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沙质荒漠化土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被引量:129
1
作者 高尚武 王葆芳 +2 位作者 朱灵益 王君厚 张玉贵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0,T006,共11页
中国是受荒漠化影响较重的国家,保护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及时掌握荒漠化时空变化信息,有效的实施宏观管理,是荒漠化治理的主要内容。为此,依据地表形态和生态状况的变化确定植被盖度、裸沙地占地百分比和土壤质地3项评价指标,从... 中国是受荒漠化影响较重的国家,保护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及时掌握荒漠化时空变化信息,有效的实施宏观管理,是荒漠化治理的主要内容。为此,依据地表形态和生态状况的变化确定植被盖度、裸沙地占地百分比和土壤质地3项评价指标,从不同侧面指示特定土地的生产力,并将各指标因子量化,给出沙质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沙化)现状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国情和沙质荒漠化遥感监测需要,这次提出的沙质荒漠化现状评价指标比较直观、便捷、实用,可以通过卫星影像目视解译或用数字影像在微机上用图像软件按象元水平解译遥感图像、制图。通过在三个不同气候区域的野外调查,验证利用遥感信息获取数据的可行性,证明沙质荒漠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遥感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分类评估沙化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沙质荒漠化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沙质荒漠化过程的土壤分形特征 被引量:98
2
作者 赵文智 刘志民 程国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77-881,共5页
关键词 土壤分形特征 土地沙质荒漠化 分形维数 粒径 重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东部沙质荒漠化的地学观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智佩 张维吉 +2 位作者 王岷 聂浩刚 岳乐平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7-22,共16页
中国北方东部的土地荒漠化主要受新构造运动以来的构造 -沉积特征、青藏高原隆升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亚洲季风等地质背景控制。北方东部沙质荒漠化区域地质分类 ,按其成因可分为就地起沙型、风沙型和土地粗粒化型等 3种类型。... 中国北方东部的土地荒漠化主要受新构造运动以来的构造 -沉积特征、青藏高原隆升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亚洲季风等地质背景控制。北方东部沙质荒漠化区域地质分类 ,按其成因可分为就地起沙型、风沙型和土地粗粒化型等 3种类型。其中 ,就地起沙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东部毛乌素、科尔沁、浑善达克、呼伦贝尔等沙地内 ,流经这些沙地的古河道 ,广泛发育河湖相砂质沉积物以及以砂质沉积物为母质的土壤分布区。风沙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上述沙地的边缘地带 ,如毛乌素沙地以南的覆沙黄土区等。土地粗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 -河北坝上草原 ,其土壤类型多为含砾沙土 ,其土壤母质为基岩风化壳、残坡积或冲洪积物。荒漠化发展趋势上 ,尽管就地起沙型沙质荒漠化在毛乌素、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的局部地区均有所逆转 ,但总体上 ,在北方广大地区 ,主要以地表土壤粗化为主的荒漠化和风沙型荒漠化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上述不同类型的沙质荒漠化 ,总体上受地质背景控制。其中 ,第四纪以来的构造 -沉积特征控制着不同类型荒漠化的区域分布 ,气候变化控制着荒漠化的进程 ,人类活动则是在上述背景的基础上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质荒漠化 中国北方 土地粗粒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第四纪 构造-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沙质荒漠化灾害监测评价模型 被引量:6
4
作者 康国定 冯学智 +3 位作者 黄蔚 赵书河 张侠 吴薇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7-105,共9页
沙质荒漠化灾害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选择科尔沁和毛乌素两个典型的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区,基于沙质荒漠化灾害背景(图象、图形和统计)GIS数据库,对沙质荒漠化灾害进行判别、预测及对灾情进行综合评估的建模研究,在... 沙质荒漠化灾害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选择科尔沁和毛乌素两个典型的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区,基于沙质荒漠化灾害背景(图象、图形和统计)GIS数据库,对沙质荒漠化灾害进行判别、预测及对灾情进行综合评估的建模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我国沙质荒漠化灾害监测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上述两个试验区的沙质荒漠化灾害进行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乌审旗、杭锦旗为沙质荒漠化极重度区,奈曼、库伦、开鲁为重度区,昌图县为中度区,通辽为轻度区,对沙质荒漠化影响大小依次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沙质荒漠化灾害危险度评价的结果表明,在毛乌素地区的南部灾害严重,危险度为重度,西部程度较轻,为中度偏轻,东部与北部程度稍重,为中度偏重,但乌审旗的沙质荒漠化灾害程度被低估了,应为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农牧交错区 沙质荒漠化灾害 监测评价模型 GIS数据库 灾情评估 灾害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高会军 姜琦刚 霍晓斌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3期36-40,共5页
