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9
1
作者 李日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2,共5页
油气成藏是包括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在内的复杂过程,受多种地质因素控制,与生烃中心、古今构造、生储盖组合、沉积相带、储层岩性等要素的演化均有关系。成藏动力学系统是含油气系统理论的新发展,是一门刚刚起... 油气成藏是包括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在内的复杂过程,受多种地质因素控制,与生烃中心、古今构造、生储盖组合、沉积相带、储层岩性等要素的演化均有关系。成藏动力学系统是含油气系统理论的新发展,是一门刚刚起步的新学科。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有强大的计算机工作平台支持,模型研究与模拟研究结果的迭代反馈降低了地质解释中的多解性,是新一代的石油地质勘探研究的重要技术支撑系统。该文介绍了油气成藏动力学的产生与技术背景、原理模拟系统。最后对成藏动力学的发展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机理 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 油气系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导油气勘探的新思路——从含油气系统到油气成藏动力学 被引量:7
2
作者 姜建群 廖成君 张福功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4-40,共7页
简要介绍了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评价 ,指出了其局限性。系统介绍了油气成藏动力学概念的产生、内涵和外延以及研究方法 ,比较了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动力学两大概念的关系。认为 :1油气成藏动力学是系统论和动... 简要介绍了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评价 ,指出了其局限性。系统介绍了油气成藏动力学概念的产生、内涵和外延以及研究方法 ,比较了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动力学两大概念的关系。认为 :1油气成藏动力学是系统论和动力学理论与传统的石油地质学相结合并应用于我国复杂地质情况的必然产物。 2在含油气系统宏观思想指导下进行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是高等石油地质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系统 流体输导体系 流体示踪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动力学:涵义、方法与展望 被引量:8
3
作者 常象春 张金亮 《海洋地质动态》 2003年第2期18-25,1-0,共8页
介绍了油气成藏动力学产生的背景、与含油气系统的关系及其内涵、研究内容及不同类型的划分方案 ,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剖析了成藏动力学条件、成藏动力学的动力源及其相关研究技术。最后对成藏动力学的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机理 分布规律 油气运聚 地温场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评价系统的研制
4
作者 何大伟 毛小平 +2 位作者 杨甲明 吴景富 潘明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7-530,共4页
在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评价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各种地质因素,包括快速底层数据建模、模拟数据的透明化、油气初次运移模型、多因数控制的油气运聚模拟、油气最优运移路径的法线追踪等,建立了地质模型,并将地质模型转化成数学模型和... 在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评价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各种地质因素,包括快速底层数据建模、模拟数据的透明化、油气初次运移模型、多因数控制的油气运聚模拟、油气最优运移路径的法线追踪等,建立了地质模型,并将地质模型转化成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型,提升了该系统的模拟能力,使该系统成为地质学家的一个油气系统三维可视化分析工具。利用该系统对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开展了实际应用,得出丽水凹陷总生烃量为158×108t,其中生油78×108t,生气79×1011m3,从而对该凹陷的油气勘探起到了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建模 油气成藏动力学 模拟评价系统 丽水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全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场特征与有序分布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
5
作者 庞宏 刘国勇 +6 位作者 贾承造 姜福杰 姜林 王建伟 马学峰 陈迪 陈君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6-1151,共16页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广泛发育联合共生的页岩、致密和常规等类型的油气藏,且分布规律复杂。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场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通过典型油气藏剖析,判识不同类型油气藏动力学边界,划分油气动力场,研究不同动力...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广泛发育联合共生的页岩、致密和常规等类型的油气藏,且分布规律复杂。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场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通过典型油气藏剖析,判识不同类型油气藏动力学边界,划分油气动力场,研究不同动力场内油气成藏特征,建立全油气系统动力场演化控藏模式,阐明油气藏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存在浮力成藏下限、油气成藏底限、源岩供烃底限3个动力学边界,形成自由、局限和束缚3个动力场。这3个动力场分别控制常规、致密和页岩3类油气藏自上而下的有序分布。浮力成藏下限对应的临界孔隙度、渗透率和孔喉半径分别为10.0%,1×10^(-3)μm^(2)和0.380μm;油气成藏底限的临界孔隙度和孔喉半径分别为2.0%和0.037μm;源岩供烃底限预测临界孔隙度为1.0%,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Ro)约为3.3%。不同地区成藏动力学边界存在差异,主要受岩性和地温梯度的影响,岩性越粗,地温梯度越低,浮力成藏下限越深。在东营组沉积末期主要发育自由动力场形成的常规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期主要发育局限动力场形成的致密油气藏;现今在中-浅层主要发育油气动力场形成的常规油气藏,中-深层主要发育局限动力场形成的致密油气藏,深层束缚动力场在高柳地区和林雀次洼发育页岩油气藏。南堡凹陷林雀次洼—高柳地区从洼陷到盆地边缘呈现古近系-新近系全油气系统“页岩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常规油气藏”序列分布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下限 油气底限 源岩供烃底限 油气动力 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动力学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伏砂岩透镜体成藏动力学机制与基本模式 被引量:17
