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澜沧江中段典型河谷植被景观格局的空间尺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段禾祥 杨靖 +1 位作者 杨茜 吴学灿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6-132,共7页
采用2002年Landsat ETM+影像解译澜沧江流域中段典型河谷的植被景观,以相对面积设置不同空间幅度梯度,以不同像元大小设置空间粒度梯度,分别分析其对研究区景观水平景观格局指数随空间幅度和空间粒度大小的变化规律,并采用曲线回归拟合... 采用2002年Landsat ETM+影像解译澜沧江流域中段典型河谷的植被景观,以相对面积设置不同空间幅度梯度,以不同像元大小设置空间粒度梯度,分别分析其对研究区景观水平景观格局指数随空间幅度和空间粒度大小的变化规律,并采用曲线回归拟合各景观格局指数随空间幅度和粒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河谷地区景观格局指数对空间幅度和空间粒度具有尺度依赖性,随着空间幅度和空间粒度的变化,多数景观格局指数都有明显的响应,且能用曲线估计模型来进行模拟或预测;2)空间幅度分析中的平均缀块形状指数和空间粒度分析中的缀块面积标准差等景观格局指数的模拟曲线存在明显的尺度拐点,其中相对面积(空间幅度)为0.1~0.2,空间粒度为240~300 m。本研究可为河谷地区景观格局分析的尺度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效应 河谷植被 空间幅度 空间粒度 景观格局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恐龙河下游礼社江河谷森林植被的群落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建会 《绿色科技》 2014年第6期75-78,共4页
指出了恐龙河下游礼社江河谷地区分布着较为原始的森林植被,按优势种聚类分析可以划分为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朴叶扁担竿(Grewia celtidifolia)群系、心叶木(Haldina cordifolia)群系、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群系和栓皮... 指出了恐龙河下游礼社江河谷地区分布着较为原始的森林植被,按优势种聚类分析可以划分为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朴叶扁担竿(Grewia celtidifolia)群系、心叶木(Haldina cordifolia)群系、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群系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群系4个群系类型。分析了这几个群系的区系成分、生活型组成等特征,结果表明:河谷的主要植被类型是落叶季雨林,还有一部分落叶阔叶林,落叶季雨林也有向阔叶林过渡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谷植被 落叶季雨林 群落学特征 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顺 许格希 +4 位作者 陈健 陈淼 史作民 周庆宏 蒋冬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172-7182,共11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典型生态脆弱区,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了解仍不清楚。沿着金沙江选择5个地点的典型干热河谷植被,采用磷脂脂肪酸法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典型生态脆弱区,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了解仍不清楚。沿着金沙江选择5个地点的典型干热河谷植被,采用磷脂脂肪酸法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异,并探讨了气候、植被因子和土壤性质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研究点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介于4.30—13.20 nmol/g,以细菌为主,其中革兰氏阳性菌(G+)占26.22%—33.65%,革兰氏阴性菌(G-)占18.35%—23.67%;真菌占9.02%—15.13%。不同研究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真菌/细菌和G+/G-差异显著,并且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形成不同聚类,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研究点间发生了变化。方差分解结果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异主要受土壤因子的驱动,其次是植被和气候因素。草本生物量、土壤硝态氮、全碳、pH和含水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气候因素中年均降雨量对微生物生物量呈负影响效应。揭示了不同研究点通过土壤性质驱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异,并发现了草本生物量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对干热河谷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脂肪酸 河谷型萨王纳植被 草本生物量 金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江干热河谷太阳辐射各分量及反照率变化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费学海 张一平 +6 位作者 宋清海 李培广 刘运通 金艳强 李敬 林友兴 张树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0,共10页
为了探讨干热河谷太阳辐射的特征,本文利用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通量塔上连续2年(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辐射数据,对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林冠上太阳辐射(总辐射(Q)、反射辐射(Qα)、有效辐射(I)、净辐射(Rn))的日变化、季节和... 为了探讨干热河谷太阳辐射的特征,本文利用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通量塔上连续2年(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辐射数据,对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林冠上太阳辐射(总辐射(Q)、反射辐射(Qα)、有效辐射(I)、净辐射(Rn))的日变化、季节和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反照率(α)和I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该区域Q、Q_α、I、R_n的年均辐射值分别为6 210.2、807.9、1 822.9、3 578.7 MJ/(m2·a)。雨季各辐射总量占年总量比例分别为52.9%、56.3%、39.1%、59.2%,除雨季I占全年的比例小于干季外,其他3个辐射分量占全年的比例均是干季<雨季。α由于受雨季叶面积指数(LAI)增大和林冠郁闭度增加的影响,其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干季<雨季,这是生态系统为缓解该区域尖锐的水热矛盾而长期进化的结果。Q_α、I和R_n年分配率分别为13.0%、29.8%、56.9%,其中Q_α和R_n分配率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干季<雨季,而I的分配率特征与Q_α和R_n的相反。干季I分配率的增加降低了地面和林冠温度,减少了生态系统水分流失,削弱了研究区域干季时水分的胁迫效应,避免了森林植被因水力结构破坏而引发的碳饥饿所导致的死亡,有利于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在干季生存和维持该生态系统平衡。由于元江干热河谷Q和R_n都较大且该地区降雨少,故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更容易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反照率 干热河谷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