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荡型辫状河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
1
作者 王海考 王淼 +2 位作者 于忠良 余成林 尹艳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52,共18页
针对冀东油田高104 5区块馆陶组辫状河模式认识不清、砂体预测不准的问题,开展砂质辫状河河型分类研究。首先,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古气候、岩石粒度、层理构造、相序、溢岸、落淤层发育情况以及砂体形态等指标确定研究区为游荡型辫状河... 针对冀东油田高104 5区块馆陶组辫状河模式认识不清、砂体预测不准的问题,开展砂质辫状河河型分类研究。首先,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古气候、岩石粒度、层理构造、相序、溢岸、落淤层发育情况以及砂体形态等指标确定研究区为游荡型辫状河。随后,以Miall构型要素分析理论为指导,建立了辫流带、单一辫流带内河道和心滩边界识别标志,实现了研究区游荡型辫状河结构解剖,确定研究区单一辫流带宽度平均1 400.00 m,单一辫流带内心滩平均长度为414.47 m,宽度平均为158.86 m,河道宽度平均53.18 m。心滩长宽比集中在2.0~4.0,心滩宽度与辫状河道宽度比为2.2,为宽坝窄河道辫状河沉积模式。最后采用沉积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游荡型辫状河沉积相模式,可为油田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荡型辫状河 河型分类 沉积构型 沉积相模式 高1045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集体分布 被引量:56
2
作者 黎荣 胡明毅 +1 位作者 杨威 刘满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9-379,共11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勘探取得一些突破,显示该区中二叠统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前人对该区中二叠统沉积相和储层等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模式存在较大分歧,进而制约了有利储集...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勘探取得一些突破,显示该区中二叠统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前人对该区中二叠统沉积相和储层等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模式存在较大分歧,进而制约了有利储集体分布预测研究。文章结合近期一些新钻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和生物化石等相标志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主要发育台地边缘相、开阔台地相和台洼相,其中中二叠统栖霞组早期以碳酸盐岩台地模式为主,栖霞组中晚期和茅口组演变为镶边台地和孤立台凹模式。该区主要发育有台缘滩和台内滩两类主要的储集体,且主要集中在层序高位体系域,台缘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Sq1-HST期雅安-绵竹和剑阁-广元等区带,以及Sq2-HST时期雅安-绵竹-广元区带;台内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Sq1-HST和Sq2-HST期川中高石梯-磨溪区块,以及Sq2-HST时期的威远-自贡区带,Sq2-HST时期高石梯-磨溪区块台内滩储集体受古岩溶和构造热液叠加影响呈条带状展布。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台缘滩和台内滩分布范围较广,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体系域 台缘滩 台内滩 沉积相模式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东、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沉积相模式 被引量:28
3
作者 于兴河 张道建 +4 位作者 郜建军 雷明 吴乃苓 孟卫工 孙洪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40-49,共10页
我国东部大多数油田都已进入高含水的开发阶段,为了解决我国后备油气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开展了东部深层(>3500m)的油气勘探工作。近年来的广泛研究表明,深层异常高温、高压区或其附近的良好储集砂体常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因而... 我国东部大多数油田都已进入高含水的开发阶段,为了解决我国后备油气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开展了东部深层(>3500m)的油气勘探工作。近年来的广泛研究表明,深层异常高温、高压区或其附近的良好储集砂体常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因而深层储集砂体的空间分布则是深层隐蔽油气圈闭的主要研究内容。根据辽河油田东、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的沉积特征,划分出3种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滨-浅湖和半深湖-湖底扇体系。对两个地区沉积层序旋回性和砂体韵律进行了统计研究,详细分析了两个研究区砂体在时空上的展布规律,并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探讨了地层的沉积充填过程,建立了沙河街期一、二、三亚期的沉积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凹陷 沙河街组 沉积相模式 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歧北斜坡区薄层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及演化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有星 金振奎 +5 位作者 白武厚 乔东生 刁丽颖 孟凡洋 袁明会 张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30-1340,共11页
