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酸性湿沉降区域500kV输电线路金具缺陷机理分析及防范措施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秀丽 柯睿 +2 位作者 杨跃光 刘春翔 杨红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3-232,共10页
我国酸性湿沉降多发区域是重要输电密集通道或用电高负荷密度地区,如何解决酸性湿沉降引起的金具缺陷问题是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的重要课题。为此以途经广西省河池地区500 k V贵广交流同塔双回线路中的金具缺陷为研究对象,在探讨河池地... 我国酸性湿沉降多发区域是重要输电密集通道或用电高负荷密度地区,如何解决酸性湿沉降引起的金具缺陷问题是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的重要课题。为此以途经广西省河池地区500 k V贵广交流同塔双回线路中的金具缺陷为研究对象,在探讨河池地区区域酸性湿沉降特征的基础上,测试分析了途经该地区输电线路的金具缺陷以及诱因。结果表明:河池地区属于典型SO42-酸性湿沉降区域,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污染物排放是河池地区SO2的主要来源,是输电线路金具缺陷的重要诱因;缺陷金具表面镀锌层已经遭受破坏,形成了疏松的铁氧化物,金具应力载荷基本上小于200 k N;缺陷复合绝缘子的应力破坏区域均在端部密封位置,运行8 a以上的绝缘子破坏应力载荷低于180 k N。从金属防腐、线路管理、线路维护等角度提出了光纤复合绝缘子、红外紫外联用检测等防范措施,部分措施处理效果良好。这些研究成果为酸性湿沉降多发区输电线路运行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湿沉降区域 500 KV输电线路 金具缺陷 锈蚀 工业污染 防护措施 光纤复合绝缘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线路穿越沉降区域施工测量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立伟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41-144,共4页
国内各大城市正在建设多条地铁线路,地铁线路穿越沉降区域给地铁建设增加很大难度。本文以北京大郊亭沉降中心为例,介绍了区域沉降给地铁施工测量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区域沉降对全线高程控制网、地下高程控制网、车站、附属结构、隧道... 国内各大城市正在建设多条地铁线路,地铁线路穿越沉降区域给地铁建设增加很大难度。本文以北京大郊亭沉降中心为例,介绍了区域沉降给地铁施工测量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区域沉降对全线高程控制网、地下高程控制网、车站、附属结构、隧道区间施工测量的影响,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避免发生地铁施工过程中土建结构、轨道结构及设备的衔接出现偏差,为今后类似沉降地区的地铁建设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施工测量 区域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区域地面沉降模型中土层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56
3
作者 叶淑君 薛禹群 +2 位作者 张云 李勤奋 王寒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0-147,共8页
根据上海大量地面沉降和水位观测资料,结合室内实验,首次系统分析了上海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过程中各土层的变形特征及地面沉降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发现上海各土层变形特征差异很大,同一土层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变形特征差... 根据上海大量地面沉降和水位观测资料,结合室内实验,首次系统分析了上海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过程中各土层的变形特征及地面沉降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发现上海各土层变形特征差异很大,同一土层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变形特征差异也很大。地面沉降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土层压缩量的垂向分布,从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浅部土层压缩为主转变为90年代之后以深部和浅部土层压缩为主。这些研究成果将为上海区域地面沉降模型中各土层沉降模型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面沉降模型 变形特征 弹性变形 塑性变形 蠕变 滞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神经网络法考虑区域沉降的高速铁路沉降预测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舒阳 徐林荣 曹禄来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87,共5页
穿越地面沉降严重区域的高速铁路受工程沉降和区域沉降的耦合影响,准确预测高铁工后沉降的发展趋势对高铁安全运营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影响工后沉降的因素,结合动态神经网络原理,以基准点、工作基点2个指标作为网络输入,以历史沉降数... 穿越地面沉降严重区域的高速铁路受工程沉降和区域沉降的耦合影响,准确预测高铁工后沉降的发展趋势对高铁安全运营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影响工后沉降的因素,结合动态神经网络原理,以基准点、工作基点2个指标作为网络输入,以历史沉降数据作为延迟量反馈,用贝叶斯正则化算法训练网络,得到工后沉降的仿真非线性网络。应用此模型在沧州市沉降漏斗区进行沉降预测,以桥墩沉降量作为工后沉降的表征,和传统的双曲线法和灰色预测等模型对比。结果表明,动态神经网络考虑了区域沉降的影响,能更准确的预测工后沉降的发展趋势,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沉降 动态神经网络 高铁工后沉降 时间序列预测 指标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沉降数据时空变异特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董春来 汪云甲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3-14,22,共3页