6
作者 庞雄奇 陈冬霞 +2 位作者 姜振学 张俊 李素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6-228,共13页
隐伏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主要动力包括砂、泥岩接触面上的毛细管压力差、生烃泥岩与砂体之间的烃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力和泥岩内干酪根生成油气产生的体积膨胀力等;聚集油气的阻力主要包括油气进入砂岩体后遇到的毛细管力和油气将水挤出... 隐伏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主要动力包括砂、泥岩接触面上的毛细管压力差、生烃泥岩与砂体之间的烃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力和泥岩内干酪根生成油气产生的体积膨胀力等;聚集油气的阻力主要包括油气进入砂岩体后遇到的毛细管力和油气将水挤出砂岩体外遇到的阻力。聚集油气的动力大于阻力是形成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基本条件。砂岩透镜体成藏受砂体孔渗及国岩含油气饱和度等因素的制约。国岩生成的油气进入到砂岩透镜体内的临界地质条件是围岩中的含油气饱和度超过5%-10%;砂岩体聚集油气的临界地质条件是孔隙度超过10%或渗透率超过1×10^-3~2×10^-3μm^2。地史过程中砂岩透镜体成藏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成藏条件准备阶段,此阶段油气没有大量生成,围岩微孔隙中强大的毛细管力是分散油滴运聚的阻力;第二阶段为油气运聚成藏阶段,此阶段油气已大量生成,围岩与砂体之间的毛细管力差是油气通过有机网络不断聚集成藏的主要动力;第三阶段为油气聚集后的保存阶段,此阶段油气已不再大量生成,围岩与砂体之间的毛细管力差不能克服油气聚集过程中的阻力。根据成藏动力学机制与控油气作用特点可以预测砂体的含油气性大小与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门限 油气成藏动力学 圈闭合油气性预测 隐伏砂岩透镜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坳陷侏罗系地下水动力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
7
作者 楼章华 金爱民 +1 位作者 李华明 张慧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1-478,501,共9页
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演化和地下水成因控制了地下水化学场的分布规律,盆地边缘大气水下渗淡化,凹陷中心泥岩压实排水淡化,越流泄水区浓缩。在离心流和向心流的流动过程中,地下水浓缩、盐化,在越流泄水区形成矿化度的相对高值区。泥岩... 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演化和地下水成因控制了地下水化学场的分布规律,盆地边缘大气水下渗淡化,凹陷中心泥岩压实排水淡化,越流泄水区浓缩。在离心流和向心流的流动过程中,地下水浓缩、盐化,在越流泄水区形成矿化度的相对高值区。泥岩压实离心流是沉积盆地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在地下水的越流泄水过程中有利于大量的油气聚集;在泥岩压实离心流过程中,由于岩性、地层、断层等圈闭也使得部分油气在运移过程中聚集;在向心流的推进过程中,先前聚集的油气可能部分被破坏,另外也可能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水动力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油田水 水化学 动力 油气成藏动力学 吐鲁番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地下水与油气成藏-保存关系 被引量:24
8
作者 楼章华 朱蓉 +1 位作者 金爱民 李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88-1194,共7页
含油气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可以划分为:①泥岩压实水离心流;②大气水下渗向心流;③(层间)越流、越流-蒸发泄水和④滞流4种局部水动力单元类型。通常盆地边缘大气水不对称下渗,发育向心流,中央凹陷区以泥岩为主的砂泥岩地层压实,发育离... 含油气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可以划分为:①泥岩压实水离心流;②大气水下渗向心流;③(层间)越流、越流-蒸发泄水和④滞流4种局部水动力单元类型。通常盆地边缘大气水不对称下渗,发育向心流,中央凹陷区以泥岩为主的砂泥岩地层压实,发育离心流,大气水下渗向心流与地层压实离心流汇合,发育越流泄水。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演化和地下水成因控制了地下水化学场的分布规律。在离心流和向心流流动过程中,地下水浓缩、盐化,在越流泄水区形成高浓缩、高盐化地下水。泥岩压实离心流是沉积盆地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地层压实排水离心流过程中,由于岩性、地层、断层等圈闭使得部分油气在运移过程中聚集;在地下水越流泄水过程中有利于油气大量聚集—富集;在向心流推进过程中,早期聚集的油气可能部分被破坏,此外也可能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水动力和部分岩性、地层、断层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地下水化学 油田地下水动力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保存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沾化凹陷东部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熊利平 孙自明 李磊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8-712,共5页
目的 研究沾化凹陷的油气成藏类型和成藏模式。方法 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基本研究思路,探讨成藏动力学系统与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关系。结果 沾化凹陷东部主要存在以披覆背斜构造带、断裂构造带、洼陷缓坡断阶构造带为主的复式油气... 目的 研究沾化凹陷的油气成藏类型和成藏模式。方法 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基本研究思路,探讨成藏动力学系统与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关系。结果 沾化凹陷东部主要存在以披覆背斜构造带、断裂构造带、洼陷缓坡断阶构造带为主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和洼陷带复式油气聚集带4种类型;建立了侧向运聚、它源断层垂向入山、跨断层、阶梯状移聚、多洼多源复式等5种油气成藏模式。结论 指出沾化凹陷东部的有利勘探方向,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动力学 复式油气聚集带 油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