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朝阳沟阶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油源分析与油气运移模式 被引量:8
1
作者 张雷 卢双舫 王伟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60-570,共11页
基于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系统对比分析了朝阳沟阶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原油与三肇凹陷及朝阳沟阶地青山口组一段源岩的关系,表明朝阳沟阶地扶余油层有两个主要油源,即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与朝阳沟本地区青一段源岩,且两者对扶余油层的贡... 基于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系统对比分析了朝阳沟阶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原油与三肇凹陷及朝阳沟阶地青山口组一段源岩的关系,表明朝阳沟阶地扶余油层有两个主要油源,即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与朝阳沟本地区青一段源岩,且两者对扶余油层的贡献量可能基本相同。朝阳沟地区杨大城子油层原油与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与朝阳沟青一段源岩亲缘关系不明显。这与朝阳沟阶地源岩超压值相对较小、导致油气下排距离浅、进入杨大城子油层的油气量较小相符。在油源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断裂和砂体分布等各种地质条件,将朝阳沟阶地油气运移模式分为远源长距离侧向运移和近源短距离侧向运移两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杨大城子油层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模式 生物标志化合物 朝阳沟阶地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肇地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油源与油气运移模式探讨 被引量:17
2
作者 谭保祥 侯德艳 林景晔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8,共4页
本文论述了青一段是三肇地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的主要油源。有利油源仅发育在三肇凹陷的中心部位。提出了“U”字型油气运移模式,合理地解释了油气可以向下伏储层运移580m,对三肇地区扶。杨油层的进一步勘探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油气运移模式 油层 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加登盆地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传递式油气运移模式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军生 张晓磊 汤文芝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25,共5页
欧加登盆地为东非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巨大,但该盆地油气运移模式的研究尚属空白,影响盆地高效勘探开发。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应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分析盆地多期次构造演化过程,明确盆地断裂特征;采用有机地球化... 欧加登盆地为东非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巨大,但该盆地油气运移模式的研究尚属空白,影响盆地高效勘探开发。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应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分析盆地多期次构造演化过程,明确盆地断裂特征;采用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主要烃源岩及气源,首次建立欧加登盆地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传递式油气运移模式:互不连通的3期断裂提供油气运移的垂向通道,渗透性好的地层提供油气横向运移通道,断裂与渗透性地层相互配置,为油气的运移创造条件,逐步从古生代运移至中生代,由深至浅在不同层系储层内聚集成藏,形成现今欧加登盆地纵向上多层系油气分布的格局。该项研究可有效指导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构造 烃源岩 传递式油气运移模式 埃塞俄比亚 欧加登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油气流体运移模式探讨——来自沸腾包裹体的证据 被引量:40
4
作者 邱楠生 张善文 金之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03-407,共5页
在东营凹陷的油气储集层中发现了沸腾包裹体 ,这是国内裂谷盆地的首次发现。沸腾包裹体的发现 ,为地下油气流体的“脉动式”或“突发式”充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文中介绍了该区沸腾包裹体的特征及其与油气流体充注成藏的关系 ,由此... 在东营凹陷的油气储集层中发现了沸腾包裹体 ,这是国内裂谷盆地的首次发现。沸腾包裹体的发现 ,为地下油气流体的“脉动式”或“突发式”充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文中介绍了该区沸腾包裹体的特征及其与油气流体充注成藏的关系 ,由此分别探讨了与断裂和砂岩透镜体有关的油气“突发式”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式 油气充注 沸腾包裹体 东营凹陷 油气运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东河砂岩次生油藏油气运聚模式及启示 被引量:7
5
作者 周波 贾进华 陈秀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34,共10页
