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7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及成藏过程
1
作者 高长海 覃善卿 +5 位作者 张云银 查明 王兴谋 曲江秀 李豫源 张伟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9,共12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及成藏过程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油藏地球化学及分子地球化学方法,根据原油生标化合物及碳同位素特征,结合流体包裹体技术,对稠油的来源、成因及成藏过程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林樊家...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及成藏过程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油藏地球化学及分子地球化学方法,根据原油生标化合物及碳同位素特征,结合流体包裹体技术,对稠油的来源、成因及成藏过程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来自于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成熟烃源岩,生物降解作用是导致原油稠化的主要机制,原油达到目前降解程度所需时间为4.4~13.0 Ma;稠油的形成经历“两期充注、一期稠化”的过程,第一期为古近纪东营组时期的小规模原油充注(距今31.2~24.6 Ma);第二期为新近纪馆陶组~明化镇组时期的大规模原油充注(距今15.0~7.0 Ma);原油主要通过尚西断层和连通砂体输导至林樊家地区馆陶组储层中,在聚集成藏后的约2 Ma(距今13.0 Ma)开始遭受持续至今的生物降解作用,导致原油逐渐稠化而形成稠油,其成藏过程表现为先成藏、再边成藏边稠化、后持续稠化。研究成果可为济阳坳陷及其他类似地区稠油的成因机制、稠化过程以及关联浅层气等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 成藏期次 降解时间 成藏过程 林樊家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2
作者 何星 金玮 +5 位作者 张帆 霍秋立 李跃 鲍俊驰 刘璐 曾庆兵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2,共12页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勘探获得突破,是资源潜力较大的新层系。通过TOC、热解、R_(o)、族组成、色谱、色质、δ^(13)C等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各洼槽各小层的烃源岩进行了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评价,深入分析了铜钵庙组原油...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勘探获得突破,是资源潜力较大的新层系。通过TOC、热解、R_(o)、族组成、色谱、色质、δ^(13)C等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各洼槽各小层的烃源岩进行了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评价,深入分析了铜钵庙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定量计算了原油来源,并预测了下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铜钵庙组整体发育TOC平均值为1%、类型以Ⅰ—Ⅱ_(2)型为主的中等烃源岩,其中铜二段泥岩也可见Ⅰ型烃源岩,洼槽区R_(o)为0.6%~1.5%,处于成熟阶段。②研究区铜钵庙组原油可分为乌北铜三段原油、乌南铜三段原油和乌南铜二段原油3类。乌北铜三段原油高饱和烃,姥植比高,饱和烃与芳烃δ^(13)C偏重,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高。乌南铜三段原油具有高饱和烃、饱和烃与芳烃δ^(13)C偏轻,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中等。乌南铜二段原油饱和烃含量低,奇偶优势比(OEP)值高,饱和烃与芳烃δ^(13)C轻,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低。③研究区铜钵庙组3类原油均来源于南屯组南一段泥岩和铜钵庙组泥岩的二元混合,乌北铜三段原油与乌北南一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北南一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62.9%;乌南铜三段原油与乌南南一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南南一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59.5%;乌南铜二段原油与乌南铜二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南铜二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75.4%。④乌北和乌南洼槽发育厚度大于200 m的暗色泥岩,可为铜三段油藏和铜二段油藏供烃,乌北洼槽和乌东斜坡带为乌尔逊凹陷铜钵庙组下步甩开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评价 对比 贡献比例 碳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铜钵庙组 白垩系 乌尔逊凹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页岩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厘定--以牛庄洼陷牛斜55区块沙四段上亚段为例
3
作者 王秀红 陈涛 +3 位作者 张守春 李政 牛子铖 王鑫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6,共9页
