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顶油环协同开发下油气界面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佳 程林松 +2 位作者 范子菲 黄世军 张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9-105,共7页
针对气顶油环协同开发时,油气界面运移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展开了不同采气速度下油气界面运移规律的研究,研究中通过三维可视化气顶油环油藏物理模拟装置和与室内实验等尺寸的数值实验模型,模拟不同采气速度下气顶油环油藏的开发过程,... 针对气顶油环协同开发时,油气界面运移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展开了不同采气速度下油气界面运移规律的研究,研究中通过三维可视化气顶油环油藏物理模拟装置和与室内实验等尺寸的数值实验模型,模拟不同采气速度下气顶油环油藏的开发过程,通过模型可视窗口和数值模型饱和度场,实时观察记录油气界面运移规律以及油井生产动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采气速度增加,气顶膨胀能得到有效抑制,油气界面运移速度减慢,且内、外油气界面运移速度逐渐趋于平衡,油气界面运移形态逐渐稳定,有效减缓油井气窜的发生,增加气顶膨胀驱油的动用范围。通过物质平衡原理,建立气顶油环协同开采的油藏工程方法,推导不同开发方式下的油气界面运移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当采油速度越小,采气速度越大时,油气界面向油环侵入的速度越小,合适的采油速度和采气速度可以保持油气界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油藏 油气界面运移规律 室内实验 数值实验 油藏工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计算油气界面移动距离的方法 被引量:8
2
作者 赵晓亮 廖新维 +1 位作者 赵伦 李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60,共2页
判断油气界面移动状况,对于确定开发方案、保护好气顶、防止油田开发中油气互窜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气体状态方程为基础,推导出了一种估算油气界面下移距离的计算方法,通过定义并计算气体体积综合膨胀系数来计算油气界面的下移... 判断油气界面移动状况,对于确定开发方案、保护好气顶、防止油田开发中油气互窜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气体状态方程为基础,推导出了一种估算油气界面下移距离的计算方法,通过定义并计算气体体积综合膨胀系数来计算油气界面的下移距离。现场实例表明,该方法不仅计算简单,而且具有实用性和一定的可靠性,适用于气顶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油藏 油气界面 开发方案 移动距离 状态方程 膨胀系数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油藏油气界面稳定性条件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安刚 范子菲 +2 位作者 宋珩 李堪运 李翠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4-118,共5页
油气界面的不规则移动是气顶油藏开发过程中油井气窜、气顶油侵等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准确识别油气界面移动的稳定性条件,对于制定气顶油藏的开发技术对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具有一定地层倾角的均质气顶油藏,假设油气界面呈水平直线移... 油气界面的不规则移动是气顶油藏开发过程中油井气窜、气顶油侵等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准确识别油气界面移动的稳定性条件,对于制定气顶油藏的开发技术对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具有一定地层倾角的均质气顶油藏,假设油气界面呈水平直线移动,从油气两相的基本渗流规律出发,推导出了油气界面稳定移动以及保持静止不动时的渗流力学条件,并建立了气顶与油环合理产量的匹配关系。实例计算表明,该模型计算得到的油气界面的移动状况符合油藏生产实际,可为油气藏未来工作制度的制定提供方向。此外还可以得出:随着油区原油产量的增加,油气界面静止不动时的油气界面夹角不断增大,且无限接近于90°;相同原油产量条件下,油气界面静止不动时的油气界面夹角与原油黏度、地层倾角成正相关,与两相调和平均渗透率成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界面 稳定性 油质点 气质点 渗流速度 气顶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凝析气顶油藏油气界面移动距离的新方法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安刚 范子菲 +1 位作者 宋珩 郭双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105,共4页
凝析气顶油藏气顶油环协同开发须厘清油气界面的移动规律。假设凝析气顶油藏呈椭圆锥状,利用物质平衡原理,综合考虑气顶反凝析、水蒸气含量、岩石压缩性等因素的影响,推导出计算凝析气顶油藏油气界面移动距离的新方法。应用实例表明,当... 凝析气顶油藏气顶油环协同开发须厘清油气界面的移动规律。假设凝析气顶油藏呈椭圆锥状,利用物质平衡原理,综合考虑气顶反凝析、水蒸气含量、岩石压缩性等因素的影响,推导出计算凝析气顶油藏油气界面移动距离的新方法。应用实例表明,当气顶出现反凝析后,油气界面的移动速度开始不断增大;当忽略反凝析、岩石压缩性或水蒸气含量时,油气界面纵向移动距离的计算值均偏小,且反凝析现象对油气界面纵向移动距离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岩石压缩性,水蒸气含量影响最小;新方法得到的油气界面纵向移动距离与压力梯度法的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顶油藏 油气界面移动距离 物质平衡 水蒸气含量反凝析 岩石压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气顶原始油气界面的划分依据与气藏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许运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8-12,共5页
