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3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棘酵素自然发酵中主要成分、风味物质和抗氧化活性变化
1
作者 朱立斌 张琪 +4 位作者 牛广财 魏文毅 刘亚梅 赵晨雨 关琛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7-92,共6页
为探究沙棘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风味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将其置于22℃下进行自然发酵,检测发酵液中总多酚、总黄酮、氨基酸、有机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等主要成分和风味物质发酵前后的含量变化,并... 为探究沙棘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风味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将其置于22℃下进行自然发酵,检测发酵液中总多酚、总黄酮、氨基酸、有机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等主要成分和风味物质发酵前后的含量变化,并以DPPH自由基与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还原力等指标来综合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发酵中,沙棘酵素的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SOD酶活力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发酵中期分别达到最高值128.34 mg/mL、4.96 mg/mL、102.87 U/mL;发酵后期总氨基酸含量为4444.23μg/mL,显著高于发酵前期的1289.28μg/mL(P<0.05);苹果酸和总有机酸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在沙棘酵素发酵的3个阶段分别鉴定出12,13,13种风味物质,发酵后期酯类由发酵前期的6种上升至9种,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升至84.40%;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发酵中期分别达到最高值57.16%、92.27%和1.99。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发酵能够改变沙棘酵素的主要成分、风味物质和抗氧化活性,为自然发酵沙棘酵素产品的开发及其功能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酵素 自然发酵 主要成分 风味物质 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云南大叶种白茶主要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差异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春花 颜学行 +4 位作者 崔廷宏 赵远艳 陶忠 王岳飞 单治国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4-242,共9页
研究不同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白茶主要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差异。本研究以云抗10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景谷大白茶4个茶树品种制作的白茶为研究对象,检测4种不同大叶种白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及其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研究不同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白茶主要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差异。本研究以云抗10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景谷大白茶4个茶树品种制作的白茶为研究对象,检测4种不同大叶种白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及其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清除能力,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比较其抗氧化活性。4种云南大叶种白茶间主要化学成分间存在差异,景谷大白茶中水浸出物含量49.40%、茶多酚含量35.87%及酚氨比13.36均极显著高于其他三种(P<0.01);与其他3类白茶相比,景谷大白茶羟基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都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感官评分与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黄酮、水浸出物等指标相关性不显著(P>0.05),但各主要化学成分间存在相关性,其中茶多酚与黄酮、水浸出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主要化学成分与抗氧化活性指标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总抗氧化活性与茶多酚、黄酮、水浸出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景谷大白茶的抗氧化能力和活性成分综合品质高于其余3种白茶样品。本研究初步探明了不同大叶种茶树品种白茶的品质差异及抗氧化活性差异,为云南大叶种白茶抗氧化活性的深入研究和消费者选择合适的云南白茶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叶种 白茶 感官审评 生化成分 氧化活性 相关性分析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沙棘叶多酚工艺及其抗氧化和降脂活性研究
3
作者 肖付才 邢晓轲 +1 位作者 李颖奎 黄斐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31-1340,共10页
