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藏地球物理监测的基础及其方法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易维启 王家林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11-716,共6页
油气藏地球物理监测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现代油气藏管理的重要方法 ,依据Gassmann理论 ,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描述了油气藏地球物理监测的可行性 ,指出四维地震法和井中重力测量法为当前油气藏地球物理监测的主要方法 .重点介绍了四维地... 油气藏地球物理监测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现代油气藏管理的重要方法 ,依据Gassmann理论 ,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描述了油气藏地球物理监测的可行性 ,指出四维地震法和井中重力测量法为当前油气藏地球物理监测的主要方法 .重点介绍了四维地震油气藏的以高度重复性、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为标准的“三高”资料采集方法 ;以归一化处理为重点的资料处理方法和以地震属性分析为重点的资料解释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监测 四维地震 井中重力测量 地震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性源瞬变电磁法油气藏动态监测模拟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新宇 严良俊 毛玉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9-466,I0009,共9页
油气藏开采过程中,储层剩余油气被流体驱替前、后声阻抗变化较小,会造成时移地震监测失效,但驱替前、后储层电阻率变化较大,因而时移电磁法在油气藏动态监测中具有物性方面的优势。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电性源瞬变电磁法对剩余油气... 油气藏开采过程中,储层剩余油气被流体驱替前、后声阻抗变化较小,会造成时移地震监测失效,但驱替前、后储层电阻率变化较大,因而时移电磁法在油气藏动态监测中具有物性方面的优势。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电性源瞬变电磁法对剩余油气藏动态监测的能力。为提高数值模拟精度,基于非结构化网格矢量有限元法,采用二阶后退欧拉法(BDF2)变步长差分格式,实现了电性源瞬变电磁三维正演。对比均匀半空间电磁场解析解及三维复杂模型的数值结果,验证了该方法满足正演精度要求。基于此模拟方法,计算并分析了复杂地质背景油气藏模型的电场相对异常动态监测响应特征。基于涪陵页岩气实际地质资料进行建模,对比压裂前、后电场相对异常。研究结果表明,电性源瞬变电磁法对油气藏动态监测响应效果明显,能满足复杂三维油气藏动态监测的地质要求,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 时移电磁法 油气藏动态监测 矢量有限元 变步长差分格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间电磁油气储层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沈金松 王志刚 +2 位作者 马超 王宁升 贾耀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3-224,307,共12页
井间电磁探测方法(Cross-hole Electromagnetic Method,CHEM)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储层监测和评价技术,它可以提供井间储层电阻率分布信息,进而实现流体空间分布的描述。该技术可用于识别由于储层非均质性等造成的死油区、监测储... 井间电磁探测方法(Cross-hole Electromagnetic Method,CHEM)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储层监测和评价技术,它可以提供井间储层电阻率分布信息,进而实现流体空间分布的描述。该技术可用于识别由于储层非均质性等造成的死油区、监测储层的宏观波及系数、优化设计加密井位和提升油藏数值模拟的有效性。通过对近年国际学术会议及相关学术期刊关于井间电磁探测技术文献的追踪分析,介绍了井间电磁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响应数值模拟、采集设计与处理解释技术和目前在油气储层监测中的应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井间电磁探测技术未来的发展与研究方向,以供国内电磁勘探业界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电磁探测(CHEM) 响应数值模拟 采集设计与处理解释 油气储层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油气管道安全监测可视化管理系统 被引量:16
4
作者 邹正伟 李元忠 +1 位作者 朱宏 蔡宗联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75-879,共5页