页岩油来源精细厘定对页岩油甜点区评价与资源潜力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勘探实践发现东营凹陷牛庄洼陷部分井沙四段上亚段页岩油在生物标志化合物指纹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反映页岩油聚集可能并非传统认识的自生自储,为了满足精细勘探的... 页岩油来源精细厘定对页岩油甜点区评价与资源潜力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勘探实践发现东营凹陷牛庄洼陷部分井沙四段上亚段页岩油在生物标志化合物指纹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反映页岩油聚集可能并非传统认识的自生自储,为了满足精细勘探的需要,亟需落实各层组生烃差异性及主力供烃层系。综合利用轻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等地球化学测试手段,系统开展了东营凹陷牛庄洼陷牛斜55区块沙四段上亚段纯上次亚段(Es_(4)^(上cs))烃源岩及重点井页岩油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精细厘定了油源。研究结果表明:牛斜55区块Es_(4)^(上cs)各层组页岩有机质发育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非均质性,反映有机质来源及热演化等方面存在纵向上的差异,同时受生源和沉积环境等因素的周期变化导致各层组生烃特征存在明显区别。油源精细对比表明,该区NY1-AHF与NY1-BHF井页岩油分别来自于Es_(4)^(上cs)的3层组与4层组的页岩,体现了页岩油差异聚集的源控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页岩油精细勘探部署应重视主力供烃层系并考虑一定的宏观构造背景,在优势页岩发育区探寻优质储集空间以及有效的断层输导区域,是突破页岩油高效勘探开发的重要甜点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主力供烃层系 页岩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4
作者 孙勃 袁伟 +4 位作者 王淑敏 孙雨 李继宏 郭懿萱 薛辉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62,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位于延长组7段烃源岩展布范围的北缘。该地区原油分布层位多,油气供给充足,但是烃源岩厚度总体较薄,烃源岩特征不明确,供烃条件不清楚。研究区的原油是否由本地烃源岩供烃这一问题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勘探。为解决...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位于延长组7段烃源岩展布范围的北缘。该地区原油分布层位多,油气供给充足,但是烃源岩厚度总体较薄,烃源岩特征不明确,供烃条件不清楚。研究区的原油是否由本地烃源岩供烃这一问题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勘探。为解决该问题,文中对区内的原油、长7段烃源岩进行了地化分析测试,同时收集了盆地沉积中心(区外)的长7段烃源岩数据,对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油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发育,主要为好—最好烃源岩级别,主要类型为Ⅱ_(1),Ⅱ_(2)型,有机质主要为混合来源;长7段烃源岩主要处于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研究区的原油来源于区外、区内长7段烃源岩的混合贡献,且以区外供烃为主。研究成果对郝滩地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 延长组 郝滩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油气来源及成藏过程
5
作者 陆加敏 孙立东 +10 位作者 杨亮 姜振学 刘家军 李笑梅 施立冬 蔡壮 李卓 杨威 缪欢 陈瑞华 孙伟豪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区块宋芳屯构造带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来源及成藏过程复杂且不明确。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天然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手段,重点分析了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的油气来源及成藏期次,并建立了多层系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区块宋芳屯构造带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来源及成藏过程复杂且不明确。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天然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手段,重点分析了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的油气来源及成藏期次,并建立了多层系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宋芳屯构造带内登娄库组泥岩品质较差,主要为Ⅲ和Ⅱ2型,Ro为1.73%,处于高成熟阶段,徐西次凹沙河子组泥岩以好-很好烃源岩为主,有机质类型为Ⅲ-Ⅱ1型,Ro为2.55%,处于过成熟阶段;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原油来源于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泥岩和徐西次凹沙河子组泥岩,而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徐西次凹的沙河子组泥岩;宋芳屯构造带油气运移期为距今89.6~67.5Ma,最大运移时期约为距今76.0Ma;登娄库组泥岩和沙河子组泥岩持续供烃是宋芳屯构造带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多层系砂岩泥岩互层与主干断裂、砂体对油气的输导为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生烃期与成藏期高度匹配是多层系油气成藏的关键,多种地质条件的耦合下形成了宋芳屯构造带多层系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成果为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宋芳屯构造带 登娄库组 气系统 对比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凉北地区长8段油藏油源及其成藏模式