优化沙棘叶多酚(Hippophae rhamnoides leaf polyphenols,HRLP)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与降脂活性。研究超声时间、料液比、超声功率和超声温度4个因素对HRLP提取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 优化沙棘叶多酚(Hippophae rhamnoides leaf polyphenols,HRLP)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与降脂活性。研究超声时间、料液比、超声功率和超声温度4个因素对HRLP提取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参数,最优提取条件得到的HRLP进行体外实验来验证其抗氧化和降脂活性。结果表明:在超声时间42 min、温度61℃、功率410 W、料液比1∶47(g/mL)条件下多酚提取量最高,可达到18.07±0.74 mg/g。在此条件下得到的HRLP对ABTS、DPPH以及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值分别为0.11、0.25、0.54 mg/mL,对铁离子还原能力约为维生素C的1/6。降脂活性研究发现,HRLP最大油脂吸附量为38.7 mg/g,胆汁酸吸附率为62.45%,胰脂肪酶抑制活性IC50为0.85 mg/mL。HRLP提取工艺稳定可行,所得HRLP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与降脂活性。该研究所建立的新方法操作简便易行,可实现HRLP的高效制备,为HRLP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多酚 超声提取 响应面优化 氧化活性 降脂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方式对苹果草莓酒理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曾朝珍 慕钰文 +3 位作者 袁晶 宋娟 张海燕 康三江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218,共7页
该研究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德尔布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和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为发酵菌株,探讨了五种不同发酵方式(酿酒酵母单一发酵、酿酒酵母和非酿酒酵母混合同时发酵及顺序发酵)对苹... 该研究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德尔布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和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为发酵菌株,探讨了五种不同发酵方式(酿酒酵母单一发酵、酿酒酵母和非酿酒酵母混合同时发酵及顺序发酵)对苹果草莓酒理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先接种酿酒酵母,24 h后接种异常毕赤酵母的顺序发酵方式在提升糖代谢效率、增加有机酸、总酚及总黄酮含量,以及增强果酒抗氧化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其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分别降至0.36 g/L、75.00 g/L和4.58 g/L,乳酸、柠檬酸和琥珀酸含量分别增加至804.87 mg/L、2 720.45 mg/L和560.25 mg/L,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终增至0.95 g/L和0.42 g/L,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及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达到4.34μmol Trolox/mL、3.38μmol Trolox/mL和6.60μmol Trolox/mL。酿酒酵母与异常毕赤酵母的顺序发酵对苹果草莓酒的理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影响显著,为生产高品质苹果草莓酒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方式 非酿酒酵母 苹果草莓酒 理化成分 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期对栀子花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5
作者 刘洋 黄国林 +6 位作者 肖晓玲 孔佑涵 张力 彭颖姝 李卫东 谢坚 唐桂梅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6-1222,共7页
栀子花具有食用、药用和妆用等多种用途。为了探究栀子花花期对其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确定不同用途栀子花的最佳采摘期,对不同花期的栀子花功能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分析不同花期栀子花功能成分含量与抗氧化活... 栀子花具有食用、药用和妆用等多种用途。为了探究栀子花花期对其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确定不同用途栀子花的最佳采摘期,对不同花期的栀子花功能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分析不同花期栀子花功能成分含量与抗氧化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花期的栀子花功能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蛋白质、糖类、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含量在盛开期均最高;栀子苷、总酚、总黄酮、总环烯醚萜等成分含量的峰值均出现在显露期,分别为(27.55±2.76)mg/g、(35.30±0.67)mg/g、(17.09±0.93)mg/g、(101.70±3.02)mg/g。栀子花中总黄酮、总环烯醚萜含量与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P<0.05);栀子花中的总酚含量与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0,P<0.05)。综合分析可知,盛开期栀子花的食用价值最高,显露期栀子花的抗氧化活性最强。结合产量和质量分析得出,显露期、盛开期栀子花的药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花 花期 功能成分 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寒桑经霜前后次生代谢物与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
6
作者 吴艳 朴美兰 +3 位作者 刘孝良 张禹 黄静雅 宋策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6,共7页
[目的]为探索霜对北方抗寒桑叶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以龙桑1号、吉湖4号、辽育16号、辽鲁11号和辽育8号5个桑树品种的霜前、霜后桑叶为试验材料进行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霜后1-脱氧野尻霉素、槲皮素、异槲皮苷、芦丁、FRAP和DPP... [目的]为探索霜对北方抗寒桑叶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以龙桑1号、吉湖4号、辽育16号、辽鲁11号和辽育8号5个桑树品种的霜前、霜后桑叶为试验材料进行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霜后1-脱氧野尻霉素、槲皮素、异槲皮苷、芦丁、FRAP和DPPH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1-脱氧野尻霉素和槲皮素达到显著(P<0.05)和极显著水平(P<0.01),而异槲皮苷、芦丁、FRAP和DPPH下降幅度不显著;绿原酸、总黄酮、ABTS、α-糖苷酶抑制率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总黄酮和α-糖苷酶抑制率达到极显著(P<0.01)和显著水平(P<0.05),而绿原酸和ABTS上升幅度不显著。