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东部方正断陷内部格局的新认识及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9
1
作者 邵曌一 杨建国 +2 位作者 王洪伟 吴根耀 赵海玲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9-350,共12页
依据黑龙江东部方正断陷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厘定了其主干断层——伊汉通断层(FZ3),发现该断层规模明显变大,对断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依据对伊汉通断层的新认识和FZ4、FZ5断层的发现,以及FZ6和FZ7断层的特征,确定... 依据黑龙江东部方正断陷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厘定了其主干断层——伊汉通断层(FZ3),发现该断层规模明显变大,对断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依据对伊汉通断层的新认识和FZ4、FZ5断层的发现,以及FZ6和FZ7断层的特征,确定方正断陷内部结构具有南北向(走向)分段、东西向(横向)分带的特点,并将方正断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划分成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的断陷期、始新世末的挤压隆起期、渐新世的差异沉降期和古近纪末期的挤压反转期4个阶段,指出东部凹陷埋藏深、面积大,是方正断陷新的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方正断陷 断裂构造 沉积-构造演化 古近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沉积-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 被引量:9
2
作者 孙自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03-1310,共8页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位于西非海岸,因其富含油气,资源潜力大,长期以来一直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该区盐构造发育,变形复杂,盆地不同地区和不同勘探目的层勘探程度并不均衡,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成为指导下步勘探工作...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位于西非海岸,因其富含油气,资源潜力大,长期以来一直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该区盐构造发育,变形复杂,盆地不同地区和不同勘探目的层勘探程度并不均衡,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成为指导下步勘探工作的关键。通过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特征研究,指出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是由下刚果盆地与刚果扇盆地垂向上叠置、平面上复合所形成的叠合复合型含油气盆地,经历了前裂谷期、陆内裂谷期、陆间裂谷期和被动陆缘期等演化阶段;在构造特征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油气成藏要素和运聚方式等特点,划分出新生界构造-岩性圈闭、盐上白垩系构造圈闭和盐下白垩系等三个油气勘探领域;通过各勘探领域油气成藏特征等的系统分析,指出了盆地东部陆上-浅水地区是勘探盐上白垩系构造圈闭勘探领域和盐下白垩系勘探领域的有利地区,盆地西部深水-超深水地区是勘探新生界构造-岩性圈闭勘探领域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领域 沉积-构造演化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 西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广元羊木-岩洞地区震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序列及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林康 文龙 +9 位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陈代钊 宋金民 王瀚 陈明思 杨钹 唐攀 陈荣庆 丁一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2-826,共15页
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形成机制及时间尚存在巨大争议,严重制约了灯影组油气勘探的部署。为更好地对拉张槽深水地层提供时代约束,深化拉张槽构造-沉积演化认识,基于露头描述、薄片观察、碳同位素测试,对广元地区4个露头剖面开展综合地层对... 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形成机制及时间尚存在巨大争议,严重制约了灯影组油气勘探的部署。为更好地对拉张槽深水地层提供时代约束,深化拉张槽构造-沉积演化认识,基于露头描述、薄片观察、碳同位素测试,对广元地区4个露头剖面开展综合地层对比和沉积环境分析。岩石学及碳同位素特征表明,研究区实测4条野外露头剖面从下到上可划分为4个岩性段(Ⅰ~Ⅳ):岩性段Ⅰ为薄层泥质灰岩夹泥质白云岩条带,对应陡山沱组三段Shuram-Wonoka负偏段地层;岩性段Ⅱ以黑色页岩为代表,可对比陡山沱组四段;岩性段Ⅲ为块状白云岩-硅质岩序列,属于灯影组同期地层;岩性段Ⅳ以薄板状硅质岩为特征,相当于麦地坪组。其中,灯影组二段早期—麦地坪期,研究区从块状白云岩逐步过渡为薄板状硅质岩,见垮塌体及滑塌揉皱,指示台地转换为斜坡-盆地沉积环境。这种加深的沉积趋势与中上扬子台地相区变浅至暴露的过程完全相反,指示断裂活动影响下快速沉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阳-长宁拉张槽 广元地区 灯影组 地层对比 构造-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二叠纪盆地属性与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1