本文阐述了松辽盆地喇嘛甸气顶油田原始油气界面的划分方法和依据。以岩心资料为主,结合试油、含油饱和度、天然气组分特征和测井等资料综合确定气砂与油砂、气底与油顶间原始油气界面的海拔为-770m,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气顶气层的... 本文阐述了松辽盆地喇嘛甸气顶油田原始油气界面的划分方法和依据。以岩心资料为主,结合试油、含油饱和度、天然气组分特征和测井等资料综合确定气砂与油砂、气底与油顶间原始油气界面的海拔为-770m,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气顶气层的特征和气顶的形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油气界面 气藏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小气顶油藏油气界面下移规律及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王雨 雷源 +2 位作者 江聪 杨明 李扬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0-103,共4页
为了有效防止油气区的原油、天然气相互窜流,以渤海B油田小气顶油藏(气顶指数小于0.5)为例,基于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了小气顶油藏的油气界面下移规律。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不同工作制度的油气界面下移规律图版,综合考虑油田的生产... 为了有效防止油气区的原油、天然气相互窜流,以渤海B油田小气顶油藏(气顶指数小于0.5)为例,基于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了小气顶油藏的油气界面下移规律。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不同工作制度的油气界面下移规律图版,综合考虑油田的生产压差,筛选合理的工作制度。研究结果表明:采油速度、注采比等是影响油气界面下移的主控因素;小气顶油藏应在投产初期开始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并根据图版及时调整注采比、采油速度,以防止油井气侵。研究结果有效地指导了小气顶油藏的开发,改善了油田开发指标,对其他小气顶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气顶油藏 油气界面移动速度 注采比 采油速度 采气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气测及荧光录井确定凝析油气藏油气界面 被引量:1
7
作者 邓兴梁 赵少宇 但唐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6期532-533,共2页
柯克亚凝析油气田所产原油为挥发性原油,气为凝析气。油气性质在地下状态差别小,用测井资料对具气顶的油环确定油气界面及划分油气层非常困难。可利用挥发性原油与凝析气的特殊性,油层与气层在气测及荧光录井中的显著差别,准确确定... 柯克亚凝析油气田所产原油为挥发性原油,气为凝析气。油气性质在地下状态差别小,用测井资料对具气顶的油环确定油气界面及划分油气层非常困难。可利用挥发性原油与凝析气的特殊性,油层与气层在气测及荧光录井中的显著差别,准确确定油气界面及划分油气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气 油气界面 气测井 荧光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研究烃类流体运聚成藏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被引量:29
8
作者 赵靖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73-378,共6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多个油气藏的油气水界面演化史与成藏期的综合分析 ,认为油气水界面追溯法是研究烃类流体运聚成藏期与成藏演化史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其确定成藏期、恢复成藏演化史的基本原理是 ,规则油气藏形成时其油气水界面通常...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多个油气藏的油气水界面演化史与成藏期的综合分析 ,认为油气水界面追溯法是研究烃类流体运聚成藏期与成藏演化史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其确定成藏期、恢复成藏演化史的基本原理是 ,规则油气藏形成时其油气水界面通常为一水平的界面 ,以后因构造变动等影响 ,油气水界面可能发生变迁 ,直至构造稳定期其油气水界面又重新演变为水平的界面。因此 ,可以通过对油气藏油气水界面演变史的分析 ,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具体做法是 ,首先编制大比例尺圈闭发育史剖面图 (或平面图 ) ,然后计算现今油气藏的油气水界面在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埋深 ,并标于相应时期的剖面图 (或平面图 )上 ,则现今油气水界面埋深最早形成水平直线或水平界面的时间 ,即是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其后的油气水界面变迁则纪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界面追溯法 烃类流体 成藏期 运聚史 油气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CO_(2)、CH_(4)、N_(2)混合物界面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周宇 孙乾 +4 位作者 张娜 刘伟 郭凌空 唐志淏 付铄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117,共9页
油气界面张力是气驱提高采收率过程中分析油气两相混合程度、影响油气最小混相压力和注气开发效果的重要参数。针对页岩油的主要成分正辛烷(C8),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纯CO_(2)和混合气体(CO_(2)、CH_(4)、N_(2))与C8的界面张力... 油气界面张力是气驱提高采收率过程中分析油气两相混合程度、影响油气最小混相压力和注气开发效果的重要参数。针对页岩油的主要成分正辛烷(C8),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纯CO_(2)和混合气体(CO_(2)、CH_(4)、N_(2))与C8的界面张力及界面微观特征变化规律,并考虑了温度、压力和气体组分等外界因素对界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气相压力的增大,气体与C8混合程度增大,界面厚度、粗糙度、相对吸附量等微观特征增强,导致油气界面张力逐渐减小。