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H_(2)循环地下生物甲烷化过程中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模拟
1
作者 吴林 侯正猛 +1 位作者 张烈辉 LÜDDEKE Truitt Christian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3-982,共10页
提出PHREEQC-MATLAB耦合模拟方法,研究CO_(2)-H_(2)循环地下生物甲烷化过程中生物地球化学相互作用下岩石孔隙度、储气能力、地层水矿化度及储层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定量分析上述参数演化对CH_(4)生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CO_(2... 提出PHREEQC-MATLAB耦合模拟方法,研究CO_(2)-H_(2)循环地下生物甲烷化过程中生物地球化学相互作用下岩石孔隙度、储气能力、地层水矿化度及储层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定量分析上述参数演化对CH_(4)生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CO_(2)-H_(2)循环地下生物甲烷化过程中,地层水呈酸-碱动态交替,导致矿物发生周期性溶解和沉淀,对岩石孔隙度影响不大;在不同矿物组成体系的各次循环中,最大CH_(4)生成速率均约为3.6×10^(-3)mol/(L·d)。(2)随着循环次数增加,高初始矿化度条件下产甲烷菌代谢生成的水可显著降低地层水矿化度,使CH_(4)生成速率逐渐增大并趋近于低初始矿化度环境的水平;此外,产水量增加会降低储层储气能力,CO_(2)-H_(2)初始压力越高储气能力下降越明显,CH_(4)生成速率增幅越大。(3)产甲烷菌代谢产热会引起储层温度上升,其增幅受热损失影响显著,忽略热损失时,5次循环(10年)后储层温升幅度达17.1℃;储层初始温度较高时,高温环境会降低CH_(4)生成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生物甲烷化 生物地球化学相互作用 循环利用 储气能力 CH_(4)生成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科学 被引量:6
2
作者 刘丛强 李思亮 +5 位作者 刘学炎 王宝利 郎赟超 丁虎 郝丽萍 张琼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466,共12页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威胁。本文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综述了人类世全球变化特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地球系统各圈层演化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特别关注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变等人类活动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气候、生态和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应对人类世全球变化需要系统理解人类活动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多要素和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生态和环境效应,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针对人类世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在文末提出了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优先领域和方向,并强调解决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高度影响下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各种复杂科学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球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水界面附近污染物环境行为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3
作者 花修艺 赵宇 +4 位作者 付欣妍 谭春阳 张乐园 梁大鹏 董德明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1-285,共15页
沉积物-水界面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的关键区域,是包括污染物和营养物在内的物质在沉积物和上覆水之间交换的必由路径.底栖扰动生物的行为改变界面附近原有沉积物的结构和物质交换平衡,显著影响局部微环境特征以及微生物... 沉积物-水界面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的关键区域,是包括污染物和营养物在内的物质在沉积物和上覆水之间交换的必由路径.底栖扰动生物的行为改变界面附近原有沉积物的结构和物质交换平衡,显著影响局部微环境特征以及微生物种类、数量和群落组成,使界面附近的环境变得更复杂和动态.生物扰动可改变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可利用性,并重塑碳、氮、磷等重要元素的循环路径和通量.分析和综述底栖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水界面附近的典型污染物环境行为和典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底栖扰动生物介导的环境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认识生物扰动的重要生态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生物扰动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元素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夏庆银 刘龙成 牛玉清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3-488,共6页
铀元素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放射性重金属元素之一,其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受到多种微生物的调控。重点综述了微生物在铀元素形态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包括还原固定、非还原固定、氧化迁移及非氧化迁移。通过自然环境中铀元素-微生物之间相... 铀元素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放射性重金属元素之一,其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受到多种微生物的调控。重点综述了微生物在铀元素形态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包括还原固定、非还原固定、氧化迁移及非氧化迁移。通过自然环境中铀元素-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探讨,分析了铀元素的迁移、转化和富集机制,从而为铀矿资源勘探开发、放射性含铀废料安全处置及重金属铀污染防治修复提供指导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元素 生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罗先香 闫琴 +1 位作者 于晓莉 王震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181-187,共7页
