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3篇文章
< 1 2 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刻蚀处理的池沸腾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1
作者 王菊萍 匡纯纯 刘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0-188,共9页
为探究刻蚀处理铜板表面对池沸腾传热性能的改善效果,搭建了可视化实验平台,制备不同刻蚀浓度和刻蚀时间处理的表面,采用去离子水为工质,进行饱和池沸腾实验.结果表明,氨水刻蚀浓度越大,表面的换热性能越强,氨水刻蚀时间越长,表面换热... 为探究刻蚀处理铜板表面对池沸腾传热性能的改善效果,搭建了可视化实验平台,制备不同刻蚀浓度和刻蚀时间处理的表面,采用去离子水为工质,进行饱和池沸腾实验.结果表明,氨水刻蚀浓度越大,表面的换热性能越强,氨水刻蚀时间越长,表面换热性能越强.热流密度为43.2 W/cm^(2)时,0.05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0.05 mol/L氨水刻蚀5 h表面、0.05 mol/L氨水刻蚀8 h表面、0.03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0.05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和0.10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上的换热系数分别提高了46%、92%、105%、36%、45%、78%.此外,对其表面进行表征,结果说明了其优异的沸腾性能.刻蚀处理增强了表面粗糙度,有效面积,从而促进液体的补充,能够在较小的过热度下达到更高的临界热流密度.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刻蚀表面具有更多的成核位点,更小的气泡离开直径和离开频率.这些结果显示出刻蚀表面强化池沸腾换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 刻蚀 传热性能 气泡动力学 微纳结构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4表面特性及冷却剂过冷度 对骤冷沸腾传热的影响
2
作者 熊平 孙源阳 +4 位作者 罗彦 袁鹏 杜鹏 邓坚 卢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3-789,共7页
核燃料棒再淹没骤冷沸腾是堆芯失水事故后避免堆芯熔化采取的重要事故缓释措施。本文采用不同粒度砂纸打磨得到不同粗糙度的Zr-4表面,研究了Zr-4表面粗糙度和冷却剂过冷度对骤冷沸腾过程冷却速率及沸腾换热的影响。对所制备的不同表面... 核燃料棒再淹没骤冷沸腾是堆芯失水事故后避免堆芯熔化采取的重要事故缓释措施。本文采用不同粒度砂纸打磨得到不同粗糙度的Zr-4表面,研究了Zr-4表面粗糙度和冷却剂过冷度对骤冷沸腾过程冷却速率及沸腾换热的影响。对所制备的不同表面粗糙度实验段进行了骤冷沸腾可视化实验,同时测量实验段内部温度,通过导热反问题反演得到骤冷过程表面温度及热流密度。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对膜态沸腾换热的影响较小,但粗糙度较大的表面更早地触发了表面-液体接触,强化了骤冷沸腾;而粗糙度较小时,粗糙度对骤冷沸腾的影响较小;当粗糙度进一步减小时,由于表面接触角的增大,骤冷沸腾持续的时间增长。此外,随着冷却剂过冷度的增大,膜态沸腾气膜厚度减薄,维持稳定气膜的最小膜态沸腾温度增大,骤冷速率增强。本文为揭示压水堆破口事故燃料棒再淹没过程的流动沸腾换热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冷沸腾 粗糙度 沸腾换热 最小膜态沸腾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钠腔设计对大型MOX燃料快堆冷却剂沸腾瞬态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张熙司 李新宇 +3 位作者 霍兴凯 徐李 刘一哲 薛方元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66-1875,共10页
钠空泡反应性效应是钠冷快堆核设计和安全分析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多群节块扩散法,采用微扰理论对1000 MWe钠冷快堆具有上钠腔结构的MOX燃料堆芯的总钠空泡反应性、空间分布、物理分项进行计算。基于钠空泡反应性的计算结果,利用中国... 钠空泡反应性效应是钠冷快堆核设计和安全分析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多群节块扩散法,采用微扰理论对1000 MWe钠冷快堆具有上钠腔结构的MOX燃料堆芯的总钠空泡反应性、空间分布、物理分项进行计算。基于钠空泡反应性的计算结果,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开发的钠冷快堆堆芯瞬态分析程序对1000 MWe钠冷快堆进行了无保护失流事故的瞬态分析,分别对具有上钠腔设计的堆芯和无上钠腔结构的堆芯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上钠腔设计大大缓解了钠冷快堆冷却剂沸腾瞬态的事故后果,为钠冷快堆堆芯的安全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冷快堆 钠空泡反应性 微扰理论 MOX燃料 无保护失流事故 冷却剂沸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腾床蜡油氮化物分析及加氢裂化工艺研究
4
