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强度间伐对油松人工林空间结构和天然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薛琛夕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9期31-33,36,共4页
抚育间伐是实现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重要途径,以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西冶川林场的22 a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标准地,按株数设计3种不同强度间伐,分别为20%强度间伐、30%强度间伐、40%强度间伐,并以未伐林地为对照,研究不同强度... 抚育间伐是实现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重要途径,以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西冶川林场的22 a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标准地,按株数设计3种不同强度间伐,分别为20%强度间伐、30%强度间伐、40%强度间伐,并以未伐林地为对照,研究不同强度间伐对油松人工林林分的空间结构及天然更新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经3种强度间伐后,油松人工林林分的平均混交度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8.78%、38.17%、61.07%,其中,40%强度间伐后的林分平均混交度最高、影响最大;油松人工林林分的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472、0.518、0.534,弱度间伐对林分水平分布格局影响较小,而30%强度间伐、40%强度间伐使林分水平分布从均匀分布转变为聚集分布状态;油松人工林林分的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495、0.488、0.484,不同强度间伐对林分的平均大小比数影响较小,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能力得到了增强;不同强度间伐1 a后的油松更新幼苗总数分别是对照组的1.88倍、5.75倍、6.25倍。因此,西冶川林场的22 a油松人工林适合采用30%~40%强度间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 油松 人工 空间结构 天然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人工油松林群落空间结构:物种丰富度和盖度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磊 高贤明 孙书存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12,共5页
在岷江上游油松人工林中调查了 1hm2 群落空间垂直结构上的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盖度和物种丰富度 ,以及 2个 10 0m长样带上的林窗斑块和油松斑块 (冠幅相互连接的油松个体被合并为同一斑块 )内部的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结果发现 :群落的... 在岷江上游油松人工林中调查了 1hm2 群落空间垂直结构上的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盖度和物种丰富度 ,以及 2个 10 0m长样带上的林窗斑块和油松斑块 (冠幅相互连接的油松个体被合并为同一斑块 )内部的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结果发现 :群落的垂直空间结构上 ,乔木层 (油松 )盖度与灌木层盖度、林下总盖度 (灌木和草本层的盖度和 ) ,以及林下物种丰富度 (物种数量 )成显著负相关 ,灌木层盖度与草本层成显著负相关。林下物种丰富度与总盖度呈显著正相关 ,但在灌木层和草本层内部 ,物种丰富度与盖度间没有显著相关性。水平空间结构上 ,随油松斑块增大 ,斑块内灌木层盖度下降 ,草本层盖度上升 ;物种丰富度约在油松斑块直径为 12~ 15m时达到最大。在林窗内部 ,物种丰富度和灌木层盖度在林窗边缘高于林窗中央 ,而草本层盖度在林窗边缘较高。考虑到不同斑块大小支持不同物种的生存 ,岷江上游油松人工林应建立由不同大小的斑块 (林窗和油松斑块 )组成的镶嵌式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油松 群落空间结构 物种多样性 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万丽 刘昀东 +4 位作者 丁国栋 高广磊 梁文俊 安云 贺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旨在探索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方法】以实施间伐后6种保留密度下油松(Pinus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样地植被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来分析华北土石山区油松人工林空间结构。【... 【目的】旨在探索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方法】以实施间伐后6种保留密度下油松(Pinus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样地植被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来分析华北土石山区油松人工林空间结构。【结果】研究区油松人工林林分混交度和角尺度随密度增大呈减小趋势,林分大小比数呈波动型变化趋势,但各密度油松人工林林分大小比数相差不大,分布较均匀,林木分化程度较高;油松人工林空间分布格局整体呈均匀分布,但随保留密度的减小向随机分布演替,保留密度最小的林分(540株/hm2)已经向异龄混交林发展。【结论】密度调控使林分空间结构趋于优化合理状态,建议引进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等乡土树种,伐除角尺度较小林木来改变树种组成及竞争关系,以促进油松人工林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 间伐 空间结构 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油松人工林不同演替类型空间结构对林下植被及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亚栋 王晓霞 +9 位作者 和璐璐 柳正元 曾小莉 沙海峰 何宝华 金莹杉 李杰 陈建梅 郭桂凤 段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59-1970,共12页
