隆起区,非常规油气藏主要形成并分布在斜坡带—洼陷中心的区域。研究结果对文留地区油气发现和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咸化湖盆
沙河街组
油源特征
成藏模式
文留地区
Keywords
Dongpu Sag
saline lacustrine basin
Shahejie Formation
crude oil and source rock characteristic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Wenliu area
分类号
TE12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烃源岩和油源特征
被引量:
31
2
作者
谭丽娟
蒋有录
苏成义
梁书义
机构
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胜利油田股份公司
出处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共4页
文摘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沙河街组第四段上部和第三段中下部发育两套烃源岩 ,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尤其是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有明显的差异。目前已发现的石油大致分为两大类 :高青、博兴油田的原油主要属于源自沙四段烃源岩的“沙四型”原油 ;小营、乔庄、梁家楼、大芦湖油田的原油主要为源自沙三段烃源岩的“沙三型”原油。金家、正理庄、纯化油田的原油混源特征明显。从纵向上看 ,沙三、沙四段中的油气主要来自本层系 ,其他层系的原油主要为混源型原油。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博兴地区
烃
源
岩
油源特征
原
油
生物标志化合物
Keywords
Dongying sag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crude
biological marker
oil source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营凹陷油-源特征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被引量:
13
3
作者
刘华
蒋有录
任景伦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北京华宇精攻石油技术有限公司
出处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99,共7页
基金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1BA605A09)
文摘
油源对比是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针对东营凹陷沙三中、沙三下和沙四上三套有效烃源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探讨了东营凹陷内三套烃源岩与已知原油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及其成因。以油源对比为依据,将东营凹陷划分为沙三中—沙三中亚段(!)、沙三下—沙二、沙三段(!)和沙四上—沙四、沙二段(!)3个含油气系统。分析结果表明,3个含油气系统中已发现的油气藏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环状分布特征,其成因模式受控于输导要素组成、油源断层分布位置、烃源岩内砂体的发育规模以及断-砂空间组合等;其中,油源断层和砂体的空间组合关系对东营凹陷不同成因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起主控作用。
关键词
油
-
源
特征
含
油
气系统
输导体系
断-砂空间组合
东营凹陷
Keywords
oil-source characteristics
petroleum system
migration pathways
spatial association of faults and sand bodies
Dongying depression
分类号
P618.130.26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咸化湖盆沙三段油源特征及成藏模式
李才俊
胡涛
庞雄奇
肖惠译
胡耀
陈雨萱
郑定业
徐田武
姜福杰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烃源岩和油源特征
谭丽娟
蒋有录
苏成义
梁书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
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东营凹陷油-源特征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刘华
蒋有录
任景伦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