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非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油气成藏期次
1
作者 王利 聂志泉 +5 位作者 杜业波 王林 孟凡超 陈玉柳 胡杰 丁汝鑫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对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开展研究。研究表明,下白垩统Kubla组和Prosopis组储集层样品中与油气共生的盐水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总体上表现为高、低温两组峰... 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对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开展研究。研究表明,下白垩统Kubla组和Prosopis组储集层样品中与油气共生的盐水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总体上表现为高、低温两组峰值区间,低温峰值区间和高温峰值区间分别为75~105℃和115~135℃;Kubla组和Prosopis组样品均经历了5个构造演化阶段,即早白垩世发生快速沉降,晚白垩世晚期发生构造反转,古近纪发生小幅沉降,古近纪与新近纪之交抬升,中新世以来则处于沉降阶段;其中晚白垩世剥蚀厚度约1.8km,古近纪与新近纪之交剥蚀厚度约0.5 km,两期剥蚀叠加厚度约2.3 km。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用以作为油气捕获温度,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演化史模拟研究,结果表明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Kubla组和Prosopis组具有一致的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均在距今80~95 Ma和65~80 Ma分别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第1期充注对应于油气初始运移,为早白垩世快速沉积末期,第2期充注处于晚白垩世构造强烈反转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 乍得 Bongor盆地 下白垩统 油气成藏期 流体包裹体 磷灰石裂变径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类包裹体荧光光谱技术划分油气成藏期次———以川中古隆起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为例
2
作者 邹鑫洁 肖晖 成良丙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49-57,共9页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技术,是利用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对包裹体的荧光性质进行研究,以确定包裹体的流体性质、化学成分及形成时代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烃类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以及包裹体测温的技术手段,对川中古隆起灯影组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技术,是利用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对包裹体的荧光性质进行研究,以确定包裹体的流体性质、化学成分及形成时代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烃类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以及包裹体测温的技术手段,对川中古隆起灯影组油气成藏期次进行分析。通过实验检测,观察到灯影组储层中存在3种荧光颜色的烃类包裹体,分别为橙色、黄绿色和蓝白色,显示了包裹体中充注的油从低成熟度到高成熟度的变化。通过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参数分析,结合埋藏生烃史及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测定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研究区灯影组油藏共经历了3期油气充注:第Ⅰ期发橙色荧光的低成熟度油的充注时间约在志留世—晚泥盆世期间;第Ⅱ期发黄绿色荧光的中等成熟度油的充注时间约为早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第Ⅲ期高成熟度油气的充注时间约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间。第Ⅰ期和第Ⅱ期主要为原油充注,第Ⅲ期为古油藏裂解生气形成气藏。该研究成果与前人根据构造运动以及研究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划分的油气成藏期次结论相印证,对川中地区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显微荧光 油气成藏期 震旦系 川中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期次及年代学 被引量:52
3
作者 陈红汉 吴悠 +4 位作者 丰勇 鲁子野 胡守志 云露 漆立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6-819,共14页
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期研究对油气运聚与圈闭时空匹配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综合运用原油/油包裹体分子地球化学、单个流体包裹体荧光特性和显微测温等油气成藏期次划分方法,获得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发生了3期... 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期研究对油气运聚与圈闭时空匹配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综合运用原油/油包裹体分子地球化学、单个流体包裹体荧光特性和显微测温等油气成藏期次划分方法,获得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发生了3期成藏的认识;接着,运用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及Re-Os和K-Ar直接定年方法,构筑了其奥陶系油气成藏年代学格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第一期成藏发生在加里东中-晚期(463.2~414.9 Ma),第二期成藏发生在海西晚期(312.9~268.8 Ma),第三期成藏发生在喜马拉雅期(22~4.8 Ma)。其中,塔河主体发生了3期成藏,而塔河外围仅发生了第一期和第2期两期成藏。深入剖析阿克库勒凸起受差异构造演化控制的成藏期次和成藏时期在空间上表现出的非均质性,对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其它构造带的勘探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 年代学 流体包裹体 奥陶系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确定与成藏组合划分 被引量:74
4
