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城大纵湖疏浚前后沉积物-水界面环境化学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流通 刘凌 +2 位作者 钱宝 夏倩 陈立尧 《水资源保护》 CAS 2013年第2期33-37,共5页
运用微电极技术,模拟盐城大纵湖疏浚前后沉积物柱状样,分析疏浚前后沉积物-水界面约2cm深度的pH、Eh和DO的剖面数值及变化规律,探讨底泥疏浚对控制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作用。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方法和微电极技术测得的Eh和pH值结果相差很... 运用微电极技术,模拟盐城大纵湖疏浚前后沉积物柱状样,分析疏浚前后沉积物-水界面约2cm深度的pH、Eh和DO的剖面数值及变化规律,探讨底泥疏浚对控制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作用。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方法和微电极技术测得的Eh和pH值结果相差很大,微电极技术在微尺度下更具有研究意义;疏浚前后沉积物的含氧层厚度分别为8 mm和13 mm;微尺度下疏浚前后pH、Eh和DO值的变化趋势显示疏浚有助于富营养化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极 富营养化 底泥疏浚 环境因子 沉积-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粘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沉积-成岩环境意义 被引量:50
2
作者 谢渊 王剑 +4 位作者 李令喜 谢正温 邓国仕 李明辉 江新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3-104,共12页
系统地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粘土矿物的特征及其沉积、成岩环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系砂岩、泥质岩的粘土矿物组合以I+C+I/S型、I+C型为主,具有高伊利石含量,较高绿泥石、伊/蒙混层矿物含量的粘土矿物组成特点;其中泥质岩粘土... 系统地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粘土矿物的特征及其沉积、成岩环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系砂岩、泥质岩的粘土矿物组合以I+C+I/S型、I+C型为主,具有高伊利石含量,较高绿泥石、伊/蒙混层矿物含量的粘土矿物组成特点;其中泥质岩粘土矿物主要为陆源碎屑成因,次为沉积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自生粘土矿物,而砂岩粘土矿物兼有陆源碎屑成因和沉积成岩过程自生成因的特征;白垩系沉积时气候总体特征为干旱—半干旱,但局部时段发生干—湿气候波动而处于短暂的湿热气候环境;白垩系沉积物源富含长石等硅酸盐矿物,沉积物质主要自北、南、西向盆地内部搬运沉积;白垩系沉积和埋藏成岩过程中水介质整体上具有盐度较高,偏碱性,富K+、Fe2+、Mg2+的特点,且总体上盆地南部水介质中的这些指标都高于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白垩系 粘土矿物 古气候 物源 沉积-成岩环境水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源性黑水团环境效应Ⅲ:对水-沉积物界面处Fe-S-P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国锋 范成新 +3 位作者 张雷 申秋实 王兆德 韩士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99-3206,共8页
利用静态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藻源性黑水团发生过程中沉积物表层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Fe-S-P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加入藻细胞后很快形成厌氧、还原环境,使得沉积物中Fe-S-P发生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实验第1d,表层上覆水中的Fe2+、SO... 利用静态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藻源性黑水团发生过程中沉积物表层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Fe-S-P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加入藻细胞后很快形成厌氧、还原环境,使得沉积物中Fe-S-P发生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实验第1d,表层上覆水中的Fe2+、SO42-、S2-含量高达4.993,242.0,387.57mg/L,为对照样柱中的1.8倍、2.2倍和18.8倍;在沉积物4cm处其浓度分别为8.5,40.0,65.3mg/L.随后,沉积物表层上覆水中Fe2+、S2-含量表现出一个先快速增加、随后降低的趋势,其浓度分别在实验的第3,2d达到最大值为11.1,634.6mg/L.沉积物中PO43--P浓度受Fe-P解析等具有滞后性,从实验的第2d后开始直至实验结束时表现为其含量持续增加,到实验结束时其浓度为39.450mg/L,为对照样柱中的242倍.上覆水和间隙水中Fe-S-P含量的变化,反映了藻华聚集形成的厌氧环境中发生了剧烈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从而使得沉积物中形成的Fe2+、S2-和PO43--P不断向上覆水体中扩散,对形成黑水团的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造成阻碍和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界面 铁硫磷循环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模拟研究中环境因子的动态规律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黎颖治 夏北成 +1 位作者 谢小茜 张弛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7-121,136,共6页