以北京地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不同演替类型林分为研究对象,研究油松纯林、油松-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混交林和栓皮栎纯林三种不同演替类型林分的空间结构、林下植被和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 以北京地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不同演替类型林分为研究对象,研究油松纯林、油松-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混交林和栓皮栎纯林三种不同演替类型林分的空间结构、林下植被和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林分水平及垂直空间结构、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更新幼树生长、土壤持水和透气性能等指标在三种不同演替类型林分间差异显著(P<0.05),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中的角尺度、林层指数和开敞度显著影响了各类型林分的灌草多样性,混交度、林层指数和大小比数显著影响了更新幼树的生长,混交度和林层指数显著影响了土壤水分的变化(P<0.05)。(2)松栎混交林灌草生物量、天然更新幼树的生长以及土壤水分物理状况均好于纯林,并主要受林分混交度和林层指数的共同作用。(3)各演替类型林分内均存在栓皮栎更新幼树,混交林栓皮栎更新幼树数量最多、长势最好,对林地资源的竞争最为激烈。因此,可以通过调整林分空间结构实现种间关系及林地资源的调控,以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各项功能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 演替 空间结构 下植被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π值法则的油松人工林稳定性与空间结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杨瑞 赵鹏祥 +2 位作者 李卫忠 王博恒 周远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5-103,共9页
【目的】研究林分空间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是开展结构化森林经营的前提,旨在探索空间结构对林分稳定性的影响特征,为结构化森林经营提供支持与理论依据。【方法】以黄龙山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典型样地,采用最优林分的π值法则... 【目的】研究林分空间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是开展结构化森林经营的前提,旨在探索空间结构对林分稳定性的影响特征,为结构化森林经营提供支持与理论依据。【方法】以黄龙山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典型样地,采用最优林分的π值法则,选取10项稳定性指标进行稳定性评价,利用典型相关分析、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空间结构(包括混交度M、角尺度W和Hegyi竞争指数CI)与林分稳定性ω的关联机制。【结果】1)林分稳定性ω平均值为0.18,变异系数为36%,总体评价结果偏差;混交度M平均值为0.26,变异系数为79%,研究区油松林分物种入侵差异大。2)典型相关分析显示,空间结构指数(包括混交度M、角尺度W和Hegyi竞争指数CI)与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整体上存在很强的线性相关,典型相关系数可达0.95。3)Pearson相关性分析中,W、M和CI均与ω强烈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0.61和-0.73。W与林分健康状态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3;M与树种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林分长势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66;CI与林分健康、林分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57。4)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混交度和林木竞争是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由标准化系数可看出,林木竞争(-0.58)对稳定性的影响比混交度(0.39)大。【结论】空间结构与林分稳定性在整体上显著相关;林分混交程度显著提高林分稳定性,但是会削弱优势林木长势;团状分布格局加大了林木竞争,不利于林分稳定性。在结构调控中应适当提高林分混交程度,对竞争强度进行调整时可以连带调整林分的团状分布格局,从而提高林分稳定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 稳定性 空间结构 π值法则 典型相关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哑变量的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林生长模型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少杰 邓华锋 +1 位作者 黄国胜 王雪军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5-331,共7页
