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分差热法确定沉降炉试验中低挥发分混煤的着火点 被引量:7
1
作者 张保生 刘建忠 +3 位作者 程军 赵晓辉 周俊虎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9-842,共4页
为了克服尝试法的工作量大、着火状态难以判断的缺点,以及避免等温度法的燃料发热量被掩盖所导致的误差,提出了一种微分差热法来确定沉降炉试验中低挥发分混煤的着火点.通过测量给粉前后的气流温度,得到表征煤粉气流吸热放热过程的差热... 为了克服尝试法的工作量大、着火状态难以判断的缺点,以及避免等温度法的燃料发热量被掩盖所导致的误差,提出了一种微分差热法来确定沉降炉试验中低挥发分混煤的着火点.通过测量给粉前后的气流温度,得到表征煤粉气流吸热放热过程的差热曲线;对此差热曲线进行微分,将着火过程分为缓慢氧化阶段、过渡阶段和高速燃烧阶段;根据瞬间着火的定义将过渡阶段的谷底定义为着火点.在由2种无烟煤和1种贫瘦煤组成的混煤的7种工况下进行沉降炉试验,分析了煤粉挥发分和细度对着火点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分差热法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工况,其结果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性,此方法可用于判断沉降炉试验中低挥发分煤的着火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炉 微分差热法 混煤 着火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降炉中粉煤气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凤豹 张忠孝 +2 位作者 张守玉 陈国艳 陆成 《洁净煤技术》 CAS 2010年第1期38-42,共5页
以O_2为气化剂N_2为输送介质,在常压沉降炉装置上进行了几种粉煤的气化试验。试验考察了温度、氧碳比、停留时间对气化产气组成、碳转化率以及冷煤气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 沉降炉 粉煤 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降炉试验和模拟数值计算
3
作者 姚文达 刘彤 +4 位作者 陈金明 宋卫东 姜义道 杨仲明 俞斌根 《动力工程》 CSCD 1996年第2期5-8,21,共5页
作者将管式沉降炉试验数据应用到煤粉燃烧数值模拟计算。针对焦作发电厂200MW锅炉燃烧室,进行了炉内流动、传热及燃烧过程数值分析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际燃烧调整试验结果相比较,是吻合的。
关键词 燃烧 沉降炉 数值模拟 煤粉 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煤在沉降炉中掺烧试验及氨的氧化动力学 被引量:4
4
作者 闫卫东 秦世泰 +5 位作者 杨凯 李广滨 李明 王学斌 谭厚章 张嘉烨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7-133,共7页
发展先进的碳减排技术、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能源领域最迫切的攻关难题。我国燃煤电厂碳排放占比很大。氨作为零碳燃料,在热值、合成、运输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氨在燃煤锅炉中混烧是实现大规模利用的重要途径,然而大规模掺烧过程中NO_(x... 发展先进的碳减排技术、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能源领域最迫切的攻关难题。我国燃煤电厂碳排放占比很大。氨作为零碳燃料,在热值、合成、运输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氨在燃煤锅炉中混烧是实现大规模利用的重要途径,然而大规模掺烧过程中NO_(x)排放控制将是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沉降炉试验平台对氨煤开展混燃试验,研究温度(1000~1300℃)、空燃比(0.8~1.5)、掺烧比例(0~30%)等对NO_(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较低燃烧温度和空燃比是抑制氨向NO_(x)转化的关键。在空燃比1.5、掺烧20%氨工况下,1200和1300℃下NO_(x)排放量可达780×10^(-6)和1870×10^(-6)。随氨掺烧比例增加,NO_(x)排放水平线性增长,但整体燃料氮向NO的转化显著下降。借助详细化学反应机理(Glarborg 2018、Mendiara 2009、Konnov)计算结果表明,Konnov机理预测结果更接近试验结果。进一步采用Konnov机理讨论了燃烧温度、空燃比等变量对纯氨燃烧NO_(x)排放的影响,发现温度与NO_(x)排放浓度呈指数型增长,而空燃比由1.0提高至1.1时NO_(x)排放总量发生突变。