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兰州-民和盆地河口群沉积相和岩石磁化率--祁连山白垩纪隆升的记录 被引量:27
1
作者 唐玉虎 戴霜 +7 位作者 黄永波 朱强 方小敏 胡鸿飞 刘俊伟 孔立 赵杰 刘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1-271,共11页
研究白垩纪祁连山构造隆升过程对认识青藏高原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兰州—民和盆地连续出露的河口群沉积物较好地记录了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过程。河口群从下向上由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滨湖、滨浅湖、半深湖、三角洲7个... 研究白垩纪祁连山构造隆升过程对认识青藏高原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兰州—民和盆地连续出露的河口群沉积物较好地记录了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过程。河口群从下向上由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滨湖、滨浅湖、半深湖、三角洲7个沉积相体系组成;综合分析沉积相时空演化、砾石成分及古水流方向统计和岩石磁化率测量,揭示出早白垩世祁连山经历了3期隆升过程:早期(约143~123Ma)快速强烈隆升阶段,此时祁连山东段开始逐渐断陷下沉,盆地沉积了冲积扇至滨浅湖相沉积体系的砾岩、砂岩和泥岩,岩石磁化率值总体偏低,隆升速度较快;中期(约123~113Ma)稳定隆升阶段,湖盆面积达到最大,沉积物以半深湖相泥岩为主,磁化率值总体偏高,隆升速度较慢;晚期快速隆升阶段,约从113Ma开始,祁连山隆升速度加快,湖盆萎缩,沉积了以三角洲相为主的泥岩和砂岩,磁化率值总体偏低,直至109Ma以后,盆地回返,祁连山地区整体抬升遭受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磁化率 构造隆升 河口群 祁连山 白垩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八盘峡剖面河口群沉积物色度纪录的140.66~124.19Ma间气候变化 被引量:20
2
作者 戴霜 刘俊伟 +5 位作者 张明震 黄永波 孔立 赵杰 刘学 朱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8-1067,共10页
随着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了解前新生代气候变化背景,特别是白垩纪作为距今最近的"温室地球"时期,其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兰州-民和盆地八盘峡剖面河口群沉积物采样与色度测量... 随着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了解前新生代气候变化背景,特别是白垩纪作为距今最近的"温室地球"时期,其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兰州-民和盆地八盘峡剖面河口群沉积物采样与色度测量,获得了兰州-民和盆地140.66~124.19Ma期间的色度变化序列。对色度值变化机制分析发现,河口群总体为一套红色色调的碎屑沉积岩石组合,有机质含量极低,色度值变化与风化作用及沉积环境有关,亮度值的高低主要与沉积物中钙质胶结物的含量有关,而红度(黄度)值的变化主要与赤铁矿含量多少有关。综合分析色度值及沉积环境变化显示盆地沉积时处于暖湿气候环境,进一步分为140.66~137.43Ma气候相对湿热、137.43~127.41Ma气候相对温湿和127.41~124.19Ma气候相对干热3个阶段;这种阶段性变化以气候的快速转型为界,而且比海洋沉积物记录的全球海平面温度阶段性变化的起始时间提前约1~1.3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度 气候变化 早白垩世 河口群 兰州-民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兰州—民和盆地中铺地区下白垩统河口群沉积特征及其盆地分析意义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军 柳永清 +7 位作者 旷红伟 刘燕学 彭楠 许欢 董超 刘海 薛沛霖 徐加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甘肃兰州—民和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该盆地发育的下白垩统河口群是一套以红褐色为主的碎屑岩地层。依据野外调查,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古水流等方面入手对盆地东南部的中铺地区河口群进行了... 甘肃兰州—民和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该盆地发育的下白垩统河口群是一套以红褐色为主的碎屑岩地层。依据野外调查,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古水流等方面入手对盆地东南部的中铺地区河口群进行了沉积环境的系统分析。通过对研究区内河口群沉积相、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的研究,认为整套地层垂向上发育有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曲流河相沉积,并进一步划分出若干微相;同时结合该地区的物源和古水流分析认为,早白垩世研究区内的物源主要来自南部的祁连山多旋回造山带; 盆地内的下白垩统河口群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特点,并以此建立了兰州—民和盆地早白垩世古地理格局及盆地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民和盆地 早白垩世 河口群 沉积相 盆地分析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沉积序列及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海峰 林启祥 +3 位作者 张智勇 顾延生 蔡雄飞 严贤勤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26,共6页
