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组织化:“互联网+线上应急救援”的实践路径和现实困境——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赵雅倩 王芳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0-55,共6页
为响应我国应急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参与式观察、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方法,从准组织化集体行动视角切入,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中救援模式相对成熟的“互联网+线上应急救援”实践路径和现实困境进行探... 为响应我国应急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参与式观察、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方法,从准组织化集体行动视角切入,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中救援模式相对成熟的“互联网+线上应急救援”实践路径和现实困境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线上应急救援实践路径涵盖聚合、运转、高效、离散4个阶段,且以持续不断的行动流呈现,具有准组织化集体行动特征;同时,线上救援形式面临“合法性”不确定、救援质量不稳定、风险评估主观性和政府正式沟通渠道有限性等现实困境,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线上应急救援” 准组织化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 应急管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以郑州市“7·20”暴雨事件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德运 张露丹 吴祈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2,46,共13页
近年来强降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事件趋多,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而客观、准确地开展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对于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水平至关重要。但是,城市灾害点部分基础数据资料的缺失和滞后限制了城市暴雨洪涝灾害... 近年来强降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事件趋多,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而客观、准确地开展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对于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水平至关重要。但是,城市灾害点部分基础数据资料的缺失和滞后限制了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相关灾害信息逐渐汇集成一种具有海量、时效性强和主题明确等特征的社交媒体数据资源,将其引入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对于准确刻画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的全貌无疑具有显著意义。以2021年郑州市“7·20”暴雨事件为例,首先从气象因素、基础地理信息、社会经济因素三方面选取了13个影响因子,然后基于爬虫技术获取微博数据中的内涝点信息,最后基于GBDT、XGB、RF和AdaB 4种机器学习模型对郑州市“7·20”暴雨洪涝灾害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①基于上述模型得到的4组指标权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一致性,在各影响因子中,道路密度、植被覆盖指数、半小时最大降雨量和日最大降雨量在4组指标重要性排序中均位列前5,表明上述影响因子是本次暴雨洪涝灾害的主要致灾因素;②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发现上述4种模型评估结果间的相关程度较高,所得出的极高风险区均集中在郑州市五大主城区的中心部分、中牟市东北部、新密市米村镇及城关镇、巩义市巩义站周边;③上述4种模型的AUC和ACC值均超过0.7,证实了机器学习模型在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中的有效性;相较于GBDT、XGB和RF模型,AdaB模型的评估结果精度最高,且得到的高风险与极高风险区的Rei值之和最大,表明其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本研究通过将社交媒体数据引入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有效地提升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可为郑州市及其他城市在类似强降水事件下的洪涝灾害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暴雨洪涝灾害 风险评估 机器学习模型 社交媒体数据 郑州“7·20暴雨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碎片化及综合治理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谌舟颖 孔锋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4,共14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多发频发重发的暴雨洪涝灾害影响着中国城乡区域。