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低温煤焦油沥青组分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1
作者 仝曜暄 张玉柱 +4 位作者 赵振宁 何继良 朱亚明 程俊霞 赵雪飞 《煤质技术》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中低温煤焦油沥青(MLP)为人造炭材料的重要原料,研究其组分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对高品质中低温煤焦油沥青基炭材料的制备具有重要意义。以中低温煤焦油沥青为原料,分别采用正丁醇(BA)和二甲基亚砜(DMSO)为萃取剂以获得4种沥青组分,通过... 中低温煤焦油沥青(MLP)为人造炭材料的重要原料,研究其组分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对高品质中低温煤焦油沥青基炭材料的制备具有重要意义。以中低温煤焦油沥青为原料,分别采用正丁醇(BA)和二甲基亚砜(DMSO)为萃取剂以获得4种沥青组分,通过热重分析仪对中低温煤焦油沥青和4种族组分的热解行为进行研究,利用Flynn-Wall-Ozawa法、Kissinger-Akahira-Sunose法和Satava-Sestak法计算热解活化能以及热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MLP、DMSOS、BAI组分的热解反应机理符合随机成核及其后续增长模型,最佳热解机理函数分别为G(α)=[-ln(1-α)]^(4/3)、G(α)=[-ln(1-α)]^(4)、G(α)=[-ln(1-α)]2,活化能分别为73.99、180.20、46.09 kJ/mol,lg A分别为5.82、13.57、3.32;BAS组分的热解反应机理符合二维扩散模型,最佳热解机理函数为G(α)=α+(1-α)ln(1-α),E=85.36 kJ/mol,lg A=6.18;DMSOI组分的热解反应机理符合二维扩散或三维扩散模型,最佳热解机理函数为G(α)=[1-(1-α)^(1/3)]^(2),E=64.42 kJ/mol,lg A=4.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温煤焦油沥青 沥青组分 热解特性 热解动力学 扩散模型 热解机理函数 活化能 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组分与废木油相互作用行为的分子模拟
2
作者 郑直 郭乃胜 †尤占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9-86,共8页
为从分子尺度阐明废木屑基生物沥青中沥青组分与废木油(WWO)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基于四组分(SARA)理论建立了包括基质沥青与4种生物沥青在内的5个沥青分子模型,并利用模型的原子径向分布函数(RDF)、能量、密度... 为从分子尺度阐明废木屑基生物沥青中沥青组分与废木油(WWO)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基于四组分(SARA)理论建立了包括基质沥青与4种生物沥青在内的5个沥青分子模型,并利用模型的原子径向分布函数(RDF)、能量、密度与溶解度参数等对模型进行了有效性验证,通过分析WWO与沥青四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能、RDF、稳定构型的MD快照,探究其相互作用行为。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物沥青体系中,WWO与沥青四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均为负值,表明分子之间相互吸引;WWO与沥青各组分的相互作用能按WWO-胶质>WWO-芳香分>WWO-沥青质>WWO-饱和分排序,说明WWO与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最大,与饱和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最小;WWO与沥青四组分之间的分子间RDF曲线随着其距离的增大而趋于稳定,最终区域密度与全局密度的比值趋近于1.0,表明体系内的分子在远程呈无序分布;WWO与胶质、芳香分、沥青质的分子间RDF曲线较为平坦,均未出现显著峰值,而与饱和分的分子间RDF曲线在0.5~1.5nm的距离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波动峰,但最大峰值仅为1.24,表明WWO与饱和分在部分区域存在分子聚集。此外,通过分析稳定构型的MD快照,也发现了与相互作用能和RDF分析结果类似的结论。该文研究结果从分子层面证明了WWO与沥青四组分整体上是相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生物沥青 废木油 沥青组分 分子间相互作用 径向分布函数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与沥青组分的差示扫描量热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华鑫 贺孟霜 +1 位作者 李媛媛 颜赫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7-210,共4页
采用沥青组分分析法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从微观上分析沥青的性质。试验选取ESSO 90#基质沥青及RTFO(旋转薄膜烘箱)/PAV(压力老化)基质沥青,研究了沥青的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四组分。结果表明:DSC能较好的描述沥青内部相态随... 采用沥青组分分析法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从微观上分析沥青的性质。试验选取ESSO 90#基质沥青及RTFO(旋转薄膜烘箱)/PAV(压力老化)基质沥青,研究了沥青的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四组分。结果表明:DSC能较好的描述沥青内部相态随温度的变化,并与沥青宏观上的三大指标保持一致;沥青质、胶质对沥青的高温性能有影响,饱和分、芳香分对沥青的低温性能有影响;饱和分对沥青性质的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组分 差示扫描量热仪 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化对沥青组分流变性、热力学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钱国平 曾淑慧 Fabricio Leiva-Villacorta 《中外公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70-275,共6页
