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尺度放大时逾渗模型中的油气运移路径变化规律探讨 被引量:19
1
作者 周波 金之钧 +2 位作者 罗晓容 王毅 张发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5-180,共6页
数值模拟获得的油气二次运移路径不受模拟网格大小的影响,但模拟网格的大小却影响侵入相饱和度值的大小。其中,运移网格的宽度和侵入相饱和度呈指数关系,运移网格的长度和侵入相的饱和度无关,运移网格的尺度和侵入相饱和度呈指数关系。... 数值模拟获得的油气二次运移路径不受模拟网格大小的影响,但模拟网格的大小却影响侵入相饱和度值的大小。其中,运移网格的宽度和侵入相饱和度呈指数关系,运移网格的长度和侵入相的饱和度无关,运移网格的尺度和侵入相饱和度呈指数关系。这一规则的发现为逾渗理论从微观放大到盆地尺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拟 逾渗模型 油气运移 尺度放大 油气运移路径 模拟网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态砂体油气运移路径分布控制因素及预测方法 被引量:10
2
作者 付广 邓玮 +1 位作者 王伟 王浩然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29,共7页
通过油气势能汇聚脊和条带状砂体分布预测,分别建立了大面积连续分布和条带状分布砂体油气运移路径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分别应用于吐哈盆地台南凹陷二叠系下梧桐沟组大面积连续分布砂体和渤海湾盆地留楚地区东二段条带状砂体油运移路径的... 通过油气势能汇聚脊和条带状砂体分布预测,分别建立了大面积连续分布和条带状分布砂体油气运移路径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分别应用于吐哈盆地台南凹陷二叠系下梧桐沟组大面积连续分布砂体和渤海湾盆地留楚地区东二段条带状砂体油运移路径的预测,其结果是台南二叠系下梧桐沟组大面积连续分布砂体中发育从北至南6条油运移路径,留楚地区东二段条带状砂体发育从北至南3条油运移路径,台南凹陷二叠系下梧桐沟组已发现的油均分布在从北至南6条油运移路径上,留楚地区东二段已发现的油均分布在从北至南3条油运移路径上,油分布与油运移路径有着较好的吻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路径 控制因素 预测方法 大面积分布砂体 条带状分布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路径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2
3
作者 孙建国 付广 刘江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7-30,共4页
通过分析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输导通道的构成和特征,利用BasiaMod软件对其油气运移路径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到3条西斜坡区油气运移路径:①从齐家凹陷经泰康至富拉尔基的油气运移路径;②从古龙凹陷经白音诺勒至二站、阿拉新的油气... 通过分析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输导通道的构成和特征,利用BasiaMod软件对其油气运移路径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到3条西斜坡区油气运移路径:①从齐家凹陷经泰康至富拉尔基的油气运移路径;②从古龙凹陷经白音诺勒至二站、阿拉新的油气运移路径;③从古龙凹陷经巴彦查干至泰来的油气运移路径。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路径的分布主要受断层、构造脊梁和砂体分布的控制,小林克—敖古拉断层的阻挡和汇聚作用使油气向西呈3个方向运移,3条构造脊梁约束了齐家—古龙凹陷油气西运的具体路径,北西向展布的砂体为油气向西运移提供了输导空间。第2条和第3条油气运移路径及其附近应是西斜坡区油气运聚或成藏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斜坡区 萨二 三油层 油气运移路径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油气运移路径模拟研究
4
作者 刘世翔 薛林福 +1 位作者 张功成 梁建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9-34,共6页
油气运移路径模拟是油气运聚史模拟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内容之一。油气运移的路径模拟不仅要体现油气运移的动力,还要体现其运移的通道因素。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网格数据结构为基础,按照油气运移的机理,构建了基于GIS的油气运移路... 油气运移路径模拟是油气运聚史模拟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内容之一。油气运移的路径模拟不仅要体现油气运移的动力,还要体现其运移的通道因素。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网格数据结构为基础,按照油气运移的机理,构建了基于GIS的油气运移路径模拟流程和算法,并成功地应用于延吉盆地,有效揭示了该盆地大砬子组时期油气的运聚规律,为该盆地下一步勘探方向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油气运移路径 流体势 延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今储层剩余地层压力变化对油气纵向运移的指示意义——以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中洼油田区为例
5
作者 张中巧 杨海风 +2 位作者 钱赓 赵弟江 高雁飞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1,共6页