4
作者 殷树铮 何登发 郭文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47-3661,共15页
阜康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富烃凹陷,利用阜康凹陷东部及周缘深钻井、测井及深反射地震剖面,结合大地构造背景,以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平衡剖面恢复和沉积充填分析等手段,识别出阜康凹陷晚石炭世—晚二叠世3个区域性不整合面,系统恢复了... 阜康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富烃凹陷,利用阜康凹陷东部及周缘深钻井、测井及深反射地震剖面,结合大地构造背景,以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平衡剖面恢复和沉积充填分析等手段,识别出阜康凹陷晚石炭世—晚二叠世3个区域性不整合面,系统恢复了阜康凹陷二叠纪3期演化过程,分别是:(1)早二叠世伸展断陷阶段,盆地西部断陷最明显,在阜康凹陷南缘和西部见同沉积断陷,盆地周缘的伸展构造应力由盆缘向盆内传递过程中减弱,伸展应力对阜康凹陷施加的影响较小,沉积相以扇三角洲—滨浅湖为主;(2)中二叠世弱伸展坳陷阶段,盆地内发生了广泛的湖侵,阜康凹陷内地层沉积范围扩大,由于构造环境稳定,中二叠统发育以灰色、灰黑色泥页岩沉积为主要特征的滨浅湖—半深湖相。末期,进入挤压环境,阜康凹陷东侧的北三台凸起发生了隆升,造成了其上沉积的中二叠统发生剥蚀,阜康凹陷可能已经开始进入前陆盆地的演化阶段;(3)晚二叠世,阜康凹陷进入前陆盆地的演化阶段。该时期处于挤压的构造环境,前期的正断层发生反转,造成北三台凸起之上沉积的中二叠统继续发生剥蚀,阜康凹陷以半深湖—滨浅湖相沉积为主。阜康凹陷二叠纪的盆地属性决定了其源-储发育与配置关系。中二叠世发育的规模烃源岩和晚二叠世的储集体可以形成源-储配置。莫南凸起和北三台凸起的斜坡区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凹陷南缘的前陆冲断带为重要的油气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属性 构造-沉积演化 二叠纪 准噶尔盆地 阜康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22
5
作者 杨云坤 石开波 +3 位作者 刘波 秦善 王杰琼 张学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9,共11页
本文在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开展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工作及室内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下震旦统苏盖特布拉克组发育河流相、湖泊相、滨海相及三角洲相碎屑岩沉积,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发育局限台地潮... 本文在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开展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工作及室内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下震旦统苏盖特布拉克组发育河流相、湖泊相、滨海相及三角洲相碎屑岩沉积,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发育局限台地潮坪亚相、台内滩亚相碳酸盐岩沉积,底部发育混积潮坪相沉积。根据震旦系地层岩石组合特征及C同位素演化趋势,将震旦系划分为3个Ⅲ级层序:ZSQⅠ、ZSQⅡ和ZSQⅢ,每个层序顶部分别对应一个不整合面。在此基础上建立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纪拉张性裂谷沉积模式,并划分为3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初始拉张阶段,对应于早震旦世早期,沉积一套粗碎屑岩堆积;快速拉张阶段,对应于早震旦世晚期,沉积一套湖相、滨海相、三角洲相砂岩,泥岩沉积,同时伴随玄武岩喷发;稳定沉降阶段,对应于晚震旦世,形成碳酸盐岩台地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震旦系 构造-沉积演化 层序地层 裂谷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天草凹陷构造-沉积体系演化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林卫东 周永章 +2 位作者 王新民 张虎权 王宏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4-449,共6页
天草凹陷位于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白垩纪断陷盆地群的西北部,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发生、发展阶段,晚白垩世坳陷阶段,第三纪到第四纪挤压抬升等主要的构造演化发展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形成盆地沉积建造的主要时期,沉积了2000~3000m的早... 天草凹陷位于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白垩纪断陷盆地群的西北部,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发生、发展阶段,晚白垩世坳陷阶段,第三纪到第四纪挤压抬升等主要的构造演化发展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形成盆地沉积建造的主要时期,沉积了2000~3000m的早白垩世沉积,其间经历了两次大的湖侵、湖退过程,对应沉积了两套浅湖-半深湖相烃源岩和扇三角洲相砂体。天草凹陷油源、储层、保存、圈闭配套匹配以及油气运聚等油气成藏条件好,用类比法和盆地模拟法计算的凹陷总资源量的期望值为0.89亿吨。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上部是主要的含油层系,位于凹陷东西两侧的巴勒断阶带、哈尔构造带是天草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草凹陷 构造-沉积演化 成藏要素 有利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36
