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博物馆文本翻译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为例
1
作者 鲍鑫烨 何杨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26期19-22,共4页
本文以语言迁移理论下的母语负迁移理论为指导,以浙江宁波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文本为语料,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分析译文中存在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并总结翻译对策。
关键词 博物馆文本翻译 母语负迁移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翻译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河姆渡遗址
2
作者 赵晨睿 施亚琴(指导) 《新作文(小学中高年级版)》 2024年第5期40-41,共2页
迎着清新的草木气息,伴着鲜花的芬芳,我们一路高歌,去河姆渡遗址进行研学活动。下了车,我们来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门前集合。四周古木参天,绿树环绕,好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图。
关键词 河姆渡遗址 田园风光 古木参天 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姆渡遗址稻的硅酸体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郑云飞 游修龄 +2 位作者 徐建民 边其均 俞为洁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81-85,共5页
用植物硅酸体分析技术,对河姆渡遗址的稻谷堆积物和土壤中的水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进行了观察调查,以冀从细胞形成角度了解河姆渡稻谷的种属。结果表明,河姆渡遗址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以β型为主,占73.8%;a型次之,占22... 用植物硅酸体分析技术,对河姆渡遗址的稻谷堆积物和土壤中的水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进行了观察调查,以冀从细胞形成角度了解河姆渡稻谷的种属。结果表明,河姆渡遗址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以β型为主,占73.8%;a型次之,占22.1%;中间型占4.1%。平均尖度0.86,背离系数1,是一个以粳型为主的栽培稻群体,其生物学性状与现代的热带粳稻有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姆渡遗址 硅酸体 水稻 粳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姆渡遗址史前水文化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可可 谌洁 《中国水利》 2007年第5期52-55,共4页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充分反映了河姆渡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大量人工栽培稻谷的发现,以及与水稻生产相联系的众多骨耜的出土,说明稻作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象征。稻作文化又是建立在水...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充分反映了河姆渡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大量人工栽培稻谷的发现,以及与水稻生产相联系的众多骨耜的出土,说明稻作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象征。稻作文化又是建立在水利的基础之上,加上遗址中水井和干栏式建筑物的发现,说明了水利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精髓。独木舟、船桨、陶灶、石碇、企口板等器物以及大量河口与海洋生物骨骸的发现,充分证明了河姆渡文化中的海洋文化因素,反映出海洋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一道亮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文化 水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地理研学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蒋雨琦 吴芳 +2 位作者 江文政 江杉 马仁锋 《地理教学》 2022年第23期60-64,共5页
文章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为中心,考虑到高中生的人格发展任务以及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目的,在深入了解河姆渡文化、实地调研考察以及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地理研学活动,构建研学活动效果评价体系,以期助力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 文章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为中心,考虑到高中生的人格发展任务以及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目的,在深入了解河姆渡文化、实地调研考察以及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地理研学活动,构建研学活动效果评价体系,以期助力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研学旅行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加强馆校合作、共同促进研学活动开展及活化中华史前文明提供思路与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中学生 研学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河姆渡文化
6
作者 方酉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4年第1期76-80,共5页
河姆渡文化以河姆渡遗址得名,主要分布在长征下游的浙江杭州湾钱塘江南岸的宁绍平原。遗址发现于1973年,经1973年至1974年、1977年至1978年两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
关键词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 考古发掘 杭州湾 长征
全文增补中
越族先民和于越服饰文化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成鉴 《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6-20,共5页