油气运移伴随压力的传递,如何利用地层压力数据精细分析油气优势运移一直是油气成藏研究中的难点。文中以黄河口凹陷中洼3个油田为靶区,在古近系—新近系纵向输导体系特征对比与大量实测地层压力数据分析基础上,利用油气运移伴随孔隙流... 油气运移伴随压力的传递,如何利用地层压力数据精细分析油气优势运移一直是油气成藏研究中的难点。文中以黄河口凹陷中洼3个油田为靶区,在古近系—新近系纵向输导体系特征对比与大量实测地层压力数据分析基础上,利用油气运移伴随孔隙流体压力的传递,解析新近系成藏后地层压力变化特征与油气优势运移的关系,包括现今剩余地层压力的成因、构成与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新近系储层地层压力数据分析显示,剩余地层压力的形成主要受油气运移影响;2)现今剩余地层压力绝大部分反映了现今油气传导压力,而非油藏烃柱浮力,现今剩余地层压力对输导体系油气运移能力的指示作用较好;3)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晚期快速成藏特点与成藏后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有助于实现应用现今地层压力数据精细研究油气优势运移,现今剩余地层压力值域空间分布对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与主要成藏层系分析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测地层压力 传导压力 烃柱浮力 油气运移路径 新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运移的路径、期次及方向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周凤英 张水昌 孙玉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9-335,共7页
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及附近的钻井(出油井和未出油井)中揭示的裂缝、裂隙与成岩序列的穿插关系,连通砂体及断层和不整合面附近的矿物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运移路径和期次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指出... 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及附近的钻井(出油井和未出油井)中揭示的裂缝、裂隙与成岩序列的穿插关系,连通砂体及断层和不整合面附近的矿物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运移路径和期次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指出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主要经历了3期大规模的油气运聚,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为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高角度的裂隙及微裂缝为纵向运移主要通道。第一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于海西期,第二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14~17Ma;第3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最近的5Ma以来。第一期油气运聚主要为自塔北隆起的西南、南向北,以横向运移为主;第二、第三期运聚主要自西南、南向北,自东向西运移,但主要以垂向运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南地区 油气运移方向 油气运移期次 油气运移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渤中A-2区新近系明化镇组岩性油气藏油气运移特征
7
作者 程焱 王波 +5 位作者 张铜耀 齐玉民 杨纪磊 郝鹏 李阔 王晓东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5,共10页
通过烃源岩特征分析及典型井原油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对比,对渤中凹陷西南环带渤中A-2区新近系明下段岩性油气藏的原油来源及其运聚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渤中凹陷西南环带纵向发育东三段、沙一段及沙三段等层段烃源岩... 通过烃源岩特征分析及典型井原油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对比,对渤中凹陷西南环带渤中A-2区新近系明下段岩性油气藏的原油来源及其运聚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渤中凹陷西南环带纵向发育东三段、沙一段及沙三段等层段烃源岩,东三段烃源岩具C_(19)TT优势,Ts丰度值较大,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V”形分布;沙一段烃源岩具C_(23)TT优势,Ts与Tm丰度值相近,γ蜡烷丰度值大,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L”形分布;沙三段烃源岩具C_(21)TT或C_(23)TT优势,Ts丰度值较大,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V”形分布,具C_(27)优势。(2)原油物性参数及气相色谱图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渤中A-2油藏东南井区原油充注能力强于中部井区,C_(27)-C_(28)-C_(29)规则甾烷整体呈“L”形分布,4-甲基甾烷峰值较大。明下段上部原油C_(19)TT/C_(23)TT的值较小,MPI1和MPI2参数均较大,全油碳同位素稍重,显示其油源以沙一段供烃为主、沙三段供烃为辅。