采用1975年M SS卫星图像、2000年ETM卫星图像为遥感信息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和动态变化类型分类系统,对我国北方地区近25年来的沙质荒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沙质荒漠化土地呈明... 采用1975年M SS卫星图像、2000年ETM卫星图像为遥感信息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和动态变化类型分类系统,对我国北方地区近25年来的沙质荒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沙质荒漠化土地呈明显的发展状态,其面积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增大。其面积增加了7 369.71km2,平均每年增加294.79km2,发展区面积90 663.90km2,稳定区面积140 167.06 km2,逆转区面积69 147.33km2,发展区的面积比逆转区的面积大21 516.57km2。总体呈现“整体发展,局部逆转”和“面上破坏,点上治理”的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遥感 沙质荒漠化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沙质荒漠化过程与植被动态关系的生态学研究——群落多样性与沙质荒漠化过程 被引量:18
6
作者 关文彬 曾德慧 姜凤岐 《生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3-98,共6页
依据东北西部沙质荒漠化地区植被的分类与排序,分析了不同演替梯度上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与DCA排序坐标值的相关关系,利用其探讨群落多样性与沙质荒漠化过程的关系;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1)植物群落的生态优势度λ、Renyi的均匀度E1... 依据东北西部沙质荒漠化地区植被的分类与排序,分析了不同演替梯度上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与DCA排序坐标值的相关关系,利用其探讨群落多样性与沙质荒漠化过程的关系;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1)植物群落的生态优势度λ、Renyi的均匀度E1与群落分布的地下水位有显著的相关关系;2)植物群落Hill的多样性指数H0,H1、Hill的均匀度Eh、Hill指数的均匀度E′1与海拔、湿润系数、Thornthwaite指数、降水量、地下水位、放牧干扰等有显著的相关关系;3)植物群落Renyi的多样性指数N0,N1、Heip修正的均匀度Ep、Alatalo修正的均匀度E′h与经度、温暖指数、冷暖指数、Thornthwaite指数、土壤有机质、地下水位、放牧等干扰有显著的相关关系。4)呼伦贝尔沙地的完工-海拉尔沙带,樟子松林、贝加尔针茅羊草草甸草原;科尔沁沙地的油松林、羊草草甸草原、丛生禾草草原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各群落类型随着沙质荒漠化过程的逐渐加剧,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其递减趋势分为旱生沙化系列、湿生沙化系列、盐水至水生系列。按各群落类型的物种丰富度递减顺序可分为6个级别,6个级别所含的群落类型分别对应着稳定沙地(A、B),固定沙丘(C),半固定沙丘(D),半流动沙丘(E),流动沙丘(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西部 植被 群落多样性 沙质荒漠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盆地沙质荒漠化过程植被群落特征变化 被引量:13
7
作者 魏婷婷 吴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88-1793,共6页
青海共和盆地是我国西部荒漠化比较严重地区之一。荒漠化不仅表现为植被结构和功能的退化,也伴随着土壤性质的退化。作者对共和盆地典型荒漠化区域设置样带进行植被、土壤调查,利用TWINSPAN对研究区植被进行数量分类,在此基础上确定... 青海共和盆地是我国西部荒漠化比较严重地区之一。荒漠化不仅表现为植被结构和功能的退化,也伴随着土壤性质的退化。作者对共和盆地典型荒漠化区域设置样带进行植被、土壤调查,利用TWINSPAN对研究区植被进行数量分类,在此基础上确定荒漠化发展阶段类型及所包含的植被群落类型,分析了不同荒漠化发展阶段的植被群落组成、盖度、生物量及土壤质地、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荒漠化梯度划分为未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轻度沙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中度沙化草地。随着荒漠化的发展,群落组成从简单趋于复杂再到简单;群落盖度逐渐减小,其中未退化草地样方的平均盖度达到48.40%4±3.25%,而中度沙化草地的平均盖度仅为15.34%±2.78%;轻度干扰下样方群落生物量先增加,随着干扰加剧,生物量逐渐减小,轻度退化草地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均最高,中度沙化草地的均最低;土壤0-20cm,20-40cm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逐渐减小,粒度组成也发生明显变化。沙化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及粒度组成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沙质荒漠化 植被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沙质荒漠化趋势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9
8
作者 徐当会 王辉 +1 位作者 张韬 陈翔舜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0-43,56,共5页
运用非线性回归模型和灰色理论GM(1.1)模型,对河西走廊沙质荒漠化现状及发展趋 势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选用1949年为基准年(即取整个时间段变化率)采用非线性回归模 型与采用GM(1.1)模型预测沙漠化趋势时具有... 运用非线性回归模型和灰色理论GM(1.1)模型,对河西走廊沙质荒漠化现状及发展趋 势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选用1949年为基准年(即取整个时间段变化率)采用非线性回归模 型与采用GM(1.1)模型预测沙漠化趋势时具有相似的精度,其预测的沙漠化总面积2005年为55 540.7 km2与 55 548.7 km2,2010年为 57 415,2 km2与 57 398.8 km’;河西走廊荒漠化面积年平均增 长率达 0.37%,说明该区域荒漠化呈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沙质荒漠化 预测模型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5年来共和盆地土地沙质荒漠化动态变化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封建民 李晓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9-133,共5页