界面张力随温度在不同压力区间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在低压时温度越高,界面张力越小;在高压时温度越高,界面张力反而越大。相较于纯CO_(2)、CH_(4)和N_(2)的加入会增大混合气体与油相的界面张力,其中N_(2)对油气界面张力的影响更大;同时CH_(4)和N_(2)会使得油气界面厚度、相对吸附量等微观特征减弱。在三元CO_(2)+CH_(4)+N_(2)/C8体系中,CO_(2)的相对吸附量最大,CH_(4)次之,N_(2)最小,证明了3种气体与油的相互作用由强到弱为CO_(2)>CH_(4)>N_(2)。此外,所有体系相对吸附量均大于0,吸附量越大,界面张力随压力的增大下降得越快,这与吉布斯吸附理论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界面张力 分子动力学 微观特征 界面厚度 相对吸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4油田油气水界面的变迁与成藏期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飞宇 张水昌 梁狄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60-562,共3页
塔中4油田CⅢ组油气藏今油水界面和古油水界面分别位于-2510m和-2610m,古油水界面呈水平状,近晚期的断裂活动使CⅢ组油藏中油向上运移,在CⅠ和CⅡ储集层聚集,CⅢ组油藏油水界面向上抬升了100m.如果塔中4油田CⅢ组油藏形成是属于“晚海... 塔中4油田CⅢ组油气藏今油水界面和古油水界面分别位于-2510m和-2610m,古油水界面呈水平状,近晚期的断裂活动使CⅢ组油藏中油向上运移,在CⅠ和CⅡ储集层聚集,CⅢ组油藏油水界面向上抬升了100m.如果塔中4油田CⅢ组油藏形成是属于“晚海西期成藏,后期调整破坏”,考虑到三叠纪以来构造变动和圈闭形态的变化,必然使得古油水界面呈现一定的倾斜或形态不规则变化。因而,利用油气水界面变迁厘定成藏期时,根据回剥法反演今油水界面在地质时期古埋深,将古埋深连线呈水平状的时间作为成藏期这一思路是错误的。烃类成藏后由于圈闭形态发生变化,不可能如此巧合,使得早期呈水平状的油水界面再度呈水平状。地质记录中古油水界面基本上呈倾斜状,甚至不规则状。正确的思路是识别出古油水界面,根据古油水界面在何时呈现水平状厘定出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界面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成藏 塔里木盆地 储集层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油气氧化界面与保存条件纵向分带性讨论——以西藏伦坡拉陆相第三系盆地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付孝悦 卢亚平 肖秋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773-776,共4页
该文提出了一个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氧化界面及其保存条件的纵向分带性问题。勘探资料表明西藏伦坡拉盆地油气氧化界面为1300m左右。表征该盆地油气氧化界面存在的主要依据是原油物化性质及其化学类型以及氧化沥青出现的最大深度。根据原... 该文提出了一个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氧化界面及其保存条件的纵向分带性问题。勘探资料表明西藏伦坡拉盆地油气氧化界面为1300m左右。表征该盆地油气氧化界面存在的主要依据是原油物化性质及其化学类型以及氧化沥青出现的最大深度。根据原油物化性质、油气分布及盖层性质随深度的变化,可将伦坡拉盆地油气保存条件在纵向上划分为3个带:小于1000m为氧化带、1000~1300m为过渡带、大于1300m为保存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氧化界面 保存条件 纵向分带性 伦坡拉盆地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南油田气层识别与气油界面划分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勇 赵毅 章成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9-61,共3页
针对塔河南油田三叠系凝析油气藏,探讨了识别气层的方法,划分出气油界面,为油田开发设计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声波时差指示气层的理论出发,提出了用气驱水岩心实验声波时差比与含气饱和度的关系来指示气层,并指出此方法的关键是求... 针对塔河南油田三叠系凝析油气藏,探讨了识别气层的方法,划分出气油界面,为油田开发设计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声波时差指示气层的理论出发,提出了用气驱水岩心实验声波时差比与含气饱和度的关系来指示气层,并指出此方法的关键是求准完全含水的声波时差;给出了实验关系式和完全含水地层的时差拟合关系式,并结合声波时差差值法、三孔隙度差值法、三孔隙度比值法和计算的纯水声波时差与实际声波时差重叠等方法来识别气层和划分气油界面。这些方法具有快速、直观的特点,在塔河南油田三叠系解释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南油田 三叠纪 油水界面 油气界面 气层 声波时差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方法的CO_(2)重力驱气顶形成规律和波及特征研究
13
作者 高源 俞宏伟 +8 位作者 高明 颜培风 吕文峰 刘皖露 魏江飞 闫玉同 陈信良 方鹏巍 贾宇辰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1-1087,1099,共8页
为明确不同注采条件对CO_(2)重力驱过程中的气顶形成、油气界面运移和驱替效果的影响规律,针对均质厚层油藏,通过设计并制备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共8组的顶注底采和中注底采方式下不同注采速度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50℃和20... 为明确不同注采条件对CO_(2)重力驱过程中的气顶形成、油气界面运移和驱替效果的影响规律,针对均质厚层油藏,通过设计并制备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共8组的顶注底采和中注底采方式下不同注采速度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50℃和20 MPa的实验条件下,低速(0.1 cm^(3)/min)注采是维持油气界面稳定运移、实现高效率地全油藏波及效果的主要保障,是控制注气成本、在较小注气量下达到油藏最大开发效益的最佳注采速度,采收率可高达89.20%。相比于注采速度,注采位置是扩大CO_(2)波及范围、提高驱油效率的重要控制因素。顶注底采方式能有效发挥重力分异作用优势,即便在高速注采下也能有效抑制气窜现象的发生,CO_(2)波及范围更大,油气界面运移更稳定,采收率整体高于中注底采方式。最终,优选顶注底采方式下采收率和气突破时采出程度均是最大的低速(0.1 cm^(3)/min)注采为最佳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及特征 可视化物理模拟 CO_(2)重力驱 油气界面运移监测 C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与CO_2、CH_4或N_2体系高温高压界面张力测定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钟立国 马帅 +2 位作者 鲁渊 王彦超 高立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0-145,共6页