引入混合因子讨论氧化剂与氨的混合水平对NO_(x)排放的影响,发现延长氨与氧化剂的混合距离能显著降低NO_(x)排放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炉 氨煤混烧 CO_(2)减排 NO_(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降炉中半焦与煤燃烧特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彭暄格 余春江 +2 位作者 赵越 解桂林 王勤辉 《能源工程》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为实现双流化床热解工艺所得低阶煤半焦的大规模利用,对半焦的悬浮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以热重分析结果为依据,设计并搭建了适宜于研究半焦燃烧的沉降炉试验系统,对工艺半焦与低阶煤的燃烧效率与NO_(x)的生成规律开展了对比研究,并探讨... 为实现双流化床热解工艺所得低阶煤半焦的大规模利用,对半焦的悬浮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以热重分析结果为依据,设计并搭建了适宜于研究半焦燃烧的沉降炉试验系统,对工艺半焦与低阶煤的燃烧效率与NO_(x)的生成规律开展了对比研究,并探讨了炉膛温度、氧气浓度、颗粒粒径对燃烧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对应的煤相比,半焦具有更高的活化能,所需燃尽时间更长,在典型煤粉炉燃烧工况下基本燃尽,但是未完全燃烧热损失比煤高1.5%。半焦燃烧的NO_(x)排放浓度比煤低163 mg/m^(3)。研究还揭示了半焦和煤燃烧受炉膛温度、氧气浓度及颗粒粒径等因素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可为在煤粉炉中大规模燃用半焦所需的相关结构改造及工况设置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焦 燃烧特性 沉降炉 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NO_(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降炉生产高质量石灰氮时粘壁问题的探讨
6
作者 王明龙 《宁夏石油化工》 2004年第1期46-48,共3页
本文介绍了沉降式氮化炉在生产高质量石灰氮时所出现的各种粘壁形式,分析了引起粘壁的各种工艺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减少了粘壁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 石灰氮 粘壁 沉降式氮化 料细度 气相温度 操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段式沉降炉内生物质与煤掺烧的NO_(x)生成规律
7
作者 侯岩 杨富鑫 +2 位作者 谭厚章 熊小鹤 陈发林 《煤炭学报》 2025年第2期1315-1324,共10页
生物质与煤耦合利用是燃煤机组降碳技术之一。生物质掺烧位置对耦合利用过程NO_(x)的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探究掺烧位置和温度对生物质与煤耦合时NO_(x)排放的影响,利用两段式沉降炉,分别对生物质从主燃区预混掺烧和燃尽区分... 生物质与煤耦合利用是燃煤机组降碳技术之一。生物质掺烧位置对耦合利用过程NO_(x)的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探究掺烧位置和温度对生物质与煤耦合时NO_(x)排放的影响,利用两段式沉降炉,分别对生物质从主燃区预混掺烧和燃尽区分级掺烧时NO_(x)生成规律进行研究,并分析生物质从燃尽区分级掺烧时燃料N的迁移特性。结果表明:生物质从主燃区和燃尽区掺烧,NO_(x)排放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主燃区预混掺烧时,随掺烧比例从0增加到40%,任意温度的NO_(x)排放呈现出降低趋势;且随着燃尽风比例增加,在燃尽风比例为0.33时,NO_(x)排放最低。燃尽区分级掺烧时,在燃尽温度为1000℃时,随掺烧比例从0增加到40%,NO_(x)排放持续降低;而在燃尽温度为1200、1400℃时,NO_(x)排放在10%掺烧比例时最低。燃尽区分级掺烧时,燃料N向中间产物HCN和NH_(3)的转化存在显著差异。任意燃尽温度下,燃尽区掺烧时的燃料N向HCN的转化率随掺烧比例增加始终增加;而燃料N向NH3的转化在燃尽温度为1000℃时随掺烧比例增加而增加;在燃尽温度为1200、1400℃时,10%掺烧比例下NH3的转化率最高。燃尽区分级掺烧模式下,在主燃1200℃、燃尽1400℃时,燃尽区掺烧的燃料N有94%左右转化为了N_(2)和灰分N,大约5%转化为了NO_(x),而只有不到1%的燃料N转化为了HCN和NH_(3)。生物质与煤掺烧相比于纯煤燃烧可以降低燃料N向NO_(x)的转化,但随着掺烧比例的增加,燃料N向NO_(x)和灰分N的转化率增加,向N_(2)的转化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掺烧 两段式沉降炉 NO_(x)排放 燃料氮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0t/h电站锅炉低NO_x燃烧技术试验研究与技术改造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志军 陆智 +4 位作者 刘茂省 邵杰 刘建忠 周俊虎 岑可法 《能源工程》 2008年第4期46-50,共5页