作者 羡策 崔哲 +3 位作者 范思强 曹正凯 吴子明 王东锋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3-980,共8页
以常规减压蜡油和沸腾床蜡油为原料,利用高分辨质谱对比了两种原料中氮化物的分子结构及变化规律,在常规减压蜡油中掺炼不同比例的沸腾床蜡油为混合油,并以此为原料进行加氢裂化反应,考察了工艺条件对产物分布及产品性质的影响。实验结... 以常规减压蜡油和沸腾床蜡油为原料,利用高分辨质谱对比了两种原料中氮化物的分子结构及变化规律,在常规减压蜡油中掺炼不同比例的沸腾床蜡油为混合油,并以此为原料进行加氢裂化反应,考察了工艺条件对产物分布及产品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减压蜡油相比,沸腾床蜡油的密度更大,馏程范围较窄,具有更多的大分子烃类物质,组分中的氮化物主要为五环非碱性氮化物,在加氢裂化工艺中脱除难度大。在相同的加氢裂化催化剂体系下,加工混兑沸腾床蜡油的混合油与单独加工常规减压蜡油在产物分布上没有太大变化,产品性质根据混兑比例不同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床加氢 沸腾床蜡油 高分辨质谱 氮化物 加氢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装置结焦情况分析与操作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严钧 侯庆贺 施印冕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10-13,共4页
分析了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装置易结焦堵塞的原因,介绍了某炼化公司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装置易结焦区域和结焦典型症状,从原料、催化剂、反应和分馏工况等方面进行了优化。通过将原料渣油引入脱固油浆减缓结焦,动态调整渣油转化率控制装... 分析了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装置易结焦堵塞的原因,介绍了某炼化公司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装置易结焦区域和结焦典型症状,从原料、催化剂、反应和分馏工况等方面进行了优化。通过将原料渣油引入脱固油浆减缓结焦,动态调整渣油转化率控制装置结焦:加工中东高硫低氮原油所产渣油时,转化率可控制在75%以上;加工低硫中东原油所产渣油时,转化率控制在不大于70%;加工低硫高氮原油所产渣油时,转化率控制在不大于65%。每吨渣油原料置换新鲜催化剂0.90~0.95 kg,低控减压塔塔底液位(25%~30%),提高塔底物料返混流量以减少沥青质在塔底器壁生焦。优化操作后,常压塔底油总沉积物质量分数稳定小于0.2%,确保了装置在渣油高转化率下的长周期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 渣油 加氢裂化 结焦 脱固油浆 催化剂 反应 分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表面-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池沸腾换热特性实验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雪鉴 袁朝飞 +1 位作者 赵亚楠 于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3-1039,共7页
石墨烯材料因其优异的导热性能和化学惰性,在核反应堆先进换热设备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为探索石墨烯材料的强化换热性能,本文采用沸腾沉积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开展了氧化石墨烯涂层-去离子水池沸腾换热特性实验。氧化石墨烯纳... 石墨烯材料因其优异的导热性能和化学惰性,在核反应堆先进换热设备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为探索石墨烯材料的强化换热性能,本文采用沸腾沉积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纳米涂层,开展了氧化石墨烯涂层-去离子水池沸腾换热特性实验。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工质浓度为0.001、0.003、0.005 mg/mL,加热时间控制为1 h和2 h,通过沸腾沉积在裸露铜表面制备6种氧化石墨烯涂层。以此为基础开展池沸腾实验,结果发现氧化石墨烯涂层对池沸腾换热系数的影响很小,但可显著增强池沸腾临界热流密度。从涂层表面润湿性、热导率及形貌结构变化等角度分析了氧化石墨烯涂层对池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表面特性 沸腾 换热特性 临界热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润湿性柱状纳米结构对铜板上纳米氩膜沸腾传热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峰瑞 陈占秀 李源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70,共11页