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是一套厚度巨大的陆相碎屑岩沉积,根据岩性组合和沉积旋回,自下而上将河口群划分为8个非正式的组级单位。通过对河口群基本层序的分析和沉积序列及沉积相的研究,可以识别出冲积扇相、三角洲相和滨浅湖相3... 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是一套厚度巨大的陆相碎屑岩沉积,根据岩性组合和沉积旋回,自下而上将河口群划分为8个非正式的组级单位。通过对河口群基本层序的分析和沉积序列及沉积相的研究,可以识别出冲积扇相、三角洲相和滨浅湖相3类相环境,细分为13种微相。沉积相的演变从整体上反映了整个盆地的演化过程。河口群的沉积环境由冲积扇相→三角洲相→滨浅湖相→三角洲平原相演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反映了盆地从开裂→扩张→萎缩→消亡的不同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白垩统 兰州-民和盆地 河口群 沉积序列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家峡黄河巨龙:中国甘肃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一新蜥脚类恐龙化石 被引量:20
5
作者 尤海鲁 李大庆 +1 位作者 周玲琦 季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68-674,i0006-i0008,共10页
本文记述了2004年发现于甘肃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一个化石点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新标本的荐椎独特,神经脊非常低并在其顶端横向扩展,代表蜥脚类恐龙一新属种刘家峡黄河巨龙。分支系统分析发现黄河巨龙为一原始巨龙型类蜥脚类。
关键词 恐龙 巨龙型蜥脚类 河口群 兰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南缘河口群沉积时限和构造属性的再厘定:兼论中元古代洋板块地层 被引量:6
6
作者 邓奇 任光明 +3 位作者 宁括步 林仕良 崔晓庄 罗钢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5-338,共14页
河口群、东川群和原通安组是扬子陆块中元古代早中期重要的地层单元,但其沉积时限和构造属性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洋板块地质”的视角重新厘定了河口群、东川群和原通安组的沉积时限和构造... 河口群、东川群和原通安组是扬子陆块中元古代早中期重要的地层单元,但其沉积时限和构造属性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洋板块地质”的视角重新厘定了河口群、东川群和原通安组的沉积时限和构造属性。原通安组是由不同规模的岩块和基质共同构成的一套蛇绿混杂岩;东川群则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从陆内裂谷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代表了盆地边缘的地层序列,东川群与原通安组(现定义为菜子园-通安蛇绿混杂岩)虽位于不同的断块,但应是同一盆地发展的产物;河口群与东川群、原通安组序列明显不同,但总体上也是粒度向上变细的海侵序列,并发育多套火山岩,在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大背景下,河口群最有可能形成于夭折裂谷。对采自河口群长冲组的石榴子石云母片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绝大部分锆石具有核-边结构,核部最年轻一组207Pb/206Pb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468±28 Ma(MSWD=0.40,n=16),解释为原岩的最大沉积年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河口群和东川群的沉积时代分别限定在1.75~1.40 Ga和1.75~1.35 Ga。锆石边部的变质年龄集中在~830 Ma,结合海绵状结构特征,变质边最有可能是热液蚀变所致。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扬子陆块西南缘在2.00~1.80 Ga期间,锆石εHf(t)值以负值为主,表明岩浆主要源于古老地壳的再造;而1.58~1.39 Ga的锆石εHf(t)多为正值,显示有大量地幔物质的加入。通过本次综合研究,扬子陆块西南缘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中期的演化经历了2.00~1.80 Ga碰撞造山、1.77~1.64 Ga陆内裂解、1.58~1.39 Ga洋盆形成和1.38 Ga之后的洋壳俯冲消减4个阶段,是Columb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在扬子陆块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 扬子陆块西南缘 河口群 锆石U-PB定年 洋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沉积特征及盆地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军 柳永清 +7 位作者 旷红伟 刘燕学 彭楠 许欢 董超 刘海 薛沛霖 徐加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8-501,共14页