为了研究老化对沥青组分即沥青质和软沥青质的流变性、热力学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影响,该研究运用动态智能剪切流变仪DSR,分析经RTFOT、PAV老化的AC-30沥青结合料及其单独组分的流变性能,并通过热重分析仪TG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棒状薄... 为了研究老化对沥青组分即沥青质和软沥青质的流变性、热力学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影响,该研究运用动态智能剪切流变仪DSR,分析经RTFOT、PAV老化的AC-30沥青结合料及其单独组分的流变性能,并通过热重分析仪TG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棒状薄层色谱分析仪及红外光谱仪FTIR共同分析沥青结合料及其组分在老化前后的性能。结果表明:在正常摊铺温度中,沥青结合料的热稳定性主要与沥青质在氧化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较低的敏感性有关;沥青各组分的老化对沥青结合料的形态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组分 流变性 热力学性质 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沥青组分及其改性效果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郭博 赵超 《北方交通》 2013年第4期10-12,共3页
主要介绍沥青材料的组分试验原理,针对盘锦基质沥青和掺加四种国内外典型天然沥青(包括四川天然沥青、新疆天然沥青、北美的岩沥青以及南美的湖沥青)的改性沥青进行组分分析及其与25℃针入度、软化点和10℃延度三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主要介绍沥青材料的组分试验原理,针对盘锦基质沥青和掺加四种国内外典型天然沥青(包括四川天然沥青、新疆天然沥青、北美的岩沥青以及南美的湖沥青)的改性沥青进行组分分析及其与25℃针入度、软化点和10℃延度三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天然沥青对石油沥青性能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沥青 沥青组分 针入度 软化点 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组分与黏度的灰关联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傅珍 延西利 +1 位作者 蔡婷 马峰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2-105,共4页
为了明确沥青组分等各因素对黏度的影响关系,测试了10种沥青结合料4组分及黏度试验数据,利用灰关联方法分析了沥青质、芳香分、饱和分、胶质、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之和、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之比等因素对沥青135℃和100℃下黏度的灰关联度排... 为了明确沥青组分等各因素对黏度的影响关系,测试了10种沥青结合料4组分及黏度试验数据,利用灰关联方法分析了沥青质、芳香分、饱和分、胶质、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之和、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之比等因素对沥青135℃和100℃下黏度的灰关联度排序结果.结果表明,将灰关联方法用于分析各沥青组成成分因素对135℃和100℃下的黏度影响能获得较好的结果.各影响因素对沥青135℃黏度影响程度的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胶质、芳香分、饱和分、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之和、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之比、沥青质.胶质含量对两个温度的沥青黏度均具有较高的影响程度,沥青质含量影响程度较低.分析表明,胶质含量、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之和对沥青在较高温度下的黏度和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工程 沥青4组分 黏度 灰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组分与结构对路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黄雪芳 《福建交通科技》 2018年第3期43-45,共3页
本文选取了七种不同产地的沥青,通过FTIR、热重(DTA-TG)、差示量热扫描仪(DSC)等分析方法对这几种不同沥青的化学组分进行分析,探讨其组分、结构的不同对于沥青路用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沥青组分 沥青结构 路用性能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的老化沥青组分分析
8
作者 于卉 《西部交通科技》 2014年第11期10-14,共5页
依据再生沥青组分调和理论,回收沥青混合料的旧沥青中各组分的准确测定,是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中再生剂种类及掺量确定的根本依据。文章选用三种不同标号沥青,采用加速老化试验RTFOT、RTFOT+nPAV(n=20h、40h)模拟制备不同老化程度沥青,... 依据再生沥青组分调和理论,回收沥青混合料的旧沥青中各组分的准确测定,是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中再生剂种类及掺量确定的根本依据。文章选用三种不同标号沥青,采用加速老化试验RTFOT、RTFOT+nPAV(n=20h、40h)模拟制备不同老化程度沥青,测定各老化沥青的饱和分、芳香分、沥青质及胶质,并计算沥青胶体不稳定系数。同时,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分析沥青老化程度与沥青各组分及胶体不稳定系数之间的关联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沥青混合料 沥青组分 灰色关联 老化沥青 加速老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化学组分与宏观性能靶向关系研究综述与展望
