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楚雄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沉积-剥蚀特点 被引量:3
1
作者 周雁 金之钧 +1 位作者 汤良杰 李儒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80-687,702,共9页
运用沉积波动分析等技术,对楚雄盆地的祥云小青坡、安龙堡、元谋洒芷、禄丰一平浪以及乌龙1井、云参1井等典型剖面进行了沉积-剥蚀特征分析,并分别建立了沉积波动方程。经分析,楚雄晚三叠世前陆盆地主要存在4种沉积-剥蚀类型,即界面型... 运用沉积波动分析等技术,对楚雄盆地的祥云小青坡、安龙堡、元谋洒芷、禄丰一平浪以及乌龙1井、云参1井等典型剖面进行了沉积-剥蚀特征分析,并分别建立了沉积波动方程。经分析,楚雄晚三叠世前陆盆地主要存在4种沉积-剥蚀类型,即界面型、早沉积晚剥蚀型、沉积型和早剥蚀晚沉积型。4种沉积-剥蚀类型与前陆盆地结构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造山带、逆冲推覆带、前陆凹陷带和前陆隆起带分别为界面型、早沉积晚剥蚀型、沉积型和早剥蚀晚沉积型沉积-剥蚀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波动地质学 沉积-剥蚀 楚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剥蚀-沉积体系中剥蚀量与沉积通量的定量对比研究——以岷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勇 黎兵 +3 位作者 周荣军 张毅 A.L.Densmore M.A.Ellis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2-343,共12页
岷江流域与成都盆地之间是以岷江为联结的剥蚀一沉积体系。根据成都盆地已有的钻孔资料和原始数据,用Surer软件制作成都盆地晚新生代等厚图,利用等厚线计算了成都盆地残留的沉积通量,并通过成都盆地的地质演化再造恢复了成都盆地潜... 岷江流域与成都盆地之间是以岷江为联结的剥蚀一沉积体系。根据成都盆地已有的钻孔资料和原始数据,用Surer软件制作成都盆地晚新生代等厚图,利用等厚线计算了成都盆地残留的沉积通量,并通过成都盆地的地质演化再造恢复了成都盆地潜在的沉积通量,结果表明,成都盆地潜在的沉积通量为1665km^3。同时,采用了输沙量、宇宙核素、数字高程模型、河流下切速率和裂变径迹等方法分别计算了岷江上游流域的剥蚀速率、剥蚀厚度和剥蚀量,结果表明,岷江流域的剥蚀速率应介于0.26~0.5mm/a之间,剥蚀厚度介于0.94~1.44km之间,剥蚀量介于21213.50~32636.16km^3之间。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成都盆地沉积通量与岷江流域的剥蚀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岷江上游流域与成都盆地之间的剥蚀一沉积体系中,成都盆地沉积通量与岷江流域的剥蚀量之间的比率介于5.11%~7.85%之间,成都盆地沉积通量与岷江流域剥蚀量不相匹配,成都盆地属于半封闭盆地,因此,不能利用成都盆地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物充填体积恢复岷江上游流域的剥蚀速率、剥蚀厚度和剥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沉积体系 岷江流域 成都盆地 沉积通量 剥蚀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沉积-剥蚀过程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盆地波动分析应用之一 被引量:57
3
作者 刘国臣 金之钧 李京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3-31,共9页
本文在概述了确定剥蚀厚度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沉积盆地沉积-剥蚀过程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法。该方法从钻井地层厚度资料入手,通过沉降史的研究,恢复地层的原始沉积厚度,结合各组段地层年代框架的标定,计算出... 本文在概述了确定剥蚀厚度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沉积盆地沉积-剥蚀过程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法。该方法从钻井地层厚度资料入手,通过沉降史的研究,恢复地层的原始沉积厚度,结合各组段地层年代框架的标定,计算出各组段的沉积速率,引入数理方法建立盆地演化的波动方程。并进行剖面和平面上的分析对比,实现对沉积-剥蚀过程的定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速率 微动过程 沉积-剥蚀过程 沉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剥蚀—沉积平衡机制与自然重砂测量找矿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琳 张大可 +4 位作者 张素荣 田粉英 刘燕 杜金利 段先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49-1955,共7页
剥蚀—沉积平衡机制是重矿物在地表环境下迁移富集的基本规律。结合有关应用实例,从重矿物迁移、富集规律出发,以动态、逆向的工作思路,提出对以往自然重砂数据进行整理、重新圈定重砂异常的工作方法。在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中应充分发挥... 剥蚀—沉积平衡机制是重矿物在地表环境下迁移富集的基本规律。结合有关应用实例,从重矿物迁移、富集规律出发,以动态、逆向的工作思路,提出对以往自然重砂数据进行整理、重新圈定重砂异常的工作方法。在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中应充分发挥自然重砂测量这一传统找矿方法的优势,以期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重砂测量 汇水盆地 剥蚀-沉积平衡 矿产资源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环满加尔地区主要不整合形成过程及剥蚀量研究 被引量:41
