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流相砂岩热储地热田开发利用关键技术——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高尚堡-柳赞地热田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忠新 李洪达 +1 位作者 颜艺灿 任路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7-863,共7页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地热资源富集,目前已经发现了高尚堡-柳赞、南堡、马头营等多个地热田。热储主要以馆陶组河流相砂岩为主,具有温度较高(70~90℃)、水量较大(100 m^(3)/h)、热储规模大、盖层较厚等优点,但仍然存在着较多的开...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地热资源富集,目前已经发现了高尚堡-柳赞、南堡、马头营等多个地热田。热储主要以馆陶组河流相砂岩为主,具有温度较高(70~90℃)、水量较大(100 m^(3)/h)、热储规模大、盖层较厚等优点,但仍然存在着较多的开发难题,包括开发靶区优选、开发可持续性评价、高效的钻采工艺、砂岩储层回灌、热水集中远距离输送和智能监控等一系列难题。针对这些难题,通过对高尚堡-柳赞地热田开发的实践探索,形成了针对性的5项核心技术,包括勘探区带优选及资源精细评价技术、井位部署及热场模拟技术、地热井钻完井及砂岩热储无压回灌技术、多井集输及地热水长距离输送技术、地热开发智能管控技术,为在高尚堡-柳赞地热田地热供暖项目建设及冀东油田地热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高尚堡-柳赞地热田 地热开发利用 河流相砂岩热储 洗井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导航金字塔的强地震约束建模方法——以胜利油田沙二段河流相为例
2
作者 张海峰 黄旭日 +1 位作者 张俊 任梦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7-1205,共9页
河流相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传统建模方法已不能满足目前储层表征的需求。为此,首先利用导航金字塔技术,将地震数据进行分解与重构,重构后的数据更加凸显地质规律,有利于沉积相的刻画;然后采用贝叶斯—序贯高斯地震约束建模方法... 河流相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传统建模方法已不能满足目前储层表征的需求。为此,首先利用导航金字塔技术,将地震数据进行分解与重构,重构后的数据更加凸显地质规律,有利于沉积相的刻画;然后采用贝叶斯—序贯高斯地震约束建模方法进行储层建模,建立测井数据与地震属性的约束关系,提高模型垂向分辨率。胜利油田沙二段河流相储层建模实践表明,经导航金字塔技术处理后的地震数据横向表征能力增强,砂体边界识别效果较好;与传统序贯高斯方法相比,贝叶斯—序贯高斯方法模拟模型垂向分辨率更高,砂体预测厚度与实际厚度吻合率达86%,更有利于砂体识别。该方法可为剩余油开采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储层 导航金字塔 贝叶斯—序贯高斯 储层建模 地震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油气储层的井震结合相控随机建模约束方法 被引量:56
3
作者 于兴河 李胜利 +2 位作者 赵舒 陈建阳 侯国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41,共9页
河流相油气储层的研究传统上多是只依据井点资料,先在井上进行沉积相的划分,而后进行剖面相的分析,最后再结合平面沉积参数等值线图编制平面相图,这样往往会造成"见砂画河,吾跟勘探走"的局面,这种平面相图在井间可能存在着较... 河流相油气储层的研究传统上多是只依据井点资料,先在井上进行沉积相的划分,而后进行剖面相的分析,最后再结合平面沉积参数等值线图编制平面相图,这样往往会造成"见砂画河,吾跟勘探走"的局面,这种平面相图在井间可能存在着较大的误差。然而,平面相图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储层建模中相控的结果。为此作者提出了一种井震结合进行沉积相图编制的新方法,即"以河找砂,指导勘探行"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次地相控约束随机建模。同时提出相控建模的三个基本的约束条件,即首先要保证随机建模模型的"相序"符合地质规律;其次要保证建模实现的微相分布统计概率与单井沉积微相数据离散化至三维网格后的统计概率相一致;第三要确保三维数据中每种微相的变差函数特征与定量地质知识库一致。因而,从沉积形成与演化的成因角度来指导沉积储层随机建模过程,应用多参数协同、分层次约束的方法,以河道的平面展布和垂向演化来控制建模的结果,使其更逼近地下地质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油气储层 井震结合 随机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W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河流相砂体结构特征 被引量:48
4
作者 陈飞 胡光义 +3 位作者 范廷恩 孙立春 高云峰 王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7-213,共7页
利用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和大量岩心以及钻测井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地震和探地雷达,分析了W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明下段河流相层序格架和砂体结构的沉积特征,总结了砂体的发育规模特征,建立了河流相砂体的沉积模式,... 利用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和大量岩心以及钻测井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地震和探地雷达,分析了W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明下段河流相层序格架和砂体结构的沉积特征,总结了砂体的发育规模特征,建立了河流相砂体的沉积模式,为海上油田开发及后期调整提供依据和指导。研究表明,渤海海域明化镇组河流相砂体结构划分为堆叠型、侧叠型和孤立型3种类型共7种样式,其中侧叠型又分为紧密型、疏散型和离散型;孤立型又分为下切侵蚀型、孤立河道和决口扇;河道砂体厚度为2.1~15m,平均6.75m;宽度为200~1 225m,平均宽度519m。决口扇砂体厚约2~3m,宽度为150~450m,平均宽度300m。河流相砂体结构受控于湖平面的变化。不同的湖平面变化下发生堆叠型、侧叠型和孤立型规律性的砂体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砂体结构 层序地层 控制因素 明化镇组 渤海W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层序地层构成模式探讨 被引量:68
