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河口最大浑浊带刍议 被引量:41
1
作者 沈焕庭 贺松林 +1 位作者 茅志昌 李九发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3-29,共7页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和多年来笔者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一些河口的最大浑浊带作了综合分析 ,比较了它们形成的环境背景和特点 ,并根据泥沙来源及集聚机制把长江口、珠江口、黄河口、钱塘江口、瓯江口、椒江口等中国河口的最大浑浊带分成陆源...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和多年来笔者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一些河口的最大浑浊带作了综合分析 ,比较了它们形成的环境背景和特点 ,并根据泥沙来源及集聚机制把长江口、珠江口、黄河口、钱塘江口、瓯江口、椒江口等中国河口的最大浑浊带分成陆源—潮致型、陆源—盐致型、陆源—潮盐复合型、海源—潮致型和海源—盐致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最大浑浊带 细颗粒悬沙 长江口 珠江口 河口 钱塘江河口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动力模式和数值试验 被引量:17
2
作者 朱建荣 傅德健 +1 位作者 吴辉 戚定满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6-73,共8页
应用改进的ECOM模式,耦合泥沙输运模型,研究理想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动力机制。河口最大浑浊带位于滞流点处,上下游余流均向该处输运泥沙,造成该处泥沙汇合,而由流场辐合产生的上升流又使该处的泥沙不易落淤。南岸(河口东向)的泥沙浓... 应用改进的ECOM模式,耦合泥沙输运模型,研究理想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动力机制。河口最大浑浊带位于滞流点处,上下游余流均向该处输运泥沙,造成该处泥沙汇合,而由流场辐合产生的上升流又使该处的泥沙不易落淤。南岸(河口东向)的泥沙浓度比北岸高,最大浑浊带位于南岸,这是由于盐水入侵带来的高盐水位于北岸的底层,其斜压效应使底层的环流由北向南流动,把底层高浓度的泥沙向南岸平流,聚集于南岸底层。除上游河流泥沙来源外,强大的涨落潮流冲刷床面,使沉降于床面的泥沙再次悬浮,成为余流输运泥沙的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河口 三维模式 河口最大浑浊带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流量和海平面变化对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朱建荣 戚定满 +1 位作者 肖成猷 吴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2-22,共11页
应用改进的ECOM模式,耦合泥沙输运方程,研究径流量和海平面变化对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影响.河口最大浑浊带位于滞流点处,底层上下游余流均向该处输运泥沙,造成该处泥沙汇合,而由流场辐合产生的上升流又使该处的泥沙不易落淤.由于盐水入侵... 应用改进的ECOM模式,耦合泥沙输运方程,研究径流量和海平面变化对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影响.河口最大浑浊带位于滞流点处,底层上下游余流均向该处输运泥沙,造成该处泥沙汇合,而由流场辐合产生的上升流又使该处的泥沙不易落淤.由于盐水入侵带来的高盐水位于北岸的底层,其斜压效应使底层的横向环流由北向南流动,把底层高浓度的泥沙向南岸平流,使得最大浑浊带位于南岸.研究河口最大浑浊带现象必须使用三维泥沙输运模式.在径流量增大的情况下,与控制试验相比底层向陆的密度流减弱,滞流点下移,导致最大浑浊带也下移;因上游来沙量增加,在最大浑浊带中心和河口拦门沙处悬浮泥沙浓度趋于增加.在径流量减少的情况下,最大浑浊带的变化趋势与径流量增大情况的结果相反.在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拦门沙区域底层向陆的密度流趋于增强,滞流点上移,最大浑浊带也相应向上游移动;最大浑浊带中心处泥沙浓度趋于增大,但口门拦门沙处泥沙浓度趋于减小.径流量和海平面变化对最大浑浊带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河口 河口最大浑浊带 径流量 海平面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最大浑浊带浮游植物生态动力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4
作者 黄小平 黄良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527-1533,共7页
通过对近十几年来河口最大浑浊带浮游植物生态动力过程研究的报道进行综述 ,阐明该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 ,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湍流混合过程增大了浮游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机会 ;重力环流致使浮游植物及其光合作用所需的物质能... 通过对近十几年来河口最大浑浊带浮游植物生态动力过程研究的报道进行综述 ,阐明该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 ,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湍流混合过程增大了浮游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机会 ;重力环流致使浮游植物及其光合作用所需的物质能较长时间的停留 ;再悬浮过程使微型底栖藻类对最大浑浊带水体中叶绿素产生明显贡献 ;锋面强烈的辐合聚集作用则可使浮游植物在锋面附近出现高值现象。最后对河口最大浑浊带浮游植物生态动力过程的继续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最大浑浊带 浮游植物 生态动力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