作者 张义杰 曹剑 胡文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不仅需要确定成藏期次,而且还要结合垂向封隔层的分布,将不同成藏期的油气藏从垂向上划分为不同的成藏组合,以期更准确地反映油气成藏过程和描述油气空间分布。以准噶尔盆地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为例,基于...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不仅需要确定成藏期次,而且还要结合垂向封隔层的分布,将不同成藏期的油气藏从垂向上划分为不同的成藏组合,以期更准确地反映油气成藏过程和描述油气空间分布。以准噶尔盆地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为例,基于储集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包裹体光性特征与均一温度分析、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确定该油气系统共有4个主要的成藏期(P2—3、T3J、2—K1和N)。在此基础上,结合垂向封隔层(T3b、J1s1、K1tg泥岩)的分布,划分出C—T3、T3—J1J、2—K1和K—N等4个成藏组合,不同的成藏组合在不同区带具有不同的勘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 组合 油气运移 准噶尔盆地 叠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焉耆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柳广弟 张仲培 +2 位作者 陈文学 陈文礼 林社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71,共3页
通过对焉耆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油气成熟度、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储集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 ,综合分析盆地的成藏期次。焉耆盆地八道湾组烃源岩的两次主要生、排烃作用发生在侏罗纪末期和早第三纪 ,白垩纪为生烃停止期 ;三... 通过对焉耆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油气成熟度、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储集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 ,综合分析盆地的成藏期次。焉耆盆地八道湾组烃源岩的两次主要生、排烃作用发生在侏罗纪末期和早第三纪 ,白垩纪为生烃停止期 ;三工河组砂岩溶蚀孔隙中的流体包裹体形成温度主要为 10 1~ 13 0℃ ,与侏罗纪晚期三工河组储集层温度相当 ,表明这些包裹体主要是侏罗纪晚期以压溶和溶蚀作用为主的晚成岩作用阶段形成的。储集层自生伊利石的K/Ar同位素年龄分布主要为 170~ 14 0Ma和 12 0~ 10 0Ma ,第一期反映侏罗纪晚期的成藏作用 ,第二期与白垩纪油气藏的破坏作用有关。三工河组原油、八道湾组原油的αααC2 9甾烷 2 0S/ (2 0S + 2 0R)比值平均为 0 .49和 0 .45 ,C2 9甾烷 ββ/ (αα + ββ)比值平均为 0 .46和 0 .40 ,表明原油生成和成藏时烃源岩的Ro 值约为 0 .7%~ 1.0 % ,与生烃凹陷八道湾组烃源岩在侏罗纪末的成熟度相当 ;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为 -5 1.80‰~ -4 1.5 3‰ ,成熟度比原油更低 ,形成时间更早。综合分析认为 ,焉耆盆地曾发生两期成藏作用 ,第一期是侏罗系埋深最大的侏罗纪晚期 ,为主要成藏期 ;第二期是侏罗系二次埋藏的第三纪。图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八道湾组 烃源岩 生烃史 油气成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震旦系灯影组流体活动与油气成藏期次 被引量:17
6
作者 杨平 谢渊 +5 位作者 汪正江 李奇艳 刘家洪 张娣 杨智 印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322,335,共11页
以黔北震旦系灯影组为例,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及密度数据,结合埋藏史与热史恢复,探讨流体活动期次,恢复油气成藏与破坏过程。研究区共经历了4个含烃流体活动期,对应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87.1~111.4℃、126.1~163.0... 以黔北震旦系灯影组为例,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及密度数据,结合埋藏史与热史恢复,探讨流体活动期次,恢复油气成藏与破坏过程。研究区共经历了4个含烃流体活动期,对应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87.1~111.4℃、126.1~163.0℃、166.9~225.1℃和95.3~116.4℃,反映灯影组储集层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1期天然气充注和晚期气藏破坏活动。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及氧同位素综合分析表明,灯影组储集层发育6个世代胶结物、4期白云石,经历了4期溶蚀作用,不同埋深环境下流体活动带来的有机酸对早期古岩溶残余孔隙及充填物具有复合叠加溶蚀作用。黔北灯影组经历3个油气成藏期,依次为加里东中晚期(距今470~428 Ma)、印支期(距今252~228 Ma)和燕山早期(距今177~145 Ma),3600 m埋深可能是黔北灯影组天然气藏保存的理想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灯影组 油气成藏期 流体包裹体 流体活动 白云石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油气成藏期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黄志龙 江青春 +2 位作者 席胜利 张才利 张菊红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4,共4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构造运动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和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的研究,结合研究区的裂缝发育特征,综合分析了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油气成藏期.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构造运动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和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的研究,结合研究区的裂缝发育特征,综合分析了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油气成藏期.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早白垩世末期的构造运动.长7段泥质烃源岩在早白垩世初期开始大量生烃,对侏罗系延9段裂缝储层和三叠系延长组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以及对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显示,陕北斜坡带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形成于早白垩世的早中期,而侏罗系延安组的油藏则形成于早白垩世末的构造抬升期,对应时间为晚白垩世早—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陕北斜坡带 油气成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黄桥地区龙潭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陈顺勇 俞昊 +4 位作者 林春明 张妮 张霞 倪培 丁俊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9-394,共6页