5
作者 邓宏文 王红亮 +4 位作者 阎伟鹏 苏宗富 谢晓军 宋国齐 林会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3-379,共7页
冲积—河流相是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重要油气储集层系类型之一。由于河流相层序地层成因和相构成的复杂性 ,以被动大陆边缘地震地层学研究为基础、以三分体系域构成为地层预测模式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河流相储层。... 冲积—河流相是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重要油气储集层系类型之一。由于河流相层序地层成因和相构成的复杂性 ,以被动大陆边缘地震地层学研究为基础、以三分体系域构成为地层预测模式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河流相储层。本文以河流相沉积学研究为基础 ,运用以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河流相层序地层单元的构成 ,建立了主要储层的地质—地震解释模型 ,并以胜利油田垦东地区上第三系馆陶组为例说明河流相层序构成特征和地质—地震解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河流相 层序地层学 盆地 油气储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储层单一河道的识别及其对油田开发的意义 被引量:80
6
作者 陈清华 曾明 +2 位作者 章凤奇 冷风 魏荷花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3-15,共3页
利用密井网条件下丰富的测井资料 ,通过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 ,对主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水道、决口扇、天然堤、河漫滩成因砂体进行了综合识别 ,其中河道成因的砂体是河流相储层的骨架砂体。总结出识别单一河道边界的五种标志 。
关键词 河流相储层 河道 油田开发 测井资料 含油气盆地 沉积物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在河流相砂体等时对比中的应用 被引量:85
7
作者 郑荣才 柯光明 +1 位作者 文华国 高红灿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1-647,共7页
从深入分析河流砂体与基准面旋回的关系出发,详细讨论了河流砂体在地层格架中的发育位置、分布规律、成因特征,以及层序界面对河流砂体几何形态、稳定性和储集性等特征的直接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分析的、相当时... 从深入分析河流砂体与基准面旋回的关系出发,详细讨论了河流砂体在地层格架中的发育位置、分布规律、成因特征,以及层序界面对河流砂体几何形态、稳定性和储集性等特征的直接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分析的、相当时间—地层反演的河流相小层砂体等时对比新技术方法,提出相控模式条件下的"等高程、非同期、异成因"和"非等高程、同期、同成因"砂体的两种等时对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河流相砂体 地层格架 等时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地层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形成机制及识别方法 被引量:14
8
作者 纪友亮 周勇 +2 位作者 吴胜和 史长林 岳大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15,共8页
分析了河流相单砂层级别的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的形成机制及河流相自旋回对异旋回的改造和影响,总结了单砂层级别高精度地层构型界的识别标志,及在异旋回控制下进行自旋回对比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的对比方法。结果表明:一个单层主要由河... 分析了河流相单砂层级别的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的形成机制及河流相自旋回对异旋回的改造和影响,总结了单砂层级别高精度地层构型界的识别标志,及在异旋回控制下进行自旋回对比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的对比方法。结果表明:一个单层主要由河道侵蚀前期沉积物掠夺可容空间并逐渐充填、洪水期形成洪泛泥岩后形成;共有5种河道砂体的叠置模式和对比模式,而且河道砂体的叠置模式受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沉积物供应速率比值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地层 单层 界面形成机制 界面识别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相控正演模拟方法精细描述河流相储层——秦皇岛32-6油田北区实例 被引量:17
9
作者 梁宏伟 吴胜和 +3 位作者 穆龙新 岳大力 印森林 喻宸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78-984,1015,共8页
基于已有的河流相砂体发育模式,本文应用相控正演模拟法对大井距条件下秦皇岛32-6油田北区(NmⅡ-4小层)河流相砂体(的叠置关系)进行了精细描述。在此过程中,明确了河流相砂体可识别条件,建立了单河道砂体边界识别标志正演概念模型,总结... 基于已有的河流相砂体发育模式,本文应用相控正演模拟法对大井距条件下秦皇岛32-6油田北区(NmⅡ-4小层)河流相砂体(的叠置关系)进行了精细描述。在此过程中,明确了河流相砂体可识别条件,建立了单河道砂体边界识别标志正演概念模型,总结了单河道砂体边界识别标志正演响应波形特征,最终识别出单河道和单一点砂坝边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区目的层段地震波主频近60Hz条件下,应用相控正演模拟法能在较大井距间时准确识别出单河道和单一点砂坝边界,提高了大井距条件下河流相砂体构型分析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储层 正演模拟 构型分析 储层描述 点砂坝 精细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泉头组三、四段河流相储层岩性油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顺 崔坤宁 +1 位作者 张晨晨 金明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1-419,429,共10页