利用变异函数分析方法,探讨区域沉降数据随时空不同的变异特性,拟合出变异函数的球状模型,分析沉降数据特征的描述方法,总结出有益的结论。
关键词 沉降数据 变异函数 特性分析 区域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沉降观测稳健迭代计算与点位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显富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11-12,16,共3页
本文介绍变形监测平差方法及应用环境,提出一种新的定权方法用于区域沉降观测中基准网点稳健迭代平差,计算合理的位移量,分析点位稳定性。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区域沉降 迭代计算 点位 稳定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徐高速铁路郑州段区域地面沉降预测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詹学启 张占荣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56-60,共5页
针对郑徐高速铁路沿线存在的抽水引起的区域地面沉降问题,以郑州段为例,通过系统分析沿线地下水开采量、开采时间导致的地下水渗流场的变化情况,采用Visual Modflow软件,模拟地下水水位变化,分析地下水流场及降落漏斗范围,结合岩土力学... 针对郑徐高速铁路沿线存在的抽水引起的区域地面沉降问题,以郑州段为例,通过系统分析沿线地下水开采量、开采时间导致的地下水渗流场的变化情况,采用Visual Modflow软件,模拟地下水水位变化,分析地下水流场及降落漏斗范围,结合岩土力学分析法,建立地面沉降数学模型,预测地下水水位下降引发的地面沉降发展的趋势。利用长期观测井水位变化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型计算得到的水位和实际水位基本吻合。进一步研究在现状抽水条件下未来10、20年郑州段的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发展趋势,分析表明: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区域地面沉降大大超过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工后沉降容许值,建议建立施工期沉降监测网络,并将区域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DK0~DK10段改为有砟轨道形式通过,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的批准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徐高速铁路 抽取地下水 区域地面沉降 耦合模型 MODFLOW 沉降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地质历史中区域构造沉降史与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赵玉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7,共7页
区域构造沉降史和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地层学中起决定作用的两个主参数。运用“反剥法”。(backstripping)建立了研究区内泥盆纪至三叠纪盆地构造沉降地球动力学曲线模型,识别出盆地演化从被动大陆边缘、成熟被动大陆边... 区域构造沉降史和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地层学中起决定作用的两个主参数。运用“反剥法”。(backstripping)建立了研究区内泥盆纪至三叠纪盆地构造沉降地球动力学曲线模型,识别出盆地演化从被动大陆边缘、成熟被动大陆边缘、周缘前陆盆地到后造山前陆盆地的演化序列。同时,运用沉积体系域、地震及碳氧同位素信息反演编制了二叠—三叠纪海平面变化轨迹曲线,研究区内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升降具同步效应,至晚三叠世研究区海平面变化表现为上升趋势,而全球海平面变化总体处于海平面下降阶段,这与前陆挠曲变形和造山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沉降 海平面变化 沉降 地质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锡常及上海地区区域沉降对京沪高速铁路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5
9
作者 吴成杰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9-12,共4页
研究目的:苏锡常地区及上海地区区域沉降和地基土特别是深厚软土、松软土区轨下基础工后沉降问题,是影响《时速300~350 km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高标准工后沉降量控制的主要问题。本文就京沪高速铁路苏锡常及上海地区区域地面沉... 研究目的:苏锡常地区及上海地区区域沉降和地基土特别是深厚软土、松软土区轨下基础工后沉降问题,是影响《时速300~350 km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高标准工后沉降量控制的主要问题。本文就京沪高速铁路苏锡常及上海地区区域地面沉降的机理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研究结果:通过对苏锡常及上海地区区域地面沉降的机理及其影响的研究和分析,提出通过合理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络,针对区域沉降对不同的工程类型的影响,优化施工设计采用不同的工程措施综合处理等对策,以满足高标准工后沉降量的控制,达到京沪高速铁路安全、舒适、平稳性的高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沪高速铁路 区域地面沉降 地裂缝 超采地下水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VSD动态酸化模型确定区域酸沉降控制目标研究
10
作者 赵和春 谢绍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1-418,共8页