在模拟磷酸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研究中对相关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动态监测与相关分析。通过根际土壤溶液采样器等工具连续监测溶解氧(DO)、电导率(Cond)、pH、氧化还原电位(ORP)等参数在模拟系统中上覆水及沉积物的不同层次的动态,并... 在模拟磷酸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研究中对相关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动态监测与相关分析。通过根际土壤溶液采样器等工具连续监测溶解氧(DO)、电导率(Cond)、pH、氧化还原电位(ORP)等参数在模拟系统中上覆水及沉积物的不同层次的动态,并分析了各参数在各层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上覆水底层DO浓度显著低于中上层;上覆水各层电导率没有显著差异且随时间线性上升;pH动态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界面位置是pH的突变点,上覆水pH的变化滞后于间隙水;沉积物ORP低于上覆水,界面是突变点。沉积物上层和上覆水与DO各层ORP呈正相关,但与底层间隙水ORP无关,其他参数间的相互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界面 连续监测 环境因子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滨海平原沉积环境对古卤水盐分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韩汝杰 李静 李晓波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9-271,共13页
海岸带沉积环境是研究地下水演化与运移的基础。为探讨莱州湾南岸沉积环境对咸-淡地下水空间分布及迁移能力的影响,钻探采集了2个第四纪典型钻孔(LZ01和LZ02)样品,利用压榨法提取了孔隙水,测定了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和孔隙水Cl^(-)浓度。... 海岸带沉积环境是研究地下水演化与运移的基础。为探讨莱州湾南岸沉积环境对咸-淡地下水空间分布及迁移能力的影响,钻探采集了2个第四纪典型钻孔(LZ01和LZ02)样品,利用压榨法提取了孔隙水,测定了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和孔隙水Cl^(-)浓度。结果表明,2个钻孔均以细粒沉积物为主,平均粒径为5.5?。根据沉积物岩性和粒度参数特征,得出LZ01与LZ02钻孔分别包含10、9个沉积相态交替,揭露了晚更新世以来的3套海相地层单元。孔隙水以卤(咸)水为主,Cl^(-)浓度剖面形态呈现3个峰值,3个卤水层分别与3套海相地层对应,表明沉积物中残留海相古卤水,并向相邻沉积物中扩散。沉积物的水动力指数与Cl^(-)浓度垂向变化率呈现明显的分区性;中等水动力条件下,孔隙水Cl^(-)扩散迁移能力强。敏感粒径分析表明孔隙水迁移的优势粒径范围为45.61~111.47μm。研究区古海侵事件控制了卤水的分布,而低渗透性及岩性组合对封存古卤水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莱州湾滨海平原卤水成因、地下水咸化及运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沉积环境 海相地层单元 动力强度 Cl^(-)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分布特征分析及释放风险评估
6
作者 王津 杨丽原 +1 位作者 刘恩峰 栾日坚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为了解决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磷酸盐、氨氮和硝态氮等营养盐释放风险控制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技术分析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浓度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并根据有效态磷、有... 为了解决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磷酸盐、氨氮和硝态氮等营养盐释放风险控制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技术分析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浓度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并根据有效态磷、有效态氨氮和有效态硝态氮的浓度,计算三者的净扩散通量,评估三者的释放风险。结果表明:非泄洪期南四湖出湖口上覆水中的溶解态磷浓度低于孔隙水中的,表明沉积物孔隙水中的溶解态磷可能会因浓度梯度的存在而向上覆水中扩散;根据连续分级提取法,钙结合态磷是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中磷元素的主要赋存形态,表层沉积物中的不稳定磷元素含量高于深层沉积物中的;有效态磷与有效态铁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有效态磷的释放受铁氧化物还原释放影响;有效态磷、有效态氨氮和有效态硝态氮的净扩散通量分别为17.58、1.16、-40.72 ng/(cm^(2)·d),说明有效态磷和有效态氨氮有从沉积物向上覆水中释放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净扩散通量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营养盐 沉积-界面 南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密云水库消落带沉积物-水界面氮交换通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亚贺 王晓燕 许康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49-856,共8页
为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对水库消落带沉积物中氮迁移释放的影响,以密云水库消落带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泥柱静态培养实验,并通过单一影响因素法,开展了温度、上覆水pH、溶解氧对沉积物-水界面氮交换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消落带上覆水和... 为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对水库消落带沉积物中氮迁移释放的影响,以密云水库消落带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泥柱静态培养实验,并通过单一影响因素法,开展了温度、上覆水pH、溶解氧对沉积物-水界面氮交换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消落带上覆水和沉积物中无机氮含量在夏季(落干期)和秋季(淹水期)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沉积物中NH_(4)^(+)-N含量变化最大,秋季较夏季下降80.4%,NO_(3)-N含量下降59.7%,淹水期间三态氮(NH_(4)^(+)-N、NO_(2)-N、NO_(3)-N)由沉积物释放到水中。温度、pH和溶解氧对消落带沉积物-水界面氮的迁移转化作用存在差异,升温促进NH_(4)^(+)-N释放并抑制NO_(3)-N释放,偏酸和偏碱条件会促进NH_(4)^(+)-N的释放,有氧条件会加剧沉积物-水界面三态氮的交换,促进三态氮的释放。密云水库消落带沉积物C/N为7.51~9.35,其表层水体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体内部生物残体。因此,未来应关注密云水库消落带沉积物内源释放风险,同时完善消落带湿地建设,减少消落带氮流失对水体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沉积-界面 环境因子 氮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海洋沉积物稀土元素及物源和成岩环境 被引量:35
