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浑善达克沙地榆的生态学特性与保护策略
1
作者 豆鹏鹏 黄晶 +3 位作者 高茜 王洁 李平 王堃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1018,共8页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原作为温带草原的隐域植被,在防风固沙、改善土壤质量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导致沙地榆(Ulmus pumila L.var.sabulosa)种群大幅衰退,这一趋势日益严重。然...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原作为温带草原的隐域植被,在防风固沙、改善土壤质量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导致沙地榆(Ulmus pumila L.var.sabulosa)种群大幅衰退,这一趋势日益严重。然而,现有研究尚未系统探究沙地榆的生态学特性与保护策略。本文结合沙地榆的现状,探讨其生理生态特征、繁殖策略、共生关系以及对气候和人为干扰的响应,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研究表明,沙地榆具备多种应对干扰的生态策略,但其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护措施应结合沙地榆的生态特性,重点通过建立监测样地、增强生物多样性及减少风沙侵蚀来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未来的研究应深入探讨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索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的融合,以推动沙地榆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沙地榆 树疏林草原 生态适应性 生态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地榆与樟子松带状混交造林效果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周玉峰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134-136,共3页
作者通过在封沙育林项目区实施的沙地榆容器苗木与樟子松容器苗木带状造林混交进行的造林试验,通过对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补植造林,造林成本,防护效益,预防樟子松生理干旱及其松针红斑病,预防榆树叶甲虫害及榆树翅果传播促进榆树天然更... 作者通过在封沙育林项目区实施的沙地榆容器苗木与樟子松容器苗木带状造林混交进行的造林试验,通过对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补植造林,造林成本,防护效益,预防樟子松生理干旱及其松针红斑病,预防榆树叶甲虫害及榆树翅果传播促进榆树天然更新的分析,推导出实施沙地榆与樟子松带状混交造林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提高樟子松沙地造林保存率,巩固生态建设的成果,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提出了探讨建议,供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榆 樟子松 带状混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沙地榆种子雨的扩散规律 被引量:20
3
作者 谷伟 岳永杰 +2 位作者 李钢铁 潘文杰 哈丽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440-3448,共9页
于2010年采用定点连续观测的方法,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树龄(23年生、40年生、56年生)沙地榆孤立木种子雨的数量、组成及散布过程,分析沙地榆种子雨的扩散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干扰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孤立木种子雨的总量随其年龄... 于2010年采用定点连续观测的方法,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树龄(23年生、40年生、56年生)沙地榆孤立木种子雨的数量、组成及散布过程,分析沙地榆种子雨的扩散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干扰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孤立木种子雨的总量随其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中56年生孤立木>40年生孤立木>23年生孤立木,其种子雨的总量分别为(7744±16.26)粒/m2、(5236±18.87)粒/m2、(2456±12.67)粒/m2;(2)40年生孤立木的种子质量较好,成熟种子的比例最高,未成熟、空粒和虫害种子的比例较低,56年生孤立木次之,23年生孤立木质量最差,56年生沙地榆和40年生沙地榆是自然更新种子的主要来源;(3)榆树种子于当年5月下旬开始成熟并于6月初开始脱落,6月中旬达到降落高峰期,落种持续到6月下旬结束,落种期持续近1个月;(4)种子雨的前扩散过程中种子集中降落在主风向的下风向50 m和树冠周围20 m的范围内;(5)在种子的后扩散过程中,种子沿下风向继续运动,散落在下风向50 m范围或更远处,后扩散对前扩散表现为"削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沙地榆 种子雨 扩散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对浑善达克沙地榆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3
4