依据大量钻井、测井、地震及实验室分析资料,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沉积地质学及油气成藏理论,通过成藏条件研究认识到,松辽盆地扶杨油层为河流相低孔、低渗储层,上覆的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湖相泥岩既是烃源岩又是区域性盖层,因此具有上... 依据大量钻井、测井、地震及实验室分析资料,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沉积地质学及油气成藏理论,通过成藏条件研究认识到,松辽盆地扶杨油层为河流相低孔、低渗储层,上覆的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湖相泥岩既是烃源岩又是区域性盖层,因此具有上生下储式成藏特征。油?源对比表明,油气垂直下排最大距离可达550 m,平均约300 m。明水组沉积末期,盆地反转应力场产生了大量断穿烃源岩及扶杨油层的断层并在源岩及储层内产生大量裂缝,同时源岩进入生烃高峰期,于是在构造应力及生烃超压作用下油气沿断层及裂缝下排到扶杨油层而成藏。因此,明水组沉积末期成为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曲流河点砂坝具有较好的物性,是油气的主要储集体。受浅水湖泊形成的泥岩盖层影响,形成了两套含油层系,油藏主要发育在近油源的扶余油层,盆地范围内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青山口组一段高成熟烃源岩控制了油藏主要分布在中央坳陷区,较低的砂地比决定了扶杨油层以发育岩性油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杨油层 砂地比 上生下储 河流相储层 岩性油藏 泉头组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储集层夹层的三维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林博 戴俊生 +1 位作者 陆先亮 束青林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20,共4页
以钻井、测井资料以及7口取心井的分析化验、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分析资料为基础,在地质条件约束下,建立了适合孤岛油田中一区Ng5段的测井解释模型,解释了有资料的762口井共9种地质参数,以探索夹层分布与剩余油的关系,并按优选序... 以钻井、测井资料以及7口取心井的分析化验、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分析资料为基础,在地质条件约束下,建立了适合孤岛油田中一区Ng5段的测井解释模型,解释了有资料的762口井共9种地质参数,以探索夹层分布与剩余油的关系,并按优选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在研究区内建立了夹层三维空间分布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信性。模型分析显示,Ng5段夹层分布范围广,其形态、分布规律复杂,厚度变化大,平均厚度为0.61m,延伸距离为50-180m,分布面积一般为0.01~0.1km^2。夹层分布密度为0.11~0.63,分布频率为0.52~1.24层/m,单夹层厚度分布为0.4~5.5m,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研究还表明,在10—413,8-309,9-10和7-9等井区均有夹层连片分布,这些井区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储集层 夹层 随机建模 分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储集层横向预测方法探索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国栋 唐伟 +2 位作者 翟瑞国 付国强 刘迎贵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4-86,共3页
针对河流相储集层薄、纵横向变化大、连续性差和泥质干扰严重等特点 ,从储集层追踪、储集层特征参数的提取与结构重建等方面入手 ,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应用波阻抗技术、地质统计学和多元统计等对河流相储集层进行横向预测。目前 ,利用... 针对河流相储集层薄、纵横向变化大、连续性差和泥质干扰严重等特点 ,从储集层追踪、储集层特征参数的提取与结构重建等方面入手 ,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应用波阻抗技术、地质统计学和多元统计等对河流相储集层进行横向预测。目前 ,利用钻井资料标定色标进行波阻抗剖面的储集层追踪是描述储集层宏观特性的有利手段。测井信息与地震信息就其采样的储集空间来说处于两个极端 ,但应用统计方法 ,如多元统计、地质统计学等 ,可以把这两种信息综合起来。其具体实现是依据岩心、测井 ,参照井间地震建立储集层变化模型 ,并借助这一模型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将这些不同分辨尺度的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图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河流相 储集层 横向预测方法 特征参数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以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88
13
作者 邓宏文 吴海波 +1 位作者 王宁 Timothy A.Cross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1-627,共7页
