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粒度端元记录的靖边地区MIS 3以来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10
1
作者 巩雪娇 王攀 +4 位作者 杨振京 董秋瑶 宋超 郭娇 陈洪云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4-191,共8页
黄土作为典型的多物源沉积物,粒度分布常呈现多峰分布。端元分析可以从复杂的沉积物粒度中分离出代表不同沉积物源和沉积动力的端元组分,在黄土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Paterson参数化端元模型对处于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靖边三道沟剖... 黄土作为典型的多物源沉积物,粒度分布常呈现多峰分布。端元分析可以从复杂的沉积物粒度中分离出代表不同沉积物源和沉积动力的端元组分,在黄土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Paterson参数化端元模型对处于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靖边三道沟剖面粒度进行端元分离与解释,并讨论其代表的环境意义。靖边三道沟黄土可分为4个端元:EM1(众数粒径8.93μm)为背景粉尘;EM2(众数粒径25.18μm)为与季风环流有关的组分;EM3(众数粒径39.91μm)和EM4(众数粒径56.37μm)都是与冬季风有关的组分,其中EM3为黄土高原黄土主要组分,EM4与现代沙尘暴的粒级大致相同。通过对各端元组分随年龄变化的曲线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该剖面记录了靖边地区自MIS 3以来经历了MIS 3(32.8~29.8 ka BP)、LGM(29.8~22.8 ka BP)、冰消期(22.8~11.3 ka BP)和全新世(8.7~1.7 ka BP)共4个气候时期。端元组分还记录了冰消期H 1事件(16.2~13.8 ka BP)、B/A事件(13.8~12.8 ka BP)、YD事件(12.8~11.3 ka BP)共3次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和D-O旋回。该剖面还记录了毛乌素沙漠末次冰期经历的3次主要的扩张-收缩旋回以及全新世8.7~8.2,6.0~5.0,3.5~2.5 ka共3次干旱沙进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粒度 端元组分 气候变化 沙进沙退 靖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榆林柳树峁剖面L_(3)与S_(3)层位粒度端元特征与古环境研究
2
作者 杨宇哲 岳大鹏 +3 位作者 赵景波 刘蓉 刘怡婷 赵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80-1690,共11页
本文选取榆林市横山区柳树峁剖面,对其第3层黄土(L_(3))、第3层古土壤(S_(3))层位粒度数据进行分布特征分析和参数化端元分析,以此探讨沉积动力及其所代表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柳树峁剖面L_(3)、S_(3)层位粒度组成以粗粉砂(42.65%)和... 本文选取榆林市横山区柳树峁剖面,对其第3层黄土(L_(3))、第3层古土壤(S_(3))层位粒度数据进行分布特征分析和参数化端元分析,以此探讨沉积动力及其所代表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柳树峁剖面L_(3)、S_(3)层位粒度组成以粗粉砂(42.65%)和极细砂(32.40%)为主,中值粒径为47.11μm。剖面L_(3)、S_(3)层粒度数据可分为4个端元:EM1组分(众数粒径7.42μm)为大气中长期存在的、经过远距离携带搬运的细粒组分,EM2(众数粒径43.66μm)和EM3(众数粒径76.43μm)组分是由冬季风或沙尘暴所携带的近源组分,EM4(众数粒径161.20μm)组分为风成沙,物源来自于北部的毛乌素沙地,该组分含量变化可作为指示强冬季风或强沙暴的替代性指标。柳树峁剖面记录了L_(3)黄土沉积时期存在1个极冷期、2个冷期和1个较暖期,S_(3)古土壤发育时期存在2个暖期和1个冷期。同时,剖面也记录了L_(3)、S_(3)层位沉积发育时期毛乌素沙地的两次扩张事件和两次收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端元分析 气候变化 沙进沙退 榆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