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中东段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4
1
作者 罗富文 柳少波 +2 位作者 卓勤功 鲁雪松 张蔚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8,85,I0003,共15页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新生界油藏勘探潜力大,古近系膏盐岩相变区储层砂岩厚度薄,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包裹体测温、盆地模拟和储层定量荧光光谱等方法,分析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盐间砂岩样品的...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新生界油藏勘探潜力大,古近系膏盐岩相变区储层砂岩厚度薄,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包裹体测温、盆地模拟和储层定量荧光光谱等方法,分析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盐间砂岩样品的烃充注相关流体记录,明确研究区油气充注期次和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古近纪末—中新世早期,中质油聚集于白垩系砂岩顶部;中新世中期,库姆格列木群砂岩储层第一期轻质油—凝析油充注发生于约14.2 Ma,以蓝绿色荧光包裹体组合为主,古油藏广泛分布;中新世晚期—上新世中期,构造挤压作用增强,逆冲断裂、构造裂缝导致古油藏大量散失;上新世晚期以来,随埋藏深度的增加,高纯度、厚层膏盐层封盖性逐渐恢复,砂岩储层第二期甲烷干气充注发生于约3.7 Ma,形成含甲烷包裹体组合,构成现今盐间砂岩气藏的基本油气特征,形成膏盐岩盖层与构造作用双重控制的油气成藏模式。该结果为秋里塔格构造带中东段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秋里塔格构造带中东段 古近系 库姆格列木群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期 膏盐岩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区块上古生界油气充注期次和时期 被引量:29
2
作者 郭振华 陈红汉 +2 位作者 赵彦超 刘建章 陈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2-718,737,共8页
流体包裹体是保存在储层中的微小流体样品,包含有丰富的地质信息。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区块18口井的62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荧光观察和显微测温,认为该区上古生界地层共发生过6期流体活动,均与油气成藏有关,并以第二期—第六期的... 流体包裹体是保存在储层中的微小流体样品,包含有丰富的地质信息。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区块18口井的62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荧光观察和显微测温,认为该区上古生界地层共发生过6期流体活动,均与油气成藏有关,并以第二期—第六期的天然气充注为主。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油气成藏分别发生在距今190~150Ma的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晚期,150~124Ma的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124~101Ma的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中期,101~86Ma的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中末期和86~70Ma的早白垩世中末期—早白垩世末期。其中,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晚期为油气充注的初始阶段,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为轻质油的主要成藏时期,中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末为研究区内目的层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塔巴庙区块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期次和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多参数综合划分东营凹陷沙三段油气充注期次及充注时期确定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兆奇 陈红汉 +2 位作者 刘惠民 郝广雷 蔡李梅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74,共6页
对采自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三段(沙三段,Es3)223块流体包裹体薄片进行了有机包裹体产状观察、显徽荧光光谱分析和显微测温等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综合分析这些参数表明沙三段发育3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在成岩早期.主要为发橙黄色... 对采自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三段(沙三段,Es3)223块流体包裹体薄片进行了有机包裹体产状观察、显徽荧光光谱分析和显微测温等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综合分析这些参数表明沙三段发育3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在成岩早期.主要为发橙黄色荧光的低成熟油气充注;第二期发生在成岩中期.主要为发淡黄色荧光的成熟油气充注;第三期发生在成岩作用晚期.主要为发蓝白色荧光的高成熟油气充注。在此基础上.运用埋藏吏一均一温度投影法确定了这3期油气的宽注对期:第一期为36~24Ma;第二期为13.8~8.0Ma;第三期为8.0~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曹凹陷 沙三段 油气充注期次和时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油气充注期次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伟 王冠民 +3 位作者 胡津 张婕 王朝 石晓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9-171,共13页
