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八仙复杂断裂系统形成机理及油气富集模式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爱萍 陈涛 +2 位作者 张婷静 王刚 杜斌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30,共10页
深入研究南八仙地区主控断裂、各级微断裂的形成机理、组合关系以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可以有效预测含油气砂体分布。综合应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结合几何学、动力学对南八仙地区的断裂及微构造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油气... 深入研究南八仙地区主控断裂、各级微断裂的形成机理、组合关系以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可以有效预测含油气砂体分布。综合应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结合几何学、动力学对南八仙地区的断裂及微构造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油气成藏演化史及储层岩性、物性特征确定了复杂断裂系统的油气富集模式。研究认为,仙北断裂是受马仙断裂影响下的反S型右旋三级走滑断裂,控制南八仙中浅层构造带的形成,伴生各级张性微断裂由西向东发散,发育斜列带、羽状带、马尾带3种微断裂构造样式。南八仙油气田属于同源油气,两期成藏,其中,中浅层油气藏是构造-岩性次生断块油气藏类型。建立了断层控油、微构造控油、沉积相控油3种油气富集模式,确定了仙北断裂羽状带中单层厚度小的滩坝砂体内微构造是油气富集区域,据此在油气富集区部署5口开发井,试气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八仙 右旋走滑 马仙断裂 仙北断裂 增压弯曲 释压弯曲 油气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油源断裂特征与油气差异富集模式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华 欧阳冠宇 +4 位作者 刘晓 刘景东 陈蕾 张芷晴 刘海青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具有油气富集层系不均的特征,为了揭示断层对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通过分析油源断层类型、活动性及输导能力,得到了研究区断-源、断-盖等配置关系,建立了深、浅层油气富集模式。结果表明:南堡凹陷发育Ⅰ、Ⅱ、Ⅲ共...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具有油气富集层系不均的特征,为了揭示断层对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通过分析油源断层类型、活动性及输导能力,得到了研究区断-源、断-盖等配置关系,建立了深、浅层油气富集模式。结果表明:南堡凹陷发育Ⅰ、Ⅱ、Ⅲ共3类油源断层,它们分别断穿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各类油源断层的垂向输导能力与其活动速率密切相关,由于3类油源断层的供烃能力依次减小,油气沿Ⅰ类、Ⅱ类、Ⅲ类油源断层向东二段以上层系运移的最小活动速率依次增加;研究区油气在东二段上下层系的差异分布受油源断层活动速率和断层与东二段盖层的配置关系共同控制,断层对盖层的破坏程度控制了油气能否穿过盖层,而是否有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至盖层之上则受控于被油源断层断穿的烃源岩的供烃能力及油源断层的活动强度。综合建立了“断-盖封堵”深层油气富集模式和“断-盖开启”浅层油气富集模式,合理解释了南堡凹陷各构造带油气纵向富集差异的内在原因。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油藏的勘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油源断裂 断层活动性 断-盖配置 油气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深层走滑断层分段特征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以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走滑断层为例 被引量:48
3
作者 马德波 邬光辉 +5 位作者 朱永峰 陶小晚 陈利新 李鹏飞 袁苗 孟广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5-237,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走滑断层是发育在克拉通内部稳定区的小滑移距走滑断层,对于深部储层形成与油气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哈拉哈塘油田4 140km2三维地震资料,在高精度相干切片提取与地震精细解释基础上,对研究区奥陶系走滑断层进...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走滑断层是发育在克拉通内部稳定区的小滑移距走滑断层,对于深部储层形成与油气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哈拉哈塘油田4 140km2三维地震资料,在高精度相干切片提取与地震精细解释基础上,对研究区奥陶系走滑断层进行了分段研究并讨论了分段性对于储层发育与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走滑断层整体格局为由北东、北西向断层组成的纯剪机制下形成的共轭走滑断层,单条走滑断层的构造特征符合Riedel剪切模型,主干断层周围主要发育R剪切分支断层。