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沸腾不稳定性对加热膜上微汽泡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倩 刘国华 +1 位作者 徐进良 张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56-1161,共6页
The microbubble behavior on platinum microheaters immersed in parallel microchannels during flow boiling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with the heater driven by pulse-heating.With increasing heat flux of rear face h... The microbubble behavior on platinum microheaters immersed in parallel microchannels during flow boiling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with the heater driven by pulse-heating.With increasing heat flux of rear face heater,three representative types of microbubbles,corresponding to three instable tendencies were identified.The relations between boiling instability and bubbles behavior were analyzed.The conclusions indicated that transitions among these bubbles and various departure modes strongly depended on the instability of flow boiling in microchannels.Meanwhile,heating power of the rear face heater was also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ed bubbles incipience and diameters.The results of present study can provide powerful basis for the future design of new micro-fluid functional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汽泡 铂膜微加热器 脉冲加热 流动沸腾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循环流动沸腾逆流实验研究
2
作者 陈先兵 高璞珍 +2 位作者 王强 王忠乙 黄莹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89-1594,共6页
为了研究加热通道中逆流的特征和机理,本文进行了低压高入口过冷度下的自然循环实验。通过采用逐渐增加实验热流密度的方法,在自然循环流动沸腾实验中识别了3种自然循环模式:稳态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无逆流)和逆流。对比实验热流密... 为了研究加热通道中逆流的特征和机理,本文进行了低压高入口过冷度下的自然循环实验。通过采用逐渐增加实验热流密度的方法,在自然循环流动沸腾实验中识别了3种自然循环模式:稳态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无逆流)和逆流。对比实验热流密度和经验关系式计算的临界热流密度预测值,解释了逆流的机理:流动不稳定性诱发了间歇干涸型沸腾临界,间歇干涸导致了逆流的产生。分析了自然循环工况和回路结构对逆流的影响,并结合实验段出口水温波动、壁温分布和间歇干涸的发生建立了流动不稳定性工况下实验段内的流型,单相流体和两相混合物的交替通过加热段出口。本文给出不同热流密度下的自然循环模式,可为自然循环系统的设计和安全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流动沸腾不稳定性 逆流 间歇干涸 临界热流密度 两相流 常规通道 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人工泡状流的Lattice Boltzmann数值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董志强 徐进良 蒋方明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2-266,共5页
采用高频电控热激发汽泡的方式构造微通道人工泡状流,可以有效抑制微通道沸腾流动的不稳定性和强化传热。本文基于Lattice Boltzmann大密度比多相流复合模型,数值研究了通道内人工泡状流的流动和传热,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发泡频率的泡状流... 采用高频电控热激发汽泡的方式构造微通道人工泡状流,可以有效抑制微通道沸腾流动的不稳定性和强化传热。本文基于Lattice Boltzmann大密度比多相流复合模型,数值研究了通道内人工泡状流的流动和传热,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发泡频率的泡状流,量化分析了汽泡运动和增长对微通道流动与传热的相互影响。一方面着重分析了汽泡运动对微通道运动边界层以及汽泡相变增长对热边界层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研究了边界层对汽泡动力行为的影响,所得结论对研究抑制微通道沸腾流动不稳定性和强化传热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微通道 泡状流 沸腾流动不稳定性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质下带蒸汽腔的?形微通道热沉特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添 王仕越 +2 位作者 芮骥才 董德平 谢荣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954-2961,共8页
借鉴轴向槽道热管结构在工作时良好的气、液分离工作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带蒸汽腔的复合微通道热沉,用以解决大面积或高热流能量收集时热沉通道内部由于排气不畅易导致气塞和返流现象,进而出现流动沸腾不稳定性问题和传热恶化的问题。... 借鉴轴向槽道热管结构在工作时良好的气、液分离工作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带蒸汽腔的复合微通道热沉,用以解决大面积或高热流能量收集时热沉通道内部由于排气不畅易导致气塞和返流现象,进而出现流动沸腾不稳定性问题和传热恶化的问题。热沉底板包含20个?形平行通道,肋顶端与盖板下表面间形成连通的蒸汽腔作为两相流时的气体流道。实验以无水乙醇、Novec HFE 7100为工质,并结合可视化观测对热沉性能进行了研究,可以观察到随加热热流密度逐步增加,热沉内部工质依次经强制对流到过冷沸腾、核态沸腾,并最终达到过渡沸腾,可视化实验结果与温度测量结果相吻合。当使用乙醇为工质,在入口质量流速qm=280.37kg/(m2·s)、加热热流密度qeff=30.32W/cm2时,最大传热系数为9494W/(m·℃)。此种结构在有效地保证了热沉换热效果的同时,通过分离气、液流道对抑制流动沸腾不稳定性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热流密度散热 微通道 气液两相流 流动沸腾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自然循环复合流量脉动实验研究
5
作者 陈先兵 高璞珍 +1 位作者 邹翀 谷韫丰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94-1401,共8页
在低压流动沸腾不稳定性实验中,研究了自然循环流动在不同入口过冷度下的演化过程。对实验中的流动沸腾不稳定性入口流量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基于振幅和频率特性区分了3种流动脉动模式:小幅流量脉动、复合流量脉动和逆流。分析了加... 在低压流动沸腾不稳定性实验中,研究了自然循环流动在不同入口过冷度下的演化过程。对实验中的流动沸腾不稳定性入口流量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基于振幅和频率特性区分了3种流动脉动模式:小幅流量脉动、复合流量脉动和逆流。分析了加热功率和入口过冷度对自然循环不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加热段出口水温变化得到了出口的流型变化,当流量波动振幅较小时加热段出口流体始终是饱和状态,而当流量波动振幅较大时,加热段出口为单相液体和两相混合物交替通过。给出了这3种流量脉动的边界图,分析了热流密度和入口过冷度对流量脉动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含气率大于0时发生流动不稳定性,热流密度达到间歇干涸型临界热流密度时发生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流动沸腾不稳定性 复合流量脉动 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