浙东地区是越文化的发源地,在公元前137年东瓯国除以前,5000年的浙江上古史是越族及其先民的历史。自“乃服衣裳”进入文明门槛,它就有自己的服饰文化:早期的手工纺织,最早的羽绒制作,因此被称为“羽人”之国;精细的葛布进贡吴王,换取... 浙东地区是越文化的发源地,在公元前137年东瓯国除以前,5000年的浙江上古史是越族及其先民的历史。自“乃服衣裳”进入文明门槛,它就有自己的服饰文化:早期的手工纺织,最早的羽绒制作,因此被称为“羽人”之国;精细的葛布进贡吴王,换取了被侵占的国土;作为饰物和武器的越剑,风靡千古,成为中华文物的瑰宝。越亡后,有些服饰仍然长期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姆渡遗址 于越 羽人 葛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思考
8
作者 陈方竞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20-25,共6页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思考●陈方竞上着眼于鲁迅与故乡文化的联系,进一步思考,可能发现:第一,鲁迅故乡因其历史的久远,文化内涵相当丰富。考察其历史———远古时代称“古荒服之国”。《史记·夏本纪》载:“禹会诸侯江南...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思考●陈方竞上着眼于鲁迅与故乡文化的联系,进一步思考,可能发现:第一,鲁迅故乡因其历史的久远,文化内涵相当丰富。考察其历史———远古时代称“古荒服之国”。《史记·夏本纪》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宁绍平原 中国传统 越族 鲁迅 大禹治水 稻作文化 河姆渡遗址 吴越文化 钱塘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史话·瓠瓜
9
作者 张德纯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47,共1页
瓠瓜(bottle gourd)学名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别名瓠子、扁蒲、葫芦,葫芦科葫芦属中的栽培种,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瓠瓜原产赤道非洲南部低地,现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热带... 瓠瓜(bottle gourd)学名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别名瓠子、扁蒲、葫芦,葫芦科葫芦属中的栽培种,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瓠瓜原产赤道非洲南部低地,现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热带非洲、哥伦比亚和巴西等国。过去学术界有人认为瓠瓜是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但20世纪的考古挖掘发现;新石器时代浙江河姆渡遗址中有葫芦种籽,距今已有7000余年历史。在湖北江陵、广西贵县罗伯湾、江苏连云港等地,均发现西汉时的葫芦种籽。由此可以说明,瓠瓜应是我国固有的蔬菜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种类 瓠瓜 印度尼西亚 史话 非洲南部 葫芦科 河姆渡遗址 新石器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音乐艺术中的民族乐器
10
作者 田向弘 念丽 《民族音乐》 2009年第2期7-8,共2页
民族乐器是我国音乐艺术领域的瑰宝之一,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到集传统和现代科技为一体的电声民族乐器,无不在几千年的华夏文化行进中向世人展示着中国民族乐器的风采。本文以我国近现代音乐艺术的研究为基础,从以下几个... 民族乐器是我国音乐艺术领域的瑰宝之一,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到集传统和现代科技为一体的电声民族乐器,无不在几千年的华夏文化行进中向世人展示着中国民族乐器的风采。本文以我国近现代音乐艺术的研究为基础,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民族乐器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乐器 中国近现代 音乐艺术 河姆渡遗址 现代科技 华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漆画艺术形式的探寻
11
作者 陈天荣 《美术大观》 2009年第7期248-248,共1页
中国漆艺的历史是从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时期开始的。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一件木胎漆碗,呈现朱色,这是世界上至今出土最早的漆器。1957—1960年江苏吴江出土了漆绘黑陶杯和漆绘黑陶罐,属良渚黑陶文化,证明我国最早... 中国漆艺的历史是从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时期开始的。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一件木胎漆碗,呈现朱色,这是世界上至今出土最早的漆器。1957—1960年江苏吴江出土了漆绘黑陶杯和漆绘黑陶罐,属良渚黑陶文化,证明我国最早将漆应用于陶器。而中国的漆画,是我国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现代艺术、现代工艺、现代材料相结合的新兴画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形式 中国 漆画 传统工艺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 现代科学 现代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禾 荅堇 荅遝 薏苡
12
作者 林鸿荣 《古今农业》 2001年第1期46-49,共4页
木禾,见于《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开明北有视肉……又有木禾、柏树……”。又见于汲冢出土西周史书《穆天子传》卷之四:“黑水之阿,爰有野麦,爰有荅堇,西膜之所谓木禾。”则木禾就是荅堇,... 木禾,见于《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开明北有视肉……又有木禾、柏树……”。又见于汲冢出土西周史书《穆天子传》卷之四:“黑水之阿,爰有野麦,爰有荅堇,西膜之所谓木禾。”则木禾就是荅堇,应当不是问题。 至于木禾(荅堇)为何物?晋人郭弘农《海内西经图赞》说:“昆仑之阳,鸿鹭之阿,爰有嘉谷,号曰木禾。匪植匪艺,自然灵播。”断其为天然谷物,大方向并无错误。但他通过《穆天子传》的注文“木禾,粟类也,长五寻,大五围”,指实木禾而为粟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薏苡 《穆天子传》 野生种 说文解字 甲骨文 木本植物 栽培种 河姆渡遗址 草本植物 丛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谈《原始农业卷》的编写体会
13
作者 游修龄 《古今农业》 1999年第4期1-4,共4页
原始农业起源于距今万年前,时间持续最长,人们对她的了解却不多。往往误把原始农业看作“刀耕火种”、“砍倒烧光”、“粗放简单”、“破坏森林”的同义词,以前还相对于“文明社会”给戴上“野蛮时期”的帽子。