6
作者 罗丽荣 李剑锋 +4 位作者 朱静 孔令印 白嫦娥 居迎军 侯云超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8-328,共11页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具有较高的密度、黏度、Pr/nC_(17)和Ph/nC_(18),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较低,ααα-20R甾烷呈不对称“V”字形分布,原油中C27规则甾烷含量较高,原油母质以水生生物为主,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属于低成熟—成熟原油,Ts/Tm、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低于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和发育规模均低于庆阳地区长7段,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存在差异。对比原油与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合烃源岩发育特征及成熟度匹配关系,认为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与平凉北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垂向运移成藏为主;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与庆阳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侧向输导运移成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天环坳陷 西缘冲断带 延长组 长8段 成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咸化湖盆沙三段油源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才俊 胡涛 +6 位作者 庞雄奇 肖惠译 胡耀 陈雨萱 郑定业 徐田武 姜福杰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1,共13页
中国广泛发育的陆相咸化湖盆已成为油气产能的主要贡献领域之一,但对含盐层系的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研究相对薄弱。以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原油和烃源岩的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地化分析,对文留... 中国广泛发育的陆相咸化湖盆已成为油气产能的主要贡献领域之一,但对含盐层系的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研究相对薄弱。以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原油和烃源岩的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地化分析,对文留地区的沙三段的油-源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文留地区沙河街组发育沙三上亚段、沙三中亚段、沙三下—沙四上亚段等多套优质烃源岩,烃源岩TOC为0.50%~6.79%、类型以Ⅱ型为主、现今正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生烃潜力大;(2)沙三段原油组分主要以饱和烃为主,CPI接近于1.0,Pr/Ph为0.13~0.63,伽马蜡烷指数为0.50~1.00,单体碳同位素为-32‰~-28‰,油源主要来自沙三中亚段和沙三下—沙四上烃源岩;(3)文留地区沙三段油气成藏期主要为东营组沉积中晚期(31.0~22.0 Ma)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现今(6.2~0 Ma),其中东营组沉积中晚期主要在隆起区富集形成构造、岩性类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现今主要在斜坡带及近洼位置富集形成致密油气藏;(4)文留地区沙三段油气从浅到深呈现出常规-非常规有序分布的特征,常规油气藏主要形成并分布在浅层的构造隆起区,非常规油气藏主要形成并分布在斜坡带—洼陷中心的区域。研究结果对文留地区油气发现和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咸化湖盆 沙河街组 特征 成藏模式 文留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风城1井区油源对比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冠伯 陈世加 +1 位作者 何文军 张洋洋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1-633,共13页