混合润湿性对固/液相互作用有显著影响,因此对提高相变过程中的传热速率有积极作用.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柱状纳米结构表面混合润湿性对池沸腾传热的影响.分析了混合润湿性和纳米结构柱高对液体起始沸腾时间和温度的影响及其机... 混合润湿性对固/液相互作用有显著影响,因此对提高相变过程中的传热速率有积极作用.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柱状纳米结构表面混合润湿性对池沸腾传热的影响.分析了混合润湿性和纳米结构柱高对液体起始沸腾时间和温度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疏水比例和柱高会影响爆沸的起始温度和时间.与纯亲水壁相比,增加疏水比改变了固液界面性质,可以降低沸腾温度,更容易突破势能壁垒,使液体起始沸腾时间提前,并且随着疏水比的增加,不同柱高下的沸腾温度降低;当疏水比相同时,增加柱高扩大了混合润湿性的影响,也能降低沸腾起始温度并使液体起始沸腾时间提前.这为设计微纳粗糙结构和混合润湿表面以强化沸腾传热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相变 混合润湿性 纳米结构 传热系数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管式反应器管束间流体流动与沸腾传热研究
8
作者 叶格廷 叶光华 +1 位作者 束忠明 周兴贵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09-1315,共7页
采用RPI壁面沸腾模型与PBM模型对列管式反应器管束间流动沸腾现象进行模拟计算,引入场协同理论分析分布板的强化传热机理,研究开孔大小与开孔形状对棒束通道流动与传热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分布板对棒束通道内沸腾过程起到强化传... 采用RPI壁面沸腾模型与PBM模型对列管式反应器管束间流动沸腾现象进行模拟计算,引入场协同理论分析分布板的强化传热机理,研究开孔大小与开孔形状对棒束通道流动与传热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分布板对棒束通道内沸腾过程起到强化传热的作用,同时具有破碎气泡的能力,然而气相会在板上积聚形成气膜,出现传热恶化的现象;减小环隙宽度可强化分布板破碎气泡的能力,提高棒束通道内的温度与速度的场协同性;环隙与圆孔的组合开孔方式虽然会弱化分布板强化传热的能力,但能缓解板前传热恶化与板后气相死区等问题,降低分布板的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棒束通道 流动沸腾 分布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矩形重入腔的直肋微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
9
作者 吴越 张子涛 +1 位作者 何坤 晏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49,共11页
为揭示矩形重入腔强化直肋微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机理,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带矩形重入腔的直肋微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获得了不同质量流率(200~500 kg·m^(-2)·s^(-1))和不同热流密度(0~78.16 W·cm^(-2))条件下微通... 为揭示矩形重入腔强化直肋微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机理,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带矩形重入腔的直肋微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获得了不同质量流率(200~500 kg·m^(-2)·s^(-1))和不同热流密度(0~78.16 W·cm^(-2))条件下微通道内的传热系数和压降,并与无矩形重入腔的直肋微通道内的流动换热性能进行了对比。结合流态可视化测量结果,对微通道内流动沸腾过程中的流态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无矩形重入腔的直肋微通道,带矩形重入腔的直肋微通道内表现出更好的传热特性,尤其是在高质量流率G>400 kg·m^(-2)·s^(-1)条件下,各流态下带矩形重入腔的直肋微通道的传热性能均有所提升,G=500 kg·m^(-2)·s^(-1)时提升了14.8%;重入腔结构对液相工质的毛细牵引效应,提高了直肋微通道在高热流密度下的换热能力和临界热流密度;带矩形重入腔的直肋微通道的临界热流密度比无重入腔直肋微通道提升了15.2%;在单相区,带矩形重入腔的直肋微通道内的压降损失略高于无重入腔直肋微通道;G=500 kg·m^(-2)·s^(-1)时,在两相区带矩形重入腔的直肋微通道内的压降损失相比无重入腔直肋微通道下降了约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肋微通道 换热 流动沸腾 重入腔 流态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513A在水平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的研究
10
作者 朱天意 黄理浩 陶乐仁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7-144,共8页
