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层沥青成因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油层组1砂组为例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世加 姚泾利 +4 位作者 路俊刚 杨国平 文延春 张纪智 石正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4,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1砂组储层孔隙中普遍见沥青,油水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对储层抽提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含沥青岩心洗油前后储层物性对比实验和储层显微荧光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储层沥青的成...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1砂组储层孔隙中普遍见沥青,油水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对储层抽提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含沥青岩心洗油前后储层物性对比实验和储层显微荧光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储层沥青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运聚的影响。研究表明,储层沥青与原油成因不同,沥青成熟度低,且具有强烈生物降解特征。通过洗油实验,含沥青较多的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增加,且后期油主要分布在沥青充填后的残余孔隙中,指出沥青对储层物性和后期油气的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长81储层存在两期成藏,时间分别在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末。早期成藏的成熟度较低的原油遭强烈生物降解形成沥青,与绿泥石和铁方解石一起充填在储层孔隙中,使储层变得更为致密,源岩后期生成的成熟原油只能进入被沥青等充填后的残余孔中或进入沥青少的储层孔隙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沥青成因 储层物性 油气运聚 华庆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坳陷小草坝古油藏储层沥青成因及演化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润合 斯春松 +5 位作者 黄羚 包建平 马立桥 王鹏万 鲁慧丽 蒋兴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9-105,共7页
黔北坳陷小草坝泥盆系古油藏储层沥青充填于生物碎屑白云岩的溶蚀孔洞、晶间孔及裂缝中,储层沥青为固态,沥青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在4.08%~4.14%之间,在有机溶剂中基本不溶解。沥青正构烷烃轻重比较高,一般介于1.5~9.0之间,前峰优势显著;多... 黔北坳陷小草坝泥盆系古油藏储层沥青充填于生物碎屑白云岩的溶蚀孔洞、晶间孔及裂缝中,储层沥青为固态,沥青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在4.08%~4.14%之间,在有机溶剂中基本不溶解。沥青正构烷烃轻重比较高,一般介于1.5~9.0之间,前峰优势显著;多数沥青样品的萜烷中三环萜丰度相对于霍烷具有明显优势,这些样品甾烷中C_(21)孕甾烷和C_(22)升孕甾烷丰度相对于C_(27)-C_(29)甾烷同样具有明显优势。沥青及沥青包裹体不发荧光,红外光谱中无脂族基团和含氧基团吸收峰。沥青的物理、光学性质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经历了高温热演化,为热裂解成因。沥青的甾萜烷参数和碳同位素组成与筇竹寺组、龙马溪组烃源岩区别明显,而沥青碳同位素与上古生界烃源岩有很好的可比性,表明沥青的油源来自上古生界烃源岩。成藏史恢复表明,古油藏于三叠纪中晚期形成,白垩纪早期深埋裂解形成固体沥青,燕山-喜马拉雅期抬升暴露至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成因 沥青演化 储层沥青 古油藏 泥盆系 黔北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成因及反映的油气成藏过程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兆云 马超 +1 位作者 龚德瑜 姜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436-3448,共13页
地质体中沥青按沉积有机质的不同演化路径分为原生和次生沥青,次生沥青由于经历的地质作用不同,又分为生物降解水洗氧化和热裂解成因两种类型,本文重点讨论热裂解成因沥青。热裂解成因沥青是干酪根在生油窗阶段生成的原油,进一步深埋温... 地质体中沥青按沉积有机质的不同演化路径分为原生和次生沥青,次生沥青由于经历的地质作用不同,又分为生物降解水洗氧化和热裂解成因两种类型,本文重点讨论热裂解成因沥青。热裂解成因沥青是干酪根在生油窗阶段生成的原油,进一步深埋温度增高,达到原油裂解的热动力学条件,裂解生成天然气后的残余物。干酪根热降解生成的原油有聚集型、源内分散型、源外分散型三种赋存方式,裂解分别对应形成三种赋存状态的沥青。通过四川盆地13口井60余块岩芯样品热裂解成因沥青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尺度的研究,沥青体积含量0.1%~15%,形态有条带状、片状、块状、粉末状;赋存方式有裂缝(区域沟通油源的断层)、层理面、微裂隙、原生、次生溶蚀孔、洞等;赋存岩石有粗晶、中—细晶白云岩。