随着准噶尔盆地西部隆起乌夏断裂带常规油气勘探进入后期,近两年来该区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在不断深化研究风城组常规油藏和页岩油藏富集规律的过程中,发现以前对风城1井区油源认识存在不妥之处,之前勘探工作者们认... 随着准噶尔盆地西部隆起乌夏断裂带常规油气勘探进入后期,近两年来该区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在不断深化研究风城组常规油藏和页岩油藏富集规律的过程中,发现以前对风城1井区油源认识存在不妥之处,之前勘探工作者们认为该井区原油均来自风城组烃源岩。为此,对该区现有探井二叠系烃源岩及原油的各类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开展了系统分析整理,应用油气源对比地球化学理论和石油地质理论,主要利用烃源岩与原油的色谱、色谱—质谱和碳同位素数据,再结合单井模拟烃源岩热演化史结果,重新对比该井区各个出油层系的油源。研究结果发现,下二叠统佳木河组下部灰黑色、黑色泥岩段厚约95 m,沉积环境和母质类型与风城组相似,但前者母质类型相对偏向腐殖型,有机质丰度普遍较高,为一套高成熟偏腐泥型好—优质烃源岩。风城1井风城组一段上部成熟原油源于风城组烃源岩,下部两个油层和风城011井佳木河组油层的高熟原油主要来自佳木河组烃源岩,其次混有少量来自风城组烃源岩的烃类,而非只源于风城组。推测佳木河组烃源岩在空间上有较大分布范围,可为乌夏断裂带常规油气成藏提供一定量的油气资源,故该区应加强佳木河组烃源岩厚度展布研究,从而为寻找新的油气勘探领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 风城组 佳木河组 下二叠统 风城1井区 乌夏断裂带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羌塘坳陷夏里组油砂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探讨 被引量:3
9
作者 黎东玉 唐友军 +5 位作者 孙鹏 季长军 梅亚豪 汤思维 韩梦月 陈云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1-682,共12页
针对北羌塘坳陷研究区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性质复杂及油源不明等问题,本次研究对北羌塘坳陷南部西长梁地区、胜利河地区及方湖地区夏里组油砂进行了分析,采用了空间分布、族组成、气相色谱及色谱-质谱等多种分析方法,以明确油气成因与来... 针对北羌塘坳陷研究区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性质复杂及油源不明等问题,本次研究对北羌塘坳陷南部西长梁地区、胜利河地区及方湖地区夏里组油砂进行了分析,采用了空间分布、族组成、气相色谱及色谱-质谱等多种分析方法,以明确油气成因与来源。结果表明,夏里组油砂的分布呈东西走向,其生物降解程度依次为:西长梁地区>胜利河地区>方湖地区。同时,夏里组油砂油均已达到成熟阶段,主要源自偏还原的海相沉积环境,生油母质则主要来自低等水生生物与陆地高等植物的双重贡献,其中方湖地区的陆生植物贡献尤为突出。通过对比分析北羌塘坳陷内夏里组、布曲组、索瓦组及巴贡组四套烃源岩与夏里组油砂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推断出西长梁和胜利河地区的夏里组油砂主要源自夏里组烃源岩,而方湖地区的夏里组油砂则主要源自巴贡组烃源岩。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北羌塘坳陷油气勘探的潜在层系,同时亦为北羌塘中生界的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羌塘坳陷 生物标志化合物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10
作者 曲彦胜 潘志强 +4 位作者 何大祥 钟宁宁 牛花朋 杨梅华 韩立国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4-824,共11页
莫西庄地区为准噶尔盆地腹部勘探重点区域之一,存在三工河组原油成熟度较高、饱和烃参数失真且具体油源认识不清等问题。本次研究主要选取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样品,对其进行地球化学实验分析,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 莫西庄地区为准噶尔盆地腹部勘探重点区域之一,存在三工河组原油成熟度较高、饱和烃参数失真且具体油源认识不清等问题。本次研究主要选取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样品,对其进行地球化学实验分析,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莫西庄地区三工河组原油样品芳烃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判断其有机质来源、成熟度、沉积环境及油源。结果表明:莫西庄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以菲系列化合物占主要优势,䓛、芘及苯并芘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为丰富,高等植物来源的化合物1,2,5-三甲基萘、联苯、蒽、苝等含量较少,结合单体烃氢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其有机质是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要生源,有少许高等植物贡献;三芴系列化合物中占一定优势的芴反映三工河组原油沉积环境以淡水沉积为主,还原性较弱;MPI-1、F_(1)和F_(2)等成熟度参数均显示三工河组原油热演化程度较高,处于高成熟阶段;利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单体烃碳同位素及部分芳烃参数对比结果,指示三工河组原油与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亲缘关系较好。该结果可为明确莫西庄地区油气成藏机理及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相关油气藏的勘探方向提供地球化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莫西庄地区 三工河组 芳烃 同位素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南部石炭系来源原油的发现与勘探意义
11
作者 龚德瑜 苗一豪 +6 位作者 陈棡 王志勇 金颖 程斌 王瑞菊 吴卫安 韩琰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4-928,共15页
