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热史和油气成藏史 被引量:37
1
作者 张杰 邱楠生 +1 位作者 王昕 段健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5-511,共7页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模拟计算了歧口凹陷24口井的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沙河街时期的地温梯度高,每百米大约为5.0~5.6℃,东营时期每百米大约为4.5~5.0℃,馆陶时期每百米大约为3.5~4.5℃,现今的地温梯度每百米大约为3.1~3.2℃.利用...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模拟计算了歧口凹陷24口井的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沙河街时期的地温梯度高,每百米大约为5.0~5.6℃,东营时期每百米大约为4.5~5.0℃,馆陶时期每百米大约为3.5~4.5℃,现今的地温梯度每百米大约为3.1~3.2℃.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和恢复样品的埋藏史、源岩的热演化史及生烃史,确定该区有两期油气充注期:第一期发生在东营末期;第二期为馆陶末期至现今.歧口凹陷的油气充注以第二期为主.利用PRA二维模拟软件对地质剖面进行油气运聚模拟,也得出歧口凹陷有两次油气聚集高峰,第一次为东营末期;第二次为馆陶末期至现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演化 油气成藏史 歧口凹陷 黄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玉泉构造油气成藏时空匹配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平 孙鹏 +1 位作者 刘春锋 熊志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9,共9页
以地质录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运用平衡剖面、盆地模拟技术,研究玉泉构造断裂演化史、圈闭发育史、埋藏史、成岩史、生烃史、油气成藏史及其时空匹配关系。研究表明:玉泉构造经历了前挤压反转... 以地质录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运用平衡剖面、盆地模拟技术,研究玉泉构造断裂演化史、圈闭发育史、埋藏史、成岩史、生烃史、油气成藏史及其时空匹配关系。研究表明:玉泉构造经历了前挤压反转期、挤压反转早期和挤压反转晚期3个阶段,其中挤压反转早期和晚期为NWW向调节断层和圈闭发育、定型的关键阶段;花港组下段H6—H7自13.0 Ma以来油气持续充注成藏至今,储层物性较差,花港组上段为13.0~11.4 Ma和4.2 Ma至今两期油气充注成藏,且第二期为主要油气成藏期,储层物性较好,龙井组为3.4 Ma至今一期充注成藏,储层物性好。总结出玉泉构造寻找有利勘探目标的关键条件为:以花港组上段为勘探主要目的层,靠近早期发育的NNE油源断层,避开晚期NWW向调节断层,指出玉泉3井区北部、玉泉1井区北部花港组上段以及玉泉3井区NWW向断层上盘龙井组、玉泉1井区龙井组上段为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反转 NWW向调节断层 油气成藏史 时空匹配 中央反转构造带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集层成岩作用与孔渗演化——以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为例 被引量:54
3
作者 葸克来 操应长 +4 位作者 王艳忠 Haile Beyene Girma 张响响 张江华 金杰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4-443,共10页
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压汞分析及孔渗测试等技术方法,结合埋藏演化史、有机质热演化史和油气充注史,研究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低渗透储集层成岩... 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压汞分析及孔渗测试等技术方法,结合埋藏演化史、有机质热演化史和油气充注史,研究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低渗透储集层成岩作用与孔渗演化,并分析孔渗演化史与油气成藏史的匹配关系。该区低渗透储集层成岩环境经历了早期碱性、中期酸性和晚期碱性的演化过程,主要的胶结溶解序列为:绿泥石膜沉淀,早期方解石胶结,长石溶蚀、石英次生加大、自生高岭石充填,硬石膏胶结,晚期铁方解石胶结、晚期铁白云石胶结,少量黄铁矿胶结,其中压实作用贯穿于整个埋藏演化过程。孔渗演化史与成藏史匹配关系表明,三工河组存在3种成因类型的低渗透储集层:"先成藏后致密"型,勘探潜力最大;"边成藏边致密"型,勘探潜力中等;"先致密后成藏"型,勘探潜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集层 岩作用 孔渗演化 油气成藏史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储层砂岩样品制冷—加热循环解离技术实验研究
4
作者 张有瑜 Horst Zwingmann +2 位作者 刘可禹 陶士振 罗修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2-761,共10页
制冷—加热循环解离技术(简称冷冻技术)是自生伊利石分离提纯过程中制备黏土悬浮液的一项新技术。利用批量典型样品对该项技术的解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与常规湿磨技术进行了系统对比。与湿磨技术相比,冷冻技术既有优越... 制冷—加热循环解离技术(简称冷冻技术)是自生伊利石分离提纯过程中制备黏土悬浮液的一项新技术。利用批量典型样品对该项技术的解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与常规湿磨技术进行了系统对比。与湿磨技术相比,冷冻技术既有优越性,也有局限性。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剔除碎屑钾长石效果略微偏好和实测年龄数值相对偏小方面;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解离效果变化较大,部分砂岩样品相对较好,部分砂岩样品则相对较差,样品埋深是影响解离效果的最主要因素,炭屑(薄煤层)、泥质含量以及是否含油等对解离效果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冷冻技术对于坚硬程度中等的中浅层或中深层砂岩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而对于坚硬程度较高的深层或超深层砂岩则效果较差,甚至不宜采用。研究还表明,湿磨仍不失为制备黏土悬浮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简便快捷并且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技术 湿磨技术 黏土悬浮液制备 自生伊利石分离 自生伊利石K-Ar测年 油气成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