歧北斜坡区沙-下亚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较薄(多数集中在0.5~8m),地震资料难以指导内部小层及滩体划分,沉积相模式、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认识不清,采用标志层控制、静-动态资料相互拟合的方法,利用岩心、测井、地球化学、古生物等... 歧北斜坡区沙-下亚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较薄(多数集中在0.5~8m),地震资料难以指导内部小层及滩体划分,沉积相模式、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认识不清,采用标志层控制、静-动态资料相互拟合的方法,利用岩心、测井、地球化学、古生物等资料,结合示踪剂、吸水剖面等动态资料对薄层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覆地层对比模式符合研究区薄层湖相碳酸盐岩地层真实发育情况,并识别出5期明显的湖岸线;湖水首先沿着港西断层形成的断槽及中部的斜坡低洼区由东向西主发生湖侵;研究区主要发育滨浅湖亚相,包括生屑滩、混积滩等6种沉积微相,生屑滩面积占60%以上;沉积模式显示出沉积早期,地形坡度大、湖侵范围小、滨浅湖面积也最小,主要沉积沿岸碎屑岩砂坝;沉积中后期,水体越过坡折带,滨浅湖面积不断扩大,并迅速超覆至全区,生屑滩沉积面积达到最大的演化规律。歧北斜坡区湖水成化、湖相碳酸盐岩广泛沉积的主要原因,是海侵作用致使湖水初步成化和浅水缓坡台地环境导致混合水蒸发浓缩二次成化双重作用的结果。强烈的剥蚀和填平补齐导致的近似平台型古地貌特征和古生物的大量繁殖,也是控制北斜坡区沉积相类型及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歧北斜坡区 碳酸盐岩 超覆地层 对比模式 沉积相模式 沉积微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障壁潟湖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层分布规律 被引量:45
5
作者 周进高 张帆 +2 位作者 郭庆新 邓红婴 辛勇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4-71,共8页
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古构造古地理背景、古水动力以及古气候条件,结合单井沉积相分析建立了马家沟组障壁潟湖沉积相模式,该模式分三个阶段即与海侵期相对应的以灰岩沉积为主的障壁潟湖沉积阶段(阶段Ⅰ)、与海退相对应的以灰岩夹蒸发岩沉积... 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古构造古地理背景、古水动力以及古气候条件,结合单井沉积相分析建立了马家沟组障壁潟湖沉积相模式,该模式分三个阶段即与海侵期相对应的以灰岩沉积为主的障壁潟湖沉积阶段(阶段Ⅰ)、与海退相对应的以灰岩夹蒸发岩沉积为主的障壁咸化潟湖沉积阶段(阶段Ⅱ)和与低海平面期对应的以膏岩盐沉积为主的障壁膏盐湖沉积阶段(阶段Ⅲ)。文章进一步分析并总结了在上述模式下各阶段储层的发育规律,认为阶段Ⅰ中的障壁滩相和阶段Ⅱ中的障壁滩及潟湖边缘坪有利于储层的发育,并指出了马家沟组储层主要为岩溶型储层,分布于马一、马三和马五的顶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马家沟组 障壁潟湖 沉积相模式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下白垩统重力流沉积相模式 被引量:7
6
作者 冯兴雷 马立祥 +2 位作者 谢丛娇 涂智杰 郭发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8-35,共8页
重力流成因的岩性油气藏是油气藏的重要类型之一。乌里雅斯太南洼槽下白垩统的重力流沉积砂体是盆地主要的储集体类型,但其分布复杂,沉积类型多样,内部的非均质性极强,对勘探和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通过精细的岩心观察,结合测井、3D地... 重力流成因的岩性油气藏是油气藏的重要类型之一。乌里雅斯太南洼槽下白垩统的重力流沉积砂体是盆地主要的储集体类型,但其分布复杂,沉积类型多样,内部的非均质性极强,对勘探和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通过精细的岩心观察,结合测井、3D地震,以及岩石分析资料等,笔者总结了盆地内的重力流沉积类型,分析了其平面的相分布特征,建立了盆地重力流沉积相模式,为研究区岩性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 重力流类型 沉积相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沙二下亚段T-R旋回层序与沉积相模式 被引量:3
7
作者 谢英刚 郭建华 +2 位作者 夏保华 张椿华 蒋小琼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1期23-25,共3页