通过对储层成岩作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孔隙沥青特征的分析,在烃包裹体期次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烃源岩热演化史、地层埋藏史和储层成岩史,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油气充注期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 通过对储层成岩作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孔隙沥青特征的分析,在烃包裹体期次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烃源岩热演化史、地层埋藏史和储层成岩史,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油气充注期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长8段和长9段致密储层主要发育压实、胶结、交代和溶解4种成岩作用,自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石英胶结物、长石胶结物和方解石胶结物。根据包裹体宿主矿物形成序列,识别出3期烃包裹体。第一期烃包裹体分布在石英愈合缝、石英次生加大边和充填孔隙的石英胶结物中,少数低成熟的黄色荧光烃包裹体及黑色荧光沥青包裹体代表了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后排出的少量烃类充注,多数成熟度较高的蓝色、蓝白色荧光烃包裹体代表了生烃高峰期大量烃类充注;第二期烃包裹体分布在长石胶结物中,数量较少,显示蓝色和蓝白色荧光,在溶蚀孔隙周围或沿解理分布,呈短柱状,边界平直;第三期烃包裹体分布在方解石胶结物中,呈孤立或零星分布,形状近六边形;后两期烃包裹体均是在烃类充注结束后捕获孔隙中烃类形成的。研究区延长组长8段和长9段经历了晚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末期的一期烃类持续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充注期 流体包裹体 孔隙沥青 致密储层 成岩演化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崖城地区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油气充注期次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贾元琴 胡沛青 +3 位作者 张铭杰 张同伟 陈克娜 丛亚楠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9-196,共8页
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是油气充注期次分析的重要手段。对琼东南盆地崖城地区下第三系崖城组和陵水组砂岩储层5口钻井岩芯样品进行包裹体镜下显微观察、荧光分析和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测量,表明该区下第三系主要发生过两期油气充注:第... 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是油气充注期次分析的重要手段。对琼东南盆地崖城地区下第三系崖城组和陵水组砂岩储层5口钻井岩芯样品进行包裹体镜下显微观察、荧光分析和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测量,表明该区下第三系主要发生过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充注油气主要发淡黄色荧光,以液态烃包裹体和气液两相烃包裹体为主,伴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30~160℃,根据区域埋藏热演化史推断油气充注时间为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第二期充注油气主要发淡蓝色荧光,以气态烃包裹体、气液两相烃包裹体和气液固三相烃包裹体为主,伴生盐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60~190℃,充注时间应为第四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运移和 储层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砂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期次——以姬塬油田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鲁金凤 郭峰 +4 位作者 高剑波 刘志强 王凯 蔺重庆 刘雪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67,共7页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主要含油层系,通过系统分析该地区长6,长4+5,长3,长2油层组砂岩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成分、形态、空间分布、均一温度等特征,结合盆地埋藏史、生烃史和古地温演化,厘定了延长组油气充注成藏时间。研究表明延长...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主要含油层系,通过系统分析该地区长6,长4+5,长3,长2油层组砂岩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成分、形态、空间分布、均一温度等特征,结合盆地埋藏史、生烃史和古地温演化,厘定了延长组油气充注成藏时间。研究表明延长组长6,长4+5,长3,长2油层组储层存在2种流体包裹体:第一种流体包裹体单个尺寸小,丰度低,普遍发育于石英和方解石等矿物晶体次生加大边内缘,均一温度在63~87℃间,平均80℃;第二种流体包裹体单个尺寸较大,丰度高,发育于石英和裂缝充填方解石晶体次生加大外缘,均一温度在115~150℃间,平均127℃。综合分析认为姬塬地区延长组在早白垩世早期(145 Ma±)发生第一次油气运移充注,但该次充注范围小,成藏效果有限,到早白垩世晚期(110 Ma±)长7烃源岩达到生烃高峰期,开始大范围排烃成藏,该时期是延长组主要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油气充注期 延长组 姬塬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杜寨地区深层砂岩储层致密化与油气充注关系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园园 蒋有录 +2 位作者 刘景东 徐田武 吕雪莹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0-79,共10页