采用热天平和沉降炉对某台420t/h锅炉的四种主要燃烧煤种进行试验研究,分析这四种煤种的燃烧特性和NOx排放特性。对比几种常用的低NOx燃烧方式,并对现行的燃烧器进行诊断分析,认为采用SOFA空气分级燃烧方式可达到预期的改造效果。
关键词 热天平 沉降炉 NOx SOF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热态下行燃烧炉低NO_x燃烧数值模拟
9
作者 郭青宏 范卫东 +2 位作者 李宇 冯哲 蒋信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59,共7页
结合电厂锅炉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针对燃煤烟气污染物形成机理研究的多功能下行燃烧炉试验台,通过数值模拟对试验台在不同分级深度和不同分级位置下的煤粉自持燃烧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分级燃烧工况下的流场、温度场以及组分浓度场... 结合电厂锅炉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针对燃煤烟气污染物形成机理研究的多功能下行燃烧炉试验台,通过数值模拟对试验台在不同分级深度和不同分级位置下的煤粉自持燃烧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分级燃烧工况下的流场、温度场以及组分浓度场特性与分级燃烧试验特征非常符合。空气分级燃烧后NOx排放比不分级低200mg/m3,将空气中氮气替换成二氧化碳进行分级燃烧,其NOx排放值下降100 mg/m3。O2/CO2气氛下,NOx沿程生成和尾部排放都随着氧浓度从21%升高到30%而不断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分级 沉降炉 数值模拟 低NOX 自持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炉高温煤气中煤粉的气化行为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伟明 周建安 +1 位作者 李数 杨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556-3563,共8页
为了有效提高转炉高温煤气中可燃气体品质,降低CO2含量。文中提出了一种向转炉高温煤气中喷吹煤粉制备高品质气体的方法。本试验方法采用FactSage 6.1计算各组分之间反应的可能性,利用热重分析仪对煤焦的热解、气化、复合添加剂下的催... 为了有效提高转炉高温煤气中可燃气体品质,降低CO2含量。文中提出了一种向转炉高温煤气中喷吹煤粉制备高品质气体的方法。本试验方法采用FactSage 6.1计算各组分之间反应的可能性,利用热重分析仪对煤焦的热解、气化、复合添加剂下的催化气化行为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沉降炉实验研究了900~1 200℃气体产物的动态析出特性,并计算出可燃气体上升率α,CO2下降率β作为评价指标,最后通过工业试验进一步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煤焦质量损失是由于CO2气化行为造成的,加入添加剂后,气化反应开始温度降低了62℃,气化反应结束的温度降低了117℃,煤气中H2和CO的含量显著升高,CO2和CH4的含量显著降低。无添加剂条件下,α值由900℃时的7.63%增加到1 200℃时的17.27%,β值由900℃时的4.42%增加到1 200℃时的27.52%。含添加剂条件下,α值由900℃时的11.51%增加到1 200℃的37.64%,β值由900℃时的11.48%增加到1 200℃时的54.72%。在900~1 200℃,α值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β值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在1 200℃时,含添加剂与未加入添加剂相比α值增加20.37%,β下降27.20%,这是由于添加剂对煤粉的气化起到催化作用。与沉降炉实验结果相比,工业试验得到的α,β值分别增加5.29%,4.96%,工业试验值略大于沉降炉实验值。通过试验结果分析验证了向转炉高温煤气中喷吹煤粉制备高品质气体的方法的可行性。该试验方法的设计应用,可为转炉高温煤气中可燃气体品质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废气 煤粉 CO2气化 气体产物 沉降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煤燃烧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机理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11