针对长距离油气管道安全监测与管理范围大、距离远而不易实时监测、准确定位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传感器、通信、计算机等物联网技术设计的油气管道安全监测系统方案,有效利用现代技术对长距离油气传输管线进行监测管理。简述了系统架构、... 针对长距离油气管道安全监测与管理范围大、距离远而不易实时监测、准确定位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传感器、通信、计算机等物联网技术设计的油气管道安全监测系统方案,有效利用现代技术对长距离油气传输管线进行监测管理。简述了系统架构、主要组成和基本原理。系统中的安全监测传感器模块由压力传感器与短程通信模块综合集成;辅助与应急监测包括车载查验系统和微型无人机查验系统,形成管道故障立体监测体系;系统管道泄漏远距离定位采用光纤应变分布法既提高了定位精度又兼顾了通信。该方案部分已在多个工程领域成功应用,满足现场监测管理要求,系统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油气管道安全监测 可视化管理 传感器与短程通信集成模块 车载查验系统 微型无人机查验系统 管道泄漏远距离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式激发极化法油气储层压裂监测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6
5
作者 李静和 何展翔 穆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9-727,I0009,共10页
可通过天然或人工露头接入电流的勘探目标体是地球物理勘探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其在矿产、油气、水文工程及环境地球物理领域较常见。如何高效、高精度地模拟接入电流目标体响应的空间分布,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为此,基于油气储层压... 可通过天然或人工露头接入电流的勘探目标体是地球物理勘探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其在矿产、油气、水文工程及环境地球物理领域较常见。如何高效、高精度地模拟接入电流目标体响应的空间分布,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为此,基于油气储层压裂监测问题,提出接触式激发极化法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接触式激发极化法采用接触式供电、地面测量的观测系统,直接供电可有效提高观测信号的强度和精度。采用交错网格四面体剖分,计算离散网格单位场源电流分布,实现了接触式场源的三维有限单元法电磁场数值模拟。定义了比值法计算接触式激发极化法视电阻率计算公式。设计不同方法场源、物理模拟土槽试验及沁水盆地煤层气压裂监测模型,对数值模拟结果与传统激发极化法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接触式激发极化法应用于油气层压裂监测领域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式激发极化法 油气层压裂监测 单位场源 有限元模拟 沁水盆地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TDR的油气管道监测及定位方案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宏振 戴承奇 +1 位作者 祖正宁 张洪波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62,共3页
针对油气管道监测方面的应用,提出一种基于光时域反射仪(OTDR)技术的光缆监测方案,该光缆断缆故障定位告警系统可对油气管道的伴行光缆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对比标准测试曲线和实时测量曲线的差别,自动分析出整条光缆线路是否存在异常,... 针对油气管道监测方面的应用,提出一种基于光时域反射仪(OTDR)技术的光缆监测方案,该光缆断缆故障定位告警系统可对油气管道的伴行光缆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对比标准测试曲线和实时测量曲线的差别,自动分析出整条光缆线路是否存在异常,若存在异常则确定异常位置并向监测中心发出短信告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监测 光时域反射仪 光缆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次油气层探测模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航宇 刘颖 刘梦圆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7-898,共12页
海洋可控源电磁(MCSEM)法在海洋油气开发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常用于油气层识别及辅助定位。海洋油气勘探中,主油气层附近往往存在次油气层,不易进行区分。在油气开采监测时,利用时移可控源电磁法检测次油气层,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勘探... 海洋可控源电磁(MCSEM)法在海洋油气开发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常用于油气层识别及辅助定位。海洋油气勘探中,主油气层附近往往存在次油气层,不易进行区分。在油气开采监测时,利用时移可控源电磁法检测次油气层,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勘探效率。首先,开展海洋可控源电磁法的二维正演模拟,对次油气层不同厚度、相较于主油气层的不同位置及不同距离、主油气层不同埋深的多种模型进行正演模拟,正演电磁响应表现出明显差异;然后,根据归一化振幅差异分析次油气层对电磁响应的影响;最后,采用OCCAM反演,对不同开采情况下的简单油气模型和复杂地质情况下的油气模型进行反演,结果表明,随着开采过程的进行,次油气层的响应逐渐清晰,为海洋油气开采监测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开采监测 仿真模拟 电磁场 二维反演 时移电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涩北气藏时移大地电磁监测技术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胡祖志 何展翔 +4 位作者 李德春 刘云祥 孙卫斌 王财富 王永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97-1005,823,共9页
