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本账户开放政策对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基于沪港通政策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肖涵 刘芳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8-65,共8页
以沪港通开放政策为例,利用上证A股1089家上市公司2013—2016年季度数据,分别采用双重差分法和三重差分法实证研究其对上市公司和小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沪港通政策提高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积极性,显著地增加了... 以沪港通开放政策为例,利用上证A股1089家上市公司2013—2016年季度数据,分别采用双重差分法和三重差分法实证研究其对上市公司和小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沪港通政策提高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积极性,显著地增加了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规模。(2)相较于大公司,沪港通政策虽不能短期内提高小公司融资规模,但提高了小公司债权融资积极性。(3)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法所需的平行趋势假设均满足。沪港通开放政策与利率市场化、打破刚性兑付等资本市场化改革政策协调一致,将能改善中小企业的长期融资行为,促进中小高技术企业的培育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沪港通政策 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双重差分法 三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港通政策实施、企业战略差异与金融化投资
2
作者 朱秋儒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40-44,共5页
本文以2009—2020年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我国沪港通政策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深入该政策实施对企业金融化投资的影响,同时结合战略差异程度考察这两者的关系。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会降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 本文以2009—2020年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我国沪港通政策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深入该政策实施对企业金融化投资的影响,同时结合战略差异程度考察这两者的关系。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会降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即抑制实体企业的金融类资产投资。沪港通这一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实施后,提升了实体企业的实业投资,进而抑制了企业的金融化程度。本文进一步考察战略差异程度,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战略差异程度高的企业中体现得不明显。研究表明企业的金融化投资是企业内外部综合因素影响下的结果,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拓展沪港通政策实施经济后果、企业金融化投资等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政策 战略差异 金融化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港通”政策对标的企业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赵世君 李盈盈 +1 位作者 叶汪霞 赵方铭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5,共13页
“沪港通”政策对标的企业的遴选机制和监管强化效应会促使标的企业改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而降低标的企业的审计风险和审计费用;“沪港通”政策会促使标的企业基金持股比例增加和盈余质量提升,从而降低标的... “沪港通”政策对标的企业的遴选机制和监管强化效应会促使标的企业改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而降低标的企业的审计风险和审计费用;“沪港通”政策会促使标的企业基金持股比例增加和盈余质量提升,从而降低标的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减少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溢价。采用沪市A股上市公司2011—2017年数据的分析发现:“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标的企业的审计费用,该作用在东部地区企业和国有企业中更显著;“沪港通”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标的企业基金持股比例和提升标的企业盈余质量两条路径来降低标的企业审计费用。因此,应持续推进资本市场有序开放,在强化监管和完善监管机制的同时大力培育优质机构投资者,并引导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 审计费用 标的企业 公司治理 盈余质量 基金持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市场开放能抑制大股东掏空吗?——基于“沪港通”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
4
作者 江海燕 叶凌寒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83-87,共5页
文章选取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研究沪港通政策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实施后,相比于没有进入“沪港通”标的股的企业,“沪港通”标的股企业的大股东掏空程度更低,即资本市... 文章选取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研究沪港通政策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实施后,相比于没有进入“沪港通”标的股的企业,“沪港通”标的股企业的大股东掏空程度更低,即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进一步考察企业的内部股权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发现,在大股东股权制衡度更低时,资本市场开放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在外部分析师关注程度更低时,资本市场开放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在重新界定样本期间、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等稳健性检验后,文章的结论依然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政策 大股东掏空 股权制衡度 分析师关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市场开放缓解了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吗--基于经理人短视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2
5
作者 曹海敏 杨穆瑞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4-120,共7页
沪港通作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创新政策,研究其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文章利用2014年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从职业经理人短视这一视角,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机... 沪港通作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创新政策,研究其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文章利用2014年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从职业经理人短视这一视角,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即企业的投资过度行为和投资不足行为均得到显著改善;进一步验证,职业经理人短视在沪港通政策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效应。本研究对于理解沪港通政策对职业经理人战略眼光的影响提供了新的实证经验,为后续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推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政策 非效率投资 经理人短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市场开放产生了信息治理效应吗? 被引量:1
6
作者 钟坚毅 何毅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88-91,共4页
文章采用双重差分(DID)的研究方法,探究“沪港通”政策所产生的信息治理效应,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实施后,相比于非“沪港通”标的企业,“沪港通”标的企业的会计稳健性程度更高,即“沪港通”政策能够提高企业的会计稳健性。进一步... 文章采用双重差分(DID)的研究方法,探究“沪港通”政策所产生的信息治理效应,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实施后,相比于非“沪港通”标的企业,“沪港通”标的企业的会计稳健性程度更高,即“沪港通”政策能够提高企业的会计稳健性。进一步考察高管自身特征和外部竞争环境对这一影响机理的调节作用,发现在女性高管占比程度低的企业中,“沪港通”对会计稳健性的提升作用更显著;行业竞争程度更激烈时,“沪港通”对会计稳健性的提升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 会计稳健性 高管团队特征 行业竞争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