8
作者 刘宝林 王亚平 +4 位作者 王吉中 李建萍 王银宏 程敦伍 李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7-23,共7页
通过对ODP184航次 114 6站位海底岩心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其配分模式的研究 ,确立了其分配规律 ,即相对富集轻稀土 ,Eu亏损等 ,并且与东海大陆架及中国黄土的稀土分布模式相似 ,表明本区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陆源 ,是大陆岩石分化过程... 通过对ODP184航次 114 6站位海底岩心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其配分模式的研究 ,确立了其分配规律 ,即相对富集轻稀土 ,Eu亏损等 ,并且与东海大陆架及中国黄土的稀土分布模式相似 ,表明本区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陆源 ,是大陆岩石分化过程的产物。对富集因子的研究也证明了沉积物主要来自陆源。δCe的弱负异常值与∑REE和δEu值一样 ,主要受陆源源区气候环境变化控制 ,而与海水关系不大。稀土元素与生物作用基本无关 ,可能主要是赋存于陆源碎屑矿物的晶格中。通过对岩心沉积物间隙水成分的研究 ,表明成岩环境主要为还原环境。6 8m(mcd)以上主要为硫酸盐的还原作用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成岩环境 海洋沉积 气候环境变化 碎屑矿物 稀土元素 岩心 间隙 中国黄土 富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有机地球化学:有机污染物—土壤/沉积物吸附作用研究回顾 被引量:21
9
作者 党志 黄伟林 肖保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56-62,共7页
农药、有机溶剂的大量使用以及大量废水、废物的排放,导致全球范围内土壤、沉积物、地表及地下水源和生态系统的严重污染。有机污染物在生物圈内的分布、迁移、富集、降解以及最终归宿是环境有机地球化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有机污染... 农药、有机溶剂的大量使用以及大量废水、废物的排放,导致全球范围内土壤、沉积物、地表及地下水源和生态系统的严重污染。有机污染物在生物圈内的分布、迁移、富集、降解以及最终归宿是环境有机地球化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有机污染物与土壤、沉积物以及水中悬浮物(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有机地球化学 有机污染物 吸附-解吸机理 土壤/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成岩模型计算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通量——以渤海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素美 江文胜 张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5-151,共7页
根据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再生对水体中营养盐的收支循环动力学的作用。利用 1998年秋季和 1999年春季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分析结果 ,建立了沉积物中营养盐的成岩模型 ,并由此计算了沉积物 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 ,硝化速率... 根据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再生对水体中营养盐的收支循环动力学的作用。利用 1998年秋季和 1999年春季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分析结果 ,建立了沉积物中营养盐的成岩模型 ,并由此计算了沉积物 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 ,硝化速率、反硝化速率、有机氮含量、硅质成分的溶解速率、生物扰动作用、孔隙率明显影响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分布和沉积物 水界面的交换通量。对比了实验室培养法和扩散通量计算法测得沉积物 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通量 ,表明 2种方法所得NO-3 通量较一致 ,但NH4+ ,PO43 -,SiO3 2 -2种方法所得通量有一定差异 ,文中讨论了可能的原因。以渤海为例阐明了在用扩散通量法研究沉积物 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通量时 ,表层沉积物分割厚度对界面交换通量影响显著 ,为了得到合理的与现场接近的结果表层沉积物的分割厚度以不超过 1c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界面 营养盐 通量 成岩模型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的HCO^—3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丰昌 万国江 黄荣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82-185,共4页
为了解沉积物-水界面作为水体HCO^-3的源还是汇,选择云南洱海和泸沽湖两个湖泊,通过界面精细剖面和平衡计算,揭示了HCO^-在界面的地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界面作为HCO^-3的源,并非汇,通过沉积物和水相作用可以... 为了解沉积物-水界面作为水体HCO^-3的源还是汇,选择云南洱海和泸沽湖两个湖泊,通过界面精细剖面和平衡计算,揭示了HCO^-在界面的地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界面作为HCO^-3的源,并非汇,通过沉积物和水相作用可以影响上覆水体的酸碱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O^-3 沉积-界面 环境 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水界面六六六的迁移行为
12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6-916,共1页