兰州-民和盆是早白垩世时期中国西部典型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该时期主要发育的河口群是一套红褐色碎屑岩地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口、盐锅峡、兰州中铺等地河口群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 兰州-民和盆是早白垩世时期中国西部典型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该时期主要发育的河口群是一套红褐色碎屑岩地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口、盐锅峡、兰州中铺等地河口群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古水流等方面对盆地内的河口群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河口群在沉积相序上经历了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湖相/河流相-三角洲相的演化过程。在对大通河组与河口群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大通河组的时代宜划归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且河口群地层包括了早白垩世早期的沉积。结合河口群砾石成分、砂岩组分和古水流等的分析,认为早白垩世盆地周缘的祁连山隆起区为主要的物源供给区,早白垩世时期河口群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沉积特点,并以此进一步建立了兰州-民和盆地早白垩世古地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民和盆地 下白垩统 河口群 盆地分析 古地理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附近下白垩统河口群中下岩段磁性地层划分 被引量:11
8
作者 孟自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2期342-347,共6页
根据古地磁测试数据在兰州西固以西、柴家川以北的下白垩统河口群中下岩段(厚约394m)中划分出19个正向极性段和18个反向极性段,其底界对应于国际古地磁极性年表中M16正向极性时的底界,顶界对应于M2正向极性时的顶界,... 根据古地磁测试数据在兰州西固以西、柴家川以北的下白垩统河口群中下岩段(厚约394m)中划分出19个正向极性段和18个反向极性段,其底界对应于国际古地磁极性年表中M16正向极性时的底界,顶界对应于M2正向极性时的顶界,时限约为至今143-128Ma.古地磁资料还表明当时研究区古纬度约为25°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学 河口群 地层划分 下白垩世 兰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拉拉地区河口群中赋存的两类铜矿床 被引量:1
9
作者 罗丽萍 陈良 赵怀军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912-,共1页
四川会理拉拉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缘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与东西向河口复背斜交汇处,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铜矿产地。区内广泛分布一套古元古代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并可细分为三个火山喷发-沉积旋回(Zhu et al.,2013),其中,每一旋回的变质... 四川会理拉拉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缘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与东西向河口复背斜交汇处,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铜矿产地。区内广泛分布一套古元古代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并可细分为三个火山喷发-沉积旋回(Zhu et al.,2013),其中,每一旋回的变质火山岩段通常赋存铁氧化物铜金矿床(简称IOCG,Zhu and Sun,2013),而变质沉积岩段则赋存沉积岩中的层状铜矿床(简称SSC,Zhu,2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河口群 变质火山岩 南北向构造带 扬子地台西缘 沉积旋回 复背斜 古元古代 四川会理 铜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河口群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盆地演化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麒麟 颉贵琴 +1 位作者 周玲琦 王云斌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73-78,共6页
兰州 民和盆地河口群形成于早白垩世,其间充填了巨厚的陆源碎屑物,碎屑物的组合内容和方式反映了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湖泊相沉积体系占主导。盆地地层层序具有退积型、加积型、进积型叠置的变化旋回,显示了全韵律的特点,代表了构造... 兰州 民和盆地河口群形成于早白垩世,其间充填了巨厚的陆源碎屑物,碎屑物的组合内容和方式反映了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湖泊相沉积体系占主导。盆地地层层序具有退积型、加积型、进积型叠置的变化旋回,显示了全韵律的特点,代表了构造旋回幕的产物。根据盆地的发展演化特征和层序界面的确定,初步建立了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同时阐述了盆地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民和盆地 下白垩统 河口群 层序地层 陆源碎屑物 岩石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文县地区三河口群微古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瀚 张海峰 肖林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3-347,共5页
