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西斜坡古沟谷-坡折带特征及其对储层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25
1
作者 刘桂珍 鲍志东 王英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16,共5页
利用井-震结合、地层对比、沉积相及古地貌分析等方式识别沟谷-坡折带,重点分析了沟谷-坡折带特征及对储层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松辽盆地西斜坡早白垩世发育的两极挠曲坡折带在平面上呈北东向展布;沟谷顺物源分布,垂直于坡折带走向... 利用井-震结合、地层对比、沉积相及古地貌分析等方式识别沟谷-坡折带,重点分析了沟谷-坡折带特征及对储层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松辽盆地西斜坡早白垩世发育的两极挠曲坡折带在平面上呈北东向展布;沟谷顺物源分布,垂直于坡折带走向;在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沟谷-坡折带对沉积物的体积分配和相分异有特定的控制作用,进而与储层的分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沟谷是控制水系和沉积物搬运的通道,坡折带是沉积物卸载的场所,沟谷-坡折带体系控制了沉积物的类型和平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沟谷-折带 沉积物体积分配 相分异 储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物源供给模式下沟谷—坡折体系控砂机制——以车排子凸起东翼白垩系呼图壁组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新见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8,I0007,共11页
为明确车排子凸起东翼白垩系呼图壁组砂体分布的控制因素,在古地貌恢复基础上,综合利用测井、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以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低物源供给模式下沟谷—坡折体系对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低物源供给模式... 为明确车排子凸起东翼白垩系呼图壁组砂体分布的控制因素,在古地貌恢复基础上,综合利用测井、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以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低物源供给模式下沟谷—坡折体系对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低物源供给模式下,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及滨浅湖滩坝两种成因砂体。扇三角洲砂体规模局限,主要充填于低位域时期形成的古沟谷;滨浅湖厚层坝砂在平面上的展布与坡折带的走向趋于一致,在垂向上主要发育于湖侵域及高位域早期。该成果对物源供给不足地区坡折带的储层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物源供给模式 沟谷-折体系 基准面旋回 控砂机制 呼图壁组 车排子凸起东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淤地坝对黄土浅层滑坡的减蚀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霞 于国强 +1 位作者 李鹏 李占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57,共7页
为了研究淤地坝淤积对浅层滑坡的减蚀作用,基于三维连续介质动态数值模型,采用Voellmy流变模型,分析了侵蚀基准面抬升后黄土滑坡运动参数、动力参数以及能量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浅层滑坡在沟谷坡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前缘速度、... 为了研究淤地坝淤积对浅层滑坡的减蚀作用,基于三维连续介质动态数值模型,采用Voellmy流变模型,分析了侵蚀基准面抬升后黄土滑坡运动参数、动力参数以及能量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浅层滑坡在沟谷坡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前缘速度、侵蚀物质体积和总动能急剧增加,导致滑坡在接触坡脚时前缘速度出现波动且坡脚处侵蚀严重,极具破坏性。随着侵蚀基准面逐渐抬升,滑坡运行时间和平均速度峰值呈“S”形函数下降趋势,前缘速度和滑坡移动距离呈线性函数下降趋势,侵蚀物质体积和总动能呈指数函数下降趋势。随着侵蚀基准面逐渐抬升,滑坡的运动空间和侵蚀空间逐渐减少,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滑坡速度,但却有效抑制了滑坡的侵蚀作用,使侵蚀物质质量急剧减少,从而有效减少了滑坡体侵蚀总动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浅层滑坡的致灾强度和致灾规模。研究结果揭示了淤地坝可以通过抬升侵蚀基准面来减少侵蚀,有助于加深淤地坝对黄土浅层滑坡减蚀作用机理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淤地坝 沟谷坡 侵蚀能量 减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