在野外调查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青海共和盆地沙漠化土地遥感分类分级的指标系统,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对该区1990年和2005年的TM影像进行了目视解译,分析了该区近15 a来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和原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沙质... 在野外调查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青海共和盆地沙漠化土地遥感分类分级的指标系统,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对该区1990年和2005年的TM影像进行了目视解译,分析了该区近15 a来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和原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沙质荒漠化依然严重,共有各类沙化土地7 419.6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84%,以轻度和中度为主;②较为严重的沙质荒漠化主要发生在中部和南部气温较高的地区;③沙质荒漠化总体趋势为整体面积缩小,恶化和逆转并存,程度略有加强;④气候变化导致的蒸发量增加对研究区土地沙质荒漠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耕地面积和农牧业人口急剧减少是研究区土地沙质荒漠化面积略有减少的主要原因;⑤研究区沙质荒漠化趋势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沙质荒漠化形势仍然相当严峻,控制人口密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控制超载过牧,加强土地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共和盆地 土地沙质荒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土地沙质荒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马义娟 苏志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1-84,共4页
山西省的晋西北和大同地区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环京津唐地区防风固沙、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由风力侵蚀形成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分布集中,且危害较为严重。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发生与扩展是自然因素和... 山西省的晋西北和大同地区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环京津唐地区防风固沙、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由风力侵蚀形成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分布集中,且危害较为严重。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发生与扩展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干旱多风、地表沙物质丰富和植被稀疏等自然因素的存在,本身就孕育着沙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的自然过程,即沙质荒漠化的自然过程,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叠加在沙质荒漠化自然过程的基础上起加速、加剧作用,即沙质荒漠化的人为加速过程。动态监测资料表明流动沙地而积有增加趋势,在未来中国北方气候变暖干化背景下,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该区沙质荒漠化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沙质荒漠化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沙质荒漠化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崔璨 姜琦刚 陈泓吉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8期116-120,共5页
内蒙古自治区已是全国沙质荒漠化最严重、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笔者结合1975、2000、2007年3期遥感影像对内蒙古自治区沙质荒漠化进行遥感信息提取,进而分析近30年来横向空间上、纵向时间上沙质荒漠化从面积变化、空间位置变化、转移方... 内蒙古自治区已是全国沙质荒漠化最严重、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笔者结合1975、2000、2007年3期遥感影像对内蒙古自治区沙质荒漠化进行遥感信息提取,进而分析近30年来横向空间上、纵向时间上沙质荒漠化从面积变化、空间位置变化、转移方向变化、重心变化出发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1975~2000年沙质荒漠化面积变化不大,但整体呈发展趋势,且速率极慢;而2000~2007年沙质荒漠化面积显著地减少,各级沙质荒漠化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逆转趋势,逆转速率是极其可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沙质荒漠化状况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区两种典型沙质荒漠化阶段微气象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鹏森 刘世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15,共7页