7
作者 刘波 钱祥麟 王英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47-356,共10页
任一特定时期的地质演化都必定源自前期背景,并影响后继地质作用。元古宙的构造特征及晚古生代的地质记录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早古生代华北板块的构造- 沉积演化,这一演化包括4 个阶段。第1 阶段(∈1—∈3)以被动陆缘的发育... 任一特定时期的地质演化都必定源自前期背景,并影响后继地质作用。元古宙的构造特征及晚古生代的地质记录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早古生代华北板块的构造- 沉积演化,这一演化包括4 个阶段。第1 阶段(∈1—∈3)以被动陆缘的发育和全球海平面上升为特点,二者叠加形成强烈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并在南、北边缘形成早期沉积。第2 阶段(O1y—O1l)表现为因洋壳俯冲导致的西南部构造抬升及全球海平面下降,二者结合形成的相对海平面下降在华北中部及西南部形成分布广泛的不整合面及白云岩。第3 阶段(O1m —O2)期间,来自南、北的挤压导致以边缘上凸为特点的板块变形,在伴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导致轻度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并形成板块中部局限陆表海的膏岩沉积。第4 阶段(O3—C1)则是强烈的南北挤压和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华北大陆板块整体鞍状抬升和长期不整合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华北板块 构造-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11
8
作者 丁巍伟 黎明碧 +2 位作者 何敏 唐勇 方银霞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9-350,共12页
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作为南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记录了大陆张裂到海盆扩张的丰富信息。通过对研究区地震剖面的解释,分析了该地区新生代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同时通过平衡剖面恢复工作,建立了新生代演化模型。研究显示南海中... 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作为南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记录了大陆张裂到海盆扩张的丰富信息。通过对研究区地震剖面的解释,分析了该地区新生代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同时通过平衡剖面恢复工作,建立了新生代演化模型。研究显示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新世—始新世的裂陷阶段、渐新世—早中新世的裂陷-坳陷过渡阶段以及中中新世以来的坳陷阶段。沉积环境经历了河流-湖泊、浅海和深海的演化过程。南海北部陆缘下NW-SE方向流动的地幔流的存在使得伸展活动具有由北向南发育的机制。同时陆坡区盆地(如白云凹陷)显示出韧性伸展的特征,这与地幔上涌热岩石圈伸展引起的该区域地壳强烈韧性减薄和颈缩变形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新生代 平衡剖面恢复 构造-沉积演化 伸展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构造-沉积演化、古地理重建及有利成藏区带划分 被引量:22
9
作者 周雁 付斯一 +6 位作者 张涛 陈洪德 苏中堂 张军涛 张成弓 刘子铭 韩骁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4-275,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是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层位,相继发现了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古隆起周缘中组合和马家沟组盐下等多套含气层系,证明了盆地下古生界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也揭示出深化古地理重建工作的急迫性。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是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层位,相继发现了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古隆起周缘中组合和马家沟组盐下等多套含气层系,证明了盆地下古生界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也揭示出深化古地理重建工作的急迫性。