石炭系是准噶尔盆地最重要的气源岩层系之一,但对其生油潜力的认识程度较低。本文基于地球化学分析(稳定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盆地模拟、构造演化恢复、生烃模拟实验和井震联合追踪等手段,厘清了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原油中石炭系烃... 石炭系是准噶尔盆地最重要的气源岩层系之一,但对其生油潜力的认识程度较低。本文基于地球化学分析(稳定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盆地模拟、构造演化恢复、生烃模拟实验和井震联合追踪等手段,厘清了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原油中石炭系烃源岩的贡献,恢复了原油的成藏过程,刻画了规模有效源灶的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存在两类原油:第一类原油稳定碳同位素组成重,Pr/Ph值较高,含有丰富的C_(24)四环萜烷和C_(31)藿烷,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丰度低,几乎不含β-胡萝卜烷和重排甾烷,反映母源为淡水偏氧化环境,可能以高等植物生源输入为主,来自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烃源岩;第二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与第一类相反,反映母源为咸水偏还原环境,以细菌和藻类等生源输入为主,对应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中晚侏罗世,巴塔玛依内山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高峰,发育“自生自储”型和“下生上储”型两类油藏。巴塔玛依内山组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生油强度>4×10^(6)t/km^(2)的面积达2031 km^(2),在阜康凹陷东斜坡和吉木萨尔凹陷发现了两个生油强度>6×10^(6)t/km^(2)的生油中心。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具备较好的生油能力,拓展了盆地东南部石炭系石油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东南部 石炭系 对比 潜力 勘探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统计分析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地区中浅层系混源油为例
12
作者 帕尔扎娜·帕尔哈提 宋宇 +3 位作者 朱凯 石倩茹 黄传炎 蒋恕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3-1176,共14页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地区是近年来大港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目标,该地区中—浅层系原油来源复杂,混合严重,次生变化明显。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一种高效率、便捷且具有高精度的数据处理手段。近年来,许多学者在不同地区的油气源对比中运...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地区是近年来大港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目标,该地区中—浅层系原油来源复杂,混合严重,次生变化明显。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一种高效率、便捷且具有高精度的数据处理手段。近年来,许多学者在不同地区的油气源对比中运用该方法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针对多元统计分析在混源油油源对比中的应用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以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在揭示研究区中—浅层系原油(沙一段、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组)和主力烃源岩(沙三段、沙一段、东三段)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应用聚类、主成分和判别分析方法,开展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滨海地区各层系烃源岩成熟度差异较小,沙一中、沙一下烃源岩品质更好;烃源岩生烃母质以混合来源为主,其中沙一中、沙一上和东三段形成于弱还原、淡水条件,沙三段、沙一下烃源岩形成于还原、淡水—微咸水条件。研究区的次生变化以生物降解作用为主,不同层系原油可分为两类:其中I类原油分布在沙一段,具有低Pr/Ph值、高三环萜烷的特点,主要以沙三段、沙一下和沙一中烃源岩混合供烃;Ⅱ类原油分布在东营组、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具有较高Pr/Ph值、低三环萜烷的特点,主要以沙一上和东三段烃源岩混合供烃。应用判别分析验证这两类油—源,获得初始验证率100%,交叉验证正确率90.0%,表明油源对比结果可靠。研究成果揭示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混源油油源对比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统计分析 对比 生物降解作用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非毛塞几比盆地近海白垩系阿尔布阶-土伦阶油-源对比 被引量:1
13
作者 詹鑫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10,共16页
长期以来,对西北非毛塞几比盆地白垩系主力烃源岩层系的认识不清,本次研究旨在明确毛塞几比盆地白垩系阿尔布阶-土伦阶主力烃源岩并建立成藏模式,为盆地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岩石热解、气相色谱-质谱/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等方法,... 长期以来,对西北非毛塞几比盆地白垩系主力烃源岩层系的认识不清,本次研究旨在明确毛塞几比盆地白垩系阿尔布阶-土伦阶主力烃源岩并建立成藏模式,为盆地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岩石热解、气相色谱-质谱/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等方法,对该盆地塞内加尔近海陆架边缘Z-1井和X-1井不同深度的白垩系阿尔布阶、塞诺曼阶、土伦阶原油和烃源岩样品,进行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化学计量学分析。