河口湿地是陆海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水文情势和剧变的湿地底质盐度梯度形成了河口湿地丰富的生境类型,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调节功能和环境效... 河口湿地是陆海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水文情势和剧变的湿地底质盐度梯度形成了河口湿地丰富的生境类型,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调节功能和环境效益的生态过渡带。氮素作为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源要素,它的各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耦合多变,深刻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核心内容,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河口湿地的特点,阐述了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内涵及意义、河口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的主要过程及特征以及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对全球环境的响应。并对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湿地 氮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环境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几处地热环境下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潜在的地球化学循环作用
6
作者 肖凯 王伟英 +3 位作者 张振维 童涛 黄涛 潘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9-828,共10页
地热微生物作为地热极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局域和区域的元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华南地区地热微生物的相关研究还非常有限。本文聚焦赣南地热,利用16S rRNA基因全长测序技术分析了6处地热(40~80℃)及4处沉积物的细菌多... 地热微生物作为地热极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局域和区域的元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华南地区地热微生物的相关研究还非常有限。本文聚焦赣南地热,利用16S rRNA基因全长测序技术分析了6处地热(40~80℃)及4处沉积物的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鉴定出1072属、2856种细菌。研究发现,温度、pH、硫酸根、硝酸盐氮、钙地热因子对地热细菌群落有显著影响,其中温度是主要影响因子,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呈正相关。特征细菌包括变形菌、热球菌、产水菌、厚壁菌等,其中Thermus、Sulfurihydrogenibium、Thermodesulfovibrio和Hydrogenobacter在赣南夹湖(JH)和蓝田(ND)高温地热中显著富集,这些微生物类群可能参与了蓝田地热的S、Fe及矿质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本研究还分离出20株耐高温细菌,多为芽孢杆菌属。这些发现揭示了赣南地热微生物特征,为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 地热 生物多样性 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地球系统圈层相互作用和全球变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玖斌 郑旺 +5 位作者 刘羿 孙若愚 袁玮 孟梅 蔡虹明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7-155,共19页
地球系统是由地质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研究这一复杂系统各圈层内部和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动力学机制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主要受控于水和主微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 地球系统是由地质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研究这一复杂系统各圈层内部和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动力学机制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主要受控于水和主微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联系地球系统各圈层的物质基础和制约或影响全球变化的关键机制。此外,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人类活动正深刻改变着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使地球系统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精准刻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揭示其动力学机制、预测其未来演变趋势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地球系统科学前沿研究任务和面临的根本挑战。而同位素可有效追踪物质的跨圈层迁移转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圈层相互作用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传统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示踪圈层相互作用和全球变化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地球系统各圈层典型同位素组成分布,阐述了圈层界面过程同位素分馏机制,追踪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梳理了地球系统科学框架下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前沿科学问题。未来,应该在进一步完善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和理论基础上,在地球系统框架下开展同位素与地理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地球系统模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领域交叉融合研究,完善示踪复杂地球系统多圈层、多过程、多要素耦合条件下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同位素分馏理论框架,突破原有应用范式,获得对圈层相互作用、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环境与生命协同演化等领域前沿科学问题的创新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分馏机制 地球系统科学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圈层相互作用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CNMM-DNDC三维模型的研发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郑循华 李思琪 +7 位作者 张伟 刘春岩 姚志生 韩圣慧 王睿 王凯 陈笑 李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7,共16页