根据流体包裹体的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江苏黄桥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储层样品中包裹体较为发育,以盐水和油包裹体为主,主要分布于石英裂纹和石英次生加大边中,个体较小。油包裹体在蓝光和紫外光激发下分别发黄绿色和蓝白色荧光,表明研究... 根据流体包裹体的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江苏黄桥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储层样品中包裹体较为发育,以盐水和油包裹体为主,主要分布于石英裂纹和石英次生加大边中,个体较小。油包裹体在蓝光和紫外光激发下分别发黄绿色和蓝白色荧光,表明研究区龙潭组油主要为中成熟阶段。通过对研究区包裹体显微测温,结合埋藏史—热史、构造演化和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该区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在89~93,115.4~126.3,135~147.6℃3个区间,认为黄桥地区龙潭组主要经历了3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73~70 Ma(晚白垩世),第二期为58~52 Ma(古近纪早期),第三期为45~38 Ma(古近纪中期),以第二期和第三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构造演化 岩作用 油气成藏期 龙潭组 黄桥地区 下扬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马东东地区沙一段油气成藏期次 被引量:15
9
作者 谭守强 刘震 +3 位作者 孙晓明 李淑恩 池永红 李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4年第5期24-26,共3页
根据储层的成岩序次、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构造活动特征及烃源岩演化史,对歧口凹陷马东东地区沙一段下亚段油气藏进行了成藏期次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油气藏有两期重要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发生在东营组沉积末... 根据储层的成岩序次、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构造活动特征及烃源岩演化史,对歧口凹陷马东东地区沙一段下亚段油气藏进行了成藏期次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油气藏有两期重要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发生在东营组沉积末期,约24Ma;第二期发生在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时期,约12-6Ma,为油气主要充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油气成藏期 沙一段 油气包裹体 油气 构造活动 明化镇组 油气充注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成藏期的确定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其荣 王廷栋 +2 位作者 李延钧 宋华清 杨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10,共3页
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均一温度的研究,并结合烃源岩演化史、储层地温史、岩心薄片镜下沥青的观察,按照油气分段捕获原理,确定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共存在4次成藏期,即中三叠世、中侏罗世前后、晚白垩世前后和喜山运动中晚期... 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均一温度的研究,并结合烃源岩演化史、储层地温史、岩心薄片镜下沥青的观察,按照油气分段捕获原理,确定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共存在4次成藏期,即中三叠世、中侏罗世前后、晚白垩世前后和喜山运动中晚期,分别对应古油藏的形成与破坏期、志留系注气为主期、二叠系注气为主期和油气再分配期。同时,根据储层沥青在镜下的光学特征和在各类孔隙中的分布形态的观察,可定性确定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存在多期注入和叠加的历史,并证实泸州古隆起核部曾经存在一个来自志留系烃源的印支期古油气藏。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应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期的方法行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 嘉陵江组 古隆起 泸州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四川盆地 中三叠世 中侏罗世 喜山运动 晚白垩世 分布形态 储层沥青 油气 志留系 演化史 烃源岩 古油 再分配 二叠系 特征和 印支 注气 岩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华家构造带深层储层油气成藏期次——来自流体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玉涛 邵明礼 +2 位作者 贾可心 林爽 唐敏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81,共9页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的特征,受复杂构造运动的影响,原生油气藏发生调整改造。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根据烃类包裹体岩相特征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研究德惠断陷华家构造带深层储层成藏期次...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的特征,受复杂构造运动的影响,原生油气藏发生调整改造。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根据烃类包裹体岩相特征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研究德惠断陷华家构造带深层储层成藏期次和时间。结果表明,德惠断陷华家构造带深层储层油气共经历三期油气充注过程和二次调整改造,第一期油充注发生在沙河子组沉积末期(141.5~135.0 Ma);第二期油气充注发生在登娄库组沉积末期—青山口沉积时期(116.0~91.5 Ma);第三期油气充注发生在嫩江组沉积时期(81.0~72.5 Ma)。第一次原油调整改造发生在营城组沉积晚期到登娄库组沉积早期(128.1~121.0 Ma);第二次原油调整改造和第一次天然气调整改造发生在新近纪(4.0~1.0 Ma)。德惠断陷经历较为复杂的油气成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 流体包裹体 岩相特征 华家构造带 德惠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时期确定——以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文涛 陈红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3-341,共9页