为分析东濮凹陷杜寨地区沙三中—下亚段致密砂岩储层演化与油气充注过程的耦合关系,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荧光显微及流体包裹体等测试方法,明确杜寨地区沙三中—下亚段储层特征、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储层孔隙度... 为分析东濮凹陷杜寨地区沙三中—下亚段致密砂岩储层演化与油气充注过程的耦合关系,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荧光显微及流体包裹体等测试方法,明确杜寨地区沙三中—下亚段储层特征、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储层孔隙度演化史和油气充注史等。结果表明:杜寨地区沙三中—下亚段处于中成岩B期至晚成岩阶段,在经历三期钙质胶结、三期溶蚀、持续压实的复杂成岩过程后,在斜坡带发育低孔低渗砂岩储层,在洼陷带发育特低孔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东营组沉积末期,储层尚未致密化,低熟—成熟有机质在斜坡带聚集形成常规型油气藏,在洼陷带附近形成"边致密边成藏"型致密砂岩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至今,储层致密,除少量油气向上运移、在斜坡带形成"边致密边成藏"型油气藏外,仍有大量晚期生成的天然气在洼陷带附近聚集,形成典型的"先致密后成藏"型致密砂岩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致密砂岩 孔隙度演化 油气充注期 成岩—成藏匹配关系 杜寨地区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深层砂砾岩气藏油气充注与储层致密化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清斌 牛成民 +5 位作者 刘晓健 臧春艳 赵梦 王军 郝轶伟 万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5-33,共9页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砂砾岩储层致密化成因及其与晚期油气侵位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合理地解释。为此,以渤中凹陷西南部地区古近系砂砾岩气藏为研究对象,利用物性、热史、包裹体等分析资料,确定油气首次成藏时间、划分油气充注期次、恢复...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砂砾岩储层致密化成因及其与晚期油气侵位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合理地解释。为此,以渤中凹陷西南部地区古近系砂砾岩气藏为研究对象,利用物性、热史、包裹体等分析资料,确定油气首次成藏时间、划分油气充注期次、恢复成藏期储层物性,进而模拟压实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并结合包裹体、铸体、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实验手段明确油气侵位关系,分析石英加大、黏土矿物转化、碳酸盐胶结等关键致密化作用发生的序列,探究储层致密化作用机理及其与油气充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深层砂砾岩油气充注至少可分为3期,早期包裹体为重质油,晚期包裹体气油比高;②首次油气充注期为距今5Ma,储层埋深介于2500~2800m,以中孔、中渗储层为主,储集物性较好,成藏后盆地快速沉降、充填,上覆地层增加厚度超过1 000 m;③首次油气充注后砂砾岩进入成岩快速演化期,埋深介于2 500~3 200 m,是砂砾岩快速压实阶段,石英加大在油气充注后经历了两期强烈发育,减孔作用明显,压实减孔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重要机制;④埋深介于2 500~3 500 m为该区黏土矿物快速转化区间,花状及丝发状伊利石极其发育,对渗透率的大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⑤铁方解石及铁白云石沉淀于石英加大之后,使储层进一步致密化,以残余孔隙为主。结论认为,该区古近系砂砾岩气藏具有先成藏后致密的特点,尽管油气充注对储层成岩具有抑制作用,但后者仍然会导致储层的致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中凹陷 古近纪 深层 砂砾岩气藏 油气充注期 先成藏后致密 储集层 致密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部须二段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在油气充注史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强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2期83-85,共3页
川西坳陷中部须家河组二段(T3x2)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主要为盐水包裹体和烃类包裹体。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代表了油气充注的三个阶段:低成熟-成熟生油气充注阶段、成熟-高熟生油气充注阶段和高成熟-过成熟生气充注阶段。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须二段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被引量:34
10
作者 王传远 段毅 +1 位作者 杜建国 贺世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50,58,共5页
采用显微荧光技术以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结合鄂尔多斯盆地长9段储层油气埋藏史及地热史演化过程模拟,确定了该区油气运移的主要期次。系统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油气主要经历了一期油气充注,只有峰2井存在较弱的二期油... 采用显微荧光技术以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结合鄂尔多斯盆地长9段储层油气埋藏史及地热史演化过程模拟,确定了该区油气运移的主要期次。系统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油气主要经历了一期油气充注,只有峰2井存在较弱的二期油气充注;该油层组构造热事件主要发生在中生代晚期的早、中白垩世(130-10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长9油层组 埋藏史 油气充注期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东部下—中侏罗统砂岩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年秀清 罗金海 +1 位作者 李杰林 张国锋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18,6,共7页