霜前各成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经霜后打破这种平衡,其中,1-脱氧野尻霉素与其他成分之间成负相关关系,而其他各成分之间均成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经霜后桑叶中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槲皮素,经霜后,桑叶中的槲皮素含量平均为0.02 mg·g^(-1),并有2个桑树品种中的槲皮素含量为0.00 mg·g^(-1);受霜影响较小的是DPPH和绿原酸,霜前后分别升高5.19%和下降6.53%。[结论]霜前后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变化为食药用专用品种选育及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霜后α-糖苷酶抑制率在部分品种中有较高的含量,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冻胁迫 寒桑树 次生代谢物 氧化活性成分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红玫瑰营养和化学成分、体外抗氧化和护肤活性研究
7
作者 黄鑫 刘晓海 +5 位作者 张雪春 王振兴 孙健 王希文 周旭红 方越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5-213,共9页
该研究对云南产墨红玫瑰(Rosa‘Crimson Glory’)花瓣的营养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不同乙醇体积分数对其化学成分和功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墨红玫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总糖、维生素C、氨基酸及矿物质元素,具有较... 该研究对云南产墨红玫瑰(Rosa‘Crimson Glory’)花瓣的营养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不同乙醇体积分数对其化学成分和功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墨红玫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总糖、维生素C、氨基酸及矿物质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乙醇体积分数对墨红玫瑰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和功能活性影响较大,其中50%乙醇提取物的总酚含量最高,而100%乙醇提取物的总黄酮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100%乙醇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而50%乙醇提取物有最高的铁离子还原能力,且不同乙醇体积分数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均高于阳性对照2,6-二叔丁基对甲酚。此外,100%乙醇提取物还展现出最强的酪氨酸酶抑制能力,显示出良好的护肤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了不同乙醇浓度提取物中12种黄酮和花青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发现其中100%和5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合物含量最高,进一步验证了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能力的结果。相关性分析揭示了墨红玫瑰的抗氧化和护肤活性等是多种活性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研究可以为墨红玫瑰在食品、美容和医药等领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红玫瑰 营养成分 活性物质 氧化活性 酪氨酸酶抑制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羊肚菌菌粮制备工艺优化及营养成分、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分析
8
作者 顾丹丹 董雪 +3 位作者 张金秀 王晓茹 赵宗硕 王立安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7-245,共9页
以小麦粒为原料,羊肚菌为发酵菌株,采用固态发酵工艺制备小麦羊肚菌菌粮(fungus fermented wheat,FFW)。以粗纤维含量和非淀粉多糖(NSP)含量为评价指标,料液比、基质起始pH、接种量、发酵天数为考察因素,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小麦羊肚菌菌... 以小麦粒为原料,羊肚菌为发酵菌株,采用固态发酵工艺制备小麦羊肚菌菌粮(fungus fermented wheat,FFW)。以粗纤维含量和非淀粉多糖(NSP)含量为评价指标,料液比、基质起始pH、接种量、发酵天数为考察因素,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小麦羊肚菌菌粮制备工艺,并分析菌粮的营养成分、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料液比为1:0.9(g:mL)、基质起始p H为7.0、接种量为5块(直径0.8 cm的菌丝块)、发酵天数为10 d,该条件下制备的小麦羊肚菌菌粮粗纤维含量为4.09%,NSP含量为9.31%。与发酵前相比,小麦羊肚菌菌粮表面出现孔洞,沟壑增多,褶皱加深,菌粮的蛋白质含量提高了78.79%,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了17.79%;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增加了43.70%、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DF降低了19.24%、总膳食纤维TDF在发酵前后变化不明显。发酵后菌粮的持水性、吸附不饱和脂肪酸能力、吸附饱和脂肪酸能力和溶胀性分别增加了77.84%,11.49%、25.00%、26.00%;在模拟人体胃和小肠的环境下对胆固醇吸附率分别提高了86.29%、290.14%。发酵后菌粮的总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高了41.29%、14.54%、490.68%、10.80%。该工艺制备的小麦羊肚菌菌粮可显著提升小麦的营养价值、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为开发小麦羊肚菌菌粮新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菌粮 固态发酵 工艺优化 营养成分 理化性质 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和抑菌活性探究
9
作者 李浩然 彭煜伦 +2 位作者 詹浩群 冯浩天 杨国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5期30-35,共6页