在南秦岭西段文县北部三河口地区,古生代浅变质沉积岩系三河口群分布广泛,前人将其划分为桥头组、屯寨组和洋汤寨组。在其中部的屯寨组中首次发现了微古植物化石,计30多个种属,时代确定为晚震旦世,为三河口群的划分与解体提供了新的依据... 在南秦岭西段文县北部三河口地区,古生代浅变质沉积岩系三河口群分布广泛,前人将其划分为桥头组、屯寨组和洋汤寨组。在其中部的屯寨组中首次发现了微古植物化石,计30多个种属,时代确定为晚震旦世,为三河口群的划分与解体提供了新的依据,证实桥头—康县裂陷盆地是南秦岭新元古代裂陷海槽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群 屯寨组 微古植物化石 文县地区 浅变质沉积岩系 古生代 晚震旦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会理县河口地区辉绿岩体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1
12
作者 关俊雷 郑来林 +2 位作者 刘建辉 孙志明 程万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2-490,共9页
普遍认为,扬子地台西缘前震旦系基底存在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的双层(或三层)结构,河口群作为结晶基底与褶皱基底之间的过渡层位,其归属及形成时代仍存在争议。对河口群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扬子地台西缘基底结构的特点及演化过程... 普遍认为,扬子地台西缘前震旦系基底存在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的双层(或三层)结构,河口群作为结晶基底与褶皱基底之间的过渡层位,其归属及形成时代仍存在争议。对河口群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扬子地台西缘基底结构的特点及演化过程。通过对会理县河口地区侵入于河口群中辉绿岩体的锆石SHRIMP U-Pb测年,获得1710±8 Ma(MSWD=1.11)的锆石U-Pb年龄,表明河口群的形成时代要早于这个年龄。大量的同位素数据证明,河口群主要形成于1817~1710 Ma,为古元古代晚期。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认识整个扬子地台西缘的构造格架与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台西缘 河口群 辉绿岩 锆石SHRIMP U-PB 结晶基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滇地区元古宙构造运动Ⅰ:昆阳陆内裂谷、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 被引量:27
13
作者 王生伟 蒋小芳 +6 位作者 杨波 孙晓明 廖震文 周清 郭阳 王子正 杨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53-1377,共25页
康滇地区是我国南方元古宙基底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元古宙岩浆活动频繁、成矿作用明显,是研究扬子陆块早期演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元古宙地质演化过程争议较大。本文系统总结了发生在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的重要构造... 康滇地区是我国南方元古宙基底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元古宙岩浆活动频繁、成矿作用明显,是研究扬子陆块早期演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元古宙地质演化过程争议较大。本文系统总结了发生在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的重要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即昆阳裂谷。昆阳裂谷前的基底为分布在东川和滇中地区少量的古元古代早期的汤丹群,其构造变形较东川群更强烈,可能与>1800 Ma的东川运动有关。昆阳裂谷期的岩浆岩系统主体为出露在东川—会理—滇中地区基性侵入岩,其次为少量的超基性岩、变质基性火山岩和中酸性侵入岩体,具有双峰式岩浆岩组合的特征。岩浆岩的年龄为1800 Ma^1450 Ma,集中分布在1750Ma^1650 Ma,反映了昆阳裂谷持续了约400 Ma,高峰期持续将近100 Ma。昆阳裂谷期基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显示为典型陆内裂谷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其中滇中武定地区辉绿岩和会理拉拉地区的变质基性火山岩还具有典型洋岛玄武岩的特征,如富碱、高TiO_2、P_2O_5、低CaO/TiO_2、Al_2O_3/TiO_2比值,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不亏损,以及有较高的[n(^(87)Sr)/n(^(86)Sr)]_i初始比值以及较高的ε_(Nd)(t)值。根据区内岩浆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我们提出在古元古代晚期至中元古代早期,康滇地区发生了一次由地幔柱活动引起的陆内裂谷拉张事件,即昆阳地幔柱。昆阳陆内裂谷在1450 Ma前后在会理—东川一线发展成为了局限小洋盆,并在中元古代晚期关闭。