伴生的包裹体发育丰富,可区分出孔洞方解石早期和晚期充填、白云石次生加大边、孔洞方解石微裂隙等方式,还有富沥青质的包裹体。颜色透明无色—淡褐色、无色—灰色、深灰色、深褐色等。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及不同比值反映了沥青的氧化还原特征。含烃包裹体均一温度从90~220℃,综合记录了油气生成演化的整个过程,以及经历的异常热作用;同一样品加大边中包裹体温度分布范围普遍比较宽,反映碳酸盐岩溶解重结晶作用频繁。基于沥青及其储集空间特征、有机、无机地球化学分析、包裹体研究,以及埋藏史、热史、油气运聚过程分析,四川盆地古老碳酸盐岩主力生烃层系筇竹寺组、灯影组一、三段烃源岩志留纪末进入生油门限,中二叠世大量生油,晚二叠世进入油裂解气门槛,晚三叠世油大量裂解生气;油气具有从北向南运移的特征,沥青大量形成期的分布与古构造叠合图是二次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裂解成因沥青 原生和次生沥青 赋存方式 无机元素 包裹体 油气成藏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盆地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2
4
作者 赵孟军 张水昌 +1 位作者 赵陵 刘培初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93-901,I0002,共10页
南盘江地区生物礁古油藏的储层沥青主要分布在上二叠统和中上泥盆统。古油藏的储集层均为生物礁滩灰岩,沥青的主要储集空间以洞、缝为主,其次为基质孔隙和生物体腔内。南盘江古油藏沥青的成熟度很高, H/C原子比小于0.4,主要由残碳构成... 南盘江地区生物礁古油藏的储层沥青主要分布在上二叠统和中上泥盆统。古油藏的储集层均为生物礁滩灰岩,沥青的主要储集空间以洞、缝为主,其次为基质孔隙和生物体腔内。南盘江古油藏沥青的成熟度很高, H/C原子比小于0.4,主要由残碳构成,这是沥青的非极性和极性抽提无抽提物的直接原因。在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认为南盘江古油藏沥青主要源自泥盆系烃源岩,其次可能与下二叠统烃源岩有关。南盘江古油藏沥青与生物降解沥青和沉淀沥青质有很大的区别,其成因是油藏深埋时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原油裂解成气后的焦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沥青 沥青地化特征 沥青来源 沥青成因 南盘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普光2井飞仙关组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兴齐 陈践发 +4 位作者 张铜磊 刘岩 吴雪飞 刘娅昭 刘芬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5-384,共10页
根据储层中沥青的产状及类型、族组成、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储层沥青反射率等,对普光2井飞仙关组储层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详尽的剖析。研究结果表明,普光2井飞仙关组储层沥青为古油藏原油经裂解成气之后的残... 根据储层中沥青的产状及类型、族组成、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储层沥青反射率等,对普光2井飞仙关组储层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详尽的剖析。研究结果表明,普光2井飞仙关组储层沥青为古油藏原油经裂解成气之后的残留物,属热演化的焦沥青。储层沥青的正构烷烃分布较为完整,碳数在C14~C30范围,没有受到明显的生物降解作用。Pr/Ph、Pr/nC17和Ph/nC18比值都小于1.0;OEP值1.25~1.43,CPI值0.98~1.19,无奇偶优势或偶奇优势;规则甾烷系列中C27化合物含量占优势,C27—C29规则甾烷呈不对称的"V"字型分布,甾烷异构化程度较低,明显低于异构化平衡值,认为是由于高、过成熟阶段S构型比R构型裂解速率更快的结果。飞一段、飞二段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明显较飞三段高,可能是有机质生源或沉积环境性质上的不同所致。萜类化合物以五环萜烷为主,三环萜烷较为发育,其以C23三环萜烷为基峰,伽马蜡烷的含量较高。这些特征表明普光2井储层沥青主要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较高,主要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有机母质形成于沉积水体咸度较高的海相沉积环境中。储层沥青中高含量25-降藿烷并非生物降解作用所致,而主要与源岩的热演化程度较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沥青 地球化学特征 沥青成因 飞仙关组 普光 2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西北部奥陶系储层沥青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马中远 张黎 +1 位作者 朱秀香 黄苇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24,共6页