为研究9个产地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分析挥发油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9个地区的白术挥发油,利用GC-MS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同时,采用抑菌圈法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枯草芽孢杆菌进行抑菌活性研究... 为研究9个产地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分析挥发油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9个地区的白术挥发油,利用GC-MS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同时,采用抑菌圈法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枯草芽孢杆菌进行抑菌活性研究,使用DPPH、FRAP、ABTS法对9个产地白术挥发油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鉴定出27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苍术酮、甘香烯、β-人参烯和9,10-脱氢-异长叶烯等;白术挥发油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浙江磐安产区的挥发油对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1.61±0.067cm,陕西商洛抑制枯草杆菌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1.2±0.019cm,浙江天台抑制大肠杆菌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1.07±0.019cm;抗氧化实验表明,9个产地白术挥发油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浙江新昌产地白术挥发油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分别为407.15μg Trolox·mL^(-1)和4.417mmol·mL^(-1)。浙江天台产地白术挥发油FRAP抗氧化能力最高,为213.28mmol·mL^(-1);综合实验结果表明,浙江地区的白术挥发油成分含量、抑菌活性和抗氧化能力要强于其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挥发油 活性 氧化活性 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方式陈皮精油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霖虹 肖更生 +7 位作者 徐玉娟 吴继军 余元善 温靖 邹波 李璐 陈树鹏 傅曼琴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5-224,共10页
为探究不同贮藏方式对陈皮精油含量、精油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选用标准干仓与自然陈化两种贮藏方式下陈化0~9年陈皮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型Clevenger法提取陈皮精油,分析比较其精油得率,通过ABTS法和DPPH法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差异,... 为探究不同贮藏方式对陈皮精油含量、精油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选用标准干仓与自然陈化两种贮藏方式下陈化0~9年陈皮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型Clevenger法提取陈皮精油,分析比较其精油得率,通过ABTS法和DPPH法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差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比较精油成分。结果表明,精油得率随陈化时间延长而下降,抗氧化活性则呈现上升趋势。与自然陈化陈皮精油相比,标准干仓陈皮精油得率更高,抗氧化活性更强。两种贮藏方式陈皮精油共检测出65种共有香气成分,以萜烯类、酯类和酸类为主,自然陈化陈皮精油中酸类、醇类和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标准干仓陈皮精油,而酚类物质相对含量则显著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能较好区分两种贮藏方式的陈皮精油,其中10种差异香气物质可以用于陈皮精油贮藏方式的区分。相关性分析表明γ-松油烯和萜品油烯与精油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该研究分析比较标准干仓与自然陈化两种贮藏方式陈皮精油的差异,为阐明两种陈皮精油的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特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精油 标准干仓陈皮 自然陈化陈皮 氧化活性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方式和体外模拟消化对4种食用昆虫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红 雷舒雯 +3 位作者 赵春燕 罗会清 彭春秀 龚加顺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0,共6页
以竹虫、蜂蛹、蚂蚱、蚕蛹为研究对象,分别用烘烤、油炸和水煮3种加工方式进行处理,并以未加工的昆虫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处理的昆虫在体外模拟消化前后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与模拟消化前相比,模拟消化后... 以竹虫、蜂蛹、蚂蚱、蚕蛹为研究对象,分别用烘烤、油炸和水煮3种加工方式进行处理,并以未加工的昆虫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处理的昆虫在体外模拟消化前后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与模拟消化前相比,模拟消化后,烘烤和水煮处理的竹虫,油炸、烘烤和水煮处理的蜂蛹和蚂蚱的多酚含量均提高,4种食用昆虫的黄酮含量均不低于消化前且多肽含量均有提高。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模拟消化后,烘烤处理的竹虫、蜂蛹和蚂蚱以及油炸处理蚕蛹的抗氧化能力综合指数最高,说明烘烤和油炸是3种加工方法中比较适合加工食用昆虫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昆虫 加工方式 营养成分 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叶多糖结构表征及体内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年年 易宇欣 +3 位作者 张小平 杨波 赛那瓦尔·芒思尔 阿衣吐逊·阿布都外力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8,共10页