昆阳裂谷的沉积岩系统主体为东川群、河口群和大红山群,并可能延伸到了康滇北部的里伍岩群,上述地层中火山岩、凝灰岩锆石的U-Pb年龄集中在1800Ma^1500 Ma,不同岩群岩性组合差异可能与所处构造部位有关,并导致沉积相的差异。昆阳裂谷也是一次重要的成矿事件,其形成的矿床可分为两个系列,以因民组、落雪组等沉积岩中为主的层状铜矿床(Sediment-hosted Stratiform Copper,SSC系列),主要有汤丹铜矿、落雪铜矿、狮子山铜矿、铜厂铜矿等,原生沉积型铜矿的成矿时代为约1750 Ma;其次为与昆阳裂谷期岩浆热液活动紧密相关的铁氧化物铜金矿床(Iron—Oxide—Copper—Gold,IOCG系列),主要有拉拉铁铜矿床、大红山铁铜矿床、稀矿山铁铜矿床、迤纳厂铁铜矿床等,研究程度较高的迤纳厂、稀矿山以及鹅头厂等铁铜矿床的时代集中在1700 Ma^1450 Ma。昆阳期剧烈的岩浆活动、大规模的铁、铜成矿作用以及成矿物质来源、动力学机制可能均与昆阳地幔柱活动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阳裂谷 昆阳地幔柱 东川 河口群 大红山 东川式铜矿 IOCG矿床 康滇地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皋兰—白银—靖远地区早白垩世沙漠沉积的特征及其古风带恢复 被引量:11
14
作者 伍皓 崔晓庄 +2 位作者 熊国庆 张予杰 江新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77-1084,共8页
在前人对甘肃白银—靖远地区早白垩世河口群(K1H)沙漠研究的基础上,对皋兰地区的河口群进行了沉积结构、构造和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等综合对比分析,确认皋兰地区亦存在沙漠沉积。首次通过系统测量研究区风成沙丘的前积层的产状,对当时的... 在前人对甘肃白银—靖远地区早白垩世河口群(K1H)沙漠研究的基础上,对皋兰地区的河口群进行了沉积结构、构造和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等综合对比分析,确认皋兰地区亦存在沙漠沉积。首次通过系统测量研究区风成沙丘的前积层的产状,对当时的古风向、古风带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盛行西风,与东部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罗汉洞组(K1l)沙漠沉积风向记录完全一致。岩性特征与古风向的一致性表明,研究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均处于北半球西风带中,研究区可能为"古鄂尔多斯沙海"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皋兰—白银—靖远地区 河口群 古沙漠 西风带 古鄂尔多斯沙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会理拉拉铜矿与矿区辉长岩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家云 毛景文 +4 位作者 朱志敏 陈家彪 沈冰 罗丽萍 周雄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357-358,共2页
川滇边境的会理拉拉铜矿位于康滇地轴中部,是中国著名的元古代大型富铜矿床。因其巨大的规模和独特的地质特征,曾引起众多地质学者的广泛兴趣(陈好寿,1992;申屠保涌,2000;陈根文,2001;李泽琴,2003;孙燕,2006)。长期以来,有众多学者对其... 川滇边境的会理拉拉铜矿位于康滇地轴中部,是中国著名的元古代大型富铜矿床。因其巨大的规模和独特的地质特征,曾引起众多地质学者的广泛兴趣(陈好寿,1992;申屠保涌,2000;陈根文,2001;李泽琴,2003;孙燕,2006)。长期以来,有众多学者对其开展过多方面的研究,但是有关矿床成因还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特别是前人在讨论矿区辉长岩群与矿床的关系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岩 拉拉铜矿 河口群 矿区 矿床成因 矿床形成 康滇地轴 地质特征 铜矿床 新元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九寨沟隆康、漳扎火山岩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曾广策 赖旭龙 杨逢清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12,共6页
论述了四川九寨沟隆康、漳扎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时代及其构造学意义。火山岩呈层状、似层状 ,与海相碳酸盐岩、硅质岩互层 ,岩石细碧岩化 ,属古海相火山岩 ;以基性、中基性为主 ;既有碱性的 ,也有拉斑的 ;既有钾质的 ,也有钠质的。火... 论述了四川九寨沟隆康、漳扎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时代及其构造学意义。火山岩呈层状、似层状 ,与海相碳酸盐岩、硅质岩互层 ,岩石细碧岩化 ,属古海相火山岩 ;以基性、中基性为主 ;既有碱性的 ,也有拉斑的 ;既有钾质的 ,也有钠质的。火山岩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分布型式介于大陆裂谷型与拉脊山寒武纪、陕甘川邻接区元古宙古洋盆类型之间 ,是小型陆间洋盆阶段的产物。火山岩的时代经详细调查 ,证实该地有两期火山岩。其中一期火山岩细碧岩化较强 ,在与其互层的碳酸盐岩中发现大量泥盆纪牙形石 ,时代属泥盆纪。火山岩的 K-Ar法同位素年龄值为 2 2 4~ 2 77Ma,代表古洋盆闭合造山和火山岩细碧岩化的年代。该期火山岩形成于南秦岭泥盆纪时的南秦岭洋早、中期阶段 ,在中三叠世印支运动主幕南秦岭主体造山阶段遭受绿片岩相变质而变成细碧角斑岩。另一期火山岩较新鲜 ,其 K-Ar法同位素年龄值为 2 2 6Ma,是晚三叠世早、中期南秦岭洋再度开裂的产物 ,晚三叠世末期印支运动末幕的南秦岭终结造山运动不强烈 ,因而火山岩的变质程度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九寨沟 火山岩 构造环境 河口群 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铧厂沟金矿床C-H-O-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振菊 秦艳 林振文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678-679,共2页