烃源岩精细评价结果表明,斜坡带土伦阶烃源岩品质以极好为主,塞诺曼阶与阿尔布阶烃源岩品质好-极好,其泥岩、砂质泥岩、石灰岩都是品质好烃源岩;缓坡带阿尔布阶烃源岩品质差异较大,在中-极好之间。依据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共划分出6个族群IA-C及IIA-C,并根据油-源以及油-油对比结果,建立了2类油气成藏模式。其中,Z-1井原油和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油-源对比结果显示,该井为台地边缘外凹陷“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模式;油-油对比结果与交替最小二乘法逆卷积计算结果表明,X-1井为台地边缘内凹陷“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模式。本文创新运用交替最小二乘法逆卷积算法,首次量化了盆地内阿尔布阶、塞诺曼阶、土伦阶烃源岩对储层油气的贡献,明确了盆地主力烃源岩及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成藏 化学计量学 -对比 阿尔布阶-土伦阶 白垩系 毛塞几比盆地 西北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14
作者 温旺彪 赵红静 +5 位作者 王志勇 金颖 王杰 甘应星 刘锋 郭雅婷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81,共17页
近年,准噶尔盆地吉南凹陷井井子沟组常规砂岩油藏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三级储量过亿吨,勘探潜力巨大,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作为凹陷内主力源岩层,目前研究相对薄弱。利用多项地球化学测试手段,对芦草沟组不同层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 近年,准噶尔盆地吉南凹陷井井子沟组常规砂岩油藏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三级储量过亿吨,勘探潜力巨大,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作为凹陷内主力源岩层,目前研究相对薄弱。利用多项地球化学测试手段,对芦草沟组不同层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并据此厘定了二叠系油气来源。结果表明:①依据测井曲线特征可将芦草沟组分为3段,其中芦一段、芦二段发育优质烃源岩,母质类型为Ⅰ~Ⅱ1型,处于低熟−成熟阶段,且芦二段生烃能力更强;芦三段主体为“非−一般”烃源岩,母质类型亦为Ⅰ~Ⅱ1型,受上覆火成岩影响,局部成熟度较高。②基于分子地球化学特征,芦草沟组沉积期整体处于偏还原环境中,有机质保存条件较好,但不同层段水体咸化程度有异,芦一段>芦三段>芦二段。在生物组成方面,证明了芦草沟组存在绿藻和蓝细菌(蓝藻)2种特征生烃母质,前者证据是与年代相关的生物标志物(C_(28)甾烷),后者证据为β-胡萝卜烷和中链单甲基烷烃的检出,芦一段、芦三段成烃生物中显示出蓝藻的主要贡献,芦二段则具有较高的绿藻和陆源高等植物输入,湖盆水体盐度的差异是影响蓝、绿藻繁盛的关键因素。③芦一段和芦二段烃源岩具有特征的高丰度C_(30)αα-藿烷(受控于热演化程度),C_(30)αα/αβ有望成为判识成熟度的新指标。④吉南凹陷二叠系存在3种类别不同的原油,A、B类原油分别对应芦一段和芦二段烃源岩,C类原油显示非芦草沟组油源特征,主要来自井井子沟组上部泥岩。研究成果对吉南凹陷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 地球化学特征 芦草沟组 吉南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计量法的渤海海域庙西地区原油类型划分及油源鉴别
15
作者 唐友军 付天意 +3 位作者 杨海风 王飞龙 汤国民 孙鹏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0-834,共15页
渤海海域庙西地区原油类型复杂,油源及成因类型不清,多元统计分析可以综合考察多种关联数据间的交叉关系,尤其适合于大规模数据收集的数据挖掘和区域性的油—油(源)分析。利用生物标志物指标参数体系,采用国际上常用的层次聚类分析(HCA... 渤海海域庙西地区原油类型复杂,油源及成因类型不清,多元统计分析可以综合考察多种关联数据间的交叉关系,尤其适合于大规模数据收集的数据挖掘和区域性的油—油(源)分析。利用生物标志物指标参数体系,采用国际上常用的层次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对渤海海域庙西地区多个层位的原油进行了油—油(源)对比。庙西地区存在3种类型原油:Ⅰ类原油成熟度较低,低的C_(23)TT/C_(30)H比值反映可能源自淡水湖泊,处于还原环境且有充足的陆源有机质输入,其与黄河口东洼沙一、二段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相关性;Ⅱ类原油处于成熟阶段,C_(23)TT/C_(30)H和G/C_(30)H比值低于Ⅰ类原油,但Pr/Ph、甾烷/藿烷、C_(19)TT/C_(23)TT比值略高于Ⅰ类原油,表明原油可能源自淡水湖泊环境,陆源有机质输入,推断其源于沙三段烃源岩,黄河口东洼与庙西南洼烃源岩对Ⅱ类原油均有贡献;Ⅲ类原油处于成熟阶段,ETR[(C_(28)TT+C_(29)TT)/(C_(28)TT+C_(29)TT+Ts)]、G/C_(30)H、C_(23)TT/C_(21)TT、Pr/Ph和C_(23)TT/C_(30)H、C_(24)Te/C_(26)TT、规则甾烷C27/C_(29)、4-甲基甾烷/C_(29)规则甾烷参数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反映出油源岩的沉积环境和有机质输入的类型具有较大的异向性,推断其可能为沙三段、沙四段烃源岩的混源油。利用交替最小二乘法计算显示,Ⅲ类原油主要来源于沙四段烃源岩,贡献率为85%~93%,沙三段的贡献率仅为7%~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对比 庙西地区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巴彦查干地区油源断裂向葡萄花油层输导油气时空展布特征
16
作者 徐海轩 李江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56,共7页