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沙二下亚段是在湖盆萎缩期沉积形成的陆上冲积地层。本文在其中划分出 2个四级T -R旋回层序 ,每个层序由水进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构成 ,并且在区域范围内可追踪对比。同时提出洪泛平原沉积体系 ,并将其作为该区地层基准... 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沙二下亚段是在湖盆萎缩期沉积形成的陆上冲积地层。本文在其中划分出 2个四级T -R旋回层序 ,每个层序由水进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构成 ,并且在区域范围内可追踪对比。同时提出洪泛平原沉积体系 ,并将其作为该区地层基准面抬升的标志。水进体系域内部构型以推移质和悬浮质混合沉积为主 ,其层系向上逐渐变薄 ,广泛发育厚层的洪泛平原沉积 ,只有少量的河道砂体孤立的分布于其中。水退体系域内部构型以砂—砾推移质沉积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旋回层序 东濮凹陷 沉积体系 沉积旋回 沉积相模式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互层特低渗油藏联合井网与沉积相模式的适配性
8
作者 张敏 王文东 +2 位作者 高辉 苏玉亮 詹世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9-216,共8页
薄互层特低渗透油藏储集层厚度小,物性差,采用压裂水平井-直井联合井网开发,能够提高单井产能和储集层动用程度,但由于受储集层非均质性和水力裂缝的影响,水平井极易过早见水,导致暴性水淹,带来开发风险,需设计合理的井网与裂缝的适配关... 薄互层特低渗透油藏储集层厚度小,物性差,采用压裂水平井-直井联合井网开发,能够提高单井产能和储集层动用程度,但由于受储集层非均质性和水力裂缝的影响,水平井极易过早见水,导致暴性水淹,带来开发风险,需设计合理的井网与裂缝的适配关系,以延长水平井生产寿命。以大庆油田某典型薄互层特低渗油藏为例,建立了考虑不同沉积相组合模式的水平井-直井联合井网精细油藏数值模型,采用复杂井和流线模拟技术,研究了压裂水平井分段动用情况,揭示了单裂缝分段产出规律与渗流特征。由于不同沉积模式储集层物性差异较大,压裂水平井含水率上升不再遵循均匀驱替规律,而是物性较好的河道相内驱替增强,物性较差的席状砂沉积相内驱替减弱。同时,水力裂缝的存在会导致流线转向,加速高渗通道的形成。为延缓高渗通道形成,进一步研究了典型沉积相组合模式与裂缝参数的优化配置,并提出了提高开发效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互层储集层 特低渗油藏 水平井 压裂 联合井网 流线模拟 沉积相模式 高渗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相模式探讨 被引量:59
9
作者 侯会军 王伟华 朱筱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1-47,共7页
研究表明塔中志留系为陆表海碎屑潮坪沉积。从其沉积特点及古地理背景出发,结合古陆表海环境的水动力特点,建立起塔中地区志留系的陆表海碎屑潮坪沉积模式,认为它可分为三个微相:泥坪、砂泥坪和砂坪。部分泥坪和大部分砂泥坪发育在... 研究表明塔中志留系为陆表海碎屑潮坪沉积。从其沉积特点及古地理背景出发,结合古陆表海环境的水动力特点,建立起塔中地区志留系的陆表海碎屑潮坪沉积模式,认为它可分为三个微相:泥坪、砂泥坪和砂坪。部分泥坪和大部分砂泥坪发育在水下,砂坪的沉积水动力与现代的潮坪相比相对较弱。障壁岛沉积不发育,潮汐流和风暴流对碎屑搬运和改造起主要作用,砂坪和砂泥坪中潮汐水道沉积和风暴沉积发育。水进时垂向上发育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砂体中广泛发育交错层理;水退时可形成大面积连续性好的砂体及分布面积广而稳定的泥坪。砂坪微相的一些水下高地存在可能成为有利储层的纯净的石英砂岩。塔中11井实例说明此相模式在塔中志留系的研究中是适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表海 碎屑潮坪 盆地 志留系 沉积相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相与缓斜坡模式 被引量:23
10
作者 梁宁 郑荣才 +3 位作者 邓吉刚 蒋欢 郭春利 高志勇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67,共10页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沉积相特征和模式等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制约了其勘探效益。为了深化对研究区栖霞组沉积相特征的认识,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在对9口井的岩心描述和15条野外剖面测量的基础上,结合测井相与...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沉积相特征和模式等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制约了其勘探效益。为了深化对研究区栖霞组沉积相特征的认识,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在对9口井的岩心描述和15条野外剖面测量的基础上,结合测井相与地震相等资料,对其沉积相特征进行了研究,编制了栖霞组沉积早期和晚期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认为栖霞组主要发育开阔台地、台地边缘与前缘缓斜坡等3种沉积相带及6种亚相和11种微相。结合相对海平面变化,沉积微相、亚相和相带的展布特征及其纵、横向演化规律,建立了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缓斜坡台地沉积演化模式,协调了碳酸盐台地模式与碳酸盐缓坡模式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沉积相模式 缓斜坡台地模式 中二叠统栖霞组 川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沉积特征及相模式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鑫 钟大康 +6 位作者 李勇 雷刚林 杨宪彰 李伟 饶华文 王瑀 祝海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69-680,共12页