本文旨在研究鄂尔多斯地区的两种典型的沙质荒漠化阶段的下垫面微气象特征 (净辐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降水量、风速 )的变异性规律与沙质荒漠化之间的关系。两种典型沙质荒漠化阶段的群落类型分别为油蒿群落和牛心朴子群落。结果表... 本文旨在研究鄂尔多斯地区的两种典型的沙质荒漠化阶段的下垫面微气象特征 (净辐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降水量、风速 )的变异性规律与沙质荒漠化之间的关系。两种典型沙质荒漠化阶段的群落类型分别为油蒿群落和牛心朴子群落。结果表明 ,由于沙质荒漠化不同阶段的下垫面的植被群落组成、结构和盖度的差异 ,引起净辐射、土壤含水量、近地层风速等产生较大差异。油蒿群落的太阳净辐射能明显比牛心朴子群落高 ;油蒿群落与牛心朴子群落的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差别很大 ,当降雨量在 4 5mm以下时 ,只能影响 0~ 4 0cm土深的土壤水分状况 ,而这一深度恰好是大部分植物根系分布的区域。油蒿群落比牛心朴子群落更有利于维持土壤温度的恒定。油蒿群落对近地面风速有明显的削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区 沙质荒漠化阶段 微气象特征 油篱 牛心朴子 变异性规律 植被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沙质荒漠化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连伟 郎洁 李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70-1277,共8页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是受荒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现代学者研究成果,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梳理了中国沙质荒漠化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是受荒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现代学者研究成果,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梳理了中国沙质荒漠化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沙质荒漠化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如鄂尔多斯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隋唐宋元时期,荒漠化扩展到东北地区,如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等;明清时期,政府通过修筑长城和封禁政策,客观上抑制了边疆地区的垦殖开荒,但在人口压力下,明朝后期和清朝后期北部边疆的农垦快速发展,加速了鄂尔多斯高原、科尔沁沙地等地区的荒漠化进程。因此,数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牧、滥樵采等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致使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的荒漠化日趋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沙质荒漠化 河西走廊 鄂尔多斯高原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中部干旱带沙质荒漠化草场草地生产力动态监测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玉进 仇保铭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8-21,共4页
1997—2000年在盐池县沙边子治沙基地对沙地、滩地、梁地3类草场不同草场型23个样地进行定点、定位动态监测,统计分析了各类草场生产力的月、季和年动态规律,为放牧畜牧业的季节调控、合理补饲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沙质荒漠化草场 草地 生产力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技术
15
《内蒙古林业》 2005年第9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治理技术 鄂尔多斯 荒漠化土地 节水技术 沙质荒漠化 固定技术 体系建立 封育保护 天然草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a来气候扰动下中国沙质荒漠化动态变化
16
作者 崔瀚文 姜琦刚 +2 位作者 邢宇 徐驰 林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82-591,共10页
借助遥感、GIS技术,利用1975年MSS、2000年ETM和2007年CBERS数据、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基于像元的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1975—2007年气候因素扰动下中国沙质荒漠化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沙质荒漠化虽然在2000—2007年面积减少... 借助遥感、GIS技术,利用1975年MSS、2000年ETM和2007年CBERS数据、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基于像元的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1975—2007年气候因素扰动下中国沙质荒漠化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沙质荒漠化虽然在2000—2007年面积减少、程度减轻,但在1975—2007年面积依然呈小幅增加趋势(增加面积为6 179.8km2,其中重度沙质荒漠化增加面积最大),程度加重。通过对内蒙古、新疆2个典型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而研究全国范围可知,气温对沙质荒漠化变化的作用(沙质荒漠化减轻/加重与气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0.976)大于降水(沙质荒漠化减轻/加重与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0.882)。气候因素扰动下,沙质荒漠化变化的总体趋势为,沙质荒漠化与气温变化呈正比,与降水呈反比。该趋势以甘肃、陕西为界,界线以西较为明显,而最显著区集中在新疆北部、东部,西藏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质荒漠化 气候变化 遥感 GIS 空间相关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三北地区荒漠化区域分类与发展趋势综合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智佩 岳乐平 +3 位作者 聂浩刚 王岷 孙虎 王飞跃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35-153,共19页