为了控制区域酸沉降污染,需要制定科学的区域大气酸沉降控制目标.本研究建立了应用VSD动态模型的多点位模拟和累积频率分布曲线统计方法,通过模拟各酸沉降情景下某一目标年区域内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确定其酸沉降控制目标.将此方法... 为了控制区域酸沉降污染,需要制定科学的区域大气酸沉降控制目标.本研究建立了应用VSD动态模型的多点位模拟和累积频率分布曲线统计方法,通过模拟各酸沉降情景下某一目标年区域内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确定其酸沉降控制目标.将此方法应用于广州-东莞-惠州地区,在现场测量区域内25点位土壤特征的基础上,应用VSD模型模拟各点位土壤特征对酸沉降的响应,再将模拟结果绘制成累积频率分布曲线,据此确定该区域酸沉降控制目标.结果表明,单独控制S沉降时,若使得该区域生态保护率达到80%,则短期和长期S沉降的控制目标分别为7.68-12g/(m2.a)和10.24-16g/(m2.a);若生态保护率为95%,短期和长期S沉降控制目标分别为5.12-8g/(m2.a)和7.68-12g/(m2.a).同时控制S和BC沉降时,若生态保护率为80%,当BC沉降为6.4-12.8g/(m2.a)时,短期和长期S的控制目标分别为2.5纠鲥n12.a)和5.12-8g/(m2.a);当Bc沉降为4.8-9.6g/(m2.a)时,S的控制目标为2.56-4g/(mLa).若生态保护率为95%,当Bc沉降为6.4-12.8g/(m2.a)时,短期和长期S的控制目标分别为O.6和lg/(m2.a)和5.12-8g/(m2.a);当Bc沉降为4.8-9.6g/(m2.a)时,短期和长期s的控制目标分别为0.64-1g/(m2.a)和2.56-4g/(m2.a);当Bc沉降量降至2-4g/(m2.a),则80%和95%生态保护率下的S控制目标均为O.64-1g/(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区域控制目标 VSD 累积频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降区水位改正方法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德友 戈礼宾 黄广勇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76,共5页
针对江苏省内沉降区域水位改正做了方法上的研究,选择典型站点进行了试验,形成了平均分配法、分段改正法、基面参证法、区域近似法等四种针对不同沉降类型的水位改正方法,初步表明四种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水位改正 沉降区域 平均分配法 分段改正法 基面参证法 区域近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面沉降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71
12
作者 薛禹群 张云 +4 位作者 叶淑君 吴吉春 魏子新 李勤奋 于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3-160,共8页
地面沉降主要有(1)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和(2)在新构造活动构造沉降的基础上,由开采地下水、油气、地下热水形成的地面沉降两种类型。不仅不同的土层有不同的变形特点,在不同地点的同一土层也有不同的变形特点。同一地点同一土层在不... 地面沉降主要有(1)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和(2)在新构造活动构造沉降的基础上,由开采地下水、油气、地下热水形成的地面沉降两种类型。不仅不同的土层有不同的变形特点,在不同地点的同一土层也有不同的变形特点。同一地点同一土层在不同时期的变形特点也不尽相同。建立数学模型时要根据土层实际变形特点分别建立相应的模型,才能模拟出真实的地面沉降情况。解决耦合问题和垂向、水平向尺度不同带来的困难也是正确模拟必不可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应力应变关系 区域地面沉降模型 多尺度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nSAR沉降监测技术在铁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高文峰 甘俊 王长进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87,共5页
针对当前铁路勘察设计中面临铁路沿线地表区域历史沉降监测资料缺失、调查困难的问题,该文引入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对铁路勘察设计阶段区域沉降进行监测;结合铁路勘察设计对地表区域沉降需求特点,采用常规差分DInSA... 针对当前铁路勘察设计中面临铁路沿线地表区域历史沉降监测资料缺失、调查困难的问题,该文引入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对铁路勘察设计阶段区域沉降进行监测;结合铁路勘察设计对地表区域沉降需求特点,采用常规差分DInSAR和小基线集(SBAS)技术方案对铁路沿线进行区域沉降监测,并基于不同方案开展了相应实验。实验表明:利用常规差分干涉测量和基于时序的差分干涉测量方法,能够有效地监测到铁路沿线的地表区域沉降范围、沉降量和沉降速率,基于时序的差分干涉测量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监测结果,为铁路方案稳定性提供准确的区域沉降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小基线集 沉降监测 勘察设计 区域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cessing Modflow模型在预测地面沉降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阚京梁 罗立红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31,共5页