为准确掌握油松生长过程、改善油松经营管理模式,利用北京地区油松连续清查数据,在Richards模型基础上,考虑林分起源的差异,在模型中引入哑变量,建立北京地区不同林分起源相容性油松林分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含哑变量的油松生长... 为准确掌握油松生长过程、改善油松经营管理模式,利用北京地区油松连续清查数据,在Richards模型基础上,考虑林分起源的差异,在模型中引入哑变量,建立北京地区不同林分起源相容性油松林分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含哑变量的油松生长模型,对油松林分生长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决定系数高达0.938 0和0.991 8;油松蓄积量的拟合效果比断面积好,人工林的拟合效果高于天然林。用检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适应性检验,林分断面积和蓄积量生长模型的预估精度均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人工 天然林 哑变量 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与天然林养分分布和生物循环比较 被引量:84
7
作者 张希彪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3-382,共10页
对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养分积累与分配以及养分循环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油松林各组分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为:针叶>树枝>树皮>树根>树干;地上部分的养分在针叶、树枝、树干和凋落物中呈:Ca>N>K&... 对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养分积累与分配以及养分循环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油松林各组分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为:针叶>树枝>树皮>树根>树干;地上部分的养分在针叶、树枝、树干和凋落物中呈:Ca>N>K>Mg>P(林型Ⅰ的针叶、枝干和林型Ⅳ的树枝N含量较其它元素含量高),而在土壤层中呈:Ca>K>Mg>N>P;不同林型内各养分含量因林龄的不同而有差异。(2)油松林生态系统中养分总贮量的80.83%~98.81%集中在土壤组分中,乔木层养分量占总贮量的0.76%~5.52%,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养分贮量分别占系统总贮量的0.05%~0.17%和0.38%~3.48%。人工油松林的养分贮量随抚育林龄的增加先升后降,30a时养分贮量最大,50a时养分贮量明显降低,其中N素衰减较其它养分快(30龄油松林是50龄油松林的4.23倍)。(3)油松林地上部分养分贮量主要集中在针叶,且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针叶不但贮量增加而且占地上各组分总贮量比例也增大,树枝和树干只是绝对贮量增加,但所占地上总贮量的比例下降。(4)油松林地上部分养分的年积累量以30a人工林最高,变化趋势为Ⅱ>Ⅲ>Ⅳ>Ⅰ。各组分养分的年积累量总的变化趋势为:针叶>树枝>根系>树皮>树干,同一组分各养分年积累量与各组分养分贮量变化顺序基本一致,即10年生幼林为N>Ca>K>P>Mg,人工成熟纯林Ca>N>K>P>M,天然林与人工成熟林相似。(5)天然林的吸收量、存留量明显高于人工林。人工林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吸收量和归还量增大,存留量和循环系数先增后降。各林地油松利用系数为:Ca>Mg>N>K>P,但同一养分利用率,油松人工林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油松天然林与人工成熟林的利用系数和周转期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人工 天然林 养分分布格局 养分循环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龙山油松林水平空间结构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周远博 卜元坤 +2 位作者 陈佳琦 杨瑞 赵鹏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5-53,共9页
通过对比各类油松林分类型水平空间结构指数的差异,为应用结构指数调控林分抚育提供依据。以黄龙山林区的57块油松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基于角尺度(W)、胸径大小比(U)、混交度(M)和密集度(C)探讨油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空间、不同坡向油松... 通过对比各类油松林分类型水平空间结构指数的差异,为应用结构指数调控林分抚育提供依据。以黄龙山林区的57块油松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基于角尺度(W)、胸径大小比(U)、混交度(M)和密集度(C)探讨油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空间、不同坡向油松林的空间结构和不同林龄油松林空间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角尺度方面,天然林显著高于人工林(P=0.028<0.05),且极显著高于人工成熟林(P=0.0047<0.01),阴坡人工成熟林(AMC)显著低于其余不同林分类型(P<0.05);胸径大小比数(U)方面,不同林分类型中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径阶分布上天然林的胸径大小比数分布呈双峰,而人工林的呈单峰;在混交度(M)方面,阴坡油松林显著高于阳坡油松林(P=0.0027<0.05),中龄林极显著低于成熟林(P=0.0094<0.01);在密集度(C)方面,天然林的密集度显著低于人工林的密集度(P=0.0003<0.05),阴坡油松林显著高于阳坡油松林(P=0.53>0.05),成熟林显著高于近熟林(P=0.018<0.05),天然林极显著低于人工近熟林(P=0.0012<0.01)。在水平格局分布上,起源影响了油松林分布的均匀与聚集程度;在林木大小分化方面,坡向影响了林木的竞争强度;林分的树冠拥挤程度上,起源影响了油松林的树冠竞争;在林分混交上,坡向和林龄都会影响林分的混交程度,阳坡天然近熟林(NSS)和阳坡人工近熟林(ASS)显示了一个极低的混交度,表明短期单纯抚育或者封育较难提升阳坡油松林的混交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空间结构 木角尺度 木胸径大小比 木混交度 木密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天然林与人工林物种丰富度及最小面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雄宾 耿凤梅 +4 位作者 谷建才 杜鸿云 宁书祥 李校 李永杰 《河北林果研究》 2007年第2期122-125,共4页