通过岩心、薄片等资料的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塔中卡塔克1区块—顺西区块奥陶系储层中的沥青主要分布于孔隙(粒内、粒间、晶间、晶内)和裂隙中,其次分布于缝合线中。根据沥青的荧光颜色,可将其分为油质沥青、胶质沥青、沥青质沥青和碳质... 通过岩心、薄片等资料的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塔中卡塔克1区块—顺西区块奥陶系储层中的沥青主要分布于孔隙(粒内、粒间、晶间、晶内)和裂隙中,其次分布于缝合线中。根据沥青的荧光颜色,可将其分为油质沥青、胶质沥青、沥青质沥青和碳质沥青等四种类型,其中油质沥青和碳质沥青分布最为普遍。储层沥青的形成期次可大致区分出早期不发荧光和晚期发荧光两期,两期之间的切割或包裹关系较为明显。沥青反射率高的碳质沥青可能是早期沥青历经长期热演化或遭受热事件的产物,沥青反射率低的发荧光沥青可能是晚期油气充注后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碳酸盐岩储层 沥青反射率 镜质组反射率 沥青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鹏鹏 胡煜昭 +1 位作者 刘路 张桂权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49,56,共7页
晴隆锑矿含有丰富的有机包裹体,然而这些有机质的来源一直未能查清。在晴隆锑矿外围找矿时发现一个古油藏。晴隆锑矿古油藏的沥青主要分布在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上二叠统大厂层凝灰岩和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中,主要储集空间以裂缝、孔... 晴隆锑矿含有丰富的有机包裹体,然而这些有机质的来源一直未能查清。在晴隆锑矿外围找矿时发现一个古油藏。晴隆锑矿古油藏的沥青主要分布在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上二叠统大厂层凝灰岩和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中,主要储集空间以裂缝、孔隙和溶洞为主。本文旨在通过对沥青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测试来探讨沥青来源及成因,试图为晴隆锑矿找矿勘查提供新依据。测试结果表明: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C元素质量分数平均86.67%,H平均3.32%,N平均0.27%,O平均3.52%;H、C原子比平均0.46;O、C原子比平均0.03;沥青Ro值1.99%~2.30%,具有很高的成熟度;沥青碳同位素实测值-27.7‰^-28.8‰,平均-28.1‰。在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认为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主要源自泥盆系烃源岩。晴隆锑矿古油藏沥青是早期古油藏因古地温升高发生热裂解形成的焦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沥青 地球化学特征 沥青来源 沥青成因 晴隆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下白垩统储层沥青特征及其与油气成因的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苏圣民 蒋有录 刘玉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55,共12页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下白垩统储层内发育不同类型沥青,沥青的形成时间及成因尚不明确,沥青发育特征与天然气成因关系密切,研究沥青与油气成因的关系有助于明确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方向。为此,综合利用流体包裹体观察及测温、沥青激光拉曼光谱...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下白垩统储层内发育不同类型沥青,沥青的形成时间及成因尚不明确,沥青发育特征与天然气成因关系密切,研究沥青与油气成因的关系有助于明确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方向。为此,综合利用流体包裹体观察及测温、沥青激光拉曼光谱、天然气组分等分析手段,研究不同类型沥青的赋存状态、成熟度、形成时间及成因,并综合判识了该区油气藏类型,明确了沥青发育程度与油气成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梨树断陷下白垩统储层内存在碳质沥青和沥青质沥青两类沥青。碳质沥青呈规则状半充填或完全充填于粒间孔内,不具荧光,拉曼光谱可见明显的D峰和G峰;沥青质沥青呈脉状充填于裂缝内或不规则状充填于孔隙内,具棕褐色荧光,拉曼光谱中D峰弱发育或不发育。(2)碳质沥青成熟度较高,为原油在上白垩统嫩江组沉积期裂解形成;沥青质沥青反射率较低,为成藏期油气运移分异形成。(3)研究区油气藏类型多样,后五家户、孤家子和金山等地区以气藏为主,皮家、十屋、四五家和八屋等地区以气藏和无油环凝析气藏为主,苏家屯和秦家屯等地区以带小油环凝析气藏及无油环凝析气藏为主。结论认为,碳质沥青发育程度与天然气成因密切相关,后五家户、孤家子和金山等地区的气藏碳质沥青含量低,为腐殖型干酪根裂解形成的煤型气;皮家、十屋、四五家和八屋等地区的气藏和无油环凝析气藏碳质沥青含量较高,为干酪根裂解和原油裂解混合成因;苏家屯和秦家屯地区带小油环凝析气藏和无油环凝析气藏碳质沥青含量高于0.25%,主要为原油裂解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梨树断陷 下白垩统 沥青类型及成因 拉曼光谱 天然气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磨溪地区龙王庙组储层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8
9
作者 郝彬 胡素云 +4 位作者 黄士鹏 胡健 石书缘 王坤 梁东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4-626,共13页