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对早古生代重点时期的古地理进行了重建,进而提出了成藏区带划分的新思路。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太古宙—元古宙裂陷沉积、寒武纪—奥陶纪沉积-剥蚀、石炭纪—三叠纪拗陷稳定沉积、侏罗纪—白垩纪挤压成藏和晚白垩纪—现今调整定型等5大阶段。盆地下古生界古地理格局经历了早-中寒武世的古陆消减、沉积增长、边缘裂陷阶段和早奥陶世的隆-坳相间阶段,并控制了优质成藏区带的分布。结合近期勘探研究进展,依据源-储组合和空间分布,划分出了基于主控因素的4类成藏区带:潮缘滩白云岩成藏区、奥陶系盐下台内丘滩成藏区、西部双滩带白云岩和页岩成藏区以及岩溶-滩相白云岩成藏区。不同区带显示出了不同的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需要选择针对性的勘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古地理重建 构造-沉积演化 下古生界 成藏区带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12
10
作者 石开波 刘波 +2 位作者 刘红光 刘建强 潘文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7-307,共11页
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保存了完整的新元古代南华纪—震旦纪地层,具有从早南华世火山岩-碎屑岩沉积,到晚南华世—早震旦世碎屑沉积,再到晚震旦世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的演化过程。其中发育贝义西期、阿勒通沟期、特瑞艾肯期、汉格尔... 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保存了完整的新元古代南华纪—震旦纪地层,具有从早南华世火山岩-碎屑岩沉积,到晚南华世—早震旦世碎屑沉积,再到晚震旦世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的演化过程。其中发育贝义西期、阿勒通沟期、特瑞艾肯期、汉格尔乔克期4期冰川沉积以及贝义西期、阿勒通沟期、扎摩克提期、水泉期4期火山作用。新元古代库鲁克塔格地区为大陆边缘裂谷,早南华世为强烈拉张断陷阶段,晚南华世—早震旦世为断陷向坳陷转变阶段,晚震旦世为稳定沉降阶段。以兴地断裂为界,南北两区具有不同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早南华世南区为火山岩喷发中心,形成火山岩高地,北区为裂谷沉积中心,发育滨岸-陆棚沉积体系,整体具有南高北低的构造格局。晚南华世—早震旦世继承早南华世构造格局,南区以三角洲沉积为主,北区发育陆棚沉积体系。晚震旦世,南北两区沉积差异减弱,南区发育碳酸盐岩台地,北区为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积陆棚。晚南华世—震旦纪南区结束火山活动,而北区发育多期次的火山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鲁克塔格 新元古代 构造-沉积演化 大陆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长清 杨艳秋 +5 位作者 杨传胜 孙晶 王建强 肖国林 王蛟 王明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0-40,共11页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中生代以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洋壳俯冲及其多构造体系叠加改造,其盆地原型、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合应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最新地震调查、钻井和...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中生代以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洋壳俯冲及其多构造体系叠加改造,其盆地原型、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合应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最新地震调查、钻井和临近陆域资料,通过海陆对比、中生界层序地层建立、构造-沉积演化过程重塑,探讨中生界油气成藏的关键问题和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存在2个超层序7个层序,中生代以来演化表现为晚三叠世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基底、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拗陷、白垩纪活动陆缘断陷盆地;早期基底NE向格架控制中生代盆地结构与宏观含油气性,中生代两期构造演化造就了两套生储盖组合,基隆运动、渔山运动和雁荡运动控制早期油气的生成、聚集,龙井运动主要控制早期油气藏调整与改造、再成藏;继承性隆起(斜坡)闽江斜坡和"凹中凸"台北转折带是中生界油气主要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方向 构造-沉积演化 中生代 油气成藏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古近系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37
12
作者 孙洪斌 张凤莲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2期60-65,73,共7页