5
作者 张一伟 金之钧 +1 位作者 刘国臣 李京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49-457,共9页
在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分析及地层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剖面波动方程。研究表明 ,S/AnS ,D3/AnD3,T/AnT及J/AnJ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不整合 ,它们对盆地内的油气生成、运移、以... 在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分析及地层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剖面波动方程。研究表明 ,S/AnS ,D3/AnD3,T/AnT及J/AnJ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不整合 ,它们对盆地内的油气生成、运移、以及聚集、保存起控制作用。志留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发生在奥陶纪末 ,隆起剥蚀主要分布在塔中—巴楚及塔北地区。塔中地区剥蚀较大 ,塔中 18至塔中 5一带剥蚀量达 80 0~ 110 0m ,向南北两侧剥蚀量变小。三叠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发生在早二叠世末期 ,这次构造运动在塔里木盆地北部表现明显。不整合剥蚀量在塔北及塔东地区等值线近北西—南东向分布 ,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减小 ,由提 1、草 2井区的 2 0 0 0m减至学参 1至塔中 32井区的 10 0m。巴楚地区为 10 0~ 60 0m ,从东南向北西剥蚀量增大。侏罗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是印支运动的结果 ,剥蚀量具有由塔中向塔东地区逐渐增大 (由 2 0 0m增加到 2 50 0m以上 ) ,巴楚隆起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增大。塔北隆起大部分地区剥蚀量为 50 0~ 10 0 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波动过程 不整合 沉积-剥蚀过程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源到汇”: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砂箱物理模型浅表作用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邓宾 黄瑞 +4 位作者 马华灵 何宇 赖冬 姜磊 刘树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1-444,共14页
"从源到汇"理论完善了砂箱物理模型中地壳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机制的理解,我国西部地区新生代发生了全球最为显著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却少见相关浅表作用过程报道。本文系统阐述地壳浅表作用过程机理和挤压砂箱... "从源到汇"理论完善了砂箱物理模型中地壳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机制的理解,我国西部地区新生代发生了全球最为显著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却少见相关浅表作用过程报道。本文系统阐述地壳浅表作用过程机理和挤压砂箱模型"从源到汇"过程的相似性机理,基于国内外以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相关浅表作用过程(即构造-剥蚀-沉积)为对象的砂箱物理模型研究结果,综述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及其对褶皱冲断带系统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从源到汇"的浅表作用过程有利于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互馈,剥蚀作用主要作用于褶皱冲断带后缘区域,有利于形成较窄的冲断带-前陆盆地体系;沉积作用不仅受控于造山带或褶皱冲断带源区剥蚀作用过程,还受控于沉积物路径过程等复杂因素,其主要作用于褶皱冲断带前缘与前陆盆地区域,较高的沉积物沉积作用有利于形成较宽的冲断带-前陆盆地体系。临界楔理论强调挤压增生楔形体前缘加积物质(输入)与楔形体表面剥蚀物质(输出)达到平衡后楔形体呈自相似性生长,即造山楔形体地表坡度与基底坡角之和趋于恒定,它们共同控制其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构造-剥蚀-沉积浅表作用过程及其时空范围。构造砂箱物理模型与褶皱冲断带系统"从源到汇"浅表剥蚀-搬运-沉积作用过程的标准变量/参数的一致性对比研究,是当前二者相结合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毫无疑问的是,对于"从源到汇"浅表作用过程天然实验室中典型褶皱冲断带/流域体系的构造砂箱物理模型模拟研究,将会持续不断地拓展和完善其理论体系格架与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源到汇 构造-剥蚀-沉积 挤压增生楔形体 砂箱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陆盆地形成与演化砂箱物理模拟启示--以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邓宾 何宇 +5 位作者 黄家强 罗强 杨荣军 于豪 张静 刘树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1-415,共15页