作者 张红霞 刘果厚 崔秀萍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4,共6页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顶部、丘间草地处的浑善达克沙地榆及呼和浩特市白榆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和分析 ,以期探讨浑善达克沙地榆在解剖学方面适应干旱的机理。结果表明 ,虽然属同种植物 ,但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 ,...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顶部、丘间草地处的浑善达克沙地榆及呼和浩特市白榆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和分析 ,以期探讨浑善达克沙地榆在解剖学方面适应干旱的机理。结果表明 ,虽然属同种植物 ,但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 ,叶片的解剖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生境条件最差的流动沙丘顶部的浑善达克沙地榆的抗旱性最强 ,具体表现为 :叶片厚 ,表皮细胞大 ,具有较厚的表皮细胞外壁与角质层 ;栅栏组织发达 ,细胞缩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浑善达克沙地榆 叶片 解剖结构 石蜡切片法 抗旱性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径向生长特性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晶晶 黄荣凤 +5 位作者 李钢铁 侯向阳 秦艳 张国盛 刘洪娥 Oxana Vishnyakova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47,共7页
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宝绍岱苏木和那日图苏木的天然沙地榆为材料,测定沙地榆的年轮宽度、早材宽度和晚材宽度,分析其偏心生长状况、径向生长规律和径向生长动态,为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种群保护和天然更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宝绍岱和那日... 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宝绍岱苏木和那日图苏木的天然沙地榆为材料,测定沙地榆的年轮宽度、早材宽度和晚材宽度,分析其偏心生长状况、径向生长规律和径向生长动态,为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种群保护和天然更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宝绍岱和那日图生长的沙地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心生长,且偏心形态比较复杂,形状不规则;宝绍岱和那日图沙地榆的径向生长过程中均出现了2个生长高峰期,其中年轮宽度和晚材宽度的径向生长规律非常相似,2次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完全一致,径向累积生长曲线均呈双S型;早材宽度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幅度很小,高峰期出现的时期与年轮宽度和晚材宽度相差比较大,累积生长曲线呈线型;宝绍岱和那日图沙地榆的平均生长量分别为2.25和2.30 mm,无显著差异,但宝绍岱沙地榆年轮宽度和晚材宽度的变异系数达到20%以上,明显大于那日图沙地榆;宝绍岱沙地榆径向生长第1次高峰出现在第17-21年,那日图沙地榆径向生长第1次高峰出现在第15-19年,二者的成熟龄相差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沙地榆 径向生长 生长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境内沙地榆的自然更新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利红 刘果厚 +1 位作者 赵丽 桂荣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42,90,共5页
对不同生境下浑善达克沙地榆(Ul mus pumila L.var.sabulosa J.H.Guo Y.S.Li)林下幼苗的密度、生长情况及林缘、单株下幼苗扩散分布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运用种群生态学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其更新规律。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榆幼... 对不同生境下浑善达克沙地榆(Ul mus pumila L.var.sabulosa J.H.Guo Y.S.Li)林下幼苗的密度、生长情况及林缘、单株下幼苗扩散分布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运用种群生态学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其更新规律。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榆幼苗的密度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流动沙丘幼苗生长较差且流动沙丘幼苗死亡现象严重,半固定沙地幼苗生长较好更适于沙地榆的更新;幼苗主要集中分布于距林缘20m范围内,20m外幼苗密度显著降低;风向对浑善达克沙地榆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榆 幼苗 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沙地榆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7
作者 苏楞高娃 王晓江 田桂泉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3年第1期10-14,共5页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由西向东、南向北典型8个样地沙地榆个体生长指标进行调查,研究了该地区沙地榆个体生长指标和种群年龄级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沙地的地理位置由西向东、由南向北沙地榆株高、胸径、冠幅平均值逐渐下...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由西向东、南向北典型8个样地沙地榆个体生长指标进行调查,研究了该地区沙地榆个体生长指标和种群年龄级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沙地的地理位置由西向东、由南向北沙地榆株高、胸径、冠幅平均值逐渐下降,沙地榆在西南部个体较大,东北部个体逐渐变细小,与沙地榆自然更新有较大关系;沙地榆树疏林8个不同地区沙地榆年龄结构呈衰退型种群,但不同地区所占的主要年龄级不同;8个样地中中部样地4有X1年龄级(幼苗)的更新,靠近东部样地6和南部样地8缺失幼苗和幼树;整体上X3、X4、X5成熟龄级沙地榆株数在60%~80%之间龄林,X1、X7、X8、X9、X10年龄级最少,甚至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榆 生长指标 年龄结构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沙地榆种群年龄结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靖媛 李钢铁 +2 位作者 崔利强 张金旺 孙颖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214-5217,共4页