以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泉头组扶余油层为例,探讨了河流沉积体系的层序地层分析方法。首先确定河流的成因类型和相域(微相)的构成,包括曲流河道、决口河道、决口扇、冲积平原和浅水湖泊,识别河流演化过程中由于河流冲溢形成的自旋回沉积作... 以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泉头组扶余油层为例,探讨了河流沉积体系的层序地层分析方法。首先确定河流的成因类型和相域(微相)的构成,包括曲流河道、决口河道、决口扇、冲积平原和浅水湖泊,识别河流演化过程中由于河流冲溢形成的自旋回沉积作用和基准面变化产生的异旋回沉积作用,即基准面旋回;然后运用河流沉积学理论分析构成河流相的不同相域的形成与基准面变化的关系,识别基准面转换位置(基准面上升到下降或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沉积学和地层学响应,从而建立等时地层对比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旋回 异旋回 基准面旋回 旋回界面识别 层序地层格架 河流相 扶余油层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砂泥岩薄互层基本地震属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刘伟 尹成 +2 位作者 王敏 赵虎 彭达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8-476,共9页
在砂泥岩薄互层储层预测研究中,常因地震资料的"假象"或"陷阱"造成解释或预测结果的错误。在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基于单砂体楔形模型,运用褶积方法正演合成地震记录,并提取其振幅类和瞬时类共20种基本... 在砂泥岩薄互层储层预测研究中,常因地震资料的"假象"或"陷阱"造成解释或预测结果的错误。在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基于单砂体楔形模型,运用褶积方法正演合成地震记录,并提取其振幅类和瞬时类共20种基本地震属性;讨论了不同属性提取时窗对这些地震属性的影响,遴选出8种受时窗影响小且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属性。建立了两种典型砂泥岩薄互层地质模型,重点分析了遴选出的8种基本地震属性的变化特征,总结了它们随薄互层砂岩厚度、泥岩夹层厚度和砂泥岩累积厚度的变化规律,为砂泥岩薄互层地震解释和储层预测的地震属性优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薄互层 河流相储层 基本地震属性 正演模拟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 被引量:16
15
作者 付国民 董冬 +1 位作者 王锋 董满仓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2-507,共6页
以鄂尔多斯樊家川油田为例,通过综合分析开发地质、生产动态资料,研究了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可细分为13种成因类型,其中井网未控制型、注采不完善型、层间干扰型、呈片分布差油层型、微正向构造控制... 以鄂尔多斯樊家川油田为例,通过综合分析开发地质、生产动态资料,研究了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可细分为13种成因类型,其中井网未控制型、注采不完善型、层间干扰型、呈片分布差油层型、微正向构造控制型剩余油是注水开发后期主要挖潜的对象。在纵向上,剩余油分别呈分散相、片状、集合块状连续层状分布于单砂体不同部位,在渗透性差异较大的不同砂体之间由于层间干扰形成层间干扰型剩余油;在平面上,河道砂主体侧缘主要为决口扇或溢岸成因的薄层近未水淹剩余油层和上倾尖灭型剩余油。而在河流相复合砂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存在被漏掉的微砂体、微构造型、外延断棱型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成因类型 分布模型 河流相 樊家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开发阶段河流相基准面旋回划分与储层细分对比方法探讨 被引量:13
16
作者 龙国清 韩大匡 +3 位作者 田昌炳 刘卓 王守泽 段斌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63-967,共5页
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解决油藏开发中的地层划分与对比问题在近几年得到广泛应用,河流相地层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及储层细分对比一直是该项研究的难点,主要源于各种自旋回的干扰。从分析河流相构成与基准面旋回的关系出发,探讨... 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解决油藏开发中的地层划分与对比问题在近几年得到广泛应用,河流相地层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及储层细分对比一直是该项研究的难点,主要源于各种自旋回的干扰。从分析河流相构成与基准面旋回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依据河型与河道砂体叠置样式变化、相序与相组合、自旋回特征及冲积平原特征等河流相结构要素进行河流相基准面旋回识别的方法。在基准面旋回等时格架约束下的储层细分对比中,提出要依据自旋回特征识别基准面旋回变化趋势,将短期旋回(自旋回)纳入较长期高级别旋回(基准面旋回)中分层次逐级对比。根据基准面旋回过程中河道砂体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相对保存程度的规律性,归纳了不同可容空间条件下河道砂体的对比模式,用以指导河流相储层的细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开发 河流相 基准面旋回 储层细分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河流相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7
作者 胡光义 陈飞 +3 位作者 孙立春 范廷恩 赵春明 吴胜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0-607,共8页
河流相是我国陆相盆地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系类型之一,开发阶段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进行河流相高精度小层划分,对于指导河道砂体的精细划分对比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到河流相地层自旋回沉积、沉积间歇面的作用、河型和砂体叠置样式的变化... 河流相是我国陆相盆地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系类型之一,开发阶段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进行河流相高精度小层划分,对于指导河道砂体的精细划分对比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到河流相地层自旋回沉积、沉积间歇面的作用、河型和砂体叠置样式的变化以及基准面旋回的级次的划分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开发阶段进行高精度层序对比时,难度更大。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河流相模式的特点,充分利用河流相岩相、相序的组合特征随空容纳空间规律性变化,结合各种关键面的约束控制、油水界面在小层内部空间的分布位置以及河道的切割充填作用,进行精细河流相小层划分对比。旨在摸索一套油田开发中后期河流相高精度层序划分的思路和方法,以指导油田的生产开发。并以渤海Q油田明化镇组为例,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 河流相 开发阶段应用 渤海Q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储层构型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29