通过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揭示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单一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和剥蚀-沉积耦合过程对其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控制影响作用,尤其聚焦于龙门山-川西前陆盆-山系统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对其盆-山系统的控... 通过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揭示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单一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和剥蚀-沉积耦合过程对其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控制影响作用,尤其聚焦于龙门山-川西前陆盆-山系统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对其盆-山系统的控制作用。单一构造剥蚀作用过程模拟揭示浅表剥蚀作用强度与冲断带楔形体楔长、楔高呈负相关性;构造剥蚀作用使冲断带后缘逆冲断层更加易于发生断层再活化与无序冲断,制约着冲断带前陆向扩展。浅表沉积作用导致楔形体前缘冲断层上覆物质加载、更易于发生断层闭锁,促使冲断带楔形体前陆向/前展式扩展生长。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导致冲断带楔形体后缘深部层系剥蚀走向变化、断层产状变陡,前陆盆地中前陆向断层明显减小、其倾角减缓,且反向冲断作用加强(乃至导致主断层反向冲断),尤其走向差异性导致前陆盆地发育斜向断层。受控于龙门山冲断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晚三叠世以来走向差异性剥蚀-沉积作用,川西前陆盆地中南段发育晚白垩世—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可能形成前陆盆地前缘斜向断层-龙泉山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沉积 楔形体 前陆盆地 砂箱模型 龙门山 四川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沿走向差异剥蚀作用——砂箱物理模型的启示 被引量:5
8
作者 邓宾 郭虹兵 +7 位作者 罗强 黄家强 杨荣军 张静 鲁鹏达 唐晓东 何宇 刘树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40-853,共14页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存在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通过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和野外...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存在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通过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和野外地质调查等研究,揭示其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导致了褶皱冲断带大规模抬升剥蚀、断层多期活化与无序变形;断层与冲起构造沿走向合并生长、形成斜向断层;尤其是冲断带三维空间上差异性抬升剥蚀,常常形成与构造剥蚀作用相关的反转构造。剥蚀作用越强、断层翻转越明显(形成视正断层)。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广泛出露的拉张构造变形样式,可能受控于晚中生代—新生代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过程。上述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可能导致川西南前陆盆地系统中低角度断层多期活化与无序冲断变形。研究表明,晚三叠世以来的构造缩短与浅表作用,对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独特地貌构造特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物理模拟 剥蚀-沉积作用 褶皱冲断带 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过程的三维计算机模拟及其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薛林福 潘保芝 +1 位作者 米石云 石广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5-480,共6页
利用模拟沉积、剥蚀和搬运过程的数学模型和基本算法,开发了模拟软件SSSP(simulatingsys-temofsedimentaryprocesses)。该软件能够进行主要沉积环境的大规模剥蚀、搬运和沉积过程的复杂模拟,并可控制各种参数实时显示模拟结果,包括剖面... 利用模拟沉积、剥蚀和搬运过程的数学模型和基本算法,开发了模拟软件SSSP(simulatingsys-temofsedimentaryprocesses)。该软件能够进行主要沉积环境的大规模剥蚀、搬运和沉积过程的复杂模拟,并可控制各种参数实时显示模拟结果,包括剖面图、沉积相图、等值线图、网格图和速度矢量图等。在已知沉积环境参数的情况下,利用SSSP再现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沉积构型和沉积相分布,并给出了三角洲、河道和水下台阶沉积环境模拟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值模拟 剥蚀-搬运-沉积 实时显示 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