基于6个样带的实测数据研究浑善达克沙地处于不同立地类型的沙地榆种群的年龄结构,绘制了沙地榆种群的年龄结构图,结果表明:6种立地类型沙地榆种群年龄结构图均呈壶形,基部、顶部较窄而中部较宽,均为典型衰退型的种群;沙地榆均为处于X1... 基于6个样带的实测数据研究浑善达克沙地处于不同立地类型的沙地榆种群的年龄结构,绘制了沙地榆种群的年龄结构图,结果表明:6种立地类型沙地榆种群年龄结构图均呈壶形,基部、顶部较窄而中部较宽,均为典型衰退型的种群;沙地榆均为处于X1、X9、X10这3个年龄级最少,这3个年龄级沙地榆株数百分比之和在0~5%,几乎出现断代现象;X3、X4这2个年龄级最多,沙地榆株数百分比之和在61%~86%。经不平衡方差分析显示,虽然立地类型不同,6种立地类型的面积不同,沙地榆分布的株数不同,但沙地榆种群的个体年龄级却比较相近,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几乎都处于幼树与成年树阶段,缺乏幼苗,更新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榆 年龄结构 年龄级 立地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真菌质量分数对沙地榆土壤质量的影响
9
作者 李俊杰 李钢铁 +3 位作者 麻云霞 张月欣 胡博 张蒙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3-87,123,共6页
以沙地榆作为长期定位试验对象,研究不同AM菌剂质量分数与复合肥配施对沙地榆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共布设5个处理:(1)空白对照(CK),(2)T1处理为复合肥2.668 kg/hm^(2),(3)T2处理为AM菌剂0.134 kg/hm^(2)+复合肥... 以沙地榆作为长期定位试验对象,研究不同AM菌剂质量分数与复合肥配施对沙地榆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共布设5个处理:(1)空白对照(CK),(2)T1处理为复合肥2.668 kg/hm^(2),(3)T2处理为AM菌剂0.134 kg/hm^(2)+复合肥2.668 kg/hm^(2),(4)T3处理为AM菌剂0.167 kg/hm^(2)+复合肥2.668 kg/hm^(2),(5)T4处理为AM菌剂0.209 kg/hm^(2)+复合肥2.668 kg/hm^(2)。施加AM菌剂后,土壤养分质量分数提升,微域环境得到改善。与CK相比,T1、T2、T3、T4各处理土壤养分均有所提高,其中T3处理下最为显著。土壤酶活性各处理与CK相比,T1~T4各处理均有提升,其中蔗糖酶、淀粉酶、脲酶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酶活性的加权平均值较CK均有提升,进一步反映出总体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土壤微生物数量较CK均有所提高,其中T2、T3处理相对值较高。添加AM菌剂的处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质量分数增加,微域环境相对改善。AM菌剂与复合肥配施提高了土壤养分和有机质质量分数,进一步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单施用复合肥虽然也可以提高土壤养分,但会抑制一部分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综上,AM菌剂0.167 kg/hm^(2)与复合肥配施对于土壤养分和提高土壤酶活性有相对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榆 AM真菌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地榆DSE真菌的分离鉴定和抑菌活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慧敏 王秀艳 李晓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6-422,共7页
为了研究沙地榆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dark septate endophytes)的种类及抑菌作用,寻找潜在的可开发利用的生防菌,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沙地榆分离DSE真菌,运用形态学与ITS测序方法进行鉴定,以常见病害灰霉病(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瓜... 为了研究沙地榆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dark septate endophytes)的种类及抑菌作用,寻找潜在的可开发利用的生防菌,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沙地榆分离DSE真菌,运用形态学与ITS测序方法进行鉴定,以常见病害灰霉病(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瓜类枯萎病(尖刀镰孢菌黄瓜转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和炭疽病(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病原菌为指示菌,采用对峙培养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沙地榆须根筛选到1株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的DSE真菌(编号Upr105),该菌初期菌落呈白色绒毛状、稀疏、菌落背面呈浅橘色,随着菌落扩大加厚,背面渐呈亮橘色,后期菌落变为深褐色,培养后期菌落可形成不明显的“环形带”结构;显微特征为菌丝棕色、具隔膜,不形成有性或无性繁殖结构,显微形态呈形态各异的“念珠状”膨大细胞;根据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测序鉴定其为薄毛盘菌(Tricharina sp.)。抑菌试验结果发现,该菌对3种指示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从接种第2天开始抑菌率逐渐上升,培养至第7天时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尖刀镰孢菌黄瓜专化型F.oxysporum f.sp.Cucumerinum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的抑菌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8.6%、61.5%和42.9%,对3种菌的平均抑菌率分别为52.8%、44.5%和22.8%,说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是枯萎病、灰霉病和青枯病防治的潜在生防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榆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 分离鉴定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