塔北石炭系东河砂岩油藏主要由东河塘和哈得逊两个油藏构成。通过解析两个油藏的流体特征、充注时间、油区构造演化、油气运移通道及距离和储量规模,指出两个油藏的主要充注时间晚于烃源岩生烃时间,均为次生油藏,油源为奥陶系古油藏,新... 塔北石炭系东河砂岩油藏主要由东河塘和哈得逊两个油藏构成。通过解析两个油藏的流体特征、充注时间、油区构造演化、油气运移通道及距离和储量规模,指出两个油藏的主要充注时间晚于烃源岩生烃时间,均为次生油藏,油源为奥陶系古油藏,新油藏靠近古油藏运移并聚集。推断东河塘和哈得逊具有不同的油气运移模式:东河塘构造型油藏原油来源于下伏的奥陶系油藏,借助纵向断裂运移至此;哈得逊为北倾的地层型圈闭,原油主要来源于北部的古油藏,运移通道为石炭系和志留系之间的不整合面。结合近5年来新钻井揭示的地质现象,认为塔北南部东河砂岩相变尖灭带油气成藏比较困难,后续勘探应当谨慎且尤需重视次生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石炭系 东河砂岩 次生油藏 油气运移模式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海域JZ25地区流体包裹体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13
6
作者 邓津辉 黄晓波 +1 位作者 李慧勇 剧永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0-424,430,共6页
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对渤海辽东湾海域JZ25地区油气充注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经历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于石英次生加大作用之前,以液态烃相包裹体为主,但丰度低、成熟度低;第二期发生于石英次生加大作用之后,有机包裹体主... 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对渤海辽东湾海域JZ25地区油气充注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经历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于石英次生加大作用之前,以液态烃相包裹体为主,但丰度低、成熟度低;第二期发生于石英次生加大作用之后,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于沿切割石英碎屑颗粒及其次生加大边的微裂缝面或长石颗粒的溶蚀孔隙中,且丰度高,是JZ25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距今约23~21Ma。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研究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的超压系统、油气运移通道进行分析,并建立了储层-断层共控的油气运移模式,为JZ25地区高丰度的亿吨级油气藏的发现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超压 油气运移模式 辽东湾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油气输导体系与运聚模式 被引量:28
7
作者 牛成民 杜晓峰 +3 位作者 邹华耀 张参 王飞龙 姚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49,共6页
运用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模拟、断面精细刻画及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和方法,阐明了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油气输导体系与成藏模式。石臼坨凸起深层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边界断层和古近系砂体组成,浅层新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馆陶组砂砾岩横向... 运用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模拟、断面精细刻画及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和方法,阐明了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油气输导体系与成藏模式。石臼坨凸起深层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边界断层和古近系砂体组成,浅层新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馆陶组砂砾岩横向输导层和明化镇组断砂耦合组成;石臼坨凸起内部形成2种"Z"字形油气运移模式,即断层两侧砂-砂对接条件下的跨断层型及远离断层的砂-砂侧接型"Z"字形油气运移模式。结合典型油气田成藏特征解剖,建立了石臼坨凸起"运-分-聚"立体油气运聚模式,直接指导了石臼坨凸起秦皇岛33-1南亿吨级油田的发现,对渤海其他及类似地区的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石臼坨凸起 油气输导体系 “Z"字形油气运移模式 “运-分-聚"立体油气运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合曲率综合预测裂缝方法建立及其在陆西凹陷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学军 陈汉林 +3 位作者 王玉芹 杨树锋 竺国强 沈晓华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6期712-719,共8页
从陆西凹陷的实际资料出发,分析了裂缝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及不同类型裂缝的特征,研究了影响构造裂缝发育的因素,认为构造裂缝的发育受构造部位、孔隙度、断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探讨了裂缝发育程度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给出了... 从陆西凹陷的实际资料出发,分析了裂缝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及不同类型裂缝的特征,研究了影响构造裂缝发育的因素,认为构造裂缝的发育受构造部位、孔隙度、断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探讨了裂缝发育程度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给出了拟合求曲率的方法、与最近断层距离的计算方法,建立了裂缝密度的定量化预测方法——拟合曲率综合预测裂缝方法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对陆西凹陷的裂缝分布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合曲率综合预测裂缝方法 裂缝预测 陆西凹陷 油气运移模式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