应急管理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碎片化现象严峻制约了应急管理效能的发挥。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应对暴露了应急管理碎片化问题... 全球变暖背景下多发频发重发的暴雨洪涝灾害影响着中国城乡区域。应急管理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碎片化现象严峻制约了应急管理效能的发挥。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应对暴露了应急管理碎片化问题。为此,研究了“7·20”特大暴雨灾害中各应急主体碎片化行动的表现与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暴雨洪涝应急综合治理的建议,以期提高中国暴雨洪涝应急管理的效力,为其他城市地区提供借鉴与经验。研究发现:(1)应急管理碎片化是由应急制度碎片化、应急组织设计碎片化、应急信息碎片化、应急意识碎片化、应急主客体碎片化等多方面原因组成,尤其应急制度碎片化影响着其他四个方面。(2)应急制度碎片化导致郑州市各应急主体应急行动缺乏协同、应急职责履行失败;应急权责碎片化导致应急管理错位、缺位;应急信息碎片化导致紧急应急决策与灾后学习的难度大;应急意识碎片化加剧灾害风险与管理难度;应急客体碎片化导致弱势地区及弱势人群的受灾脆弱性高。(3)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碎片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包括促进防汛应急制度衔接整合,落实防汛演练,实现全过程应急管理;优化防汛应急组织设计,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促进权责匹配,建立防汛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先进科技获取更全面的灾害信息,加强应急培训,转变领导思路促进应急防汛意识文化整合,以实现均等化为目标,打破应急服务的二元观念与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涝灾害 气候变化 应急管理碎片化 郑州“7·20”特大暴雨事件 应急管理效力 极端降雨 受灾脆弱性 全球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7·20”特大暴雨内涝成因及灾害防控 被引量:30
4
作者 刘家宏 裴羽佳 +1 位作者 梅超 刘昌军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45,共8页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尤其一些高强度、极端性的城市降水洪涝事件更是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郑州“7·20”特大暴雨内涝灾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城市内涝灾害,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暴雨的特性及成...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尤其一些高强度、极端性的城市降水洪涝事件更是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郑州“7·20”特大暴雨内涝灾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城市内涝灾害,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暴雨的特性及成因、内涝形成机理与防治途径等开展了大量研究。系统回顾郑州“7·20”特大暴雨城市内涝灾害,梳理了近年来城市内涝及郑州“7·20”特大暴雨内涝灾害的相关研究和主要成果,解析了郑州“7·20”特大暴雨的重现期、时空分布、形成机理等特性;分析了内涝形成机理与防治途径以及城市排水防涝基础设施、洪涝应急指挥、风险管理和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20”特大暴雨具有极端性和难预测性的特点,其中单日和累积降水均超过历史极值。台风、地形以及“雨岛效应”的耦合影响造成了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7·20”特大暴雨城市内涝灾害暴露出郑州城区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短板,河道防御体系存在瓶颈,应急设施和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应适当调整内涝防治标准,增强洪涝风险管理与规划建设管控措施,建设外洪内涝同防控的工程体系,加强城市洪涝智慧调度与应急指挥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7·20”特大暴雨 内涝灾害 应急管理 洪涝协同防控 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光流场的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动力条件和水凝物输送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孙跃 肖辉 +4 位作者 杨慧玲 丁建芳 付丹红 郭学良 冯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84-1399,共16页