全球变暖已成为各国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因此第4代新型环保制冷剂的研究迫在眉睫。制冷剂在蒸发器内的沸腾传热特性直接关系到该制冷剂的应用。R513A是R134a的替代制冷剂,通过实验研究R513A和R134a在12.7 mm水平光滑管和内螺纹管内的沸腾... 全球变暖已成为各国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因此第4代新型环保制冷剂的研究迫在眉睫。制冷剂在蒸发器内的沸腾传热特性直接关系到该制冷剂的应用。R513A是R134a的替代制冷剂,通过实验研究R513A和R134a在12.7 mm水平光滑管和内螺纹管内的沸腾传热特性,分析质量流速、蒸发温度、热流密度和内螺纹结构对传热系数及压降变化的机理。实验工况:制冷剂的质量流速为100~200 kg/(m^(2)·s),蒸发温度为5~10℃。结果表明:沸腾传热系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发生显著变化;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沸腾传热系数增大15.06%~42.33%,压降增大26.16%~61.83%;随着蒸发温度升高,沸腾传热系数增大13.27%~38.25%,压降减小19.53%~33.27%;内螺纹管的传热系数显著高于光滑管,强化倍率最大为2倍。相同工况下,R513A的沸腾传热系数比R134a增大约25.61%~30.74%,R134a内螺纹管内压降比R513A平均高约12.33%;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R513A的流型转变较R134a提前,此时沸腾传热系数急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螺纹管 流动沸腾 传热系数 摩擦压降 R513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孔介质方法的钠冷快堆冷却剂沸腾现象模拟
11
作者 惠天宇 佟立丽 曹学武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6-114,共9页
基于两流体六方程模型针对钠的气液两相分别构建守恒方程,采用蒸发冷凝模型表征两相质量交换,分别使用显式和隐式处理方法对蒸发冷凝模型进行计算,同时考虑了Sobolev阻力模型、两相对流换热模型以及相间动量交换等本构关系,开发了适用... 基于两流体六方程模型针对钠的气液两相分别构建守恒方程,采用蒸发冷凝模型表征两相质量交换,分别使用显式和隐式处理方法对蒸发冷凝模型进行计算,同时考虑了Sobolev阻力模型、两相对流换热模型以及相间动量交换等本构关系,开发了适用于模拟钠冷快堆冷却剂沸腾的多孔介质分析方法,利用KNS-37失流实验L22工况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并利用L29工况流量数据验证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钠沸腾多孔介质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钠冷快堆沸腾现象,预测沸腾发生时间在6.3 s左右,与实验相差0.2 s,温度和流量的总体变化趋势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冷快堆 沸腾 多孔介质方法 两流体六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2
作者 熊高鹏 欧阳薪萍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05年第3期75-78,81,共5页
介绍了强化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微肋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影响因素,并且给出了几个实用的微肋管内沸腾换热关联式,最后对微肋管内沸腾换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流动沸腾 微肋管 强化换热 关联式 沸腾换热 管内流动 现状 强化 换热关联式 管内沸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孔隙率对池沸腾传热性能影响机理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树 娄钦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64,共17页
采用介观相变格子Boltzmann(lattice Boltzmann, LB)方法,在孔隙尺度下研究了多孔介质的孔隙率对池沸腾换热过程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孔隙率时气泡的运动过程,并对气泡在多孔介质中的典型状态进行了力平衡分析,进而探究了多孔介质孔隙... 采用介观相变格子Boltzmann(lattice Boltzmann, LB)方法,在孔隙尺度下研究了多孔介质的孔隙率对池沸腾换热过程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孔隙率时气泡的运动过程,并对气泡在多孔介质中的典型状态进行了力平衡分析,进而探究了多孔介质孔隙率影响沸腾传热的机理.结果表明,与无多孔介质的平板表面相比,多孔材料能够有效地降低初始成核的壁面过热度,增强流体的扰动,并且能够显著提升临界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 CHF)值.在所研究的工况中,孔隙率ε=73.2%时,CHF值提升最大,约为平板的3.6倍,其余孔隙率的多孔介质最小也可将其CHF值提升至平板的2.3倍.研究发现,当孔隙率从97.7%开始逐渐减小时,CHF值逐渐增大,同时沸腾换热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这是因为减小孔隙率能够增大有效换热面积,减小气泡成核的壁面过热度,从而强化沸腾换热.当孔隙率减小到ε=73.2%时,若继续减小孔隙率,热流密度将突然下降,沸腾传热性能显著降低.通过对沸腾过程中气泡的受力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孔隙率较小时,过小的孔隙直径显著增大了气泡的逸出阻力,降低了气泡的上升速度,延长了气泡脱离多孔介质的时间,且此时气泡会在蒸发动量力、接触压力以及摩擦力等的共同作用下聚集在加热器上表面,形成气膜,从而恶化沸腾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沸腾换热 气泡动力学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装置紧急泄压限流孔板核算