(2)根据走滑断层不同部位构造样式、应力状态的差异,建立了小滑移距走滑断层分段发育模式。走滑断层端部为应力发散区,多表现为马尾状构造,可分为伸展型和挤压型马尾状构造。走滑断层内部由线性段、斜列叠覆段、分支断层段、辫状构造段组合而成。线性段呈线性延伸,剖面上为孤立的高陡直立断层。斜列叠覆段分为拉张型叠覆段和挤压型叠覆段,其类型受控于次级断层旋向与阶步的关系。分支断层段多为斜交压扭样式,羽状断层发育较少。辫状构造段内部断垒与断堑交错发育,划分为张扭段、压扭段。(3)不同段具有不同的储层发育特征。马尾状构造段、斜列叠覆段、辫状构造段储层最为发育,分支断层段储层较为发育,线性段储层相对不发育。(4)综合储层发育位置、油源断裂与分支断层配置关系、局部构造高3方面因素,建立了6类与走滑断层相关的油气富集模式。R剪切分支断层与主干断层夹持部位、压扭段内部、马尾状分支断层高部位是北部潜山-顺层岩溶区最为发育的3种油藏富集模式;压扭段内部、张扭段是南部断控岩溶区油气更富集的部位。论文成果认识对于完善克拉通盆地稳定区小滑移距走滑断层分段发育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受控于走滑断层的岩溶缝洞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生产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走滑断层 构造样式 分段特征 油气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28-2南油田成藏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16
4
作者 周心怀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10,共6页
渤中28-2南油田是黄河口凹陷一个探明储量超过5 000万t的浅层明下段整装优质油田,原油具有高凝固点、高含蜡量、中等胶质与沥青质和低含硫量等特点。成藏分析表明,渤中28-2南油田原油成熟度高,油气主要来自构造围区沙三段烃源岩,沙一段... 渤中28-2南油田是黄河口凹陷一个探明储量超过5 000万t的浅层明下段整装优质油田,原油具有高凝固点、高含蜡量、中等胶质与沥青质和低含硫量等特点。成藏分析表明,渤中28-2南油田原油成熟度高,油气主要来自构造围区沙三段烃源岩,沙一段—沙二段烃源岩有少量贡献;沟通烃源岩的走滑调节断裂是渤中28-2南油田油气高效纵向输导通道,该油田成藏期为距今2.6Ma以来,具有油气持续快速充注富集成藏的特点。渤中28-2南油田独特的油气富集模式对于拓展渤海南部新近系浅层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复杂断块勘探和类似的新生代裂谷盆地战略选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28-2南油田 浅层明下段 成藏分析 油气富集模式 勘探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理论在实用中面临的几个问题与解决方法
5
作者 庞雄奇 崔新璇 +9 位作者 贾承造 鲍李银 李才俊 黎茂稳 徐帜 肖惠译 郑定业 金玉洁 施砍园 张思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5年第4期1039-1054,共16页
全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以及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模式的建立实现了油气地质理论的统一,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全油气系统理论是基于全球普遍的地质条件建立的,在中国叠合盆地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面临着4... 全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以及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模式的建立实现了油气地质理论的统一,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全油气系统理论是基于全球普遍的地质条件建立的,在中国叠合盆地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面临着4个方面挑战,主要表现在:(1)浮力成藏下限因缺少客观指标表征以及后期构造变动破坏,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判别和预测困难;(2)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多期次-多要素复合作用控制,成藏动力和成藏类型判别困难;(3)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等储层因油气润湿性和界面张力不同,在实际地质条件下形成油气藏的最大埋深和有利富集油气的领域预测困难;(4)全油气系统演化过程中,油气运聚受动力类型、源-储间毛细管力差、烃类流体特性以及构造变动等多因素联合控制,富集模式建立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利用全球已发现油气藏储层物性特征、产能变化特征和油气润湿性参数特征等资料展开多种方法和技术研究,提出了浮力成藏下限判识、油气成藏动力评价以及油气资源最大埋深预测等新方法,并建立了全油气系统富油气模式,为复杂地质条件下全油气系统理论完善、发展和应用开拓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动力边界 油气成藏最大埋深 油气成藏动力场 油气成藏动力机制 油气资源 油气富集模式 常规和非常规油气 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