9
作者 张宏飞 张久鹏 +3 位作者 王帅 陈子璇 李哲 裴建中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70,共15页
沥青复杂的微观组成特征与其宏观性能密切相关,且会随沥青材料服役时间推移发生改变,致使其性能表现出高度不确定性。以化学沥青组分为桥梁来搭建微观组成与宏观性能间的靶向关系,对高性能沥青路面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 沥青复杂的微观组成特征与其宏观性能密切相关,且会随沥青材料服役时间推移发生改变,致使其性能表现出高度不确定性。以化学沥青组分为桥梁来搭建微观组成与宏观性能间的靶向关系,对高性能沥青路面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介绍和展望了沥青组分特征与宏观性能间的潜在关联,着重分析其对沥青路面材料优化设计的指导作用。首先,从微观组成视角回顾了沥青胶体结构理论、沥青质结构模型、化学组分分子结构模型研究进程及发展趋势;其次,总结了目前沥青化学组分常用的分离方法,并着重分析了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的基础物理化学特性;综述了沥青工程指标、多温度域流变特性、热稳定性、老化及再生特性等宏观性能与沥青化学组分特征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分析了沥青性能转变过程中各组分的迁移特征,揭示了沥青化学组分特征对宏观性能演变的影响机制,从而为未来沥青材料的靶向设计、靶向阻燃及靶向再生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最后,提出了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辅助沥青材料化学组分设计的方法,基于材料基因组思想展望了沥青化学组分特征与宏观性能关系研究的应用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化学组分 流变特性 老化机理 热稳定性 材料基因组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对沥青结合料组分影响的化学机制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倩 孟晓荣 闫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9-673,695,共6页
采用人工模拟周期浸泡法进行降水对沥青结合料化学影响的试验模拟,结合试验现象,通过沥青中不同组分与水的物理化学和化学作用分析沥青路面水损害中降水对沥青的软化作用.发现水对沥青组分的影响体现在几个方面:沥青中的强极性组分羧酸... 采用人工模拟周期浸泡法进行降水对沥青结合料化学影响的试验模拟,结合试验现象,通过沥青中不同组分与水的物理化学和化学作用分析沥青路面水损害中降水对沥青的软化作用.发现水对沥青组分的影响体现在几个方面:沥青中的强极性组分羧酸类和酚类等含氧化合物遇水会发生溶解和电离;亚砜类则可直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而提高介质酸性;沥青酸与集料中的碱金属氧化物和盐类反应生成的低价高级有机酸盐属低价皂类化合物,在有水存在的条件下会充当乳化剂,具有增溶作用;水中含有氢离子时,氢离子会与不溶于水的二价和其他高价有机酸盐类物质反应,置换其中的金属离子,生成新的沥青酸,这些酸类又会与低价碱金属化合物反应,生成加剧增溶作用的乳化剂.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附是以沥青和矿料中的化学成分为物质基础的,沥青中存在有较多的极性物质时能良好地润湿矿料,水分使沥青变软、粘附性降低的作用与沥青组分在水作用下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水损害 降水 沥青组分 化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中沥青烯组分的分子结构研究 被引量:53
11
作者 谷小会 史士东 周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5-789,共5页
对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的己烷不溶苯可溶物———沥青烯组分———进行了分子结构特性的研究.分析得到其平均分子量为1 387,平均分子式可写成为C101H90.7O3.6N2.从其分子内部结构来看:它的主要结构由多环稠合芳香烃和芳环上存在的烷基取... 对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的己烷不溶苯可溶物———沥青烯组分———进行了分子结构特性的研究.分析得到其平均分子量为1 387,平均分子式可写成为C101H90.7O3.6N2.从其分子内部结构来看:它的主要结构由多环稠合芳香烃和芳环上存在的烷基取代基组成,其中少量芳香烃已部分饱和,取代基的链长不一,平均为13个碳原子.此外,沥青烯还含有少量氧和氮原子处在环上形成杂环,并存在少量羟基和醚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华煤 直接液化 残渣 沥青组分 分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改性沥青耐高温性能研究
12
作者 刘勇 宋美俊 张颖森 《交通世界》 2024年第16期38-40,共3页
为探究粒径1 um、掺量4%碳化硅改性沥青耐高温性能,采用使用高速剪切搅拌机制备完成碳化硅改性沥青,对碳化硅改性沥青和基质沥青进行基础物理性能试验和化学四组分试验,设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并进行车辙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对沥青的耐高温... 为探究粒径1 um、掺量4%碳化硅改性沥青耐高温性能,采用使用高速剪切搅拌机制备完成碳化硅改性沥青,对碳化硅改性沥青和基质沥青进行基础物理性能试验和化学四组分试验,设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并进行车辙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对沥青的耐高温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碳化硅的掺入可以显著提升基质沥青的高温稳定性,能够有效抑制沥青组分中的油分挥发,维持沥青流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沥青高温流变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改性沥青 高温稳定性 沥青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化SBS改性沥青的结构修复与性能评价