天然油松林与人工油松林物种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其群落物种丰富度和最小面积也不同。本文对河北蔚县的天然次生油松林和人工油松林的物种丰富度及木本植物群落最小面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油松天然林乔木物种丰富度较人工林高,... 天然油松林与人工油松林物种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其群落物种丰富度和最小面积也不同。本文对河北蔚县的天然次生油松林和人工油松林的物种丰富度及木本植物群落最小面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油松天然林乔木物种丰富度较人工林高,乔木幼苗幼树差距不大,灌木物种丰富度比人工林高,草本物种丰富度比人工林低。从总的物种组成来看,天然油松林与人工油松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用8个模型对天然林和人工林木本植物种-面积曲线分别进行了拟合,并确定各自的最优模型,得出各取样比例时的最小面积。结果表明,当所取物种比例为0.6及以下时,天然林的最小面积小于人工林;而所取比例为0.7及以上时,天然林的最小面积大于人工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蔚县 油松 天然林 人工 物种丰富度 最小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人工林天然林化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以太行山油松人工林为例
10
作者 奥小平 《防护林科技》 2001年第4期44-46,共3页
在详细阐述人工林天然林化理论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绝大部分人工林为纯林的问题 ,在分析实现人工林天然林化可行性的同时 ,提出了太行山油松人工林天然林化的目标森林群落类型 。
关键词 人工天然林 理论基础 油松 可行性分析 太行山区 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人工林乔木层结构与林下灌木多样性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京民 周远博 +3 位作者 卜元坤 乔宇欣 王嘉宝 李卫忠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2-119,共8页
人工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了4种不同密度的油松人工林样地内乔木空间结构(角尺度、混交度、密集度和大小比数)和灌木多样性(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 人工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了4种不同密度的油松人工林样地内乔木空间结构(角尺度、混交度、密集度和大小比数)和灌木多样性(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n指数、Gleas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的差异,建立了乔木空间结构与灌木多样性的耦合关系,探讨了乔木空间结构和灌木多样性的作用关系。结果显示:1)在不同密度的样地中,株数密度为2300~2800株/hm2的样地空间结构最佳;2)灌木多样性受林分密度影响显著,灌木多样性在不同密度中排序为低密度>较低密度>较高密度>高密度;3)不同密度的林分中,乔木空间结构对灌木多样性的影响不同,其中株数密度为2300~2800株/hm2的林分中,灌木多样性与乔木空间结构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在该密度下可以通过调整乔木层的结构而改变灌木层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 空间结构 灌木多样性 株数密度 耦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海人工红树林与天然红树林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晓君 管伟 +3 位作者 廖宝文 朱宁华 李琳 何奕雄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1-326,共6页
在珠海市鹤洲北、横琴岛设置不同的样地对2种人工红树林与2种天然红树林进行群落调查,分析比较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的物种数量、群落优势度、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空间结构等特征差异,以期为指导红树林的人工恢复营造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 在珠海市鹤洲北、横琴岛设置不同的样地对2种人工红树林与2种天然红树林进行群落调查,分析比较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的物种数量、群落优势度、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空间结构等特征差异,以期为指导红树林的人工恢复营造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无瓣海桑人工林群落的结构组成简单、空间层次分布明显、林下植被主要为老鼠簕;2)秋茄人工林和天然老鼠簕群落物种组成相对丰富、植物密集、数量众多、竞争激烈;3)天然桐花林群落则与老鼠簕形成了共优群落;4)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的排序为:天然老鼠簕群落>天然桐花树群落群落>秋茄人工林>无瓣海桑人工林;5)在红树林的恢复重建中,可以考虑乡土种与外来种相结合、通过人工的方式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使群落层次更加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 人工天然林 群落特征 物种多样性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汪金松 赵秀海 +3 位作者 张春雨 李化山 王娜 赵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8-94,共7页