14
作者 侯庆贺 严钧 赵颖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1期23-26,共4页
在事故处理中,高压加氢装置的紧急泄压速率对于安全生产至关重要。装置的紧急泄压速率与紧急泄压系统限流孔板孔径等参数相关。文中介绍了一种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装置紧急泄压系统限流孔板孔径的校对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计算验证装置的... 在事故处理中,高压加氢装置的紧急泄压速率对于安全生产至关重要。装置的紧急泄压速率与紧急泄压系统限流孔板孔径等参数相关。文中介绍了一种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装置紧急泄压系统限流孔板孔径的校对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计算验证装置的泄压速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进一步计算实际需要的孔板孔径,从而大大减少了试验次数,缩短开工试车时间。以某炼油厂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装置为研究对象,装置在试车阶段,高压氢气工况下启动联锁条件,手动打开紧急泄压阀按钮进行紧急泄压试验。根据计算公式校核孔板孔径,把试验孔板孔径由34.5 mm改为41.0 mm,经过试验验证满足实际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 渣油加氢裂化 紧急泄压 限流孔板 启动联锁 泄压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氧化硅纳米流体强化流动沸腾传热
15
作者 陈洪强 高权 +2 位作者 马祥 张永海 魏进家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4,共9页
利用纳米流体增强微通道流动沸腾传热是提高高功率电子设备传热性能的有效方法。然而,传统的纳米流体面临制造过程复杂、稳定性差以及无法控制纳米颗粒尺寸的挑战,对整体传热效率产生负面的影响。开发了一种简单的微流控合成策略,能够... 利用纳米流体增强微通道流动沸腾传热是提高高功率电子设备传热性能的有效方法。然而,传统的纳米流体面临制造过程复杂、稳定性差以及无法控制纳米颗粒尺寸的挑战,对整体传热效率产生负面的影响。开发了一种简单的微流控合成策略,能够以连续、高效和高通量的方式制备高度稳定且尺寸可控的二氧化硅纳米流体。特别设计的螺旋微通道反应器仅需通过流速调节,便可实现连续流一步法合成具有30~110 nm可控粒径的稳定纳米流体。流动沸腾传热实验结果表明,在较高的流速下(0.4 m/s),较小尺寸的纳米颗粒(≤55 nm)的传热性能优于较大尺寸(110 nm)的纳米颗粒,对于临界热通量(CHF)和传热系数(HTC)的增强分别达到90.9%和68%。沸腾表面润湿性的提高、表面高效成核以及改善的汽泡动力学特性为传热性能的强化提供了理论解释。这些发现不仅为纳米流体的可控制备提供了新方法,还为航空航天、电力电子等功率器件的高效两相芯片冷却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理 流动沸腾 纳米流体 微通道 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134a及其替代工质R513A在微通道管中的流动沸腾实验研究
16
作者 李厚培 李洪强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8,共8页
研究了R134a及其替代工质R513A在微通道管内流动沸腾时,干度、饱和温度、热流密度、质量通量对传热系数与压力梯度的影响,并横向对比了2种制冷剂在同一工况下的差异。测试工况覆盖了干度0~1,进口饱和温度10~30℃,热流密度2~8 kW/m^(2)... 研究了R134a及其替代工质R513A在微通道管内流动沸腾时,干度、饱和温度、热流密度、质量通量对传热系数与压力梯度的影响,并横向对比了2种制冷剂在同一工况下的差异。测试工况覆盖了干度0~1,进口饱和温度10~30℃,热流密度2~8 kW/m^(2)和质量通量100~200 kg/(m^(2)·s)。结果表明:饱和温度对R134a的传热系数几乎无影响,对R513A的传热系数有轻微影响,高饱和温度下,制冷剂压力梯度更低。热流密度对二者的传热系数影响均很显著,当传热系数增至4倍,传热系数极值增幅超过30%,低干度下传热系数增幅超过80%;但对压力梯度影响不显著。质量通量对制冷剂在中间干度时影响较显著,且高于热流密度的影响,其翻倍后传热系数上升超过50%,同时质量通量对压力梯度影响巨大。横向对比R134a与R513A相同工况下流动沸腾特性不同,R513A的传热系数较高且压力梯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GWP制冷剂 流动沸腾 微通道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咏叹调《沸腾激动的心灵》的演唱分析及教学实践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浚圻 《当代音乐》 2024年第3期25-27,共3页