高温高压下,稠油与CO2、N2或CH4等气体之间的界面张力数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采用ADSA方法(对称液滴形状分析法)测量了渤海稠油与CO2、N2和CH4体系的平衡界面张力.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 高温高压下,稠油与CO2、N2或CH4等气体之间的界面张力数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采用ADSA方法(对称液滴形状分析法)测量了渤海稠油与CO2、N2和CH4体系的平衡界面张力.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渤海稠油与CO2、CH4和N2体系的界面张力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CO2、CH4和N2.对于稠油与CO2体系,当压力低于CO2临界压力(7.39 MPa)时,升高温度对界面张力影响不大;当压力高于CO2临界压力时,升高温度对界面张力影响明显变大.对于稠油与CH4体系,由于高温蒸馏的作用造成150cc时界面张力要高于100℃,而温度对稠油与N2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不明显.增大压力可使稠油与CO2、CH4和N2体系的界面张力分别降低60% ~70%、40% ~ 50%和20% ~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液滴形状分析法 高温高压 油气界面张力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期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6
15
作者 马安来 张水昌 +1 位作者 张大江 金之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1-276,共6页
传统的成藏期分析是从生、储、盖、运、聚、保等参数的配置,根据圈闭形成史、烃源岩生烃史及露点压力法作出的。但基于中国多数含油气盆地隶属叠合盆地的特性,具有多烃源层、多期油气生成、多期成藏,多期破坏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 传统的成藏期分析是从生、储、盖、运、聚、保等参数的配置,根据圈闭形成史、烃源岩生烃史及露点压力法作出的。但基于中国多数含油气盆地隶属叠合盆地的特性,具有多烃源层、多期油气生成、多期成藏,多期破坏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进并运用了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借助油藏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伊利石 K-Ar 测年、储层沥青和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确定成藏期的新方法,实现了由传统的定性(定期)研究到定量或半定量研究的转变,可以较准确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同时,鉴于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在成藏期研究工作中仍需要重视基础地质工作,传统方法(圈闭形成期、生烃史)是进行新技术应用的基础。地球化学技术方法与地质背景相结合,传统方法与新方法相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是今后油气成藏期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期 流体包裹体 储层沥青 伊利石K-Ar测年 油气界面追溯法 油藏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文超 叶加仁 郭飞飞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9-65,共7页
目前可用于确定油气成藏期的方法有多种,各有其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储层岩石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油气水界面追溯、油储磁性矿物古地磁学、油田卤水碘同位素及储层矿物沥青等方法的原理,评述了不同方法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认为不同方法结... 目前可用于确定油气成藏期的方法有多种,各有其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储层岩石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油气水界面追溯、油储磁性矿物古地磁学、油田卤水碘同位素及储层矿物沥青等方法的原理,评述了不同方法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认为不同方法结合使用可以实现油气成藏期的精确厘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 储层岩石学 流体包裹体 油气界面 古地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萨零组精细地质描述 被引量:11
17
作者 韩景江 魏月芝 裴秀玲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11,共3页