(3)渤中A-2油藏各井的1-甲基菲、9-甲基菲、C_(29)ααS/(S+R),C_(29)ββ/(αα+ββ)、二苯并噻吩系列、QGF指数等参数均呈规律性变化,指示了原油运移路径为经东南向西北运移聚集成藏。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结果显示,渤中凹陷西南环带深部原油先汇聚至渤中A-4油藏馆陶组,再通过垂向输导至浅层明下段,然后沿横向广覆砂体运移至渤中A-2油藏明下段,从而形成了现今的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路径 沙河街组烃源岩 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化合物 明化镇组 渤中A-2油藏 渤中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储侧接式油气侧向运移路径厘定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军体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8-55,共8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源储侧接式油气分布规律,在源储侧接式油气侧向运移所需条件及路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两侧源岩和储层侧接长度,确定断裂供烃窗口;通过确定不整合渗漏区和源岩排烃分布区,确定不整合面供烃窗口;通过确定储...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源储侧接式油气分布规律,在源储侧接式油气侧向运移所需条件及路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两侧源岩和储层侧接长度,确定断裂供烃窗口;通过确定不整合渗漏区和源岩排烃分布区,确定不整合面供烃窗口;通过确定储层砂体连通分布区和顶面古构造脊,确定储层砂体侧向运移路径;将供烃窗口和砂体侧向运移路径二者组合,建立了一套源储侧接式油气侧向运移路径的厘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铜钵庙组油气侧向运移路径的厘定中。结果表明:乌南地区铜钵庙组油气侧向运移路径主要分布在其东北部,其次是南部,主要由不整合面供烃窗口和砂体侧向运移路径构成,在东南及北部仅有少数油气侧向运移路径是由断裂供烃窗口和砂体侧向运移路径构成的。这些油气侧向运移路径分布部位有利于铜钵庙组油气聚集成藏,与目前乌南地区铜钵庙组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源储侧接式油气侧向运移路径的厘定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储侧接式 油气侧向运移路径 厘定方法 乌尔逊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洲断裂白垩纪末活动性定量评价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勉 孙卫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5-721,共7页
本文利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通过断裂活动性的判别准则对松辽盆地滨洲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定量评价,指出明水组沉积末期(油气大量运移期)该断裂的活动性受盆地构造格局的严格控制:盆地范围外的西北段断裂未发生活动,盆地范围内的东... 本文利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通过断裂活动性的判别准则对松辽盆地滨洲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定量评价,指出明水组沉积末期(油气大量运移期)该断裂的活动性受盆地构造格局的严格控制:盆地范围外的西北段断裂未发生活动,盆地范围内的东南段断裂呈活动状态。滨洲断裂呈活动状态的东南段为齐家—古龙凹陷油气向西北方向富拉尔基油田运移提供了通道条件。文中采用的方法所得的评价结果与其它油气运移研究结果相一致,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洲断裂 活动性定量评价 构造应力场 数值模拟 油气运移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面优势运移通道有效性等级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姜海燕 刘滨莹 +1 位作者 孙同文 胡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53,共5页
为弄清留楚地区断裂控藏规律,在明确油源断裂的基础上,采用断面埋深等值线法刻画出油源断裂优势运移通道,结合烃源岩供烃能力和油气分布特征,分析了断面优势运移通道有效性的差异及其对油成藏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留楚地区油源断... 为弄清留楚地区断裂控藏规律,在明确油源断裂的基础上,采用断面埋深等值线法刻画出油源断裂优势运移通道,结合烃源岩供烃能力和油气分布特征,分析了断面优势运移通道有效性的差异及其对油成藏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留楚地区油源断裂为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活动的Ⅲ型、Ⅴ型和Ⅵ型断裂,凸面型断面为其优势运移通道;断面优势运移通道有效性按照其沟通烃源岩级别的不同分为有效、较有效和低效3个等级;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和纵向分布,断面优势运移通道有效性等级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研究成果对留楚地区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优势通道 断面埋深等值线法 油气运移路径 留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