关键词 原始农业 圣诞树 复杂性 河姆渡遗址 黄河流域 圣诞节 长江流域 中国农业 圣诞老人 “刀耕火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漆艺装饰的色彩观解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付琴 《艺海》 2011年第2期115-117,共3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只金黄中透出丹红亮泽的木碗,它是距今七千年前的人类用生漆掺和朱砂颜料创造的漆器先祖。此后,历经夏商周绵延继续到战国时期,
关键词 色彩观 解析 装饰 漆艺 河姆渡遗址 七十年代 二十世纪 战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陶井 被引量:4
15
作者 贾文忠 《古今农业》 1996年第2期89-89,共1页
水井,在中国原始时代已经出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二层(距今约5000多年)、河南汤阴白营、河北邯郸涧沟龙山文化遗址都出土过原始水井。 中国农业博物馆近年来征集了十多件各种形状的汉代陶制水井模型,均为随葬明器。
关键词 中国农业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 文化遗址 井模型 井身 原始时代 汉武帝时期 井架 西汉晚期 井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现漆艺的辉煌——读漆艺史随想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凌 《艺苑(美术版)》 1996年第1期38-40,共3页
漆艺,是起源于我国的一门古老艺术。给予世界以极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漆,一般称生漆或大漆,初始状态为漆树分泌的灰白色的漆液,化学性质相当活泼。
关键词 漆艺 漆画 漆器 中国漆 化学性 初始状态 雕漆屏风 河姆渡遗址 文艺复兴 审美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鸟信仰文化的滥觞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勤健 《现代中文学刊》 1995年第5期18-27,共10页
人们常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可是否知道中国人更多的是鸟的子孙。中国环太平洋沿岸地区、蒙古草原、陕甘黄土高坡和青藏等区域,亘古以来,就是一个鸟化的世界。生活其间的中国先民,依鸟为生。
关键词 信仰文化 稻作生产 麻雀 鸟信仰 鸟田 鸟类 稻谷 先民 河姆渡遗址 吴越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器时代的非石质农具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昕 《古今农业》 2001年第3期5-14,共10页
新石器时代,所用的农具多为石器。但其他材质的农具也占很大比重,特别是木、骨、蚌质农具,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对原始农业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这里对这三类农具,再作以简要综述。 一、石器时代的木质农具 提起木质农具,最应引以为... 新石器时代,所用的农具多为石器。但其他材质的农具也占很大比重,特别是木、骨、蚌质农具,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对原始农业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这里对这三类农具,再作以简要综述。 一、石器时代的木质农具 提起木质农具,最应引以为荣的就是由尖木棒发展而成的最古老的原始农具“耒”。在农业历史上,耒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国语·鲁语》中记述了这样一段近乎神话的故事:“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柱,能植百谷百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考古 河姆渡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 木农具 原始农业 文化遗址 鹤嘴锄 新石器时代遗址 木质 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洞萧声传古音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宇明 《民族音乐》 1997年第1期27-27,共1页
云南省文山县的彝族山乡中每到春耕前铲草修埂、烧屯肥料时,农民往往吹响一种当地人称之为“三眼土洞萧”的陶制乐器,用以祭奠山神,祈祷五谷丰收。这种三眼土洞萧实为我国最古老的乐器——埙之一种。据《世本》云:“埙,暴辛公所造”。... 云南省文山县的彝族山乡中每到春耕前铲草修埂、烧屯肥料时,农民往往吹响一种当地人称之为“三眼土洞萧”的陶制乐器,用以祭奠山神,祈祷五谷丰收。这种三眼土洞萧实为我国最古老的乐器——埙之一种。据《世本》云:“埙,暴辛公所造”。《拾遗记》载“庖牺灼土为埙。”目前我国所记最早的出土实物为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埙,至今已有七千多年历史。近代或从遗址中发掘而当古董文物,或被专家学者视为研究对象而仿制改造。仍被当作乐器在民间使用的也鲜有披露。文山县埙之被发现算是音乐界的奇迹。当地使用的埙做法是:先用白陶土捏成园型,然后削肩,掏空内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洞 文山县 河姆渡遗址 云南省 乐器 研究对象 彝族 专家学者 白陶土 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驯猪研究——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及良渚文化篇 被引量:3
20
作者 兰廷成 赵大川 《猪业科学》 2019年第5期126-128,共3页
马家浜文化时期,动物的饲养水平较河姆渡时期已有很大进步。饲养种类上主要也是狗、猪以及可能仍处于半驯养阶段的水牛。就出土遗骨看,猪已是罗家角遗址驯养动物群中最多的一种。据粗略统计,猪遗存达600多件且青年猪和成年猪的的占比在7... 马家浜文化时期,动物的饲养水平较河姆渡时期已有很大进步。饲养种类上主要也是狗、猪以及可能仍处于半驯养阶段的水牛。就出土遗骨看,猪已是罗家角遗址驯养动物群中最多的一种。据粗略统计,猪遗存达600多件且青年猪和成年猪的的占比在70%~80%之间,老年的低于30%。饲养水平的提高也导致了家畜体质形态上的改变。罗家角遗址内发现的一件小陶猪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小陶猪体态上更肥圆(见图1),整体近似蛋形,头部较短,仅占全长的1/4,腹部浑圆下垂,有4个乳钉状矮足,其形象已与现代家猪相似。邱城遗址出土的2只陶猪也是后躯大于前躯,圆滚滚的很像现代家猪了。水牛的饲养业发展得也很快,仅罗家角遗址就发现至少39个个体的标志。单就遗骨(齿)来说,仅次于猪骨(齿)的出土数。这些遗骸以青少年为主,约占64%,品种上属池沼型水牛,功用上可能与河姆渡时期差不多,仍是肉役两用的半驯养水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新石器时代 钱塘江流域 家猪 河姆渡遗址 饲养水平 动物群 水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