辽河坳陷是叠置在中生界盆地之上的新生代含油气坳陷。古近纪早期断陷特征十分明显,晚期则是坳陷特点显著,其演化可分为3个期次:①沙四、沙三期的断陷期;②沙一、沙二期的断坳转换期;③东营期的坳陷期。认为断陷期的沙四、沙三期主要发... 辽河坳陷是叠置在中生界盆地之上的新生代含油气坳陷。古近纪早期断陷特征十分明显,晚期则是坳陷特点显著,其演化可分为3个期次:①沙四、沙三期的断陷期;②沙一、沙二期的断坳转换期;③东营期的坳陷期。认为断陷期的沙四、沙三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底扇相;断坳转换期的沙一、沙二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冲积扇相;坳陷期的渐新世东营期主要发育三角洲相和泛滥平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期 断坳转换期 坳陷期 构造-沉积演化 古近系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地区及周缘晚古生代-中生代碎屑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构造-沉积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祁凯 任战利 +3 位作者 张梦婷 马骞 杨燕 刘润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97-1912,共16页
本文在对渭河地区及周缘晚古生代-中生代残存地层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学、锆石同位素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渭河地区南北两侧上古生界二叠系及中生界三叠系进行对比,进而恢复了研究区晚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沉... 本文在对渭河地区及周缘晚古生代-中生代残存地层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学、锆石同位素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渭河地区南北两侧上古生界二叠系及中生界三叠系进行对比,进而恢复了研究区晚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沉积面貌,并结合裂变径迹构造抬升的研究结果,探讨了渭河地区中生代后期改造过程及演化阶段。结果显示:渭河盆地内部主要凹陷可能仅残留小范围的、不连续的C-P地层,未发现中生代地层。岩石学、锆石U-Pb年龄、主微量元素表明鄂尔多斯南部和北秦岭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具有很好的对比性,两者在相同时期为同一盆地。二叠系碎屑岩源区可能为再旋回造山带及陆块源区,主要来自北秦岭中-新元古界宽坪群变质碎屑岩及南部二郎坪群火山-沉积岩;三叠系沉积岩物源主要来自北秦岭地区的宽坪群、秦岭群或同期发育的火山岩。裂变径迹资料暗示渭河地区与渭北隆起及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抬升期次具有一致性: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地层以强烈的构造变形、弱抬升为主;早白垩世末以来,地层发生大规模抬升、剥蚀,致使上古生界-中生界在渭河地区残留较少。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渭河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演化过程分为晚古生代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早白垩世末-白垩纪末几个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定年 沉积-构造演化 晚古生代-中生代 渭河地区 渭北隆起 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欢 刘波 +2 位作者 石开波 刘航宇 韩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53,共15页
为明确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及油田相关资料,对该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沉积相平面分布及纵向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 为明确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及油田相关资料,对该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沉积相平面分布及纵向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与新特提斯洋活动密切相关,中侏罗世巴柔期—晚侏罗世提塘期,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了该地区沉积演化,沉积模式由碳酸盐岩缓坡模式演化为碳酸盐岩台地模式,最终被厚层蒸发岩充填;早白垩世,南、中大西洋的开启及扩张控制了该时期的沉积演化,沉积模式由早期差异缓坡模式,演化为2期交互出现的河流三角洲和碳酸盐岩单斜缓坡模式;晚白垩世,伊拉克-伊朗地区呈内陆棚盆地相与浅水碳酸盐岩相共同发育的沉积格局,演化模式由碳酸盐岩单斜缓坡,经淹没台地、缓坡+台地模式演化为差异缓坡模式;侏罗纪—白垩纪独特的构造-沉积条件,形成了伊拉克-伊朗地区理想的生储盖组合,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演化阶段,有效匹配了圈闭形成和油气运移关键时刻,以上构成了该地区最富含油气的侏罗系及白垩系—新近系含油气系统。这对中东地区区域构造-沉积研究及油气分布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演化 沉积演化模式 含油气系统 侏罗纪 白垩纪 伊拉克 伊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中段沉积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陵沅 鲍志东 +5 位作者 覃勤 田作基 茆书巍 宋健 张云逸 邓堃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1-456,共16页