13
作者 徐光 李启石 +3 位作者 旷华平 张恒龙 周睿博 陈艳梅 《中外公路》 2024年第5期108-116,共9页
为恢复老化SBS改性沥青良好的使用性能,该研究使用菜籽油生物沥青(COA)与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PAPI)分别进行沥青组分调节,并修复SBS分子结构。通过对比不同再生组分对短期老化SBS改性沥青物理流变性能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验证上述... 为恢复老化SBS改性沥青良好的使用性能,该研究使用菜籽油生物沥青(COA)与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PAPI)分别进行沥青组分调节,并修复SBS分子结构。通过对比不同再生组分对短期老化SBS改性沥青物理流变性能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验证上述的双重再生机理。同时,根据未老化基质沥青与SBS改性沥青流变性能在双重再生剂作用下的变化规律,排除再生剂自身对相位角平台区的影响。在综合考虑双重再生SBS改性沥青的物理与流变性能情况下,分别确定COA与PAPI的最佳掺量。试验结果表明:双重再生剂不仅可以调节沥青组分,还能修复SBS分子结构,进而恢复老化SBS改性沥青物理与流变性能。双重再生剂的最佳配比为12%COA+1.25%PAPI;荧光显微镜测试结果进一步验证了PAPI具有重建SBS网络结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S改性沥青 沥青组分调节 共聚结构重建 双重再生 物理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橡胶改性沥青在集料表面的扩散特征研究
14
作者 陈永昊 张兴宇 +1 位作者 王帅 汤涵宇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年第6期235-239,共5页
橡胶改性沥青和集料之间的界面作用与沥青路面的耐久性、高温稳定性有着重要联系而现有研究对该界面作用的微观认知尚不够全面。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以MaterialsStudio软件为研究工具,构建由基质沥青、天然橡胶沥青、顺丁橡胶沥青、丁... 橡胶改性沥青和集料之间的界面作用与沥青路面的耐久性、高温稳定性有着重要联系而现有研究对该界面作用的微观认知尚不够全面。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以MaterialsStudio软件为研究工具,构建由基质沥青、天然橡胶沥青、顺丁橡胶沥青、丁苯橡胶沥青(15%掺量)与集料的4种主要矿物组成(石英、方解石、钠长石、微斜长石)两两构成的界面模型,从分子尺度上探究不同沥青组分在4种矿物表面的扩散行为,分析得到不同橡胶类型对其扩散作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轻质组分在各矿物表面的扩散作用强于重质组分,相对分子质量对沥青组分的扩散速率起到关键作用;在不同矿物表面,橡胶分子链的加入对于提升沥青各组分扩散系数多为积极作用,且不同类型橡胶作用规律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矿料类型制备适配的橡胶改性沥青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组分 橡胶改性沥青 分子动力学模拟 均方位移 扩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四组分和沥青的热失重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林海英 薛昕 李华春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8-710,750,共4页
采用热失重分析仪(TGA)对沥青四组分及几种基质沥青进行非等温热失重分析,研究表明,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开始迅速分解时的温度分别为300℃,412℃,438℃,472℃;含饱和分较多的沥青分解温度较低。在沥青进行改性及储存... 采用热失重分析仪(TGA)对沥青四组分及几种基质沥青进行非等温热失重分析,研究表明,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开始迅速分解时的温度分别为300℃,412℃,438℃,472℃;含饱和分较多的沥青分解温度较低。在沥青进行改性及储存的施工温度为160℃~180℃时对饱和分及芳香分进行等温热失重分析,研究表明,在160℃—180℃饱和分和芳香分会产生较大的损耗,饱和分和芳香分在180℃恒温3h的质量损失为160℃的3倍左右;不同产地的沥青由于饱和分和芳香分含量的差异其损耗程度不相同;热储存中,饱和分含量低的沥青在较短时间内质量损失趋于稳定,饱和分含量高的沥青随着储存时间延长质量损失仍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失重 沥青组分 分解温度 热储存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针入度的不同沥青抗老化性能研究
16
作者 张海涛 张广阔 武涛 《公路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36,71,共5页
为了进行不同类型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对比,在以代表高温性能的针入度指标基础上,研究了相同等级针入度下的不同类型改性沥青在老化过程中针入度及其他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类型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的微观机理。研究认为不同类型... 为了进行不同类型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对比,在以代表高温性能的针入度指标基础上,研究了相同等级针入度下的不同类型改性沥青在老化过程中针入度及其他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类型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的微观机理。研究认为不同类型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均好于基质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沥青 等针入度 抗老化性能 沥青组分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岩沥青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与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粤军 鹿传建 李翔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年第3期139-142,166,共4页