作者 马仑 汪涂维 +3 位作者 方庆艳 谭鹏 张成 陈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647-2653,共7页
为深入研究混煤燃烧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机理,在沉降炉上进行了贫煤和烟煤不同配比混煤(贫煤掺混烟煤比例0,25%,50%,75%,100%)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混煤燃烧过程中易燃煤对混煤燃烧的促进和抑制2种交互作用的竞争决定... 为深入研究混煤燃烧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机理,在沉降炉上进行了贫煤和烟煤不同配比混煤(贫煤掺混烟煤比例0,25%,50%,75%,100%)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混煤燃烧过程中易燃煤对混煤燃烧的促进和抑制2种交互作用的竞争决定了混煤的燃烬特性,促进作用表现为烟煤优先燃烧,提高了燃烧初期的局部温度,促进了难燃煤的着火与燃烧;抑制作用则表现为易燃煤抢先燃烧消耗了大量氧气,导致难燃煤燃烧处于欠氧状态,阻碍了难燃煤的燃烧与燃烬。由于煤种差异大,交互作用影响明显,混煤实际燃烬率与计算线性燃烬率差异较大。掺混25%易燃煤时,促进作用在混煤燃烧中占主导地位,燃烬率高于按掺烧比例线性计算得出的计算线性燃烬率;当掺混50%易燃煤时,混煤燃烬率的出现"拐点";进一步增加至75%时,抑制作用在混煤燃烧中占据主导地位,燃烬率明显降低。混煤燃烧NO_x排放量与计算线性NO_x计算值比较接近,其随着易燃煤的掺烧比例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煤燃烧 交互 沉降炉 燃烧特性 NO_x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碱金属准东煤结渣特性试验 被引量:17
12
作者 周永刚 范建勇 +2 位作者 李培 王炳辉 赵虹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61-2065,2093,共6页
为准确预测高碱金属准东煤结渣特性,利用沉降炉试验台对准东煤、宁煤、褐煤进行结渣特性试验,比较各煤种与实际电厂锅炉燃用时结渣状况的耦合性.试验结果表明,准东煤灰熔融温度tDT和tST分别为1 310℃和1 330℃,结渣倾向不强,与新疆部分... 为准确预测高碱金属准东煤结渣特性,利用沉降炉试验台对准东煤、宁煤、褐煤进行结渣特性试验,比较各煤种与实际电厂锅炉燃用时结渣状况的耦合性.试验结果表明,准东煤灰熔融温度tDT和tST分别为1 310℃和1 330℃,结渣倾向不强,与新疆部分电厂燃用准东煤后锅炉出现大面积结渣现象不符.沉降炉试验得到准东煤在1 250℃时,结渣棒即出现较难吹灰的块状渣,在1 350℃时,出现黑色熔融状油膜,表现为严重结渣倾向.与灰熔融温度相近的宁煤相比,相同温度下准东煤结渣倾向更严重,接近于灰熔融温度较低的褐煤.沉降炉试验预测准东煤以及宁煤、褐煤的结渣倾向性与在实际电厂锅炉燃用时的结渣状况的耦合性较好,是预测准东煤结渣特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东煤 灰熔融温度 结渣特性 沉降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煤燃烧过程中的交互作用:煤种对混煤燃烧与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马仑 方庆艳 +5 位作者 汪涂维 王廷旭 郭岸龙 谭鹏 张成 陈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440-2446,共7页
在沉降炉上开展了无烟煤、贫煤、烟煤、褐煤以及不同配比(25%,50%,75%)下混煤燃烧特性实验,研究了"炉外"和"炉内"两种掺烧方式下煤种对混煤燃尽及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煤种掺混燃烧时促进和抑制两种... 在沉降炉上开展了无烟煤、贫煤、烟煤、褐煤以及不同配比(25%,50%,75%)下混煤燃烧特性实验,研究了"炉外"和"炉内"两种掺烧方式下煤种对混煤燃尽及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煤种掺混燃烧时促进和抑制两种交互作用具有差异性。"炉外"掺烧方式下,挥发分含量差异较大的煤掺混时,交互作用明显;尤其是掺烧75%高挥发分煤时,对燃尽抑制作用表现最为显著,混煤的燃尽降低;挥发分含量差异较小的煤掺混时,交互作用相对较小,混煤的燃尽率在各掺混比例下基本接近计算线性燃尽率;混煤燃烧的NO_x排放特性随挥发分较高的煤的掺混比例增加基本呈线性变化的规律。"