通过野外露头考察和测井分析,并结合地震和三维电法资料,对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冲积扇沉积模式。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岩性主要为黄色、黄红色砾岩、砂砾岩及含砾砂岩。砾石层中可见... 通过野外露头考察和测井分析,并结合地震和三维电法资料,对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冲积扇沉积模式。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岩性主要为黄色、黄红色砾岩、砂砾岩及含砾砂岩。砾石层中可见底冲刷-充填构造、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测井曲线整体表现出GR低和电阻率高的特征,曲线呈箱形、漏斗形和钟形;地震相以杂乱反射和前积特征为主。为了提高了研究的精度,在钻井分布稀少和地震相特征不明显的地区,将三维电法资料用于冲积扇分布的研究。通过综合研究,认为冲积扇在西部的Bz1井地区和Db1井地区规模最大,在东部地区发育规模小。构造运动是冲积扇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库车期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南天山快速隆升,为冲积扇提供大量的物源,Bz1井地区持续隆升,遭受剥蚀,物源充足,冲积扇规模不断增大;Db1井地区由于受构造断裂的影响,局部隆升,为冲积扇提供了局部物源。通过分析,认为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主要有长期稳定的继承性单物源冲积扇模式和受局部构造控制的多物源冲积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库车组 冲积扇 沉积特征 沉积相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延长组中段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郭德运 郭艳琴 +2 位作者 李文厚 张惠 李克永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2-257,共6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延长组中段长4+5—长3油层组大量钻井岩心和测井资料综合研究,以及沉积体系、沉积相特征的描述,识别出其沉积特征,划分了沉积相类型。白豹地区长4+5—长3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延长组中段长4+5—长3油层组大量钻井岩心和测井资料综合研究,以及沉积体系、沉积相特征的描述,识别出其沉积特征,划分了沉积相类型。白豹地区长4+5—长3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在研究区东北部,浅湖沉积主要发育在研究区西南部且规模较小。研究区三角洲主要为浅水台地型三角洲,缺乏完整的进积序列,在三角洲前缘沉积中,由于水下分流河道的迁移摆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分流间湾泥质沉积在单井剖面上呈交替出现、反复叠置的特征序列,或者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直接位于湖相泥岩之上的沉积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三角洲 沉积相模式 延长组 白豹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及砂体预测──以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中侏罗统为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周丽清 熊琦华 +6 位作者 吴胜和 马晓芬 陈崇河 王仲林 刘曰强 于锋 王前荣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5期402-404,共3页
沉积成熟度低、富含牵引流成因的流水构造是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以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中侏罗统三间房组为例,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特征分析认为:湖盆可容空间较小时,辫状河三角洲相对发育,水下分支河道横向迁移频繁,易形成席... 沉积成熟度低、富含牵引流成因的流水构造是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以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中侏罗统三间房组为例,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特征分析认为:湖盆可容空间较小时,辫状河三角洲相对发育,水下分支河道横向迁移频繁,易形成席状分布的砂体(水下分支河道复合作);可容空间增大时,辫状河三角洲相对不发育,这时水下分支河道延伸不远,河道砂体较孤立,河口砂坝相对比较发育。利用地震测井约束反演不仅提高了原始资料的垂向分辨率,而且可预测砂体的横向分布,使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从井孔扩展到井间,从一维扩展到二维和三维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盆地 哈密盆地 中侏罗纪 沉积相模式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马寨油田卫95块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9
14
作者 尹楠鑫 李存贵 +5 位作者 贾云超 李中超 熊运斌 张文成 王德波 孙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29,120,共11页