本文以新疆大果沙棘叶为研究对象,对沙棘叶多糖(Hippophae rhamnoides leaf polysaccharide,HRLP)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通过水提醇沉法提取HRLP,采用DEAE-650M阴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制备均一多糖(HRLP-2),通... 本文以新疆大果沙棘叶为研究对象,对沙棘叶多糖(Hippophae rhamnoides leaf polysaccharide,HRLP)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通过水提醇沉法提取HRLP,采用DEAE-650M阴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制备均一多糖(HRLP-2),通过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紫外、红外光谱、圆二色谱、刚果红实验以及部分酸水解、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等方法对HRLP-2进行了结构鉴定,并评价了HRLP的体内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HRLP-2是由摩尔比为10.26:49.37:3.09:2.24:4.50:30.53的鼠李糖(Rha)、阿拉伯糖(Ara)、木糖(Xyl)、甘露糖(Man)、葡萄糖(Glc)及半乳糖(Gal)组成的均一多糖,其中,HRLP-2的主链可能主要由Gal及Ara组成,末端或支链主要由Rha、Ara及Glc组成。刚果红试验结果表明HRLP-2具有三螺旋结构。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组HRLP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力显著上升(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表明HRLP对小鼠肝及肾组织细胞及结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中剂量组的HRLP能够提高小鼠肠道菌群物种数,促进机体短链脂肪酸合成。综上所述,HRLP可能通过改善D-半乳糖诱导小鼠的氧化应激水平及肠道微生物菌群而起抗氧化活性。此研究将为沙棘叶资源的综合利用及沙棘叶多糖构效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多糖 结构表征 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处理方法对赶黄草功效成分、体外抗氧化性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梁红春 夏陈 +3 位作者 邓俊琳 余鳗游 刘刚 向卓亚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141,共8页
[目的]探究加工方法对赶黄草的成分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净制、酒灸、醋灸、盐灸和姜灸5种处理方法对赶黄草的功能成分、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的影响,分析比较不同方法处理前后的功能成分差异性,采用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模... [目的]探究加工方法对赶黄草的成分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净制、酒灸、醋灸、盐灸和姜灸5种处理方法对赶黄草的功能成分、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的影响,分析比较不同方法处理前后的功能成分差异性,采用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模型测定体外抗氧化活性,并检测处理后赶黄草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杆菌4种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净制后的赶黄草中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方法(P<0.05),盐灸和酒灸的次之,醋灸的最低。酒灸后的赶黄草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炎沙门氏杆菌的抑菌活性最强,盐灸的最弱。酒灸后的赶黄草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其IC_(50)值分别为33.52,35.86μg/m L;醋灸后的赶黄草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弱,其IC_(50)值分别为43.90,54.87μg/m L。赶黄草中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没食子酸、山奈酚-3-O-芸香糖苷、乔松素和芦丁。[结论]酒灸是赶黄草的最佳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赶黄草 处理方法 功能成分 抑菌能力 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5种无花果干营养成分、抗氧化活性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真真 夏娜 +4 位作者 刘艳全 张甜 姜蕾 王延昌 张超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92-302,共11页
不同干燥方式可能会导致无花果颜色和质地的改变,加速其营养物质的流失。本文以5个无花果品种(‘波姬红’‘金傲芬’‘中紫’‘青皮’和‘新疆早黄’)为研究对象,通过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电子鼻技... 不同干燥方式可能会导致无花果颜色和质地的改变,加速其营养物质的流失。本文以5个无花果品种(‘波姬红’‘金傲芬’‘中紫’‘青皮’和‘新疆早黄’)为研究对象,通过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对无花果在热风干燥(60℃)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营养、抗氧化活性和挥发性成分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干燥方式对5种无花果营养成分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中紫’受干燥影响的颜色变化程度最小。热风干燥处理增加了5种无花果的总酸,以‘波姬红’和‘金傲芬’的总酸增加最多。冷冻干燥处理‘新疆早黄’的抗氧化活性较高,其总黄酮保留率比其热风干燥高了47.83%,还原力显著增高(P<0.05),总酚含量为44.82 mg GAE/g。电子鼻结果的整体区分度较好。5种无花果干共检测出8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波姬红’的挥发性成分受干燥方式影响最小,均以醛类为主。‘金傲芬’和‘中紫’的鲜样酮类经热风干燥处理转化为醛类,以苯甲醛和己醛为主。‘青皮’和‘新疆早黄’的鲜样酮类经热风干燥处理转化为醇类,均以苄醇为主,具有茉莉花香等香味。综上所述,冷冻干燥‘新疆早黄’的营养和抗氧化性保留最好,而‘波姬红’的挥发性成分受干燥方式影响最小。本研究可为筛选生产无花果果干的干燥方式以及适宜加工品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花果 品种 干燥方式 氧化活性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极性溶剂提取对杨树桑黄功能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15
作者 张琪 殷朝敏 +6 位作者 高虹 范秀芝 史德芳 陈盛 刘吉发 徐建华 李真顺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5-333,共9页
