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采工作面过沟谷地貌的覆岩结构演化规律及协同控制 被引量:2
1
作者 郭靖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79,共5页
为解决中西部地区沟谷地貌条件下厚煤层综采强矿压灾害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沟谷地貌条件下开采覆岩结构特征和时空演化规律,建立沟谷地貌条件下回采工作面支架承载力学模型,得到支架载荷并进行支架合理选型,提出了协... 为解决中西部地区沟谷地貌条件下厚煤层综采强矿压灾害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沟谷地貌条件下开采覆岩结构特征和时空演化规律,建立沟谷地貌条件下回采工作面支架承载力学模型,得到支架载荷并进行支架合理选型,提出了协同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进、出沟谷过程中,破断块体临空侧在上坡段缺少水平应力,无法形成稳定铰接结构,极易发生滑落失稳和整体下沉,失稳后全部载荷作用于工作面支架,是强矿压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支架工作阻力和支架架型优选,以及对动载易发区域超前预警、加强临时支护的协同控制措施,现场实测发现ZY12000/28/64D型液压支架工作状态良好,能够较好地适应沟谷地貌条件下煤炭的安全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谷地貌 强矿压显现机理 综采工作面 顶板结构演化 协同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沟谷地貌自动提取与实现技术
2
作者 张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7-38,41,共3页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GIS空间信息提取与分析方法是获取地形要素的重要手段。以栅格数字高程模型为基本信息源,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GIS及其面向对象的二次开发环境Avenue为技术平台,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地貌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并...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GIS空间信息提取与分析方法是获取地形要素的重要手段。以栅格数字高程模型为基本信息源,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GIS及其面向对象的二次开发环境Avenue为技术平台,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地貌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以丘陵沟壑区为样区实现了沟间地、沟坡地和沟底地等基本地形因子的自动提取。试验结果表明,利用DEM提取基本地貌类型速度快、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DEM GIS 沟谷地貌 信息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霞地貌沟谷生态效应 被引量:20
3
作者 彭少麟 李富荣 +3 位作者 周婷 陈磊夫 陈宝明 彭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947-2953,共7页
以广东省丹霞山为研究实例,探讨丹霞地貌特殊的沟谷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丹霞地貌的特殊沟谷生态效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丹霞地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石峰隆起和沟谷凹陷,特殊的地貌环境使得沟谷中的生态因子与其它非丹霞地貌开... 以广东省丹霞山为研究实例,探讨丹霞地貌特殊的沟谷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丹霞地貌的特殊沟谷生态效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丹霞地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石峰隆起和沟谷凹陷,特殊的地貌环境使得沟谷中的生态因子与其它非丹霞地貌开阔区域产生差异,小气候相对封闭,水湿条件极好,为喜高温高湿的热带物种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环境;沟谷所处位置的地理环境,如四周崖壁的光滑程度会影响到太阳光反射到沟谷的光强,这些都会对沟谷中的温湿度产生影响。第二是丹霞地貌特殊的生态条件,为沟谷地带孕育出一批热带性较强的分类群提供了可能,与相近纬度的诸多植被相比,丹霞地貌植物区系热带性明显增强,热带分布区类型所占比重比同纬度区域要大10%以上,大多数沟谷中热带性物种分布现象比较明显,藤本分布较多,蕨类植物也较丰富,耐水湿的植物区系发育良好;这实际上造成了植物水平分布上的移位,使中亚热带区域中分布有南亚热带甚至热带区域的物种,出现了由于其特殊的沟谷地貌效应而形成的与其地貌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演替顶级群落类型,称为地貌顶级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 沟谷地貌效应 地貌顶级群落 小气候 热带性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沟谷对上湾煤矿超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影响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徐涛 贺海涛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9-54,共6页
采用实地测量、遥感分析、理论计算等方法,就神东矿区地表石灰沟对上湾煤矿8m超大采高工作面开采矿压显现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灰沟对工作面整体影响范围约为950m,可划分为正常回采区、沟谷影响区、沟谷影响危险区等3个区域... 采用实地测量、遥感分析、理论计算等方法,就神东矿区地表石灰沟对上湾煤矿8m超大采高工作面开采矿压显现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灰沟对工作面整体影响范围约为950m,可划分为正常回采区、沟谷影响区、沟谷影响危险区等3个区域;工作面覆岩存在2个关键层,其中主关键层与石灰沟沟底垂直距离约为17.7m,主关键层受沟谷地貌的侵蚀影响程度不明显,主关键层保持完整且破断后容易形成稳定的"砌体梁"结构,预计工作面发生明显动载矿压灾害的危险性较小。鉴于超大采高工作面上覆岩层运移规律、矿压显现规律、顶板控制、巷道围岩控制均呈现新特点,提出了矿压监控与预测、主关键层强化、开采技术方案优化、工作面支护质量提升等系列超大采高工作面过沟谷地貌动载矿压防范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谷地貌 超大采高工作面 关键层 矿压显现规律 上湾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折带砂体成因及分布规律——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例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啸 刘海磊 +3 位作者 王学勇 卞保力 杨帆 陈刚强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42,共8页
富烃凹陷坡折带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清水河组富烃凹陷共发育4级坡折带和6期坡折带控制下的地层超覆带,为了研究清水河组坡折带砂体的成因与分布,利用钻井、岩心、地震属性等资料刻画出目的层沉积... 富烃凹陷坡折带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清水河组富烃凹陷共发育4级坡折带和6期坡折带控制下的地层超覆带,为了研究清水河组坡折带砂体的成因与分布,利用钻井、岩心、地震属性等资料刻画出目的层沉积相,并结合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等技术,探讨车排子地区清水河组规模砂体发育成因与主控因素,落实砂体富集区带及勘探有利区。结果表明,清水河组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和滨浅湖2种沉积相,总体表现出"贫砂富泥"的沉积特征;有利储集砂体分布局限,主要受4个因素控制,即幕式挤压形成的"二元"(冲断挤压—应力释放)体系域、沉积相带、沟谷地貌、坡折带。坡折带之下沟谷地貌中低位体系域发育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是有利砂体富集带,也是规模油气发现的主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 砂体成因 沟谷地貌 下白垩统 清水河组 车排子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