沙三下亚段是马寨油田卫95块的主要含油层系,钻井资料显示储层厚度大、砂体成因复杂、相带认识难度大.为了研究卫95块沙三下亚段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根据地质学及沉积学理论,分析其泥岩颜色、岩石类型及组合、粒度特征、构造特征及沉... 沙三下亚段是马寨油田卫95块的主要含油层系,钻井资料显示储层厚度大、砂体成因复杂、相带认识难度大.为了研究卫95块沙三下亚段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根据地质学及沉积学理论,分析其泥岩颜色、岩石类型及组合、粒度特征、构造特征及沉积相.结果表明:位于东濮凹陷西北端第三断阶带的马寨油田卫95块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物源主要来自于西部的内黄隆起;该亚相又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等4种微相,各主力砂组发育多期扇三角洲沉积,各扇体相互叠置,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亚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微相为主,其余微相次之.在区域构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扇体的物源方向及时空展布特征,总结卫95块的沉积微相模式,为油田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马寨油田 卫95块 沙三下亚段 扇三角洲 沉积微相 沉积相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盆地卡洛夫—牛津阶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41
15
作者 徐文礼 郑荣才 +2 位作者 费怀义 孙自金 王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54-964,共11页
以岩心描述、薄片和古生物鉴定为依据,结合测井相和地震相特征和区域构造-沉积背景,对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盆地卡洛夫—牛津阶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确定该地层单元属于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识别出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 以岩心描述、薄片和古生物鉴定为依据,结合测井相和地震相特征和区域构造-沉积背景,对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盆地卡洛夫—牛津阶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确定该地层单元属于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识别出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前缘缓斜坡、盆地等6种沉积相类型。以连井沉积相剖面对比、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和纵向演化分析为基础,进一步揭示出该盆地卡洛夫—牛津阶经历了台地前缘缓斜坡、台地边缘礁滩、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等交替发育构成多期次海进—海退旋回演化和"开放性宽缓型镶边缓斜坡台地"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台地 沉积相模式 卡洛夫-牛津阶 阿姆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地区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段长江 罗顺社 周彪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1期55-61,共7页
苏里格气田是我国大型砂岩性圈闭气藏,主力产气层为下石盒子组盒8段,本文根据岩心化验分析资料,测井资料,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认为苏里格地区盒8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深入细致的微相分析基础上,编制了盒8沉积时期的沉积... 苏里格气田是我国大型砂岩性圈闭气藏,主力产气层为下石盒子组盒8段,本文根据岩心化验分析资料,测井资料,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认为苏里格地区盒8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深入细致的微相分析基础上,编制了盒8沉积时期的沉积相平面图。根据沉积相的时空展布规律,建立了本区盒8段沉积相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地区 盒8段 沉积体系 辨状河三角洲 沉积相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西段新近系上干柴沟组沉积相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琪 潘晓东 李凤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2期67-74,共8页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及录井、测井资料,研究了柴北缘西段新近系上干柴沟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上干柴沟组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及颗粒流等六种沉积相类型,其中在鄂博梁-冷湖-潜西发育了一...