CNMM-DNDC模型是本文作者团队研发的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维模型。本文系统介绍了建模背景和理念、核心过程和模型特点、模拟功能和观测验证、多尺度区域或流域初步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自2018年刊发首个版本以来,该... CNMM-DNDC模型是本文作者团队研发的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维模型。本文系统介绍了建模背景和理念、核心过程和模型特点、模拟功能和观测验证、多尺度区域或流域初步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自2018年刊发首个版本以来,该模型经过了多方面科学过程改进和模拟功能扩展,在元素化学反应、物质相变和机械迁移等基本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层面,完成了对陆地表层系统碳氮磷水循环全耦合的精细刻画。迄今开展的观测验证表明,CNMM-DNDC模型基本普适于不同生物气候带(从热带到寒区多年冻土地带)的流域或区域长时间序列“三高”(时间、空间和过程高分辨率)综合模拟,实现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磷、水三维运移、水土流失、水力驱动溶解态和颗粒态碳氮磷横向迁移、碳氮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排放、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分蒸散发和水分能量平衡等众多可持续发展目标表征变量的预测。该模型广泛推广应用于多尺度区域或流域的复杂过程虚拟科学试验研究和服务于面向生态环境建设与减污降碳的优化调控决策,可望为协同落实联合国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水循环全耦合模拟 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 CNMM-DNDC模型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58
9
作者 姜明 吕宪国 +1 位作者 杨青 佟守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3-499,共7页
湿地位于水陆过渡地带,干湿交替引起的氧化还原变化是湿地中最为典型、普遍的现象。铁作为湿地中的主要氧化还原物质,它的变化对湿地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作用。本文介绍了湿地中铁的时空分布及其转化规律,指出湿地铁循环的影响因素,分... 湿地位于水陆过渡地带,干湿交替引起的氧化还原变化是湿地中最为典型、普遍的现象。铁作为湿地中的主要氧化还原物质,它的变化对湿地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作用。本文介绍了湿地中铁的时空分布及其转化规律,指出湿地铁循环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湿地铁循环在湿地土壤形成、湿地植物的生理生态、湿地的物质循环、环境指示等方面的效应;最后对湿地铁循环研究中的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环境效应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物质循环研究:重要性、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85
10
作者 刘丛强 郎赟超 +5 位作者 李思亮 朴何春 涂成龙 刘涛泽 张伟 朱书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2,共12页
喀斯特地质与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将对其他地区以及整个地球系统产生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全球和区域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而生态系统的演化与系统内水分和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必... 喀斯特地质与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将对其他地区以及整个地球系统产生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全球和区域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而生态系统的演化与系统内水分和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喀斯特生态系统纳入到更大区域或全球生态系统中进行分析研究,在充分研究认识整个喀斯特生态系统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全球变化响应或影响机制,为喀斯特生态系统优化调控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基础。研究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是研究植物适生性、物种优化配置和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机理的关键基础。在介绍前人工作基础的同时,本文全面而概括地总结了我们近年利用元素、同位素(如δ13C、δ15N、δ34S、87Sr/86Sr)示踪和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对喀斯特生态系统中不同界面和流域中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成果。认识到:喀斯特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活跃,相互耦合,并与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相互制约;人类活动正干预流域物质的自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并导致相应的生态和环境效应;全球变化科学深化有赖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及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这些认识是我们将来系统深入开展喀斯特以及其他流域生态系统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球变化 区域响应 生态适应性 研究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极普里兹湾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Ⅱ:POC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11
作者 扈传昱 张海生 +3 位作者 潘建明 陈志强 刘小涯 卢勇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95-204,共10页