18
作者 渠芳 陈清华 连承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18,共5页
针对传统的小层平面图油水分布复杂,难以掌握其分布规律的现象,以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对储层构型研究与传统沉积微相研究进行了对比,通过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法建立了精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并以单砂层为... 针对传统的小层平面图油水分布复杂,难以掌握其分布规律的现象,以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对储层构型研究与传统沉积微相研究进行了对比,通过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法建立了精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并以单砂层为单位作主力层的小层平面图,分析了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储层构型研究在垂向及平面上的研究尺度均比传统沉积微相研究更加精细,建立精细的储层构型的关键是识别单一成因砂体,尤其是对单一河道砂体的识别,将直接影响剖面及平面构型的精准度。储层构型要素的空间展布及平面配置结构直接控制着油水分布。层状油气藏可以存在多个油水界面,在内含油边界以上通常形成"满注"型油藏;在内、外含油边界之间,多形成大片水层中夹透镜状或条带状分布的"水包油"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储层构型 单一成因砂体 废弃河道 油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油田河流相厚油层储层构型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建民 束青林 +1 位作者 张本华 毛卫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共4页
针对孤岛油田河流相厚油层油藏非均质特征,采用油藏综合分析、测井响应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密井网条件下以成因单元为边界的微型构造及辫状河心滩坝、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研究,建立了厚油层层内10m×1cm级精细三维模型,... 针对孤岛油田河流相厚油层油藏非均质特征,采用油藏综合分析、测井响应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密井网条件下以成因单元为边界的微型构造及辫状河心滩坝、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研究,建立了厚油层层内10m×1cm级精细三维模型,进一步深化了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剩余油研究。针对孤岛油田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富集规律,提出了采用水平井挖潜。在井区综合含水率已达93.7%,采出程度高达45.3%的情况下,矿场实施23口水平井。水平井初期产油量达31.9t/d,是同期投产直井产量的3—4倍,综合含水率比同期投产直井降低了3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厚油层 储层构型 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43
20
作者 王健 徐守余 仲维苹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4-88,共5页
储层隔夹层研究是揭示油藏非均质性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油田开发至高、特高含水期,储层隔夹层的类型、分布等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河流相储层隔夹层从成因上可分为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和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两... 储层隔夹层研究是揭示油藏非均质性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油田开发至高、特高含水期,储层隔夹层的类型、分布等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河流相储层隔夹层从成因上可分为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和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两大类型。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是指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粒度相对较细、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的岩层或界面,河流相储层中如点砂坝侧积层、河道砂体细粒微相等。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是在成岩过程中因钙质胶结而形成的,此类隔夹层分布零星,横向预测难,其分布受到沉积微相及断层的控制。点砂坝是河流相储层的主体,点砂坝侧积层是河流相储层中一类重要的隔夹层,因此着重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点砂坝的沉积模式及构型要素,它们控制着点砂坝砂体中隔夹层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储层隔夹层 成因类型 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