勘探实践表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过程的复杂性极大地影响了油气勘探进程。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史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该盆地分别在中-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了4次生... 勘探实践表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过程的复杂性极大地影响了油气勘探进程。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史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该盆地分别在中-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了4次生烃过程,且第一次生烃量小、可忽略不计,第二次生烃量也不大,主要生烃高峰期发生在新生代;而6口井76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成果揭示,上古生界分别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了3期以天然气充注为主的油气成藏过程,第一期成藏发生在141.9~95.7 Ma,第二期成藏发生在51.0~33.1 M a,第三期成藏发生在19.7~0 M a,且每期成藏均起始于叠合盆地拗陷阶段,终止于构造抬升阶段。储层有机包裹体观测表明,第一期充注油气几乎全被破坏成残留沥青,第二期和第三期充注的油气有可能在以北西向断裂分隔的中央洼陷上古生界地层-构造圈闭聚集成藏而成为潜在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 流体包裹体 古生界 叠合盆地 临清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董立 王伟明 +1 位作者 余学兵 王桂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23,112,共4页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是该区近期新增规模储量的潜力地区,但南屯组油气成藏期次不明确阻碍了对油气成藏过程的准确认识。为此采用生烃史和流体包裹体综合分析的方法,同时结合单井沉积史与热史分析,对研究区南屯组生油岩生烃和储...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是该区近期新增规模储量的潜力地区,但南屯组油气成藏期次不明确阻碍了对油气成藏过程的准确认识。为此采用生烃史和流体包裹体综合分析的方法,同时结合单井沉积史与热史分析,对研究区南屯组生油岩生烃和储层注烃2个油气成藏过程展开分析,厘定了南屯组油气成藏期次。应用化学动力学方法评价生烃史的结果表明,研究区主力烃源岩南屯组的生烃期为125~115Ma,对应的地质时期是伊敏组沉积中晚期;南屯组烃源岩生油高峰对应的依敏组沉积中晚期就是油气的主要成藏期。应用流体包裹体法分析得到的油气主要充注期为118~112Ma,略晚于生烃期。考虑到排烃期、运聚期要略滞后于生烃期,2种方法分析结果相互佐证,由此认为依敏组沉积中晚期是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油气大量充注的主要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 南屯组 流体包裹体 化学动力学 呼和湖凹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白豹地区三叠系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及其在确定油气成藏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4
作者 陈丹敏 袁振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33,38,共4页
为了确定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藏的成藏时间,采用了流体包裹体测温技术.通过对大量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发现研究区的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2期分布:85~105℃,115~125℃.从研究区延长组不同层位均一温度平均值对比... 为了确定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藏的成藏时间,采用了流体包裹体测温技术.通过对大量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发现研究区的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2期分布:85~105℃,115~125℃.从研究区延长组不同层位均一温度平均值对比来看,石英加大边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显示出一个明显特点,即从长82→长81→长71,包裹体均一温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而从长71→长63→长61→长4+5,均一温度又呈逐渐增加.这一变化趋势可能与油气的运聚有关.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可推测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研究区主要成藏期为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油气成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油气成藏期次划分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碧维 陈红汉 宋国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5,共3页
系统采集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61块样品,检测所捕获的各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水包裹体的盐度,并观察了烃类流体包裹体荧光颜色。经过系统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发生过4次油充注,均一温度分别为:29.8~57.8℃,74.6~90.7℃,1... 系统采集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61块样品,检测所捕获的各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水包裹体的盐度,并观察了烃类流体包裹体荧光颜色。经过系统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发生过4次油充注,均一温度分别为:29.8~57.8℃,74.6~90.7℃,107.4~117.3℃,135.3~145.8℃,对应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为:65~80℃,80~100℃,100~120℃,135~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测年在油气成藏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婧婧 王毅 +1 位作者 李慧莉 张卫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88,共5页