在中国第 1 5次南极考察期间对普里兹湾的颗粒有机碳 (PO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普里兹湾 POC表层含量在 94.2 0 - 1 1 2 4 .0 0μg/L ,平均 2 79.1 1μg/L ,POC含量由湾内向湾外递减。湾内平均含量 5 2 7.1 4μg/L,湾外平均含量 ... 在中国第 1 5次南极考察期间对普里兹湾的颗粒有机碳 (PO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普里兹湾 POC表层含量在 94.2 0 - 1 1 2 4 .0 0μg/L ,平均 2 79.1 1μg/L ,POC含量由湾内向湾外递减。湾内平均含量 5 2 7.1 4μg/L,湾外平均含量 1 71 .72 μg/L,湾内 POC含量远远大于湾外。断面分布表明水体上层 POC含量高于底层含量 ,在 1 0 0 m附近含量达到最低 ,且变化显著。 POC与叶绿素 a的高度相关性 (r=0 .889,n=91 )表明普里兹湾 POC主要由 POCB组成即主要来自于浮游植物的贡献。 POC/chl a值为 1 1 0 .3 3与 Ross海相近 ,但高于太平洋等海域。 POC与DIN、PO4 3 - 之间均呈现良好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0 7、- 0 .486 (n=8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营养盐 普里兹湾 夏季 南极 有机碳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立军 季宏兵 +2 位作者 丁淮剑 薛彦山 范旸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88-194,共7页
生命元素硅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进展,包括陆地和海... 生命元素硅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进展,包括陆地和海洋中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人类活动对硅循环的影响等方面,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及近岸海域底边界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于志刚 姚鹏 +3 位作者 甄毓 姚庆祯 米铁柱 陈洪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共8页
河口及近岸海域底边界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陆源物质的迁移转化及向海洋的输送通量,是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海洋碳的"源、汇"研究以及氮、磷循环研究的关键。本文对河口及近岸海域底边界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河口及近岸海域底边界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陆源物质的迁移转化及向海洋的输送通量,是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海洋碳的"源、汇"研究以及氮、磷循环研究的关键。本文对河口及近岸海域底边界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底边界层中移动泥的特点和功能及微生物在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底边界层 移动泥 生物地球化学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氢在湖泊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晓蓉 丁丽丽 +1 位作者 牛晓君 任洪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5-489,共5页
重点介绍磷化氢对湖泊富营养化和在湖泊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
关键词 磷化氢 湖泊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富营养化 水体污染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生态系统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被引量:22
15
作者 李新华 刘景双 +1 位作者 孙志高 杨继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99-2207,共9页
以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室模型研究了硫在大气-土壤-植物系统各分室中的分布及循环过程。结果表明,在植物-土壤系统内,土壤是主要的贮存库和流通介质,有97.78%的硫贮存在土壤中,且主要以有机硫的形态存在,... 以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室模型研究了硫在大气-土壤-植物系统各分室中的分布及循环过程。结果表明,在植物-土壤系统内,土壤是主要的贮存库和流通介质,有97.78%的硫贮存在土壤中,且主要以有机硫的形态存在,2.22%的硫贮存在植物中。在植物亚系统中,根是主要的贮库,79.60%的硫贮存在根中。湿地植物地上部分吸收的总S量为0.75gS/m^2;向地下再转移的总S量为0.24gS/m^2,向枯落物S库转移的总S量为0.51gS/m^2;根吸收的总S量为3.76gS/m^2;根向土壤S库转移的总S量为3.07gS/m^2;现存枯落物中的总S量为0.75gS/m^2;枯落物向土壤S库的转移量最低为0.52gS/m^2·a。输入和输出过程的研究表明,小叶章湿地生态系统在生长季(5-9月份)向大气排放H2S的量为1.42mgS/m^2,从大气吸收COS的量为1.83mgS/m^2;通过大气降水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硫为4.85mgS/m^2,其差值为5.26mgS/m^2,这表明硫在小叶章湿地生态系统中处于累积状态,湿地存在潜在的酸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小叶章湿地 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水动力湖泊夏季分层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初步研究:以贵州红枫湖南湖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肖化云 刘丛强 +1 位作者 李思亮 王仕禄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71-576,共6页
湖泊在夏季由于藻类生长而消耗大量硝酸盐,水体硝酸盐含量一般要低于春季。而红枫湖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却高于春季(比平均含量高0.83mg/L),说明尚有其他重要的硝酸盐来源。据估算,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升高0.83mg/L约需要1.66×105kg... 湖泊在夏季由于藻类生长而消耗大量硝酸盐,水体硝酸盐含量一般要低于春季。而红枫湖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却高于春季(比平均含量高0.83mg/L),说明尚有其他重要的硝酸盐来源。据估算,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升高0.83mg/L约需要1.66×105kg硝酸盐,另外有约10.1×105kg硝酸盐随下泻水输出南湖,再加上夏季藻类生长(生产的chla量约为640kg)所消耗的硝酸盐3.52×105kg,共消耗硝酸盐15.28×105kg。扣除河流输入的4.42×105kg硝酸盐,南湖尚存在约10.86×105kg硝酸盐的亏空。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硝酸盐及叶绿素a(chla)含量、溶解氧(DO)等的变化,认为这部分硝酸盐来自湖泊中下部(斜温层)有机质的大量矿化(硝化),是水动力驱动高DO的上部水体下沉从而引起下部有机质(硝化)的结果。南湖这种强水动力湖泊整个夏季分层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斜温层有机质矿化(硝化)释放硝酸盐和变温层藻类生长同化硝酸盐为有机质同时发生的特殊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分层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强水动力湖泊 红枫湖 有机质 营养盐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荚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莉 戴军 +4 位作者 何斌 肖继谋 罗柳娟 刘红英 覃祚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1-215,共5页