本文针对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发生的"7·20"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基于FY-4A静止气象卫星成像仪和地基天气雷达遥感数据,利用光流法分别计算遥感数据图像的光流场(Optical Flow Field)。经与FNL数据水平风和地面风... 本文针对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发生的"7·20"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基于FY-4A静止气象卫星成像仪和地基天气雷达遥感数据,利用光流法分别计算遥感数据图像的光流场(Optical Flow Field)。经与FNL数据水平风和地面风速观测对比表明,气象卫星和雷达光流场可以近似反映大气和云系的高空和低空的运动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与暴雨天气过程有关的动力条件和水凝物输送特征。结果显示,在20日午后,存在从华南经河南延伸至华北"西南—东北"走向的水汽和云水输送带,其中对流活动非常明显,并一直延伸至河南中北部的既有云系中,为河南郑州地区特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云水输送条件。20日午后至16时(北京时)最强降水发生前,郑州地区低空由辐散转为强烈的气旋状辐合,并且高空的反气旋涡度增强,表明郑州地区整个降水系统上升运动增强。在最强降水发生前,从郑州地区南侧输入的水凝物急剧增加。这些结果表明,郑州地区不仅存在大量水汽输入,同时还有大量水凝物随强对流云输送进入到大范围降水系统的上升运动区,可能极大地加速了水汽转化为云水进而形成降水的微物理过程转化速率,这可能是此次郑州特大暴雨快速增强的主要成因。本文提出的基于遥感数据光流场的分析方法在暴雨短临预报和预警中有显著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卫星云图 天气雷达 光流场 “7·20郑州特大暴雨 水凝物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7·20”特大暴雨降水特征及其内涝影响 被引量:57
6
作者 王振亚 姚成 +1 位作者 董俊玲 杨慧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22,共6页
基于郑州市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对河南郑州2021年“7·20”特大暴雨的降水极端性、降水时段、小时降水变化等特征及其内涝影响进行分析,提出超标准降水条件下内涝防治的建议。分析表明: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是一次极端强... 基于郑州市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对河南郑州2021年“7·20”特大暴雨的降水极端性、降水时段、小时降水变化等特征及其内涝影响进行分析,提出超标准降水条件下内涝防治的建议。分析表明: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是一次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可以分为5个明显的降水阶段,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呈现短时强降水频发、重发特征,特别是20日12—18时郑州市主城区连续出现80 mm以上的小时降水,是造成郑州市主城区严重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按照现有的内涝防治设计标准,郑州市主城区仍不足以防范此种强度的降水,但仍可以通过完善城市内涝防治的超标应急系统、提高城市易涝点内涝防治标准等措施减轻内涝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7·20”特大暴雨 降水特征 短时强降水 内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的郑州市特大暴雨洪涝灾害链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颖颖 李经纬 +3 位作者 陈睿山 吴昊圆 王初 杜士强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7-234,共8页
以郑州“7·20”特大洪涝灾害链作为案例,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对城市洪涝灾害的节点和传播路径进行建模,并结合复杂网络理论,选用度、边介数、平均路径长度、连通度等指标定量分析城市洪涝灾害链的脆弱性、关键节点和... 以郑州“7·20”特大洪涝灾害链作为案例,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对城市洪涝灾害的节点和传播路径进行建模,并结合复杂网络理论,选用度、边介数、平均路径长度、连通度等指标定量分析城市洪涝灾害链的脆弱性、关键节点和关键传播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断链减灾策略,并对其减灾效果进行科学评估。结果表明郑州“7·20”特大洪涝灾害链中节点度数、点介数和特征向量中心度都将关键事件指向交通中断、抗洪物资供应不足、应急指挥不力、地铁进水、生产线爆炸等,而“抗洪物资供应不足-暴雨洪涝”“交通中断-抗洪物资供应不足”“应急指挥不力-暴雨洪涝”这三条边对整个灾害链网络的结构起到关键作用。应急供电、应急通信、应急交通和停工停产可以有效断链减灾,并且以应急供电的断链减灾效果最显著。相关结果可以为有效应对城市洪涝灾害链提供知识图谱,辨识关键节点和传播路径,并建立断链减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灾害 复杂网络 断链减灾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7·20”特大暴雨河道堤防险情调查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汪自力 宋修昌 +1 位作者 何鲜峰 李姝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4-47,共4页