咏叹调《沸腾激动的心灵》是作曲家威尔第所创作歌剧作品《茶花女》的经典唱段之一,其多数音位于换声点附近,非常考验男高音的演唱水平。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在深入分析该选段的故事背景、人物性格以及音乐特征的基础上,从语言表达、气息... 咏叹调《沸腾激动的心灵》是作曲家威尔第所创作歌剧作品《茶花女》的经典唱段之一,其多数音位于换声点附近,非常考验男高音的演唱水平。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在深入分析该选段的故事背景、人物性格以及音乐特征的基础上,从语言表达、气息运用、音准把控、情感表现等方面,进一步探究了《沸腾激动的心灵》的演唱技巧,并围绕高校音乐教学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实践策略,以期为相关的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花女》 沸腾激动的心灵》 演唱分析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在竖直矩形窄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18
作者 张雨馨 黄理浩 +1 位作者 顾晟杰 孙晨 《暖通空调》 2024年第12期119-127,170,共10页
针对应用于升膜式换热器的竖直矩形窄通道内的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明确了通道内流动沸腾各阶段的传热特性,为设计高效的换热设备提供参考。建立了尺寸为1400 mm×250 mm×3 mm的竖直矩形窄通道模型,采用多相流... 针对应用于升膜式换热器的竖直矩形窄通道内的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明确了通道内流动沸腾各阶段的传热特性,为设计高效的换热设备提供参考。建立了尺寸为1400 mm×250 mm×3 mm的竖直矩形窄通道模型,采用多相流VOF模型,获得了不同高度通道中的温度、汽相和流速分布。对两相流动划分了子区域,对气泡运动进行了分析。结合流型,对各子区域的传热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流动沸腾过程中流型主要包括气泡流、弹状流、块状流和搅拌流;入口温度的提高可以加强部分发展的核态沸腾阶段的局部换热,而对于完全发展的核态沸腾阶段影响较小;质流密度的增大会削弱核态沸腾初始阶段的换热,但对于距离汽化核心较远的区域,换热则会增强;不同区域的传热特性随干度的变化趋势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通道 流动沸腾 传热特性 表面传热系数 流型 干度 板式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凸台板式换热器流动沸腾的数值研究
19
作者 陈晨 虞斌 +1 位作者 凌卫平 方玮玮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4年第3期285-292,共8页
使用Fluent仿真软件对凸台板式换热器水侧的流动沸腾换热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沸腾换热伴随着汽泡的生成、长大、合并和破裂等过程,沸腾换热系数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加而增大,最佳流速为0.125m/s。相对于最低流速,沸腾换... 使用Fluent仿真软件对凸台板式换热器水侧的流动沸腾换热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沸腾换热伴随着汽泡的生成、长大、合并和破裂等过程,沸腾换热系数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加而增大,最佳流速为0.125m/s。相对于最低流速,沸腾换热系数提高了96.6%-102.3%。但是,随着流速的增加,含气率明显降低。如果想要得到更多蒸汽,需要降低流速,并考虑凸台板式换热器末端干涸现象,以防止传热恶化。在凸台板片的凸台间距为18mm时,流动沸腾换热系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台板式换热器 流动沸腾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腾床渣油加氢装置运行及优化
20
作者 李想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8期18-23,共6页
文中结合工业运行数据,研究了影响沸腾床渣油加氢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的因素,并提出优化措施。结果表明,反应沉淀和杂质脱除率对沸腾床渣油加氢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有较大影响。可通过降低转化率和/或减小渣油流量来减少反应沉积,转化率降... 文中结合工业运行数据,研究了影响沸腾床渣油加氢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的因素,并提出优化措施。结果表明,反应沉淀和杂质脱除率对沸腾床渣油加氢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有较大影响。可通过降低转化率和/或减小渣油流量来减少反应沉积,转化率降低1百分点,反应沉积物指数减小0.03百分点;也可通过增加原料中稠环芳烃的比例抑制沥青质析出,进而减少反应沉淀,稠环芳烃掺炼比例多5百分点,反应沉积物指数降低0.02百分点。减小催化剂金属沉积率会使杂质脱除率增加,可采用增加催化剂加排量的方式来减小催化剂金属沉积率,达到增加杂质脱除率的目的。升高反应温度会使杂质脱除率增加,但同时也会使反应沉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 渣油加氢装置 反应沉淀 转化率 混合渣油性质 杂质脱除率 催化剂加排量 反应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