铧厂沟金矿位于西秦岭勉略缝合带南侧,赋矿围岩为泥盆系细碧岩、凝灰质绢云千枚岩和灰岩,矿床产出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前人对铧厂沟金矿进行了部分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其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热液(白忠,1996;宗静婷,2004),然而,本文... 铧厂沟金矿位于西秦岭勉略缝合带南侧,赋矿围岩为泥盆系细碧岩、凝灰质绢云千枚岩和灰岩,矿床产出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前人对铧厂沟金矿进行了部分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其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热液(白忠,1996;宗静婷,2004),然而,本文根据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提出其为造山型金矿床(周振菊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研究 流体包裹体 铧厂沟金矿床 成矿流体来源 黄铁矿 西秦岭 地球化学特征 细碧岩 河口群 赋矿围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昆阳拗拉谷 被引量:30
18
作者 华仁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89-301,共13页
昆阳拗拉谷是中元古代的大陆裂谷作用产物,发育于西南地台西缘康滇地轴以康定杂岩为代表的刚性陆壳之上,以安宁河-绿汁江断裂和小江断裂为边界。其早期破裂阶段以碱性的基性岩浆活动为特征,以大红山群、河口群中的火山岩为代表。在拉张... 昆阳拗拉谷是中元古代的大陆裂谷作用产物,发育于西南地台西缘康滇地轴以康定杂岩为代表的刚性陆壳之上,以安宁河-绿汁江断裂和小江断裂为边界。其早期破裂阶段以碱性的基性岩浆活动为特征,以大红山群、河口群中的火山岩为代表。在拉张裂陷阶段,昆阳拗拉谷形成狭长的地堑式槽地,沉积了一套典型的裂谷型沉积建造组合,从陆相红色碎屑建造开始,演化为含蒸发岩的白云岩建造、海相黑色页岩及碳酸盐岩建造等,构成了下昆阳群,并赋存了著名的东川式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滇地轴 河口群 蒸发岩 白云岩 因民组 绿汁江 裂陷作用 地堑 落雪组 碳酸盐岩建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刺甲龙亚科恐龙在亚洲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精涛 尤海鲁 +1 位作者 李大庆 孔得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65-277,共13页
基于采自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中的化石(一前中部尾椎,三根背肋,一个近乎完整的左髂骨和若干甲片)建立恐龙一新属种:金城洮河龙(Taohelong jinchengensis gen.et sp.nov.)。洮河龙具有三个自有裔征:前中部尾椎神经孔呈倒立的梯形... 基于采自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中的化石(一前中部尾椎,三根背肋,一个近乎完整的左髂骨和若干甲片)建立恐龙一新属种:金城洮河龙(Taohelong jinchengensis gen.et sp.nov.)。洮河龙具有三个自有裔征:前中部尾椎神经孔呈倒立的梯形,髂骨前突外侧缘背视呈翻转"S"形及荐盾由大小不一排列无规则的甲片愈合而成。分支系统分析表明洮河龙属甲龙类结节龙科中的多刺甲龙亚科,并且和发现于英国早白垩世巴雷姆期的Polacanthus foxii是姐妹群。洮河龙代表了多刺甲龙亚科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也再次表明兰州-民和盆地的河口群蕴含着一个丰富而独特的恐龙化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兰州-民和盆地 早白垩世 河口群 甲龙类 多刺甲龙亚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古代会理-东川坳拉槽与川滇铜铁成矿带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肇昌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23-25,共3页
元古代会理-东川坳拉槽与川滇铜铁成矿带刘肇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都地质干部学院,成都610059)从四川会理到云南东川的川滇边境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元古代铜、铁成矿带。成矿作用受会理-东川坳拉槽构造及其演化的控制... 元古代会理-东川坳拉槽与川滇铜铁成矿带刘肇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都地质干部学院,成都610059)从四川会理到云南东川的川滇边境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元古代铜、铁成矿带。成矿作用受会理-东川坳拉槽构造及其演化的控制。1会理-东川坳拉槽的主要特征会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带 会理 铜矿床 川滇 被动陆缘 河口群 刘肇 角砾岩 落雪组 生长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