西太平洋中段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是全球沟弧盆体系最为发育的地区,主要发育弧后盆地、弧前盆地和陆架边缘盆地。文中通过综合研究西太平洋中段17个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和沉积特征后认为:... 西太平洋中段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是全球沟弧盆体系最为发育的地区,主要发育弧后盆地、弧前盆地和陆架边缘盆地。文中通过综合研究西太平洋中段17个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和沉积特征后认为:(1)各类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均经历4个期次。弧前盆地和弧后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可分为俯冲期(K2-E)、盆地发育期(N11-N13)、沉降期(N14-N15)和挤压期(N2-Q):俯冲期发育火山岩和变质岩基底,局部为海相碎屑岩;盆地发育期以海相沉积为主,伴有火山活动,局部发育陆相沉积;沉降期以海相和三角洲相沉积为主;挤压期以三角洲相和海相沉积为主,局部发育河湖相沉积。陆架边缘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也分为4期,分别为前裂陷期(K2-E1)、裂陷期(E2-E31)、拗陷期(E32-N13)和沉降期(N14-Q):前裂陷期和裂陷期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湖泊沉积体系,火山活动强烈;拗陷期沉积环境由陆相向海陆过渡相演化;沉降期以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为主。(2)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各不相同:弧前盆地构造以挤压和板块俯冲为主,平均沉积厚度为3.6km,总体由海陆过渡相向陆相演化;弧后盆地构造受板块俯冲后撤和弧后洋壳扩张作用控制,平均沉积厚度为4.8km,总体由海相向海陆过渡相演化;陆架边缘盆地构造呈下断上拗双层结构,平均沉积厚度超过10km,总体由陆相演化为海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新生代 沉积盆地 构造-沉积演化 构造期次 沉积充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湖凹陷西斜坡阜宁期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2
16
作者 商琳 戴俊生 +2 位作者 王霞田 王彤达 张宏国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3-39,共7页
金湖凹陷西斜坡为苏北盆地东台坳陷西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构造运动控制了斜坡的形成、演化、沉积物的充填模式及斜坡内各种沉积体系的发育和空间展布,进而影响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本文应用平衡剖面技术,编制了金湖凹陷西斜坡阜... 金湖凹陷西斜坡为苏北盆地东台坳陷西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构造运动控制了斜坡的形成、演化、沉积物的充填模式及斜坡内各种沉积体系的发育和空间展布,进而影响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本文应用平衡剖面技术,编制了金湖凹陷西斜坡阜宁期构造演化剖面;应用厚度分析法,研究了阜宁期断层活动强度。通过对研究区取心井的岩心观察、描述,结合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了阜宁组的沉积相类型及分布特征,查明了金湖凹陷西斜坡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认为油气主要围绕深凹带或次凹带呈半环带状分布。西斜坡上发育的一系列北北西向构造带具有良好的构造、沉积背景,是斜坡带上油气成藏的优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湖凹陷 西部斜坡带 构造-沉积演化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区域成藏模式 被引量:1
17
作者 骆帅兵 张莉 +3 位作者 王笑雪 余秋华 雷振宇 帅庆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8,共13页
南安盆地是南海南部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深入分析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开展盆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识别出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5个主要的二级层序界面和4套地震层序。在层序地层... 南安盆地是南海南部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深入分析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开展盆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识别出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5个主要的二级层序界面和4套地震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下,根据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出南安盆地楔形、S型(丘状)等5类地震相类型;砂包泥岩、砂泥岩互层等7类地震岩相类型以及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等8类主要沉积相。