在柴达木盆地涩北二号气田布设4条连续电磁剖面(CEMP)测线共199个测点对气藏进行监测。野外采集时采用远参考站压制噪声;室内采用每个对数频段内选4个频点的处理方法加密频点,针对静态位移采用保真静校正方法,反演方面采用高精度二维反... 在柴达木盆地涩北二号气田布设4条连续电磁剖面(CEMP)测线共199个测点对气藏进行监测。野外采集时采用远参考站压制噪声;室内采用每个对数频段内选4个频点的处理方法加密频点,针对静态位移采用保真静校正方法,反演方面采用高精度二维反演等,这些处理方法有效提高了电磁勘探结果的分辨率。涩北二号气田在反演电阻率剖面上高阻电性特征明显,为时移电磁的油气藏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一次时移监测的电法反演结果与电测井曲线相一致,预测的气层范围和厚度与收集到的已知井资料相吻合;第二次时移监测的结果显示,涩北二号气田范围由浅至深有缩小趋势,表明时移大地电磁监测技术的可行性,并将继续进行第三次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移电磁 连续电磁剖面 加密频点 油气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方法的CO_(2)重力驱气顶形成规律和波及特征研究
9
作者 高源 俞宏伟 +8 位作者 高明 颜培风 吕文峰 刘皖露 魏江飞 闫玉同 陈信良 方鹏巍 贾宇辰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1-1087,1099,共8页
为明确不同注采条件对CO_(2)重力驱过程中的气顶形成、油气界面运移和驱替效果的影响规律,针对均质厚层油藏,通过设计并制备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共8组的顶注底采和中注底采方式下不同注采速度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50℃和20... 为明确不同注采条件对CO_(2)重力驱过程中的气顶形成、油气界面运移和驱替效果的影响规律,针对均质厚层油藏,通过设计并制备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共8组的顶注底采和中注底采方式下不同注采速度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50℃和20 MPa的实验条件下,低速(0.1 cm^(3)/min)注采是维持油气界面稳定运移、实现高效率地全油藏波及效果的主要保障,是控制注气成本、在较小注气量下达到油藏最大开发效益的最佳注采速度,采收率可高达89.20%。相比于注采速度,注采位置是扩大CO_(2)波及范围、提高驱油效率的重要控制因素。顶注底采方式能有效发挥重力分异作用优势,即便在高速注采下也能有效抑制气窜现象的发生,CO_(2)波及范围更大,油气界面运移更稳定,采收率整体高于中注底采方式。最终,优选顶注底采方式下采收率和气突破时采出程度均是最大的低速(0.1 cm^(3)/min)注采为最佳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及特征 可视化物理模拟 CO_(2)重力驱 油气界面运移监测 C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深海油藏开采监测仿真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勇 李文彬 +3 位作者 邓方顺 陈航宇 丁学振 刘颖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7-244,I0010,共9页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在油气藏开采过程监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基于二维海洋地电模型,利用二维海洋可控源正演程序计算了不同地电模型的电磁响应,对不同环境、不同工作方式下的海洋可控源电磁法监测油气储层开采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对比...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在油气藏开采过程监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基于二维海洋地电模型,利用二维海洋可控源正演程序计算了不同地电模型的电磁响应,对不同环境、不同工作方式下的海洋可控源电磁法监测油气储层开采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对比了"海底发射,海底接收"、"海底发射,井中接收"和"井中发射,井中接收"三种观测方式的监测效果。结果表明,发射频率、油气储层的厚度、埋深和海水深度均会影响监测效果,其中"井中接收"的观测方式更有利于凸显高阻油气储层的电磁响应,对油气储层开采过程的监测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 油气储层监测 二维正演 仿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空气钻井条件下的录井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斌 沈文星 +1 位作者 周远福 周显松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69-671,共3页
空气钻井是以气体为介质代替钻井液携带岩屑上返到地面的钻井工艺。空气钻井的使用,给井下信息的采集、处理与资料应用带来了挑战。由于钻进工艺使用的钻头是空气锤破碎地层、岩屑磨成粉末,气体携带岩屑上返,影响了岩屑的真实性,造成岩... 空气钻井是以气体为介质代替钻井液携带岩屑上返到地面的钻井工艺。空气钻井的使用,给井下信息的采集、处理与资料应用带来了挑战。由于钻进工艺使用的钻头是空气锤破碎地层、岩屑磨成粉末,气体携带岩屑上返,影响了岩屑的真实性,造成岩性辨别困难,给岩性定名及地层划分、工程预报、油气水层的识别与发现都带来了难度。针对准噶尔盆地所开展过的空气钻井条件下的录井方法提出了改进措施,为今后加大在空气钻井条件下的录井工艺改进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空气钻井 岩屑捞取 岩性识别 油气监测 工艺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