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低立式砾石沙障的防沙效果 被引量:8
1
作者 李菊艳 伊力哈木·伊马木 +2 位作者 玉米提·吾提库尔 张鹏 关含笑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第10期42-44,共3页
我国新疆地区土壤风蚀造成的荒漠化、沙化现象严重,机械沙障是工程治沙的主要措施之一。为探究低立式沙障的防沙效果,以砾石为沙障材料,垂直于主风向布设高30 cm的沙障带,利用组合式多通道通风集沙仪进行输沙量观测,结果表明:砾石沙障... 我国新疆地区土壤风蚀造成的荒漠化、沙化现象严重,机械沙障是工程治沙的主要措施之一。为探究低立式沙障的防沙效果,以砾石为沙障材料,垂直于主风向布设高30 cm的沙障带,利用组合式多通道通风集沙仪进行输沙量观测,结果表明:砾石沙障改变了近地表输沙流状况,障后0~120 cm减沙范围均在距地0~30 cm内,增沙范围在距地30~57 cm,沙障综合防沙距离>120 cm,且沙障综合防沙效益随障后距离的增加而减小。30 cm高的低立式砾石沙障经济实用,能较好地实现防沙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立式砾石 防风固效益 作用机理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水源地周边沙坑整治及植被恢复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努尔依拉.阿克拜克 谢媛媛 《防护林科技》 2011年第5期124-124,126,共2页
文章从树种选择、造林时间、种苗选择、整地方式、造林技术、直播造林等方面介绍了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水源地周边沙坑整治及植被恢复工程造林技术措施。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沙砾石区域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干预对黄河源区沙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文娟 薛娴 +4 位作者 彭飞 尤全刚 潘晶 李成阳 赖炽敏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4期970-979,I0009,共11页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变化可以反映土壤变化并有效指示退化土地的恢复成效。本研究以黄河源区沙化草地为对象,应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无任何人工干预措施的对照样地(CK)、播草种样地(P_1)、4年砾石方格沙...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变化可以反映土壤变化并有效指示退化土地的恢复成效。本研究以黄河源区沙化草地为对象,应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无任何人工干预措施的对照样地(CK)、播草种样地(P_1)、4年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样地(P_2)和12年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样地(P3)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不同干预措施(沙障+播草种/播草种)和干预时间(4年/12年)对沙化草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细菌群落在CK和P_1样地聚为一组,P2和P3样地聚为另一组,真菌群落在CK、P_1和P_2样地聚为一组,P_3单独为一组;2)表层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在P_3样地中显著高于CK和P_2样地(P <0.05),而土壤铵态氮在各样地间无显著差异(P> 0.05);3)植被盖度在P3样地中显著高于CK和P_2样地(P <0.05),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在P_3样地中显著高于CK样地(P <0.05)。研究认为,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的干预措施促进了黄河源区沙化草地表层养分的积累,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利于植被的定殖和生长,且随措施实施年限的延长,改善成效愈加明显,是高寒地区严重沙化土地治理的一种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石 细菌群落 真菌群落 Miseq测序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海勃湾泄洪闸地基振冲碎石桩现场试验
4
作者 阮建飞 时铁城 顾小兵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6-148,共3页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位于8度地震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泄洪闸地基第Ⅱ-2地质单元沙砾石存在局部液化的可能,因此设计采用振冲碎石桩予以处理。地基振冲碎石桩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碎石桩方案能够使沙砾石层相对密度Dr大于0.75,从而消除...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位于8度地震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泄洪闸地基第Ⅱ-2地质单元沙砾石存在局部液化的可能,因此设计采用振冲碎石桩予以处理。地基振冲碎石桩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碎石桩方案能够使沙砾石层相对密度Dr大于0.75,从而消除泄洪闸地基沙砾石的液化问题;桩径为1 m、桩间距为2.2 m的方案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将动力触探击数N63.5作为碎石桩桩间土的检测依据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冲碎石桩 地基处理 液化 沙砾石 海勃湾水利枢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盆地二龙山古汾河沉积特征分析
5
作者 戴盼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40-342,共3页
为分析二龙山古汾河的沉积特征,对太原西山汾河峡谷二龙山出口处古汾河河床残留体沙砾石剖面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对砾石成分、含量和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砂的粒度分布集中为105~300μm,砂的粒度分布概率累积曲线显示出二龙山... 为分析二龙山古汾河的沉积特征,对太原西山汾河峡谷二龙山出口处古汾河河床残留体沙砾石剖面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对砾石成分、含量和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砂的粒度分布集中为105~300μm,砂的粒度分布概率累积曲线显示出二龙山古汾河河道砂的搬运方式,以跃移为主,跃移组分均在80%以上,且跃移组分和悬浮组分共占总体组分的95%以上,砂层和砂透镜体都是水平层理或者无层理,较厚砂层和砂透镜体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很小。二龙山北侧厚40m沙砾石层为古汾河河床相沉积残留体,且沉积过程中水动力条件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龙山古汾河 沙砾石剖面 沉积特征 砾石 粒度分析 概率累积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