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方法 ,开展了萨零组地质特征研究。首先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方法 ,对萨零组储层进行层组划分 ,萨零组由原先的 3段精细划分为 8个小层和 1个夹层 ;其次绘制了萨零组断层平面分布图、构造剖面图、各小层砂体的... 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方法 ,开展了萨零组地质特征研究。首先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方法 ,对萨零组储层进行层组划分 ,萨零组由原先的 3段精细划分为 8个小层和 1个夹层 ;其次绘制了萨零组断层平面分布图、构造剖面图、各小层砂体的等厚图和沉积相带图 ,揭示了萨零组的构造特征、沉积环境特征和储层性质 ,首次确定了萨零组为三角洲外前缘沉积 ;还研究确定了萨零组油气界面和油气分布 ,通过试油 (气 )资料证实萨零组具有一定的产油、气能力 ,为萨零组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储层 油气界面 地质构造 喇嘛甸油田 萨零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断块油藏CO_(2)气顶边水双向驱油封存机理及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尤启东 王智林 +2 位作者 林波 葛政俊 徐伟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9-135,共7页
复杂断块油藏水驱后会形成高部位剩余“阁楼油”及井间剩余油,为此建立了人工CO_(2)气顶与人工边水组合的双向驱技术,以实现该类油藏的剩余油动用及CO_(2)封存。首先,建立了模拟水驱“阁楼油”及双向驱过程的物理模型及方法,开展了CO_(2... 复杂断块油藏水驱后会形成高部位剩余“阁楼油”及井间剩余油,为此建立了人工CO_(2)气顶与人工边水组合的双向驱技术,以实现该类油藏的剩余油动用及CO_(2)封存。首先,建立了模拟水驱“阁楼油”及双向驱过程的物理模型及方法,开展了CO_(2)驱及不同渗透率条件下双向驱对比实验,明确了双向驱提高采收率及碳封存潜力。然后,基于拟合数值模型,对CO_(2)和N2双向驱开展了不同油藏及注入参数的数模研究,分别揭示了双向驱驱油及封存的主要机理,对比了2种气体双向驱的差异。结果表明:双向驱的焖井过程是气顶形成及“阁楼油”置换的必要过程;高含水油藏双向驱可提高采收率20%以上,相比气驱提高8百分点以上,而封存率相比气驱提高15百分点以上;双向驱主要驱油机理为控制油气界面运移,重力分异,气顶膨胀及抽提原油组分,而主要封存机理为控制油气界面运移,重力分异及增压促溶。经矿场试验取得良好效果,研究为水驱断块油藏有效提采提压提供技术手段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驱 驱油及封存 重力分异 油气界面运移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辅助重力驱油(GAGD)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郭平 张陈珺 熊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6-184,共9页
我国注气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较晚,气体辅助重力泄油作为新发展起来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具有广泛的商业前景。对国内外GAGD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岩石润湿性、铺展系数、重力分异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及注气过程中影响油气... 我国注气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较晚,气体辅助重力泄油作为新发展起来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具有广泛的商业前景。对国内外GAGD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岩石润湿性、铺展系数、重力分异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及注气过程中影响油气界面的稳定性因素,合理控制注气速度和采油速度。尽管国外对GAGD的理论研究及现场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于国内地层条件、油品性质与国外较大差异,GAGD工艺需要经过改进论证后才能应用到国内油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GD技术 采收率 油气界面 临界注气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非稳态油藏 被引量:53
20
作者 孙龙德 江同文 +2 位作者 徐汉林 单家增 练章贵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2-67,共6页
非稳态油藏是指在油气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气水处于动态非平衡状态下的油气富集体,其主要特征是在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出现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或油气水关系倒置等异常现象。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 非稳态油藏是指在油气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气水处于动态非平衡状态下的油气富集体,其主要特征是在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出现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或油气水关系倒置等异常现象。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为例,通过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分析,认为现今东河砂岩油藏正处于油藏的调整充注期,油气富集具有明显的非稳态性,新构造运动是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的主要原因。在物理模拟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稳态油藏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哈得逊油田的勘探开发实践,经过近3 a的滚动勘探开发,油田储量不断增长,目前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乃至中国第1个探明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海相砂岩油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稳态油藏 倾斜油气界面 新构造运动 油藏调整 哈得逊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