中国北方土地荒漠化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以来形成的构造 -沉积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亚洲季风等地质背景控制。本文仅对北方沙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两种主要的荒漠化类型的区域地质分布、成因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中国北方土地荒漠化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以来形成的构造 -沉积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亚洲季风等地质背景控制。本文仅对北方沙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两种主要的荒漠化类型的区域地质分布、成因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三北地区沙质荒漠化依成因可分为 :就地起沙型、风沙侵入型和土地粗粒化型等。就地起沙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盆地周缘冲洪积扇上 ,中东部高原、冲积平原上的沙漠边缘地带、沙地内部和流经这些沙漠和沙地的古河道 ,以及河湖相砂质沉积物和以砂质沉积物为母质的土壤分布区 ;风沙侵入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上述沙漠、沙地边缘的下风地带 ,如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毛乌素沙地以南的覆沙黄土区、科尔沁沙地以东的辽河平原等 ;土地粗化主要分布在西部盆地沙漠与戈壁的过渡地带、中东部高原砾质沙草原。沙质荒漠化在毛乌素、科尔沁和浑善达克等沙地、河西走廊的局部地区有所逆转 ,但三北地区总体上仍呈恶化趋势 ,尤其是以地表土壤粗化为主的沙质荒漠化的发展更应引起人们的关注。水蚀荒漠化依地质背景之不同可分为土漠化和岩漠化两类 ,前者主要分布在北方中部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侧的黄土分布区等 ;后者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北部、辽宁西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三北地区 沙质荒漠化 水蚀荒漠化 发展趋势 分类 水文地质条件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来沙漠-黄土边界带荒漠化土地动态分析——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聂浩刚 王岷 +5 位作者 孙虎 岳乐平 李智佩 张维吉 王飞跃 卢峰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86-93,共8页
沙漠-黄土边界带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反应敏感。近10年来,榆林地区由于重视沙漠化的防治工作,沙漠化出现逆转态势,但是其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水蚀荒漠化状况依然比较严重,应当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荒漠化是一个自然过程,... 沙漠-黄土边界带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反应敏感。近10年来,榆林地区由于重视沙漠化的防治工作,沙漠化出现逆转态势,但是其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水蚀荒漠化状况依然比较严重,应当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荒漠化是一个自然过程,荒漠化加速发展是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方式而诱发的。应当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黄土边界带 榆林地区 沙质荒漠化 水蚀荒漠化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北地区环境特征与土地荒漠化类型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马义娟 苏志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3期124-126,共3页
晋西北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 12个重点省 (市、区 )之一 ,也是京津唐地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该区由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形成的沙质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制约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荒漠化的防治刻不容缓。
关键词 晋西北地区 环境特征 土地荒漠化 水蚀荒漠化 沙质荒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 被引量:34
20
作者 吴波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5-202,共8页
针对目前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的状况 ,综述了建国以来我国荒漠化发展趋势 :50年代到 80年代中期荒漠化呈加速扩展趋势 ;80年代以来 ,我国荒漠化在大部分地区发展非常迅速 ,只是在局部地区有所逆转。荒漠化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的状况 ,综述了建国以来我国荒漠化发展趋势 :50年代到 80年代中期荒漠化呈加速扩展趋势 ;80年代以来 ,我国荒漠化在大部分地区发展非常迅速 ,只是在局部地区有所逆转。荒漠化发展最快、危害最严重的有两类地区 :一是位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农牧交错带 ,二是我国北方干旱区内沿内陆河分布或位于内陆河下游的绿洲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过高的人口压力及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粗放的管理是导致我国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沙质荒漠化 农牧交错带 绿洲 现状 动态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