综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主要分为4个阶段:初始裂陷阶段、主裂陷阶段、断拗转换阶段和拗陷热沉降阶段。其中,中中新世以前为盆地裂陷阶段,发育陆源碎屑沉积,早期为湖相沉积,晚期为滨浅海相沉积;中中新世以后为拗陷阶段,发育陆源碎屑沉积和碳酸盐岩沉积。通过油气成藏模式研究,南安盆地烃源岩发育且品质较好,有利储集相带纵向厚度大且横向范围广,区域盖层覆盖整个盆地,并形成了早期的自生自储和晚期的下生上储两类油气成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地震相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成藏模式 南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带新生界沉积体系及其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希冰 傅恒 +2 位作者 何小胡 杨金海 张海洋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10,共10页
新特提斯洋的弧后扩张导致古南海消亡与新南海扩张,西沙、中沙等微陆块从华南陆缘分离,使琼东南盆地形成并持续沉降。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带崖城组沉积期以填平补齐为特征,主要发育近物源的扇三角洲-浅海陆棚沉积体系,物源主要来自松南... 新特提斯洋的弧后扩张导致古南海消亡与新南海扩张,西沙、中沙等微陆块从华南陆缘分离,使琼东南盆地形成并持续沉降。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带崖城组沉积期以填平补齐为特征,主要发育近物源的扇三角洲-浅海陆棚沉积体系,物源主要来自松南低凸起和南部隆起剥蚀区。陵水组-梅山组沉积期,由于构造沉降叠加全球海平面上升使海侵扩大,南部隆起带主要发育浅海陆棚沉积,仅在西沙(永乐)隆起发育孤立碳酸盐台地(生物礁)。琼东南盆地及其南部隆起带新生代的构造-沉积演化是在古南海消亡与新南海扩张导致盆地持续沉降的构造背景下完成的,并叠加了全球海平面显著下降对滨海-浅海陆棚剥蚀夷平的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构造-沉积演化 琼东南盆地 南部隆起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西昆仑地区沉积—构造演化史——新疆地学断面走廊域及邻区不同地体的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29
19
作者 刘训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1-31,共11页
通过新疆地学断面项目的研究 ,探讨了新疆南部天山—塔里木—昆仑山地区的沉积—构造演化史。以古生代及其以后的历史为重点 ,针对若干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认识。本区的地壳演化历史可以分为 4个不同的时期 ,总体来说 ,表现为一个... 通过新疆地学断面项目的研究 ,探讨了新疆南部天山—塔里木—昆仑山地区的沉积—构造演化史。以古生代及其以后的历史为重点 ,针对若干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认识。本区的地壳演化历史可以分为 4个不同的时期 ,总体来说 ,表现为一个地壳逐渐从活动趋于稳定、不同时期的古洋盆闭合和不同陆壳板块碰撞拼合的过程。古生代时以古亚洲洋的活动为主导因素 ,到古生代末 ,北方形成统一的古欧亚大陆。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时受南面特提斯洋活动所控制 ,随着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南侧陆块的碰撞 ,发生了一系列沉积—构造事件 ,包括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和康西瓦缝合带的形成 ,南侧羌塘、冈底斯和喜马拉雅等陆块的碰撞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西昆仑地区 沉积-构造演化 地体拼合 地学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非纳米贝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妍心 蒲仁海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2-69,共8页
西非纳米贝(Namibe)盆地是世界上极少数没有油气勘探的地区,以收集到的西非纳米贝盆地区域基础地质和相邻含油气盆地资料为依据,运用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方法研究分析认为,纳米贝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前裂谷阶段(P−J_(2))、裂谷阶段(J_(... 西非纳米贝(Namibe)盆地是世界上极少数没有油气勘探的地区,以收集到的西非纳米贝盆地区域基础地质和相邻含油气盆地资料为依据,运用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方法研究分析认为,纳米贝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前裂谷阶段(P−J_(2))、裂谷阶段(J_(3)−K_(1)巴雷姆期)、过渡阶段(K_(1)阿普特期)和被动陆缘期(K_(1)阿普特晚期−现今)4大阶段;盆地发育3套潜在烃源岩,其中早白垩世巴雷姆期湖相页岩最重要;发育裂谷晚期、漂移早期和漂移晚期3套储集层;过渡单元层序早白垩世阿普特期厚层页岩为区域性盖层,晚白垩世−新生代漂移层序存在多套局部盖层;发育构造-地层圈闭与地层圈闭,断层与不整合面为主要油气运移疏导体系,存在下白垩统成藏组合和上白垩统−渐新统与中新统成藏组合2类潜在成藏组合,揭示出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非 纳米贝盆地 构造-沉积演化 油气地质 勘探潜力 成藏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