采用标准样地法对广西南宁市8年生卷荚相思Acacia cincinnata人工林的N、P、K、Ca和Mg 5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积累量、分布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卷荚相思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以树叶为最高,干材最低,各器官中营养元... 采用标准样地法对广西南宁市8年生卷荚相思Acacia cincinnata人工林的N、P、K、Ca和Mg 5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积累量、分布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卷荚相思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以树叶为最高,干材最低,各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以N最高,其次是K和Ca,Mg和P最低.(2)卷荚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量为823.80 kg/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分别占64.86%、20.59%、5.20%和9.35%;(3)卷荚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年吸收量、归还量、存留量分别为151.30、84.48和66.82 kg.hm-2.年-1,年归还量占年吸收量的55.84%;(4)卷荚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循环系数为0.56,循环速率依次为Mg>Ca>N>K>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荚相思 人工林 营养元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荚相思中龄林养分分布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斌 余春和 +3 位作者 何荣 刘莉 罗柳娟 刘红英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7,共5页
采用标准样地法研究了7年生(中龄林)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人工林10种养分元素(N、P、K、Ca、Mg、Fe、Mn、Zn、Cu和B)的分布和生物循环特点.结果表明:1)厚荚相思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为:树叶>干皮>树枝>树根>干材,各... 采用标准样地法研究了7年生(中龄林)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人工林10种养分元素(N、P、K、Ca、Mg、Fe、Mn、Zn、Cu和B)的分布和生物循环特点.结果表明:1)厚荚相思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为:树叶>干皮>树枝>树根>干材,各器官中大量营养元素含量以N最高,其次是Ca或K,然后是Mg,P最低,微量元素含量则以Mn和Fe最高,其次是Zn和B,Cu最低;2)厚荚相思人工林养分贮存量为1 121.07 kg.hm-2,其中乔木层、林下植物层和凋落物层积累量依次为848.94、116.05和156.08 kg.hm-2,分别占总积累量的75.72%、10.35%和13.92%,林木中不同器官养分元素贮存量排序为:干材>树叶>树枝>干皮>树根;3)厚荚相思人工林养分年吸收量、归还量、存留量分别为261.87、140.59和121.28 kg.hm-2.年-1,循环系数为0.54,周转期为6.04年.因此,厚荚相思中龄林的营养元素利用率较低,归还速率较快,周转期较短,有利于林地地力的恢复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荚相思 中龄林 养分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的黑碳及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被引量:46
19
作者 韩永明 曹军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5-132,共8页
黑碳是生物物质或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难熔物质的连续统一体,从焦化植物残体、木炭到烟炱,以及石墨态黑碳,组成了黑碳的3种主要类型。它们的理化性质变化很大,焦化植物残体和木炭主要在低温下形成;烟炱是高温气态物质浓缩形成;而石墨态... 黑碳是生物物质或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难熔物质的连续统一体,从焦化植物残体、木炭到烟炱,以及石墨态黑碳,组成了黑碳的3种主要类型。它们的理化性质变化很大,焦化植物残体和木炭主要在低温下形成;烟炱是高温气态物质浓缩形成;而石墨态黑碳可能是岩石成因的。黑碳的分解主要是光化学分解和微生物降解。黑碳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每年燃烧可产生50~270 Tg黑碳,其中约 10%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细小的黑碳在大气中被搬运到远离燃烧地的土壤或海洋中沉积下来,在沉积物有机碳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从地质历史时期看,它对于大气圈中CO2、O2的含量演化有重要影响。本文将黑碳的分析测量方法归纳为 5 类:显微镜法、光学法、热氧化法、化学方法和分子标志物法。同时指出当今黑碳研究中需要一种标准参考物,黑碳的测量应进一步细化到分子水平,并加强不同类型黑碳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地质历史 大气圈 全球碳循环 形成 海洋 生物降解 烟炱 化石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环境对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波 王保栋 +1 位作者 韦钦胜 孙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4-129,共6页
目前,低氧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海洋环境问题,而且有逐步恶化的趋势,据报道,世界范围内的低氧区已经由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20多个增长到现在的400多个。尤其是在近海海域,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低氧环境 生源要素 沉积物 环境问题 世界范围 近海海域 人为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