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期间,郑州市域内河道堤防出现河道漫溢、堤防决口、岸坡坍塌及拦(跨)河建筑物损毁等险情。在现场查勘基础上,围绕河道堤防等工程治理、运行维护、应急处置等环节分析了河道堤防有关险情发生的原因,总结... 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期间,郑州市域内河道堤防出现河道漫溢、堤防决口、岸坡坍塌及拦(跨)河建筑物损毁等险情。在现场查勘基础上,围绕河道堤防等工程治理、运行维护、应急处置等环节分析了河道堤防有关险情发生的原因,总结了经验教训,并对灾后重建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7·20”特大暴雨 河道堤防 水毁险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7·20”特大暴雨雨滴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王俊 陈宝君 +1 位作者 周淑玲 刘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47-1259,共13页
暴雨的发生是多尺度条件和宏微观物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暴雨降水微物理特征的分析是研究暴雨形成机制的重要一环。2021年7月20日15:25-17:27(北京时,下同)一强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郑州,累积降水量312.1 mm,简称为极端暴雨降水。除极... 暴雨的发生是多尺度条件和宏微观物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暴雨降水微物理特征的分析是研究暴雨形成机制的重要一环。2021年7月20日15:25-17:27(北京时,下同)一强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郑州,累积降水量312.1 mm,简称为极端暴雨降水。除极端暴雨降水时段,20日08:00-20:00其他时间累积降水量183.4 mm,简称为暴雨降水。本文利用郑州降水现象仪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极端暴雨和暴雨降水的雨滴谱和积分参数特征,主要结论为:(1)暴雨对流降水不同雨强的平均雨滴谱随着雨强增大,直径D小于1.0 mm的小雨滴数密度增加得较少,中等(1.0<D≤3.0 mm)和大(D>3.0 mm)直径雨滴数密度增加得较快;极端暴雨不同雨强平均雨滴谱随着雨强增大,各直径档雨滴数密度都明显增大,同时平均雨滴谱粒子数密度之间的差异比较复杂,有时小雨滴数密度差别大,有时较大雨滴数密度差别大,不同雨强平均雨滴谱之间的差异导致参数随着雨强增大的变化特征有显著不同。暴雨参数D_(m)(lgN_(w))随着雨强增大而逐渐增大(稍微增大),表明粒子直径的增大是暴雨降水雨强增大的主要因素,粒子浓度的增加是次要因素。极端暴雨降水参数D_(m)(lgN_(w))随着雨强增大的变化趋势有不同的变化特征,指示极端暴雨降水不同雨强雨滴谱的形成机制可能存在不同。(2)参数lgN_(w)-D_(m)分布显示,暴雨和极端暴雨对流降水雨滴谱都是以大陆性对流降水为主,暴雨对流性降水雨滴谱形成机制主要是暖雨-冰相混合和少量冰相控制;而极端暴雨降水雨强小于100 mm·h^(-1)时雨滴谱形成机制主要是暖雨-冰相混合和冰相控制,雨强大于100 mm·h^(-1)时雨滴谱形成机制主要是暖雨-冰相混合。(3)暴雨降水中存在少量平衡雨滴谱(约占2.8%)和较大比例的过渡谱(约占60.5%)。极端暴雨降水中没有平衡谱,但过渡谱有极高比例(约占83.9%),表明雨滴破碎过程在极端暴雨降水中有更广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7·20”特大暴雨 雨滴谱 形成机制 平衡雨滴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城市暴雨洪涝模拟分析——以郑州市石佛镇“7·20”特大暴雨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钟源 孟庆祥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130,共6页
针对极端暴雨洪涝灾害缺乏全流程系统性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基于GIS的城市暴雨洪涝模拟分析方法,在划分子流域的基础上,以降雨—径流—淹没为序,对河南省郑州市“7·20”特大暴雨灾害进行了推演模拟,并对试验区内的建筑及交通进行了... 针对极端暴雨洪涝灾害缺乏全流程系统性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基于GIS的城市暴雨洪涝模拟分析方法,在划分子流域的基础上,以降雨—径流—淹没为序,对河南省郑州市“7·20”特大暴雨灾害进行了推演模拟,并对试验区内的建筑及交通进行了受灾评估。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卫星影像数据对比,表明其与洪涝的实际范围、深度基本吻合,可见本文所提模型能够在数据精度不高或缺失的应急情况下,快速地推演与模拟郑州市石佛镇大范围洪水淹没情况,为城市极端雨洪灾害模拟提供参考,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城市暴雨洪涝模型 郑州“7·20”特大暴雨 极端暴雨洪涝全流程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安能参加河南“7·20”特大洪涝灾害抢险救援实战案例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久权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467-471,共5页