炉内"掺烧方式下,随两种煤延迟混合时间的增加,交互作用逐渐减弱,各单煤的燃烧独立性增强,混煤燃尽率逐渐接近计算线性燃尽率;挥发分含量差异较大的煤掺混时,改变混合时间,混煤燃尽率变化显著,挥发分含量差异较小的煤掺混时,各单煤燃烧独立性较强,改变混合时间,混煤燃尽率变化不明显;混煤NO_x排放量随延迟混合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煤掺烧 掺烧方式 煤种 沉降炉 交互作用 燃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化参数对气流床粉煤气化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陆成 张忠孝 +3 位作者 乌晓江 黄凤豹 陈国艳 周国锋 《洁净煤技术》 CAS 2010年第2期49-53,共5页
为评价和优化中国高、低灰熔点煤气化运行参数对气流床气化特性的影响,在1600℃的一维常压沉降式气流床气化实验系统上,着重研究了中国典型高、低灰熔点煤在1200~1600℃温度范围内、O/C摩尔比在0.9~1.2范围内的干煤粉气化特性。结果表... 为评价和优化中国高、低灰熔点煤气化运行参数对气流床气化特性的影响,在1600℃的一维常压沉降式气流床气化实验系统上,着重研究了中国典型高、低灰熔点煤在1200~1600℃温度范围内、O/C摩尔比在0.9~1.2范围内的干煤粉气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产气中CO、H_2含量逐渐增多,CO_2、CH_4含量逐渐减少,碳转化率有很大提高;随着O/C的增加,CO、H_2含量不断减少,CO_2逐渐增加;煤的灰熔融性也是影响煤气组分一个重要因素,当气化反应温度接近煤灰熔点温度时,煤气组分(CO+H_2+CH_4)达到一个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床 沉降炉 气化参数 灰熔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无烟煤的燃烧特性和NO_x排放特性试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瑶姬 周志军 +4 位作者 周宁 杨卫娟 刘建忠 周俊虎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20-2025,共6页
为了探究氧量及温度对贵州无烟煤的燃烧特性及NOx排放特性的影响,选用粒径为58~75μm的贵州无烟煤,利用一维沉降炉进行相关试验.研究结果发现,贵州无烟煤NOx排放量随着氧气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过量空气系数大于0.9后增幅趋缓;随着燃烧温... 为了探究氧量及温度对贵州无烟煤的燃烧特性及NOx排放特性的影响,选用粒径为58~75μm的贵州无烟煤,利用一维沉降炉进行相关试验.研究结果发现,贵州无烟煤NOx排放量随着氧气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过量空气系数大于0.9后增幅趋缓;随着燃烧温度的上升,NOx生成量增加,在达到1 400℃后,由于生成大量热力型NOx,NOx排放量呈指数型大幅增长;氧量主要影响贵州无烟煤在燃烧过程的0.2 s之前以及2.0 s之后的NOx生成量,对于0.2~2.0 s的主燃烧区域的NOx生成量影响不大.研究认为氧量是影响贵州无烟煤NOx排放及燃烧的最主要因素,燃料型NOx对温度并不十分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烟煤 燃烧特性 NOX排放 一维沉降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类和木质生物质与烟煤掺混燃烧结渣特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穆林 李通 +3 位作者 王震 陈博文 尚妍 尹洪超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3-151,共9页
文章利用沉降炉系统开展了河南烟煤与海草和桃木两种生物质的混燃成渣特性实验,对混燃灰的理化性能、矿物质转化过程及其聚集成渣的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藻类生物质海草能够加剧混燃灰渣颗粒的聚集成块趋势,而木本生物质桃木... 文章利用沉降炉系统开展了河南烟煤与海草和桃木两种生物质的混燃成渣特性实验,对混燃灰的理化性能、矿物质转化过程及其聚集成渣的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藻类生物质海草能够加剧混燃灰渣颗粒的聚集成块趋势,而木本生物质桃木仅造成混燃灰颗粒粒径的略微增长;掺混海草导致混燃灰中的碱金属,Cl和S元素含量增加,灰渣中出现大量低熔点的长石和类长石矿物质,从而增强了灰渣的黏附能力,表现为由包覆引起的成渣机制;掺混桃木的混燃灰因含有较高的Ca和Fe等元素,从而生成了较多的能够抑制低温共熔物形成的钙质硅(铝)酸盐,其提高了混燃灰的熔融温度,并减缓了成渣趋势;藻类生物质中的碱金属,Cl和S等元素除对成渣过程有较大影响外,还会引起冷凝腐蚀等问题,从而对其资源化应用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炉 藻类生物质 木本生物质 混燃灰 结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试验规模的富氧煤粉燃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月桂 初伟 +2 位作者 顾广锦 许杨杨 金旭东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0-73,共4页
