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衡水湖湿地沉积硅藻组合与水质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丽伟 陈诗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6-60,83,共6页
衡水湖湿地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营养指数法对衡水湖湿地水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硅藻组合与水质的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衡水湖四季水质变化较大,冬季水质最好,... 衡水湖湿地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营养指数法对衡水湖湿地水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硅藻组合与水质的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衡水湖四季水质变化较大,冬季水质最好,为Ⅰ类水,夏秋较差,已超标,引起水质恶化和影响藻类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是TP、DO和TN;综合营养指数法分析结果确定衡水湖为中-富营养型湖泊。沉积硅藻组合显示,衡水湖是以附生种、浮游种和底栖兼浮游种多生态型硅藻组合为特点,且耐营养度较低指示污染水体的Achnanthes minutissima(20.90%)和Cymbella microcephala(18.83%)为优势种,可较好地反映衡水湖富营养状况,衡水湖湿地水质与沉积硅藻组合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硅藻组合 水质状况 主成分分析法 综合营养指数法 衡水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组合指示的渤海湾西北岸两个牡蛎礁体生长环境的差异 被引量:15
2
作者 商志文 范昌福 +4 位作者 李冬玲 田立柱 裴艳东 王福 王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39,共7页
渤海湾西北部沿海平原分布众多牡蛎礁体,通过对岭头和大吴庄牡蛎礁体的详细研究,岭头埋藏牡蛎礁体及礁体上覆泥质沉积物剖面中共发现硅藻18属32种,自下而上划分了3个硅藻带(I—III),显示礁体在向上建礁至被掩埋的过程中受海水作用逐渐... 渤海湾西北部沿海平原分布众多牡蛎礁体,通过对岭头和大吴庄牡蛎礁体的详细研究,岭头埋藏牡蛎礁体及礁体上覆泥质沉积物剖面中共发现硅藻18属32种,自下而上划分了3个硅藻带(I—III),显示礁体在向上建礁至被掩埋的过程中受海水作用逐渐减弱。对相距约20km的大吴庄礁体硅藻结果(不含上覆泥层)的再研究,及与岭头硅藻结果(不含上覆泥层)的对比显示:大吴庄礁体硅藻种相对丰富,潮间带河口种和沿岸种含量多,说明礁体生长在潮间带或浅海区靠近河口的位置,建礁过程中受河流与海洋的双重影响,潮间带河口种C.stylorum和C.striata在礁体中垂向含量的波动变化,指示了建礁过程中河流影响强弱的变化。相反,岭头礁体硅藻种相对单一,浅海与浮游种含量大,生长位置可能远离河口或为逐渐封闭的泻湖或海湾环境,建礁过程中主要受海洋影响,浅海种P.sulcata和浮游种T.nitzschioides垂向含量的波动变化反映了礁体受海洋影响强弱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沉积硅藻组合 生长环境 渤海湾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部CH19孔全新统硅藻组合、年代学与古环境 被引量:9
3
作者 商志文 田立柱 +4 位作者 王宏 范昌福 裴艳东 王福 李建芬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5-681,共7页
对渤海湾西北部浅海区CH19孔岩心全新世沉积硅藻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硅藻17属36种。与沉积学、年代学(OSL和AMS14C)研究相结合,将该孔自下而上划分为Ⅰ—Ⅶ7个硅藻带,显示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经历了从陆到海的演化过程:约11kacalBP时,... 对渤海湾西北部浅海区CH19孔岩心全新世沉积硅藻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硅藻17属36种。与沉积学、年代学(OSL和AMS14C)研究相结合,将该孔自下而上划分为Ⅰ—Ⅶ7个硅藻带,显示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经历了从陆到海的演化过程:约11kacalBP时,进入全新世潮上带湖沼环境(硅藻Ⅰ带);约10kacalBP时开始了潮间带(硅藻Ⅱ带)至浅海(Ⅲ—Ⅶ带)的长期海水影响。其中,约10-7kacalBP为潮间带环境;6.77-3.47kacalBP的中全新世硅藻Ⅲ带,是受到风暴事件影响的、1.7m厚的贝壳碎屑与泥砂混杂堆积层;硅藻Ⅳ带复归正常浅海环境;Ⅴ带再次动荡;Ⅵ带水体盐度略有降低;Ⅶ带则反映了渤海湾西北部浅海区现代硅藻组合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沉积硅藻组合 OSL和AMS14C测年 全新世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