2021年7月中旬,因持续性强降水天气,河南发生“7·20”特大洪涝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安能集团作为应急救援国家队,第一时间作出应急响应,快速组织救援力量抵达现场展开救援工作。针对本次洪涝灾害存在雨情特殊、灾... 2021年7月中旬,因持续性强降水天气,河南发生“7·20”特大洪涝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安能集团作为应急救援国家队,第一时间作出应急响应,快速组织救援力量抵达现场展开救援工作。针对本次洪涝灾害存在雨情特殊、灾情特殊和地域特殊等特点,以及救援队伍所面临的快速到位、同步救援、抢险能力和安全风险等考验,中国安能集团利用自身科学完备的应急组织指挥、专业高效的应急救援能力和优势明显的思想政治等组织抢险救援,成功处置了水库排险、决口封堵、城市排涝等灾情,并从中所获得几点启示,可为今后处置同类型灾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安能 河南“7·20”特大洪涝灾害 抢险救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7·20”特大洪水对地铁工程防洪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苏容 周振民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54,共14页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象和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城市地下建筑工程的发展。针对2021年7月20日郑州发生的特大暴雨(简称“7·20”暴雨),提出了暴雨洪水广义极值分布模型和重现期计算方法。基于二维-非恒定流理论,构...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象和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城市地下建筑工程的发展。针对2021年7月20日郑州发生的特大暴雨(简称“7·20”暴雨),提出了暴雨洪水广义极值分布模型和重现期计算方法。基于二维-非恒定流理论,构建了城市洪水模拟模型,对城市洪水进行了模拟。计算表明,郑州“7·20”暴雨超过了千年一遇水平。选择郑州市环型地铁5号线为计算实例,基于地铁5号环线的建筑工程分布特征并综合考虑地表与地下雨洪汇流特点,沿地铁5号线路设计了36个洪水风险点。应用暴雨模拟模型计算得到了地铁5号线沿途36个洪水风险点对应于不同洪水频率的淹没水深。通过对洪水模拟模型有关参数的验证,结果证明,计算得到的研究区域范围内的洪水过程基本符合研究区低洼处的洪水淹没情况,该模型也可以准确地描述市区街道洪水形成过程、道路和桥梁交汇处的累计淹没水深。构建的模拟模型也可以合理地模拟城市河道排水情况。计算结果表明,以郑州“7·20”暴雨为洪水设计验证标准,就地铁5号线而言,大多数洪水风险点的淹没水深超过2.0 m,最大淹没水深接近3.0 m。根据洪水模拟和重现期计算结果,提出了郑州市地铁工程洪水风险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洪水预警措施。通过检验证明,研究结果对于城市短历时极端暴雨分析、城市地下空间建筑工程防洪以及城市地铁线路运行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20”特大暴雨 GEV分布模型 洪水模拟模型 地铁工程 防洪 郑州 降水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7·20”暴雨的精细化特征及主要成因分析 被引量:39
13
作者 任宏昌 张恒德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共9页
为研究2021年7月20日郑州地区历史罕见暴雨洪涝灾害的精细化特征及其成因,基于实况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距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郑州“7·20”暴雨过程具有突发性极强、短时雨量极强、... 为研究2021年7月20日郑州地区历史罕见暴雨洪涝灾害的精细化特征及其成因,基于实况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距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郑州“7·20”暴雨过程具有突发性极强、短时雨量极强、降水极端性突出的特征;200 hPa存在异常偏强且稳定的高空槽及高空冷涡,使暴雨区上空高层具备强的辐散条件;偏强偏北的副热带高压、台风“烟花”和“查帕卡”向暴雨区持续输送了大量水汽;郑州上空回波发展旺盛,且有对流性回波不断汇聚,呈现明显的“列车效应”;在地形作用下,郑州具备比周边更强烈的低层辐合及上升运动条件,对降水量的增幅起到了重要作用;高、中、低空极为有利的环流配置、极强的水汽条件,以及地形的增幅作用共同导致了此次致洪暴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洪涝灾害 水气输送 列车效应 地形影响 郑州“7·20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目标导向的自然灾害防治公共责任划分逻辑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詹承豫 徐培洋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166,共5页
自然灾害防治公共责任划分是开展高效公共安全治理的前置条件。该研究首先从自然灾害防治与公共安全治理的基本要素出发,通过构建公共安全治理的双三角形理论模型形成了减缓致灾因子、降低暴露及减少脆弱性三个子目标。其次,以“目标—... 自然灾害防治公共责任划分是开展高效公共安全治理的前置条件。该研究首先从自然灾害防治与公共安全治理的基本要素出发,通过构建公共安全治理的双三角形理论模型形成了减缓致灾因子、降低暴露及减少脆弱性三个子目标。其次,以“目标—主体—行为—后果”的连续统建构了自然灾害防治公共责任划分的总体框架。再次,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风险预警过程作为案例切片,通过对比分析说明当前公共责任划分中存在部门本位、“主体—行为”规范不足、后果维度不健全等问题。最后,指出上述问题可通过推动法律法规制定或修订、形成配套规范性文件及落实三个子目标加以化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公共责任 目标导向 双三角形模型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城市内涝灾害链特征及防控对策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冲 程书波 +1 位作者 岳颖 刘玉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共19页