为明确不同极性溶剂提取对杨树桑黄功能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影响,以杨树桑黄子实体干粉为原料,采用4种不同溶剂(乙醇、丙酮、乙酸乙酯和复配溶剂)提取桑黄多酚类物质,测定其中活性成分、多酚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等多种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关性... 为明确不同极性溶剂提取对杨树桑黄功能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影响,以杨树桑黄子实体干粉为原料,采用4种不同溶剂(乙醇、丙酮、乙酸乙酯和复配溶剂)提取桑黄多酚类物质,测定其中活性成分、多酚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等多种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丙酮提取物(AE)的得率、总多酚和三萜含量分别为12.91%、37.38%和8.11%,显著高于乙醇提取物(EE)、乙酸乙酯提取物(EAE)和复配溶剂提取物(MSE)(P<0.05);EE的总黄酮含量为14.90%,高于AE、EAE和MSE;而EAE的总甾醇含量为12.61%,高于EE、AE和MSE。桑黄多酚组分及含量测定实验结果发现,AE中原儿茶醛、原儿茶酸、咖啡酸和对香豆酸的含量分别为602.09、90.25、6.24和5.57μg/100 mg,显著高于EE、EAE和MSE(P<0.05),且7种酚酸总含量最高。此外,AE的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高于EE、EAE和MSE,而其还原力和蛋白氧化损伤抑制能力显著高于EE、EAE和MSE(P<0.05);EAE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抑制能力高于EE、AE和MSE,而其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DNA氧化损伤保护能力显著高于EE、AE和MSE(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相关性较强。综上,丙酮溶剂对桑黄多酚的提取率高,其提取物主要多酚化合物含量高,且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本试验结果可为桑黄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桑黄 活性成分 组分分析 氧化活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强光处理对番茄汁抗氧化活性及功能成分的影响
16
作者 高恬依 杨华 +2 位作者 颜金鑫 曹少谦 戚向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6-292,共7页
该文探讨脉冲强光处理及热处理对番茄汁抗氧化活性及相关内源酶和功能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冲处理能激活苯丙氨酸解氨酶(L-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 该文探讨脉冲强光处理及热处理对番茄汁抗氧化活性及相关内源酶和功能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冲处理能激活苯丙氨酸解氨酶(L-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同时,降低维生素C及提高总酸含量(P<0.05),且维生素C和总酸含量及酶活性与脉冲能量相关性较高(R^(2)>0.8500),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R^(2)>0.8800),其效果优于热处理(P<0.05)。此外,脉冲强光和热处理均能提高番茄汁清除羟自由基能力,降低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和还原力(P<0.05)。相比热处理,脉冲强光处理能较好保持番茄汁原有营养物质和活性,该研究为脉冲强光在果蔬汁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汁 脉冲强光 氧化活性 功能成分 内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对蔓越莓汁主要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17
作者 赵晨雨 朱立斌 +4 位作者 朱丹 杨天佑 牛广财 魏文毅 马靖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187-195,共9页
为探究乳酸菌发酵对蔓越莓汁的降酸效果以及在发酵降酸的过程中主要理化指标、活性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本研究选用鼠李糖乳杆菌在40℃下发酵蔓越莓汁,测定其pH、总酸降解率以及蔓越莓汁的色差、总可溶性固形物(TSS)、总糖、总多酚... 为探究乳酸菌发酵对蔓越莓汁的降酸效果以及在发酵降酸的过程中主要理化指标、活性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本研究选用鼠李糖乳杆菌在40℃下发酵蔓越莓汁,测定其pH、总酸降解率以及蔓越莓汁的色差、总可溶性固形物(TSS)、总糖、总多酚、总黄酮、花色苷、γ-氨基丁酸(GABA)、维生素C、总氨基酸等指标的变化。以DPPH、ABTS_+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铁离子还原力等指标来综合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并进行主要成分与其抗氧化活性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蔓越莓汁在乳酸菌发酵降酸过程中,总酸降解率在发酵第5 d时达到最高值(28.34%),乳酸菌发酵可以显著降低其酸度(P<0.05),其TSS、总糖、花色苷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色差呈上升趋势,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最高值分别达到3.89、2.56 mg/mL,GABA、维生素C和总氨基酸含量基本呈持续上升趋势,发酵后蔓越莓汁的抗氧化活性指标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抗氧化活性较未发酵组显著升高(P<0.05),其对DPPH、ABTS_+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铁离子还原力最大值分别达到84.30%、74.68%和703.08 mmol/L;相关性分析表明,总多酚、总黄酮、GABA、维生素C、总氨基酸与其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本研究为蔓越莓果汁降酸工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越莓 乳酸菌 发酵 主要成分 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处理对罂粟蜂花粉生物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18
作者 宁珍 毕延祥 +4 位作者 季连光 陶家黎 罗诗烨 苏松坤 方小明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91-999,共9页