根据储层中沥青的产状、元素组成、固体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芳烃色谱—质谱等,对磨溪地区龙王庙组储层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来源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其总体上具有低H/C原子比值、高反射率的特征,... 根据储层中沥青的产状、元素组成、固体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芳烃色谱—质谱等,对磨溪地区龙王庙组储层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来源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其总体上具有低H/C原子比值、高反射率的特征,是古油藏原油经裂解形成的残留物。储层沥青的正构烷烃分布较为完整,碳数在C16—C31范围,没有受到明显的生物降解作用。其可能的烃源岩发育于还原环境,有机质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为海相泥页岩。固体沥青碳同位素值介于-33.1‰^-35.4‰之间,与下寒武统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同时,其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也与下寒武统烃源岩相似,表明其烃源来自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沥青 地球化学特征 沥青成因 龙王庙组 磨溪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天井山古隆起固体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白晓亮 杨光 +6 位作者 周刚 郭鸿喜 孙豪飞 罗鑫 王晶 邓思思 聂晶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94,I0006,I0007,共15页
为探究川西北地区天井山古隆起固体沥青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和来源及其地质意义,采集研究区寒武系、泥盆系和二叠系20块野外露头沥青样品,通过固体沥青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学物、碳同位素等分析测试,结合构造演化史,建立研究区沥青动态演... 为探究川西北地区天井山古隆起固体沥青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和来源及其地质意义,采集研究区寒武系、泥盆系和二叠系20块野外露头沥青样品,通过固体沥青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学物、碳同位素等分析测试,结合构造演化史,建立研究区沥青动态演化形成模式。结果表明:天井山古隆起固体沥青是古油藏遭受严重生物降解而形成的,寒武系和泥盆系沥青来源于筇竹寺组烃源岩,二叠系沥青来源于筇竹寺组和二叠系烃源岩的混合。天井山古隆起经历大面积古油藏聚集,沥青封堵保存条件较好的翼部是古油藏的有利勘探目标。该结果为川西北地区天井山构造勘探与开发提供指导,也为类似的构造演化复杂地区沥青形成与油气演化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井山古隆起 固体沥青 地球化学特征 沥青成因与来源 地质意义 川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万大山盆地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2
11
作者 贺训云 钟宁宁 +1 位作者 陈建平 王飞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4-398,共5页
根据沥青产状、族组成、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以及沥青热演化程度等,对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北缘的老虎山古油藏、上屯古油藏二叠系灰岩中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有关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成藏研... 根据沥青产状、族组成、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以及沥青热演化程度等,对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北缘的老虎山古油藏、上屯古油藏二叠系灰岩中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有关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成藏研究成果对其来源和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古油藏沥青抽提物含量低,族组成中芳烃和非烃含量高,饱和烃含量低,芳烃含量最高可达58.60%。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沥青具还原环境、以低等水生生源为主的母质来源及较高的热演化程度。沥青稳定碳同位素为-27.8‰^-28.7‰,反映其生烃母质以低等生源为主。沥青中的甾、萜烷含量很低,且以低分子量化合物占绝对优势,其中甾烷系列中具很高的孕甾烷含量,萜烷则以三环萜烷为主,反映其高热演化特征。沥青几乎不含芳香甾烷,与本区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特征相似;沥青反射率为1.9%~2.5%,结合本区生烃成藏演化史分析结果,反映其经历过230℃高温。最后结合相关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关油气成藏信息,综合认为古油藏沥青与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有较好的亲缘关系,是古油藏早期原油高温裂解的产物之一,即焦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 储层沥青 地球化学特征 沥青来源 沥青成因 十万大山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