城市内涝已成为全国各大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制约着城市可持续发展。以郑州市“7·20”特大暴雨为例,在梳理郑州市城市内涝的雨情、灾情等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灾害链理论,分析影响郑州市城市内涝形成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 城市内涝已成为全国各大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制约着城市可持续发展。以郑州市“7·20”特大暴雨为例,在梳理郑州市城市内涝的雨情、灾情等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灾害链理论,分析影响郑州市城市内涝形成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等因素。研究表明,气候加速变化,地势低洼,快速城市化,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标准低,城市防洪应急管理能力不足以及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滞后等是导致此次郑州市城市内涝发生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此次郑州市城市内涝形成的机理,提出从降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脆弱性角度,采取工程性和非工程性并举的措施,为郑州市城市内涝防治提供应急管理方面的建议,对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建设、提高城市防洪应急管理能力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 城市内涝 郑州 应急管理 城市雨洪管理 降水 “7·20”特大暴雨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暴雨城市地下隧道大面积排涝抢险对策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海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34-37,共4页
在特大暴雨中城市隧道积水形成洪涝灾害的现象频频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危害了群众的生命安全。通过分析城市隧道积水的原因,结合2021年7月20日郑州特大暴雨中京广隧道的实际排涝抢险任务,提出相关策略和建议。在特大暴雨城市积... 在特大暴雨中城市隧道积水形成洪涝灾害的现象频频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危害了群众的生命安全。通过分析城市隧道积水的原因,结合2021年7月20日郑州特大暴雨中京广隧道的实际排涝抢险任务,提出相关策略和建议。在特大暴雨城市积水原因上主要从降水量、城市本身排水系统能力及京广隧道结构等方面分析。结合京广隧道排涝抢险,从灾情侦测工作、技术方案、道路保通、安全保障力量等实际案例研究,总结在快速排涝抢险实际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从而提高未来内涝预防和施救的水平。最终从地势低洼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抗洪排涝设备上的智能化、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解决排涝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7·20”特大暴雨 隧道积水 排涝抢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应急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初探
17
作者 肖甜甜 张志 +3 位作者 王毅 王棚飞 狄瑞晟 邢晓毅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39,152,共6页
围绕“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在分析了国内外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后,结合我国应急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国际发展趋势,通过复盘2021年7月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与2023年7月京津冀地区洪涝灾害应急处置过程,发现主要存在... 围绕“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在分析了国内外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后,结合我国应急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国际发展趋势,通过复盘2021年7月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与2023年7月京津冀地区洪涝灾害应急处置过程,发现主要存在灾害预警响应、统一指挥调度和综合研判能力不足三大问题。提出构建灾后应急管理“神经网络”“血管脉络”“骨骼肌肉”“五脏六腑”总体建设思路,采用基于感传知用的“四横四纵”系统架构,贯穿灾害监测、预警、响应、处置全过程,并针对实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与多部门数据共建共享共用机制,制定应对方法,构建灾后应急能力提升体系,提升应急处置效能及防灾减灾救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管理 信息化 系统架构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 京津冀洪涝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极端天气灾害的适应性治理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泽照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61,共7页