该文通过选择不同的基质沥青,分析了岩沥青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及岩沥青的最佳用量,根据各检测性能指标,从高温、低温和耐久性能方面,分析讨论了岩沥青作为改性剂对基质沥青的影响行为和程度。结果表明,经岩沥青改性后的沥青,其高温... 该文通过选择不同的基质沥青,分析了岩沥青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及岩沥青的最佳用量,根据各检测性能指标,从高温、低温和耐久性能方面,分析讨论了岩沥青作为改性剂对基质沥青的影响行为和程度。结果表明,经岩沥青改性后的沥青,其高温性能大为提高,感温性得到改善,抗老化能力和稳定性有所加强,低温性能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改性沥青 沥青组分分析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改性沥青的几点看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志刚 张海峰 战余海 《辽宁交通科技》 2005年第4期5-7,共3页
改性沥青优良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开裂性能与沥青组分、改性剂的结构有直接关系,通过对沥青成分调整可达到提高改性沥青性能,稳定剂的加入明显提高了改性沥青稳定性。
关键词 改性沥青 低温抗开裂性能 高温稳定性 沥青组分 沥青性能 成分调整 化学反应 改性剂 稳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位滴定法在沥青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晓锋 梁波 +1 位作者 陈玉凡 张宽宽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3076-23088,共13页
沥青的组成影响沥青路面的性能。环境和荷载使沥青组分的含量和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沥青老化、变硬变脆且粘结性降低,从而降低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沥青老化分析技术的发展对研究沥青材料的老化、沥青的改性和老化沥青的再生具有重要意义... 沥青的组成影响沥青路面的性能。环境和荷载使沥青组分的含量和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沥青老化、变硬变脆且粘结性降低,从而降低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沥青老化分析技术的发展对研究沥青材料的老化、沥青的改性和老化沥青的再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用广泛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凝胶渗透色谱法、原子力显微镜法及荧光显微镜法等在沥青的老化研究中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发展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电位滴定法利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滴定剂对待测溶液中未知浓度的物质进行滴定,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程度的不同导致指示电极电位显示不同的电势。滴定终点前后,待测物质浓度发生明显改变,电位发生突跃,可根据电位突变时滴定剂的消耗量计算待测物质含量。对于给定的化学官能团,电极电位的变化是唯一的,并且与其浓度成比例。在沥青的检测中,该方法测试结果不受温度、沥青黑色背景、液体接界电位等因素的干扰,因此测试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适用于沥青组分研究。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监控沥青的老化过程及指导老化沥青的再生角度,综述了电位滴定法在沥青酸碱组分检测与分类中的应用、沥青组分与性能的关系、含水量和硫含量以及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改性沥青中SBS含量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它电化学方法在沥青老化前后的物质检测中的研究现状。通过电位滴定法将沥青老化前后组分的变化与沥青的性能及老化沥青再生机理研究相结合,为沥青路面的耐久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电位滴定 沥青组分 老化 再生 SBS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岩沥青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与分析
20
作者 吴粤军 鹿传建 李翔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年第5期46-49,239,共4页
通过选择不同的基质沥青,分析岩沥青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及岩沥青的最佳用量。根据各检测性能指标,从高温、低温和耐久性能方面,分析讨论了岩沥青作为改性剂对基质沥青的影响行为和程度。结果表明,经岩沥青改性后的沥青,其高温性能... 通过选择不同的基质沥青,分析岩沥青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及岩沥青的最佳用量。根据各检测性能指标,从高温、低温和耐久性能方面,分析讨论了岩沥青作为改性剂对基质沥青的影响行为和程度。结果表明,经岩沥青改性后的沥青,其高温性能大为提高,感温性得到改善,抗老化能力和稳定性有所加强,低温性能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沥青路面 改性沥青 沥青组分分析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