本文通过长期原位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暖温带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对外源氮添加的响应过程与机制。从2009至2011年,氮处理水平分别为对照(0 kg/(hm2·a),N0),低氮(50 kg/(hm2·a),N1),中氮(100 kg/(hm2·a),N... 本文通过长期原位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暖温带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对外源氮添加的响应过程与机制。从2009至2011年,氮处理水平分别为对照(0 kg/(hm2·a),N0),低氮(50 kg/(hm2·a),N1),中氮(100 kg/(hm2·a),N2)和高氮(150 kg/(hm2·a),N3)。利用土钻法研究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土壤深度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氮沉降降低了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土层深度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含量下降幅度随氮沉降量的增加而增大,且表层土壤(0~20 cm)下降幅度大于深层土壤(20~40 cm,40~60 cm)。天然林表层土壤有机碳下降幅度大于人工林。氮沉降显著增加了人工林表层土壤全氮含量(P〈0.05),但对天然林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有机碳 全氮 人工 天然林 油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油松林单一及混合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汪金松 王晨 +4 位作者 赵秀海 张春雨 李化山 王娜 赵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21,共8页
通过长期原位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暖温带油松林单一和混合叶凋落物分解对外源氮添加的响应过程与机制。氮处理水平分别为对照(0 kg/(hm2·a),N0),低氮(50 kg/(hm2·a),N1),中氮(100 kg/(hm2·a),N2)和高氮(150 kg/(hm2·... 通过长期原位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暖温带油松林单一和混合叶凋落物分解对外源氮添加的响应过程与机制。氮处理水平分别为对照(0 kg/(hm2·a),N0),低氮(50 kg/(hm2·a),N1),中氮(100 kg/(hm2·a),N2)和高氮(150 kg/(hm2·a),N3)。利用凋落袋法对天然林油松针叶、辽东栎阔叶、油松-辽东栎混合叶以及人工林油松针叶进行原位分解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天然林油松针叶、辽东栎阔叶、油松-辽东栎混合叶、人工林油松针叶分解95%所需时间分别为7.58、4.89、6.92、8.03年。氮沉降显著促进了人工林油松针叶的分解,抑制天然林辽东栎阔叶的分解;分解前期,N沉降促进天然林油松针叶、油松-辽东栎混合叶分解,并在分解后期对油松针叶分解产生抑制作用,而对油松-辽东栎混合叶分解无显著影响。在氮沉降持续增加的背景下,研究结果可为油松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凋落物分解 人工 天然林 油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山油松群落β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贵霞 李传荣 +2 位作者 齐清 王新花 申卫星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7-351,共5页
本文应用 β多样性指数对泰山不同海拔高度的油松林群落多样性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①随着海拔的升高 ,泰山油松林群落中的物种数和总个体数均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 ;样地间共有种数逐渐减少 ,而新增加物种数和减少物种数均逐渐增多 ... 本文应用 β多样性指数对泰山不同海拔高度的油松林群落多样性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①随着海拔的升高 ,泰山油松林群落中的物种数和总个体数均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 ;样地间共有种数逐渐减少 ,而新增加物种数和减少物种数均逐渐增多 ;人工林与天然林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②随着海拔的升高 ,泰山油松群落的差异性增大 ,物种更替速率增大。海拔 4 6 0m到 130 0m之间的油松群落差异最显著 ,更替速率最快 ,人类的活动已经对泰山的植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③β多样性的二元属性数据测度指标中 ,Whittaker指数、Jaccard指数和Sorenson指数对森林群落多样性的描述比Cody指数更准确。④数量数据指数 (Cβ 和Cvh)也是描述森林群落多样性的良好指标 ,但是物种在某群落中个体数多少不能反映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真实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群落 海拔 样地 数量 人工 天然林 Β多样性 个体数 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