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沙源供给条件下柽柳灌丛与沙堆形态的互馈关系--以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帆 王雪芹 +1 位作者 杨东亮 韩章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07-2719,共13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域,根据沙源供给丰富程度的明显差异,在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随机选择100个相对独立的柽柳灌丛沙堆,对每个沙堆形态进行测量,并对沙堆上的柽柳灌丛进行调查,分...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域,根据沙源供给丰富程度的明显差异,在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随机选择100个相对独立的柽柳灌丛沙堆,对每个沙堆形态进行测量,并对沙堆上的柽柳灌丛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不同沙源供给条件下柽柳灌丛形态特征和沙堆形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4种沙源供给条件下,柽柳灌丛高度相对稳定,灌丛长度、宽度、树冠投影面积、总枝条数、新枝率、基部新枝率和生物量随着沙源供给丰富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2)随沙源供给丰富度的增加沙堆尺度显著增大,外形向着沿风向拉长的不对称圆丘状发展,风影沙尾轮廓逐渐清晰。沙堆形态参数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其中长度与宽度协同增长,回归曲线在流动沙地为二次函数关系,在其它3种沙地呈线性相关;底面积与高度表现为良好的二次函数关系;底面积与体积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3)柽柳灌丛形态参数与沙堆形态参数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其中树冠面积与沙堆体积间为显著线性关系,而树冠大小又与总枝条数以及新枝率密切相关,柽柳灌丛沙堆的适应机理应归于不断增加的沙源供给而产生的风积沙埋对柽柳灌丛生长的促进作用及灌丛与沙堆间的互馈效应。该区域柽柳沙包的形成以一定灌幅的存在为前提,可以判定是土地退化的产物,其中半流动沙地生境相对于其他沙地正处于急速退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 沙源供给丰富度 柽柳灌丛 沙堆形态特征 互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叶锦鸡儿灌丛地植被对沙源供给的响应
2
作者 虎雅玲 哈斯额尔敦 +2 位作者 满良 杨一 张萍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35,共10页
以阴山北麓东段附近的小叶锦鸡儿灌丛地为研究区,在坡积残积地(内源型供给)、洪积扇下风向和农耕地下风向(外源型供给)3个沙源供给有差异的样地,每个样地布设3个样区,每个样区设置3个样方(3个样地共计27个样方),调查样方内小叶锦鸡儿沙... 以阴山北麓东段附近的小叶锦鸡儿灌丛地为研究区,在坡积残积地(内源型供给)、洪积扇下风向和农耕地下风向(外源型供给)3个沙源供给有差异的样地,每个样地布设3个样区,每个样区设置3个样方(3个样地共计27个样方),调查样方内小叶锦鸡儿沙堆和堆间地的植被,分析沙源量和沙物质差异供给下的小叶锦鸡儿灌丛地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三类沙源供给的小叶锦鸡儿灌丛沙堆上群丛类型基本相同,均为小叶锦鸡儿-羊草群丛;2)三类沙源地的灌丛沙堆上物种数均高于堆间地,其中沙源量最大的洪积扇下风向物种数最多;样地间的物种相似度以洪积扇和农耕地下风向间的最高(38%~42%),样地内灌丛沙堆和堆间地上的物种相似度以坡积残积地的最高(80%);3)在三类沙源供给地的灌丛沙堆和堆间地上均出现的植物有6种,即克氏针茅、羊草、糙隐子草、冷蒿、细叶韭、刺沙蓬;4)顺风向随着沙源供给量的增加(坡积残积地)或减少(洪积扇和农耕地下风向),三类样地的堆间地上物种数沿风向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灌丛沙丘上则是农耕地和洪积扇下风向靠近沙源区的物种数高于坡积残积地,随沙源量减少其物种数逐渐与坡积残积地的相近。综上,沙源供给量及供给方式对小叶锦鸡儿灌丛地的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而群丛类型几乎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锦鸡儿 灌丛沙堆 群丛类型 物种多样性 沙源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近流沙区白刺灌丛沙堆形态特征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6
3
作者 马瑞 赵锦梅 +1 位作者 马彦军 卢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7-221,236,共6页
白刺灌丛沙堆是风沙塑造的荒漠景观,研究白刺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和分布格局对沙源的响应,可为进一步研究其形成演化提供依据。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测定,对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近流沙区白刺灌丛沙堆集中分布区的沙堆形态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 白刺灌丛沙堆是风沙塑造的荒漠景观,研究白刺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和分布格局对沙源的响应,可为进一步研究其形成演化提供依据。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测定,对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近流沙区白刺灌丛沙堆集中分布区的沙堆形态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雏形阶段和发育阶段的沙堆分别占沙堆总数的24.0%和42.2%。该区域相邻沙堆平均间距仅为9.8 m,沿主导风向,相邻沙堆的间距呈现由大快速减小,维持小间距一段距离后,再缓慢增大的分布格局,密度变化与此相反。受高沙源供给及由此带来的强蚀积转换的影响,白刺灌丛沙堆稳定化进程减缓,各项形态特征值均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白刺灌丛沙堆的高度、长轴长、短轴长、迎风坡长、背风坡长和底面积间均呈显著相关(P<0.01)。研究结果说明,在丰富沙源供给条件下,研究区白刺灌丛沙堆处于发育的中早期阶段,在景观上表现出密度大而体型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灌丛沙堆 沙源供给 形态特征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