同位素测年法使油气成藏期研究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该文简述了同位素测年的原理,介绍了近年来取得较快发展的K-Ar法、40Ar-39Ar法及Re-Os法,并着重对这3种方法在油气成藏期研究中的应用原理、测试对象、优缺点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进... 同位素测年法使油气成藏期研究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该文简述了同位素测年的原理,介绍了近年来取得较快发展的K-Ar法、40Ar-39Ar法及Re-Os法,并着重对这3种方法在油气成藏期研究中的应用原理、测试对象、优缺点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为同位素测年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法 40Ar-39Ar法 Re-Os法 同位素测年 油气成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期次和时期——以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潜四上段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柯 叶加仁 康建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8-221,共4页
对潜江凹陷王场地区5口井9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荧光观察,4口井4块样品显微测温、测盐、激光拉曼、荧光光谱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潜四上段砂岩储集层共经历了6次热流体活动,其中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成藏事件,并以第二期充注成藏最为重... 对潜江凹陷王场地区5口井9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荧光观察,4口井4块样品显微测温、测盐、激光拉曼、荧光光谱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潜四上段砂岩储集层共经历了6次热流体活动,其中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成藏事件,并以第二期充注成藏最为重要。结合埋藏史—热史分析认为,王79井所在区域油气成藏时期分别为35.9×106~37.8×106a(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早期)、26.9×106a(渐新世晚期);王78井所在区域油气成藏时期为30×106~32×106a(渐新世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江凹陷 王场地区 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期输导断裂侧向封闭油气的判别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永波 刘明杨 相加林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40,共8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成藏期输导断裂侧向封闭油气机理及所需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输导断裂填充物泥质体积分数与侧向封油气所需的最小泥质体积分数的相对大小,建立了一套油气成藏期输导断裂侧向封闭...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成藏期输导断裂侧向封闭油气机理及所需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输导断裂填充物泥质体积分数与侧向封油气所需的最小泥质体积分数的相对大小,建立了一套油气成藏期输导断裂侧向封闭油气的判别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区沙河街组一、二段油气成藏期输导断裂侧向封闭油气的判别中。研究结果表明:文安斜坡区沙河街组一、二段油气成藏期输导断裂侧向封闭油气区主要分布在文安斜坡区中部,少量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局部地区;沙河街组二段输导断裂侧向封闭区面积略大于沙河街组一段,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这与目前沙河街组一、二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判别油气成藏期输导断裂侧向封闭油气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 输导断裂 侧向封闭 判别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与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期分析 被引量:44
19
作者 赵靖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3-56,共4页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确定成藏期的基本原理是 ,油气藏形成时的油气水界面通常为水平界面 ,现今油气藏的各井油气水界面的古埋深点最早能够连成水平线 (面 )的地质时期就是成藏期。用此方法分析的结果 ,塔中地区石炭系油藏普遍形成于晚海西...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确定成藏期的基本原理是 ,油气藏形成时的油气水界面通常为水平界面 ,现今油气藏的各井油气水界面的古埋深点最早能够连成水平线 (面 )的地质时期就是成藏期。用此方法分析的结果 ,塔中地区石炭系油藏普遍形成于晚海西期 ,燕山期为调整再成藏时期 ,喜马拉雅运动期是调整再成藏和油藏定型时期 ;满西地区哈得 4油田CⅢ 油藏可能在石炭纪—二叠纪开始形成 ,以后经过多期改造 ,调整再成藏的时间主要为侏罗纪和晚第三纪 ;轮南地区三叠系古油藏在晚第三纪吉迪克组沉积期已形成 ,康村组沉积期是三叠系古油藏重要调整与侏罗系次生油藏的形成时期 ,库车组沉积期是调整再成藏时期。认为塔里木盆地目前发现的古生界海相油藏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 ,中生界油藏多是古生界油藏在喜马拉雅运动期因构造变动及气侵作用调整而形成的次生油气藏 ;克拉通区普遍出现油气藏晚期调整的现象 ,与中、新生代频繁而强烈的构造变动、克拉通区构造幅度普遍较低和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大量高 过成熟气的注入有关。图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海相油气成藏期 渍气水界面追溯法 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I分析法在确定油气成藏期次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茂艳 王飞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6-149,共4页
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分子成分 (MCI)分析技术及其特点 ,以塔里木盆地英南 2气藏为例 ,利用 MCI技术及其研究方法进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对塔里木盆地英南 2现今气藏储层中的烃类 (凝析油与储层沥青 )以及气藏志留系与侏罗系储层成岩矿物... 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分子成分 (MCI)分析技术及其特点 ,以塔里木盆地英南 2气藏为例 ,利用 MCI技术及其研究方法进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对塔里木盆地英南 2现今气藏储层中的烃类 (凝析油与储层沥青 )以及气藏志留系与侏罗系储层成岩矿物中的含油包裹体分子进行了地球化学成分分析 ,对比研究含油包裹体分子地球化学成分和现今气藏中的烃类的分子地球化学成分。研究表明油包裹体分子成分与原油和储层沥青分子成分相似 ,反映它们来源相同 ,是同一期烃类充注的产物 ,英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 包裹体 塔里木盆地 烃类 储层 志留系 凝析油 分子地球化学 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