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城市面临极端天气灾害的频发侵袭,此类风险具有突变、链式、高度不确定性等特征,给当代政府"急时行政"提出迫切要求,推动公共部门灾害治理转型迫在眉睫。适应性治理强调重大风险应对的韧性目标,坚持主动、... 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城市面临极端天气灾害的频发侵袭,此类风险具有突变、链式、高度不确定性等特征,给当代政府"急时行政"提出迫切要求,推动公共部门灾害治理转型迫在眉睫。适应性治理强调重大风险应对的韧性目标,坚持主动、弹性和包容性原则,其倡导的结构重塑、资源整合、组织协同等理念契合城市极端天气灾害防控的实践需要。文章基于该视角并结合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进行学理分析,研究发现,预警防控短板、信息传递滞钝、应急联动的碎片化和基层响应困顿导致并放大了灾难后果。针对城市极端天气灾害,要确立适应性治理导向,在结构韧性、机制弹性、行动网络和科技赋能等方面进行调适改进,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极端天气灾害 适应性治理 郑州“7·20”特大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精细化水动力模型的城市内涝特征分析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9
19
作者 任汉承 刘舒 +8 位作者 谢每超 郝晓丽 吴必朗 张红萍 胡昌伟 王慧颖 彭锋 沈豪 南永天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40,共17页
伴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水文循环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精细刻画暴雨条件下的城市洪涝问题,以巢湖市典型城区为研究区,构建具有物理机制的全过程分布式水文水动力洪涝模型,以巢湖市10 a、20 a、50 a、100 a一遇的设计暴雨以及... 伴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水文循环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精细刻画暴雨条件下的城市洪涝问题,以巢湖市典型城区为研究区,构建具有物理机制的全过程分布式水文水动力洪涝模型,以巢湖市10 a、20 a、50 a、100 a一遇的设计暴雨以及迁移郑州“7·20”暴雨作为输入条件,模拟不同工况下巢湖市洪涝淹没风险情况。研究表明:(1)研究区内风险等级为蓝Ⅳ级的面积占比超过研究区域的26%,在不超过10a一遇降雨条件下,现有的泵排工程能满足排水需求;(2)在4种设计暴雨情境下研究区内有8个点呈现较大内涝风险,而在迁移郑州“7·20”降雨条件下,全研究区将发生严重的洪涝;(3)在4种设计暴雨情境下,精细化水动力模型和SWMM比较结果相近,而在郑州“7·20”级别的极端暴雨情境下,精细化水动力模型由于模型机制,结果优于SWMM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极端天气 “720”郑州特大暴雨 水动力模型 SWMM 巢湖市 气候变化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开封市内涝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喻谦花 霍继超 仝妍彦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7-91,99,共6页
以内涝典型易发区河南省开封市主城区为例,利用城市内涝监测点逐小时积水深度和同时段气象站降雨资料,应用灰色关联度和支持向量机方法,构建基于降水因子(模型1组)和历史积水+降水因子(模型2组)的内涝评估模型;并以2021年“7·20”... 以内涝典型易发区河南省开封市主城区为例,利用城市内涝监测点逐小时积水深度和同时段气象站降雨资料,应用灰色关联度和支持向量机方法,构建基于降水因子(模型1组)和历史积水+降水因子(模型2组)的内涝评估模型;并以2021年“7·20”特大暴雨过程为例,对模型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3 h短时强降水是内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积水与暴雨发生的时间相比,具有滞后1~3 h的特点;模型1组对内涝风险有一定评估能力,但总体误差明显高于模型2组;模型2组有80%的站点R 2≥0.9,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平均MAE≤3.9 cm,拟合结果评价优秀,并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在开封市2021年“7.20”极端暴雨过程中,模型2组评估结果与实测积水的平均RSME为4.33 cm,平均MAE为2.94 cm,较为准确地评估了极端暴雨过程内涝灾害的涨水期、退水期和最大积水深度,能够为城市防汛和应急决策提供较好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评估 支持向量机 “720”特大暴雨 河南开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