为了搞清松辽盆地巴彦查干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巴彦查干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源断裂输导部位、青一段(K2qn1)源岩排烃分布区和油源断裂输导时期、青一段源岩排烃期和油气充注时期,得出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 为了搞清松辽盆地巴彦查干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巴彦查干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源断裂输导部位、青一段(K2qn1)源岩排烃分布区和油源断裂输导时期、青一段源岩排烃期和油气充注时期,得出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与油气分布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巴彦查干地区油源断裂向葡萄花油层输导油气空间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其次为南部地区,目前葡萄花油层油气均分布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空间分布区内;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间主要为明水组沉积末期,时间相对短且此时期内青一段源岩供油气量有限,油气主要分布在东部高部位,西部构造低部位油气量相对较少。研究成果可为后续巴彦查干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输导 时空分布 巴彦查干地区 葡萄花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层对油气成藏潜力影响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以黄骅坳陷孔南地区为例
17
作者 徐国庆 卢刚臣 +3 位作者 吴振东 李廷辉 王文庆 王仁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40,共9页
实际勘探中发现油源断层附近某些有利圈闭不产油,需要评判断层相关属性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从断裂带内部结构出发,结合油气输导体系相关理论,分析影响成藏的断层要素,并建立了油源断层成藏潜力影响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油源断层的断距、... 实际勘探中发现油源断层附近某些有利圈闭不产油,需要评判断层相关属性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从断裂带内部结构出发,结合油气输导体系相关理论,分析影响成藏的断层要素,并建立了油源断层成藏潜力影响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油源断层的断距、断层活动速度、距生油层距离、断面形态、断层两侧岩性、圈闭断层相对关系是影响成藏的断层要素,其中断层活动速度、断面形态要素用于评价断裂活动性,圈闭断层相对关系、断层两侧岩性、断距、距生油层距离要素用于评价油气的侧向、垂向运移能力;孔西断层各层断距、断层活动速度、距生油层距离等成藏影响要素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断面的曲率和两侧岩性也随深度和位置的变化而不同,从而对成藏有不同影响;将断层要素按不同权重对油源断层于附近圈闭的影响进行评价,综合评价3.5分以上为有利产油圈闭,实际应用中计算结果与实钻结果吻合度达到87.5%。研究成果可为断层对附近圈闭成藏潜力影响提供一种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圈定有利成藏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断层 断面 气运移 输导体系 成藏模式 成藏潜力 黄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油源对比与源下成藏机理——以涠洲11区为例
18
作者 李兴 吴克强 +2 位作者 李明 胡德胜 焦立波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5-1089,共15页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简称流三段)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是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近年来,该凹陷涠洲11区源下流三段首次获得勘探突破,但油源及成藏机理认识不足制约了该区勘探进展。通过烃源岩与原油地化特征对比,结...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简称流三段)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是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近年来,该凹陷涠洲11区源下流三段首次获得勘探突破,但油源及成藏机理认识不足制约了该区勘探进展。通过烃源岩与原油地化特征对比,结合成藏期次、成藏动力和运聚通道分析,明确源下成藏特征,构建了涠洲11区流三段成藏模式。涠洲11区流三段原油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原油总体上C_(30)4-甲基甾烷丰度高、规则甾烷C_(27)、C_(28)、C_(29)呈“V”字形分布、全油和饱芳烃碳同位素较重,来源于生油高峰阶段的流二下亚段油页岩;第二类原油具C_(30)4-甲基甾烷丰度低、规则甾烷C_(27)、C_(28)、C_(29)呈“L”字形分布、全油和饱芳烃碳同位素偏轻等特征,为生油高峰—高熟阶段的流二下亚段和流三上亚段源岩共同供烃。流三段储层广泛发育石英颗粒内裂纹、愈合裂纹,其中石英颗粒内裂纹捕获的黄绿色、蓝绿色荧光包裹体对应原油成熟度小于1%,石英愈合裂纹捕获的蓝色荧光石油包裹体对应原油成熟度大于1%,揭示关键成藏期分别为25~16 Ma、16~7.5 Ma、7.5 Ma至今。烃源岩剩余压力与浮力是源下成藏的主要动力,流三段储层早期通过断层错开与主洼中心油页岩对接,浮力驱动成藏;中晚期本地油页岩开始进入生烃高峰,通过剩余压力进行源下充注,优质烃源岩与区域性剩余压力共同控制了涠洲11区原油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 页岩 剩余压力 下成藏 流三段 涠西南凹陷 北部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深层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模式