库车坳陷东部下—中侏罗统砂岩储层中发育丰富的液烃包裹体.对与液烃包裹体共生的含烃盐水包裹体特征和显微测温数据的系统分析表明,该地区自中新世中—晚期以来油气持续充注,并存在2期主要的充注过程.第一期发生在早成岩阶段晚期,主要... 库车坳陷东部下—中侏罗统砂岩储层中发育丰富的液烃包裹体.对与液烃包裹体共生的含烃盐水包裹体特征和显微测温数据的系统分析表明,该地区自中新世中—晚期以来油气持续充注,并存在2期主要的充注过程.第一期发生在早成岩阶段晚期,主要为低成熟油气充注,充注时间为12~10 Ma(大致相当于中新世吉迪克期);第二期发生在中成岩阶段早期,充注时间为9~7 Ma(大致相当于中新世康村期),主要为低成熟油气充注,并伴有少量的发浅黄色荧光的成熟油气充注.不同层位包裹体的丰度有明显差别,下侏罗统阿合组(J1a)和阳霞组(J1y)包裹体丰度(GOI)明显比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J2k)和恰克马克组(J2q)高,这可能与砂岩的粒度有关.下侏罗统砂岩粒度较大,发育比较优质的储层,有利于包裹体发育;中侏罗统砂岩粒度较细,储层物性较差,不利于包裹体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油气充注期 流体包裹体丰度(GOI)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东部地区油气形成期次和时期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正华 陈红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9-288,共10页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东部研究区6口井的37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荧光观察和显微测温,认为该区共发生过4期与油气成藏有关的流体活动,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油气成藏分别发生在距今20~18 Ma的早中新世、10~6.5 Ma的晚中新世、5.5~2 Ma的上新世...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东部研究区6口井的37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荧光观察和显微测温,认为该区共发生过4期与油气成藏有关的流体活动,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油气成藏分别发生在距今20~18 Ma的早中新世、10~6.5 Ma的晚中新世、5.5~2 Ma的上新世和2~0 Ma的第四纪,其中第三期和第四期为主成藏期。第一期为成熟热成因气充注;第二期为低成熟度油伴随低成熟天然气充注;第三期为中等偏高成熟度的天然气充注,伴随少量凝析油充注;第四期为成熟-高成熟的天然气充注,伴随少量成熟的轻质油。此外,局部构造有幔源CO2气自中中新世(14 Ma左右)开始充注持续至今,对晚期烃类气体的运移和聚集有阻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期次和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SHB1-X-3井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演化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锦 吴鲜 +3 位作者 朱秀香 陈强路 尤东华 席斌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7-686,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顺北1号断裂带SHB1-X-3井在奥陶系一间房组7265~7275 m泥晶灰岩钻遇三段缝洞充填沥青,累计厚度约3.25 m。为厘清该区的油气演化特征,对该储层固体沥青及其抽提物开展了有机岩石学以及有机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显微镜...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顺北1号断裂带SHB1-X-3井在奥陶系一间房组7265~7275 m泥晶灰岩钻遇三段缝洞充填沥青,累计厚度约3.25 m。为厘清该区的油气演化特征,对该储层固体沥青及其抽提物开展了有机岩石学以及有机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显微镜下观察到泥晶灰岩的基质矿物以及泥质条带呈现出明显的荧光特征,并且在切割泥晶灰岩的方解石脉和石英脉中发育气液烃包裹体,上述产状关系说明至少存在早晚两期油气充注,其中沥青和气液烃包裹体分别为早、晚两期油气充注的产物。对含沥青灰岩的抽提物和顺北1号断裂带上原油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对比分析认为,沥青和原油的生源条件相似,均来自还原环境下、以藻类等低等生物为主要成烃母质的海相泥质烃源岩,与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有较强亲缘关系。原油裂解气在现今油气藏中占比低,推测早期充注的原油规模小,裂解生成气对现今油藏贡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充注期 油源对比 储层沥青 一间房组 奥陶系 顺北1号断裂带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藏流体历史分析——以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钟宁宁 张枝焕 孙晓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16,共4页
应用储集层岩石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 ,对黄骅坳陷三马地区沙一段油藏进行了重建成藏流体历史的尝试。对包裹体流体状态的分析表明 ,成藏流体具有高密度、高矿化度的性质 ,被捕获时的温度约为 110~ 14 0℃。成藏流体的主要充注时期... 应用储集层岩石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 ,对黄骅坳陷三马地区沙一段油藏进行了重建成藏流体历史的尝试。对包裹体流体状态的分析表明 ,成藏流体具有高密度、高矿化度的性质 ,被捕获时的温度约为 110~ 14 0℃。成藏流体的主要充注时期在明化镇组沉积期 ,距今约 10~ 4Ma之前。充注成藏后的小幅度构造抬升可能使原先油水界面以下的地层水矿化度发生变化 ,导致现今储集层流体矿化度比包裹体流体矿化度明显下降。图 5表 2参 6 (钟宁宁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历史分析 流体包裹体 古流体状态 油气充注期 黄骅坳陷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