分析总结了不同规模燃烧试验装置上获得的富氧煤粉燃烧研究成果及进展,并对今后富氧煤粉燃烧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实验室规模研究表明,在相同O2浓度条件下O2/CO2气氛煤粉燃烧气体和颗粒温度比O2/N2气氛低,燃尽时间延长,但提高O2浓度可明... 分析总结了不同规模燃烧试验装置上获得的富氧煤粉燃烧研究成果及进展,并对今后富氧煤粉燃烧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实验室规模研究表明,在相同O2浓度条件下O2/CO2气氛煤粉燃烧气体和颗粒温度比O2/N2气氛低,燃尽时间延长,但提高O2浓度可明显改善煤粉着火及燃烧特性。中试规模研究表明,再循环烟气比例、一、二次风O2浓度和二次风预热温度对富氧燃烧煤粉着火及火焰稳定性有重要影响。要达到与空气煤粉燃烧相匹配的燃烧与传热效果,O2/CO2气氛中O2浓度一般在27%~35%,此值主要与煤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煤粉燃烧 热重分析仪 沉降炉 中试燃烧装置 O2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在煤着火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常爱英 吴铁军 包鑫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09-913,共5页
为避免煤热失重反应静态燃烧过程获取的燃烧参数与实际锅炉动态燃烧之间的误差,以及解决沉降炉实验工作量大、难以对所有煤种进行试验的问题,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立了煤粉着火特性模型,通过对热失重反应过程的机理分析确定最佳输... 为避免煤热失重反应静态燃烧过程获取的燃烧参数与实际锅炉动态燃烧之间的误差,以及解决沉降炉实验工作量大、难以对所有煤种进行试验的问题,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立了煤粉着火特性模型,通过对热失重反应过程的机理分析确定最佳输入变量,并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热失重反应过程数据预测煤着火性能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以在实际中应用,指导大型电站锅炉及燃烧装置的设计和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 着火温度 沉降炉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石灰掺加粉煤灰脱硫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庞亚军 徐旭常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19-324,共6页
在沉降炉和热分析仪上进行的脱硫实验表明 :生石灰掺加粉煤灰可以提高烟气脱硫率和脱硫剂的钙利用率。这种作用与反应温度有关 ,反应温度为 550~ 70 0℃时 ,效果最好。同时也研究了粉煤灰与生石灰掺混方式对烟气脱硫率和脱硫剂的钙利... 在沉降炉和热分析仪上进行的脱硫实验表明 :生石灰掺加粉煤灰可以提高烟气脱硫率和脱硫剂的钙利用率。这种作用与反应温度有关 ,反应温度为 550~ 70 0℃时 ,效果最好。同时也研究了粉煤灰与生石灰掺混方式对烟气脱硫率和脱硫剂的钙利用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炉 热分析仪 生石灰 粉煤灰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燃烧初始阶段表面形态变化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明锐 陈亚飞 姜英 《洁净煤技术》 CAS 2009年第6期50-52,共3页
通过沉降炉试验取得了不同停留时间的煤焦样品,通过扫描电镜进行分析,描述了整个燃烧的初始阶段煤粒表面形态的变化,初步探讨了煤粒表面形态变化与燃尽度的变化的关系,为理解燃烧初始阶段煤的行为提供帮助。
关键词 沉降炉 停留时间 扫描电镜 表面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