19
作者 周刚 胡德胜 +2 位作者 徐新德 刘爱群 钟佳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9,70,共15页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中、浅层,深层勘探程度低、油气发现少。根据研究区深层原油物理化学性质、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和饱和烃色谱质谱等资料,以及烃源岩总有机碳、岩石热解、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和饱和烃色谱...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中、浅层,深层勘探程度低、油气发现少。根据研究区深层原油物理化学性质、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和饱和烃色谱质谱等资料,以及烃源岩总有机碳、岩石热解、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和饱和烃色谱质谱等资料,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深层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并进行油源对比,分析深层原油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深层原油性质较轻,运动黏度(温度为50℃)低,含硫质量分数很低,含蜡质量分数中等。族组成总体具有饱和烃质量分数高、饱和烃/芳烃比高,以及芳烃、非烃及沥青质质量分数较低的“两高三低”特征。深层原油划分为3种类型,Ⅰ类原油具有正构烷烃呈“双峰型”分布、三环萜烷质量分数中等、ααα(20R)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型分布、4-甲基C_(30)甾烷质量分数中等等特征,与流沙港组二段中上亚段泥页岩亲缘关系良好;Ⅱ类原油具有正构烷烃呈“单峰状后峰型”分布、三环萜烷质量分数较高、ααα(20R)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型分布、4-甲基C_(30)甾烷质量分数较高等特征,主要来自流沙港组二段下亚段油页岩;Ⅲ类原油具有正构烷烃呈“单峰状前峰型”分布、三环萜烷质量分数较高、ααα(20R)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L”型分布、4-甲基C_(30)甾烷质量分数较低等特征,主要来自流沙港组三段上亚段泥页岩。研究区为自生自储式、旁生侧储式及自生自储和旁生侧储混合式3种类型深层原油成藏模式。该结果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深层原油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原 生物标志物 地球化学特征 对比 成藏模式 流沙港组 涠西南凹陷 北部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斜坡海陆相来源油识别与混源油贡献定量评价:以牙哈构造带为例
20
作者 蒋俊 平宏伟 +6 位作者 吴少军 赵凤全 王晓雪 袁瑞 鲁中灯 邓晓睿 宋煜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1-216,共16页
库车坳陷南斜坡牙哈地区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然而其原油来源仍不明确。选取了牙哈地区13个原油样品对其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并采用端元油模拟混合的方法揭示了混源油中海陆相油混源贡献。依据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牙... 库车坳陷南斜坡牙哈地区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然而其原油来源仍不明确。选取了牙哈地区13个原油样品对其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并采用端元油模拟混合的方法揭示了混源油中海陆相油混源贡献。依据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牙哈地区原油可以大致分为3类:陆相油、海相油以及混合油。陆相油主要来自陆相源岩,姥鲛烷和植烷比值(Pr/Ph)介于1.20~2.35,平均值为1.74,三环萜烷(TT)以C_(20)TT和C_(21)TT为主峰,存在高丰度的C_(30)早洗脱重排藿烷(X化合物)等重排类化合物,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介于−28‰~−32‰。海相油是多期海相油的混合,Pr/Ph介于0.74~0.92,平均值为0.81,三环萜烷以C_(23)TT和C_(24)TT为主峰,存在高丰度的长链三环萜烷,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均轻于−32‰。此外,海相油中均检测到25-降藿烷类化合物,指示海相原油早期遭受了强烈的生物降解。混合油兼具海相和陆相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特征。除牙哈401和牙哈3井计算的原油绝对成熟度值偏低外(牙哈401井镜质体反射率R_(c)为0.54%,牙哈3井R_(c)为0.57%),研究区内其他原油的成熟度总体分布比较均匀,R_(c)介于0.86%~1.11%,平均值为0.97%。二端元混合贡献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混合油中海相油占比均超过60%,其中桥古1井海相油占比可达到90%以上。油源分析表明研究区的陆相油主要来源于三叠系黄山街组,海相油来源于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研究成果表明库车坳陷南斜坡传统陆相油区依然存在发现海相油气的潜力,对拓展南斜坡下一步油气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哈地区 生物标志化合物 碳同位素 贡献 玉尔吐斯组 识别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