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中植物配置建议——以温州地区生态沟渠的做法为例
1
作者 刘海亚 吴昌洲 +2 位作者 林昌勇 刘小丽 叶振宇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030-1035,共6页
植物配置是生态沟渠系统主要的工艺组成部分,也是决定生态沟渠拦截净化和生态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文章介绍了温州地区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中植物配置的一些做法,分析探讨了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中功能植物的配置要点和组合模... 植物配置是生态沟渠系统主要的工艺组成部分,也是决定生态沟渠拦截净化和生态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文章介绍了温州地区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中植物配置的一些做法,分析探讨了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中功能植物的配置要点和组合模式,并对功能植物的管护提出建议,以期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生态拦截 沟渠系统 植物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农田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设计与效果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恩杰 徐静 +1 位作者 应霄 孙雅文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2期44-45,48,共3页
生态拦截沟渠是应对农田非点源污染的有效策略。以嘉兴市善县3处农田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状况和生态条件,设计了一种以生态拦截为核心机制的沟渠结构,通过对该沟渠末端不同时间节点排水中氮磷含量的监测,验证了生态拦截沟渠在... 生态拦截沟渠是应对农田非点源污染的有效策略。以嘉兴市善县3处农田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状况和生态条件,设计了一种以生态拦截为核心机制的沟渠结构,通过对该沟渠末端不同时间节点排水中氮磷含量的监测,验证了生态拦截沟渠在农田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有效性,结合监测结果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非点源污染 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 设计 效果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渠系统氮、磷输出特征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翟丽华 刘鸿亮 +1 位作者 席北斗 徐红灯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39,共5页
通过对水稻种植期内农业源头沟渠中氮、磷的输出进行长期测定,研究了沟渠系统氮、磷的输出特征及其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期间,沟渠系统输出的ρ(总氮)最大值为4.00 mg/L,氮输出的主要形态为氨氮和硝氮,ρ(氨氮)和ρ(硝氮)... 通过对水稻种植期内农业源头沟渠中氮、磷的输出进行长期测定,研究了沟渠系统氮、磷的输出特征及其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期间,沟渠系统输出的ρ(总氮)最大值为4.00 mg/L,氮输出的主要形态为氨氮和硝氮,ρ(氨氮)和ρ(硝氮)的最大值分别为3.00和1.83 mg/L;磷输出的主要形态为可溶性磷酸盐,ρ(总磷)和ρ(可溶性磷酸盐)的最大值达1.00 mg/L.灌溉一段时间后,氮、磷的输出呈单调递减变化;降雨后,由于流失方式的变化,氮的输出逐渐增加,2-3 d后才有所降低,而可溶性磷酸盐无大的流失.沟渠系统中不同断面对氮、磷的截留转化作用相似.其中,ρ(总磷)单调递减;ρ(总氮)和ρ(氨氮)在灌溉后随时间逐渐降低,降雨后其随时间虽有所增加,但最终趋势是降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沟渠系统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沟渠系统水体和底泥的养分特征及效应 被引量:11
4
作者 郗敏 孔范龙 +2 位作者 吕宪国 姜明 李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8-364,共7页
分季节原位采集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沟渠系统水体和底泥,调查沟渠水体及底泥中养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了土地利用、沟渠植被生长及淹水状况等对沟渠养分时空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开垦为旱田有利于沟渠DOC的... 分季节原位采集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沟渠系统水体和底泥,调查沟渠水体及底泥中养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了土地利用、沟渠植被生长及淹水状况等对沟渠养分时空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开垦为旱田有利于沟渠DOC的沉积,但降低了沟渠水体DOC的浓度;湿地的垦殖和大量化肥的施用使得旱田沟渠水体TN、TP浓度高于湿地和水田沟渠;而沟渠植被生长和死亡分解又使得沟渠水体及底泥养分呈现出一定的时空差异。养分的长期积累将使沟渠系统水体N/P不断降低,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系统 养分特征 生态环境效应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湿地多级沟渠系统底泥可溶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5
作者 郗敏 吕宪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34-1441,共8页