研究目的:针对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区域地面沉降对线性工程的影响问题,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采用地下水三维渗流与地面沉降耦合模型计算软件—Processing Modflow,选择沿线地面沉降较严重区段,建立区域地下水流场与地面沉降的耦合模型,运用... 研究目的:针对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区域地面沉降对线性工程的影响问题,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采用地下水三维渗流与地面沉降耦合模型计算软件—Processing Modflow,选择沿线地面沉降较严重区段,建立区域地下水流场与地面沉降的耦合模型,运用参数修正后的模型,进行地面沉降预测。研究结论:利用实测地面沉降值对模型进行验证,沉降中心位置及沉降量的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设计不同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利用模型预测地面沉降,结果表明:合理压采地下水可以降低地面沉降量及沉降坡度,减缓地面沉降的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CESSING MODFLOW 区域地面沉降 线性工程 耦合模型 沉降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沉降与变形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8
15
作者 魏强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18,共6页
引起高速铁路沉降与变形的原因主要有地质条件、复杂桥梁结构、线路外侧施工或加载以及施工质量问题。高速铁路建设期间以及后期运营期间的沉降观测是区域地面沉降规律分析的关键,应重点关注漏斗边缘或不均匀沉降地段;冻胀—时间曲线对... 引起高速铁路沉降与变形的原因主要有地质条件、复杂桥梁结构、线路外侧施工或加载以及施工质量问题。高速铁路建设期间以及后期运营期间的沉降观测是区域地面沉降规律分析的关键,应重点关注漏斗边缘或不均匀沉降地段;冻胀—时间曲线对线路运营管理极为重要,冻胀快速上扬和波动融沉两个阶段是线路运营的不稳定期,应加强冻胀观测,目前采取的设计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桥梁结构变形主要包括相邻桥墩大高差引起的变形和大跨度钢结构桥梁变形,受地形条件限制这种变形难以避免,因此在轨道调整及养护方面应采取合理措施;目前线侧施工和施工质量问题引起线路沉降和变形问题十分普遍,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应进行控制。提出了加强地质勘察、系统性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和养护措施四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变形 区域地面沉降 冻胀 桥梁结构变形 线侧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化学机理的发展及应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石玉珍 徐永福 贾龙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124,共13页
大气化学机理是研究大气化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也是发展空气质量模式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综述了几种应用广泛的简化机理——碳键机理(Carbon Bond Mechanism,CBM)、加州大气污染研究中心机理(Statewide Air Pollution ... 大气化学机理是研究大气化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也是发展空气质量模式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综述了几种应用广泛的简化机理——碳键机理(Carbon Bond Mechanism,CBM)、加州大气污染研究中心机理(Statewide Air Pollution Research Center mechanism,SAPRC)、区域酸沉降机理(Regional Acid Deposition Mechanism,RADM)、区域大气化学机理(Regional Atmospheric Chemical Mechanism,RACM)以及详细化学机理——主要大气化学机理(Master Chemical Mechanism,MCM)和共同代表性中间体机理(Common Representative Intermediates,CRI)的发展及应用。对上述大气化学机理的产生、发展、包含的物种类型、集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采用烟雾箱数据评价大气化学机理的研究成果以及大气化学机理在模式发展方面的应用,并对大气化学机理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出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机理 碳键机理 区域大气化学机理 区域沉降机理 主要化学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济客专测量难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17
作者 刘洪东 梁永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53-155,167,共4页
石济客专是我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地貌为冀鲁平原,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沿线由于区域地面沉降存在多个漏斗,从而引起地面水准基点的沉降,但高铁建设对基准点的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石济客专与京沪等其他高铁衔接,... 石济客专是我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地貌为冀鲁平原,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沿线由于区域地面沉降存在多个漏斗,从而引起地面水准基点的沉降,但高铁建设对基准点的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石济客专与京沪等其他高铁衔接,且沿线跨越众多高速公路、国道、铁路等工点,与部分既有铁路和京沪高铁等并行,线间距较小,工程建设对临近工程的安全运营影响较大,这些因素均对测量技术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该工程测量难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先进测量技术和手段为工程建设做好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沉降 测量技术 临近施工 运营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