超声处理作为一种高效、绿色非热物理加工技术,可提高食品生物活性成分提取率,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为探究超声处理对罂粟蜂花粉生物活性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研究探究了不同超声时间(0、20、40、60、80 min)下超声对罂粟蜂花粉微... 超声处理作为一种高效、绿色非热物理加工技术,可提高食品生物活性成分提取率,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为探究超声处理对罂粟蜂花粉生物活性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研究探究了不同超声时间(0、20、40、60、80 min)下超声对罂粟蜂花粉微观结构、酚酸、总黄酮、总酚、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过氧化物酶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罂粟蜂花粉微观结构破坏程度随超声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超声处理促进了黄酮类和酚酸类化合物的释放。超声处理60 min时的总黄酮含量最高,较未处理组提高17.41%;超声处理80 min时,罂粟蜂花粉中酚酸总量和总酚含量达到最高,较未处理组含量分别提高52.34%和41.19%。随着超声时间的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呈下降趋势,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先升后降。相关性分析表明,罂粟蜂花粉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总酚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超声处理对罂粟蜂花粉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与酚类化合物含量的提高和对POD活性抑制的协同作用相关。本研究可为超声处理在蜂花粉加工领域的应用及高值化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处理 罂粟蜂花粉 生物活性成分 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原花青素的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19
作者 吴雪 李毅诺 +4 位作者 董永惠 魏来 彭强 韩林 王敏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72,共10页
探究沙棘原花青素(sea buckthorn procyanidins,SBPC)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然后在细胞水平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最后评估SBPC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SBPC在质量浓度为0~40μg/mL范围内均显示出比VC更强的1,1-二苯基... 探究沙棘原花青素(sea buckthorn procyanidins,SBPC)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然后在细胞水平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最后评估SBPC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SBPC在质量浓度为0~40μg/mL范围内均显示出比VC更强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Fe3+还原力。当SBPC质量浓度为10μg/mL和40μg/mL时,对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98.18%和87.08%。在细胞水平上,仅20μg/mL的SBPC就能显著恢复棕榈酸引起的HepG2细胞活力下降(P<0.001),并且不同质量浓度的SBPC均能显著降低细胞ROS水平(P<0.001)。同时,SBPC还能通过抑制脂质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生成、调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发挥抗氧化作用。此外,SBPC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显著的可逆竞争性抑制作用,其半抑制浓度为8.646μg/mL。进一步研究发现,SBPC可与α-葡萄糖苷酶上一个或一类活性位点中的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形成氢键和疏水作用力,从而发挥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本研究证实了SBPC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并可为其作为降糖类功能性食品开发的优良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原花青素 氧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籽油的超临界CO_(2)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20
作者 刘美静 魏晓博 +3 位作者 余君伟 虎丽 方海田 刘慧燕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1,共6页
探究“药食同源”沙棘籽油的营养保健功效及抗氧化活性,为沙棘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沙棘籽油,测定基础理化指标和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利用高效气相色谱法分析沙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水平,通过自由基清除实验... 探究“药食同源”沙棘籽油的营养保健功效及抗氧化活性,为沙棘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沙棘籽油,测定基础理化指标和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利用高效气相色谱法分析沙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水平,通过自由基清除实验等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技术萃取沙棘籽油平均得率为10.83%,所得沙棘籽油各项理化指标符合行业标准;经高效气相色谱仪共检测出18种脂肪酸,其中,总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88.12%,以油酸(23.11%)、亚油酸(35.60%)和亚麻酸(28.91%)为主;总黄酮含量为27.15 mg RE/100 g,总酚含量为41.60 mg GAE/100 g;清除DPPH、ABTS和羟基自由基的IC 50值分别为3.82、16.17、0.50 mg/mL,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的沙棘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和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丰富,有较强体外抗氧化活性,具有潜在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籽油 超临界CO_(2)萃取 脂肪酸 生物活性成分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