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及录井、测井资料,研究了柴北缘西段新近系上干柴沟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上干柴沟组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及颗粒流等六种沉积相类型,其中在鄂博梁-冷湖-潜西发育了一套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在马海-南八仙地区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相模式 上干柴沟组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城油田X区块核三段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洪辉 李世恩 +2 位作者 段新国 张永成 王迪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对古城油田X区块核三段Ⅳ、Ⅴ、Ⅵ油组沉积相进行研究。从泌阳凹陷整体出发,通过岩心颜色、岩性、构造、层理分析,结合测井相、单井沉积微相分析和骨架井联井剖面相研究,认为研究区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 对古城油田X区块核三段Ⅳ、Ⅴ、Ⅵ油组沉积相进行研究。从泌阳凹陷整体出发,通过岩心颜色、岩性、构造、层理分析,结合测井相、单井沉积微相分析和骨架井联井剖面相研究,认为研究区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席状砂、分流间湾微相。最终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相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城油田 泌阳凹陷 测井相 扇三角洲前缘亚相 沉积相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地壳动力学与油气储集层沉积相模型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玉光 肖林萍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4年第2期10-24,共15页
本文以地壳动力学观点对准噶尔盆地发生、发育序列进行了探讨。该盆地生长序次分为五个阶段:①前盆地发育阶段(C3前):被动大陆边缘;②裂陷阶段(C3→P1):火山弧后盆地-残余弧后盆地;③压陷阶段(P2→):前陆盆地;④... 本文以地壳动力学观点对准噶尔盆地发生、发育序列进行了探讨。该盆地生长序次分为五个阶段:①前盆地发育阶段(C3前):被动大陆边缘;②裂陷阶段(C3→P1):火山弧后盆地-残余弧后盆地;③压陷阶段(P2→):前陆盆地;④坳陷阶段:内陆湖泊盆地;⑤萎缩阶段(R→Q):内陆湖泊→盐湖盆地。其中,晚二叠世和中生代的压陷和坳陷阶段有利于油气储集层形成。并且建立了油气储层沉积模型:下二叠统为大陆火山喷发相→洪冲积扇相→河流相或三角洲相→海相或湖相;上二叠统和三叠系分缓坡型和陡岸型。缓坡型沉积模式为洪冲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滨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陡岸型为洪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滨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及浊积扇相;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密组不仅为较好油气储层,同时亦为富煤单元,其沉积模式为过境河流相→冲积扇相→辫状河流相→辫状三角洲相→湖泊相,或者,洪冲积扇相→河流沼泽亚相→湖湾亚相→滨湖沼泽亚相→滨浅湖亚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地壳动力学 盆地演化 油气储集层 沉积相模式 古地理与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站地区达深2井区沙河子组层序划分与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壮 胡明毅 蔡全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50,共10页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北部宋站地区深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可作为深部勘探的备选领域。以宋站地区达深2井区沙河子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心、测井与录井以及三维地震等资料,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与沉积相类型分析,进一步分析了沉积演化特...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北部宋站地区深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可作为深部勘探的备选领域。以宋站地区达深2井区沙河子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心、测井与录井以及三维地震等资料,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与沉积相类型分析,进一步分析了沉积演化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达深2井区沙河子组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和4个三级层序,在三级层序内部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火山碎屑岩等4种沉积相类型,沉积相带东西分异明显。宋站地区达深2井区沙河子组沉积过程受到盆地边界断裂的控制,在徐西控陷断裂的持续活动下,沉积范围不断扩大,扇三角洲向徐西断裂带迁移,辫状河三角洲向断陷东部扩展,浅湖沉积在Sq4时期范围达到最大,表明沙河子组具有典型的断陷湖盆沉积特征。本文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及类似小型断陷湖盆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宋站地区 达深2井区 沙河子组 层序划分 沉积相类型 沉积相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