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水与油气的二次运移和聚集 被引量:1
1
作者 曾溅辉 金之钧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269-275,共7页
地下水对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可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方式。宏观控制作用,是指盆地中的区域地下水流,对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影响,它决定了油气运移的区域方向和聚集的主要区段,而微观控制作用是指圈闭或储层中的地下水对油... 地下水对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可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方式。宏观控制作用,是指盆地中的区域地下水流,对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影响,它决定了油气运移的区域方向和聚集的主要区段,而微观控制作用是指圈闭或储层中的地下水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影响。它决定地下水和圈闭、储层的几何形态、岩性与油气圈闭和油气藏的形成、保存与破坏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讨论了地下水,对油气二次运移与聚集的宏观和微观控制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气成藏特征及其勘探启示 被引量:24
2
作者 曾溅辉 孔旭 +2 位作者 程世伟 王志欣 朱志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55-760,共6页
低渗透油气藏在国内外分布都非常广,占有很大的资源量和储量。低渗透砂岩具有特殊的成藏特征,主要表现在:(1)储层颗粒细、分选差、胶结物含量高,长石和岩屑含量普遍较高,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孔隙度、渗透率低,主要为细小孔微细喉... 低渗透油气藏在国内外分布都非常广,占有很大的资源量和储量。低渗透砂岩具有特殊的成藏特征,主要表现在:(1)储层颗粒细、分选差、胶结物含量高,长石和岩屑含量普遍较高,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孔隙度、渗透率低,主要为细小孔微细喉型、微孔微喉型,裂缝相对发育,排驱压力大;(2)除了具有一般油气藏的异常高压外,低渗透砂岩油气藏还表现为异常低压,并且出现异常高压和异常低压共存;(3)油气藏内缺乏油(气)水分异,油水关系复杂,常出现油(气)水关系倒置;(4)浮力对低渗透砂岩油气运移的作用非常有限,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为异常高压等,油气的运移表现为非达西运移特征,输导体系以裂缝、相对高渗的砂体和局部不整合为主,运移距离比较短,侧向运移不强;(5)低渗透砂岩的含油(气)饱和度一般都小于60%,并且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比较复杂,储量丰度比较低,主要聚集在岩性或岩性-构造复合圈闭中,受构造影响不大,油气呈大面积分布。因此,低渗透砂岩区的油气勘探应当突破传统的构造高点勘探油气的思想,在构造斜坡下倾部位或向斜区勘探油气,在勘探中注意寻找低渗透砂岩油气富集的"甜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 油气运移和聚集 勘探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外斜坡区断裂密集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肇源南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18
3
作者 肖佃师 卢双舫 +1 位作者 陈海峰 王婵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548-3557,共10页
利用精细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及小层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分析肇源南地区断裂发育特征,探讨不同期次断裂对扶余油层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结合油水分布特点研究肇源南地区断裂密集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 利用精细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及小层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分析肇源南地区断裂发育特征,探讨不同期次断裂对扶余油层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结合油水分布特点研究肇源南地区断裂密集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由中期和长期发育断裂组成,受基底断裂控制平面上呈8条密集带分布。在源岩大规模生排烃期东部断裂密集带北北西向断层复活开启,而西部断裂密集带仅边界断层复活开启。受基底断裂和长期同生断裂共同控制,西部断裂密集带与河道砂体呈高角度相交、或河道砂体在边界断层上升盘长距离延伸2种关系;而东部断裂密集带与河道砂体呈低角度相交。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油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中的油在浮力作用下沿被河道砂体沟通的断裂密集带长距离侧向运移至肇源南地区,在断裂密集带附近的断块、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断裂密集带上油输导方式及聚集部位受断层活动性质、及密集带与河道砂体组合关系控制:东部断裂密集带上开启性断层与河道砂体形成"输导断层-岩性"输导体系,密集带内断块、及两侧断层岩性圈闭均有油聚集;西部断裂密集带上边界断层上升盘一侧形成"边界断层-岩性"高效输导脊,由密集带2侧断层岩性圈闭向内部断块含油性逐渐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肇源南地区 扶余油层 断裂密集带 长期同生断裂 油气运移和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邮凹陷真武地区地下水动力场与油气运聚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梅 金爱民 +2 位作者 楼章华 刘启东 尚长健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2-588,共7页
在深入研究地层水化学、地层压力及流体势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构造发育、沉积相分布特征,采用流体化学、动力学分析方法,将高邮凹陷许庄、真武和曹庄油田由南向北划分为大气水下渗向心流区、越流泄水区和泥岩压实排水离心流区3个... 在深入研究地层水化学、地层压力及流体势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构造发育、沉积相分布特征,采用流体化学、动力学分析方法,将高邮凹陷许庄、真武和曹庄油田由南向北划分为大气水下渗向心流区、越流泄水区和泥岩压实排水离心流区3个局部水动力单元.压实流汇聚形成的越流泄水区及压实流与大气水下渗向心流汇合形成的越流泄水区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而以大气水下渗为主的地区,总体上不利于油气的保存和聚集.高邮凹陷许庄-真武-曹庄地区北部为烃源岩中心,发育泥岩压实排水离心流,油气在离心流运移路径中遇到合适圈闭,即可成藏;南部许庄地区为大气水下渗向心流区,断裂发育,地层开启性好,大气水沿断裂下渗,油气成藏条件较差;中部越流泄水区为北部泥岩压实排水离心流和南部大气水下渗向心流的共同指向区,是油气的有利聚集区,研究区已探明油田多数位于该越流泄水区.本研究有利于指导研究区的下一步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凹陷 地下水化学 地下水动力场 流体势 油气运移和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