六六六(HCHs)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具有环境持久性、长距离迁移性、生物累积性和高毒性而倍受公众及科学界关注.大量研究表明,沉积物不仅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汇,还是这类污染物长期和潜在的污染源.当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时,... 六六六(HCHs)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具有环境持久性、长距离迁移性、生物累积性和高毒性而倍受公众及科学界关注.大量研究表明,沉积物不仅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汇,还是这类污染物长期和潜在的污染源.当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时,内源释放的影响则显得尤为突出.沉积物中污染物会通过扩散或再悬浮等途径重新进入水体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界面 六六六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迁移行为 中国北方 湖泊 环境 外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沉积物中微量金属的早期成岩作用行为用作指示过去生成环境的变化
13
作者 蓝先洪 《海洋地质动态》 1994年第7期8-10,共3页
海岸沉积物中微量金属的早期成岩作用行为用作指示过去生成环境的变化BernhardLapp等沉积物中有机质在氧化降解作用时,结合态金属Ni、Cu和Cd被释放入孔隙水中和返回水柱中。海岸沉积物的最上部沉积物层的孔隙水中,... 海岸沉积物中微量金属的早期成岩作用行为用作指示过去生成环境的变化BernhardLapp等沉积物中有机质在氧化降解作用时,结合态金属Ni、Cu和Cd被释放入孔隙水中和返回水柱中。海岸沉积物的最上部沉积物层的孔隙水中,溶解的Cu、Ni和Cd通常比底层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成岩作用 海岸 沉积 生成环境 结合态 底层 孔隙 氧化降解 微量金属 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漠河盆地中侏罗统漠河组泥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MK-3井为例 被引量:12
14
作者 吴赛赛 赵省民 邓坚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27,共11页
为了研究漠河盆地中侏罗统漠河组泥岩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采用ICP-MS对研究区内33个泥岩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样品微量元素中Cr、B、Ba等元素的纵向变化较明显,而Ni、Co... 为了研究漠河盆地中侏罗统漠河组泥岩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采用ICP-MS对研究区内33个泥岩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样品微量元素中Cr、B、Ba等元素的纵向变化较明显,而Ni、Co、Sr、V、Nb、Ta、Th等元素的差异不大,纵向变化不明显;稀土元素总量(∑REE)较低,LREE/HREE、(La/Yb)N、(La/Sm)N、(Gd/Yb)N等值均表明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REE配分模式图显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HREE)元素相对亏损,Eu为明显的负异常。对古盐度、Sr/Ba值、V/(V+Ni)值和Ceanom值等特征参数及其垂向变化趋势的研究表明,研究区中侏罗统泥岩处于缺氧、还原、微咸水-半咸水的沉积环境,可以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综合稀土元素组合特征和野外地质调查资料,表明漠河盆地中侏罗世的沉积物源具有多源性,以沉积岩、花岗岩和长英质的变质岩为主,可能混有部分外来的火山物质,这些结论对揭示盆地内物质的组成、古沉积环境的恢复等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微咸-半咸 还原环境 沉积物源 漠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板桥-合水与姬塬地区长6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帆 孙卫 +3 位作者 屈涛 张杰 王斌 马淼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40,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板桥-合水地区与西部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虽然处于同一层位但物性存在较大差异。通过铸体薄片、SEM、X射线衍射等实验手段并结合测井资料,主要围绕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应用类比法分析了2个地区储层物性产生差异的原...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板桥-合水地区与西部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虽然处于同一层位但物性存在较大差异。通过铸体薄片、SEM、X射线衍射等实验手段并结合测井资料,主要围绕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应用类比法分析了2个地区储层物性产生差异的原因,明确了储层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沉积作用对储层的控制是先天性的,是控制储层物性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在沉积作用控制储层物性3个因素——岩石碎屑组分的含量、结构成熟度、沉积微相中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最大;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层内孔喉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压实作用对储层的物性破坏最大,使2个地区的孔隙度分别丧失了27.58%和22.31%。总而言之,储层的物性受成岩作用、沉积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共同影响,其中导致2个地区储层物性产生较大差异的主控因素是沉积作用中的碎屑组分含量、沉积微相以及成岩作用中的压实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板桥-地区 姬塬地区 成岩作用 沉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素变化下城市黑臭水体中硫元素的释放特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段文松 黄观超 +5 位作者 郝敏 崔嘉吉 吴安安 王文洁 李带 李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1期13072-13078,共7页