沿着土壤和土地利用类似的三江平原多级沟渠系统采集不同沟渠单元底泥,这些不同沟渠系统单元由湿地和农田边界排水沟渠到相当大的主干渠变化着,测定底泥中可溶有机碳(DOC)含量,研究多级沟渠系统底泥中DOC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随... 沿着土壤和土地利用类似的三江平原多级沟渠系统采集不同沟渠单元底泥,这些不同沟渠系统单元由湿地和农田边界排水沟渠到相当大的主干渠变化着,测定底泥中可溶有机碳(DOC)含量,研究多级沟渠系统底泥中DOC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随沟渠等级增加,DOC在底泥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40~60cm层增加近5倍),DOC富集层逐渐有规律的向底泥底层转移(40~60cm)。研究表明,排水沟渠既是湿地或农田DOC的最初汇聚地,又是河道DOC的输出源;沟渠重复性的排水将湿地或农田DOC通过零星径流带入沟渠系统中,连续的沟渠径流携带着大量DOC与不同等级沟渠系统相互作用使得沟渠系统底泥中DOC呈现出一定的水平、垂直分布特征;排水沟渠排水历时、DOC流量、滞留时间、径流发生频率等都会影响多级沟渠系统底泥中DOC的分布特征;另外,沟渠系统内生长的植被也通过径流阻塞和有机质过程影响底泥中DOC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沟渠系统 可溶有机碳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功能实现结构化评估体系的探讨与实证 被引量:6
6
作者 董越勇 鲁长根 +4 位作者 王志荣 邵建均 杨旭斌 吕旭东 葛佳颖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4期843-849,867,共8页
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利用沟渠在农田与河塘湖库之间水流“连通器”的优势,不需额外占用耕地,通过在渠内种植水生植物并建造透水坝、沉泥池、反硝化除磷装置等设施,实现底泥截留吸附、植物吸收与微生物降解转化等多种途径持留、吸... 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利用沟渠在农田与河塘湖库之间水流“连通器”的优势,不需额外占用耕地,通过在渠内种植水生植物并建造透水坝、沉泥池、反硝化除磷装置等设施,实现底泥截留吸附、植物吸收与微生物降解转化等多种途径持留、吸收、固定或转移农田排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是应用广泛的农业面源污染过程拦截技术。本研究构建了一套从生态沟渠系统发挥净化作用的机理出发进而推进氮磷拦截、生态修复、洁净排放、田园景观四大功能实现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核沟渠长度、护坡类型、水生植物种类、低水位堰、生态透水坝基质种类、运维情况等影响生态沟渠系统净化能力的直接建设内容及农田生态化建设情况,并对浙江省近3 a推广建设的生态沟渠系统进行实例评估。可以发现,通过3 a连续对生态沟渠系统的建设实施,浙江省正在逐步形成适应当地建设条件的生态沟渠系统建设技术体系,评分分数从各指标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可见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已经成为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田生态化建设的强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渠系统 功能实现 导向考核 评价体系 净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灌区沟渠塘库系统水平衡模拟模型研究
7
作者 赵学银 罗玉峰 +4 位作者 崔远来 周斯航 汤驰 杨洋 李亚龙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8-228,共11页
定量描述南方多水源灌区灌溉水转化机制是实现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本文以湖北省漳河灌区内部的杨树垱流域为例,考虑其内部的空间异质性,对流域划分灌溉子区并对灌排系统进行水平和垂向概化,根据水量平衡原理研发多个水平衡子模块... 定量描述南方多水源灌区灌溉水转化机制是实现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本文以湖北省漳河灌区内部的杨树垱流域为例,考虑其内部的空间异质性,对流域划分灌溉子区并对灌排系统进行水平和垂向概化,根据水量平衡原理研发多个水平衡子模块,构建沟渠塘库系统水平衡模拟模型。根据2021-2022年典型塘堰和内部水库的实测逐日水位资料,利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法和偏相关分析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在不同流域尺度上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模拟结果的Nash-Sutcliffe系数(0.72~0.99)、均方根误差(0.09~0.20 m)和平均绝对误差(0.08~0.14 m)表明模型模拟效果较好,与传统灌区分布式水平衡模拟模型相比,该模型可以在满足较高精度的同时,更为全面地描述灌区水转化过程,为定量描述流域内灌溉系统的水转化过程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塘库系统 水平衡模拟 灌溉水源结构 参数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退水沟渠去除氮磷的强化措施及其应用概述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海波 吕学东 +3 位作者 王洪 王鑫 李英华 季现超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0期4985-4990,共6页
在阐述稻田退水氮磷面源污染严重性及沟渠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沟渠底泥吸附、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和协同作用等主要净化机理,探讨了沟渠植物种类选取、沟渠基质类型筛选、沟渠结构的合理设计以及充分利用毗邻生态单元构建生态处... 在阐述稻田退水氮磷面源污染严重性及沟渠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沟渠底泥吸附、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和协同作用等主要净化机理,探讨了沟渠植物种类选取、沟渠基质类型筛选、沟渠结构的合理设计以及充分利用毗邻生态单元构建生态处理系统4种沟渠改造措施,指出在沟渠工程化建设的同时宜采用人工强化技术,可有效增强沟渠生态与服务功能;从生态学及景观生态学角度,提出生态拦截型沟渠、溪流式接触氧化沟渠、多级消减沟渠等3种新型生态型沟渠的应用。建议在沟渠的改造、利用、管理上要实施合理的监管制度,对新型沟渠的建设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设计规范;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室模拟分析,为实践工程提供数据支撑及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退水 沟渠系统 农业面源污染 生态沟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