河道黑臭化问题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已成为最为棘手的环境问题,硫元素作为水环境界面一类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其在水环境致黑致臭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在河道中硫元素的含量和形态随季节变化很大,因此外在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利用... 河道黑臭化问题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已成为最为棘手的环境问题,硫元素作为水环境界面一类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其在水环境致黑致臭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在河道中硫元素的含量和形态随季节变化很大,因此外在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利用室内模拟实验,探究不同外在环境因素(温度、溶解氧和扰动强度)变化下,硫元素在沉积物-水界面上的迁移过程。结果表明:四种硫元素形态释放规律基本呈现先升高再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释放速率表现为:亚硫酸根离子(SO32-)>硫离子(S2-)>硫酸根离子(SO42-)>硫代硫酸根离子(S2O32-);在扰动条件下,对水体中SO32-变化较大,其在第7天达到释放峰值,浓度为42.50 mg/L;在溶解氧实验下,氧含量越高会加速硫元素之间的转化,同时也促进SO32-的转化;在温度条件下,温度更高会加快生物的活性,促进硫元素最终向SO42-的转化过程,其平衡浓度为40.0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 沉积-界面 硫元素 室内模拟实验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涡动相关通量观测技术的实现与应用
17
作者 张袁宁 孙博闻 +3 位作者 高学平 郭晓雪 刘畅 刘晓波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1-88,111,共9页
为了给沉积物-水界面通量的原位长效观测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对水环境涡动相关技术的实现路径和应用方向进行了系统梳理。回顾了水环境涡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比分析了其技术特征,从理论基础、系统构建和数据处理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 为了给沉积物-水界面通量的原位长效观测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对水环境涡动相关技术的实现路径和应用方向进行了系统梳理。回顾了水环境涡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比分析了其技术特征,从理论基础、系统构建和数据处理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的实现方法,并总结了该技术的应用方向和目前面临的挑战。水环境涡动相关技术具有底质适用类型多样、不干扰沉积物结构、测量足迹大且时间精度高等特点,适用于河流、湖泊、水库、海湾及深海等环境的沉积物-水界面通量观测,能够为水体环境修复、生态系统代谢评估及潜流交换等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 环境通量 沉积-界面 原位非侵入 测量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头屯河组孔-缝双重介质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袁波 董雪梅 +6 位作者 关旭同 周天琪 王心强 魏凌云 赵进雍 冯庚 吴朝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9-459,共11页
综合利用岩芯、露头和测井资料,恢复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头屯河组的沉积环境,对致密砂岩储层进行岩相学、储集空间种类和成岩作用分析,并分析影响储层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四棵树凹陷头屯河组孔-缝双重介质型致密砂岩储层具有&qu... 综合利用岩芯、露头和测井资料,恢复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头屯河组的沉积环境,对致密砂岩储层进行岩相学、储集空间种类和成岩作用分析,并分析影响储层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四棵树凹陷头屯河组孔-缝双重介质型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三低一弱"的特征:低成分成熟度,低泥质含量,较低胶结物含量,较弱的溶蚀作用。孔隙主要由残余粒间孔及少量粒内溶孔组成,裂缝主要为层理缝和成岩缝。控制四棵树凹陷头屯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为沉积环境、埋藏过程、压实作用以及构造作用。发育于高泉背斜和西湖背斜中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致密砂岩储层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具有少量塑性颗粒含量的中-粗砂岩物性较好。储层物性主要受压实作用控制,溶蚀增孔和胶结减孔作用较弱,裂缝发育层段储层的物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缝双重介质 沉积环境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明岛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永杰 郑祥民 +3 位作者 吕金妹 吕达 黄东锋 王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6-857,共2页
关键词 潮滩沉积 崇明岛 重金属 污染评价 沉积-界面 污染状况 表层沉积 环境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水银洞式”金矿成因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唐波 张敏 +2 位作者 黄建国 张竹如 聂爱国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0-455,共6页
水银洞式金矿受控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其沉积环境为同生断裂夹持的泻湖-潮坪-局限台地。矿石宏观及显微组构表现为沉积-成岩特征,硫同位素、稀土元素、金及微量元素组合反映矿石与围岩特征一致,沉积-成岩期是水银洞式金矿主成矿期。
关键词 银洞式金矿 矿石显微组构 微量元素 沉积环境 沉积-成岩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