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相断陷盆地全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场特征与有序分布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
1
作者 庞宏 刘国勇 +6 位作者 贾承造 姜福杰 姜林 王建伟 马学峰 陈迪 陈君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6-1151,共16页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广泛发育联合共生的页岩、致密和常规等类型的油气藏,且分布规律复杂。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场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通过典型油气藏剖析,判识不同类型油气藏动力学边界,划分油气动力场,研究不同动力...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广泛发育联合共生的页岩、致密和常规等类型的油气藏,且分布规律复杂。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场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通过典型油气藏剖析,判识不同类型油气藏动力学边界,划分油气动力场,研究不同动力场内油气成藏特征,建立全油气系统动力场演化控藏模式,阐明油气藏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存在浮力成藏下限、油气成藏底限、源岩供烃底限3个动力学边界,形成自由、局限和束缚3个动力场。这3个动力场分别控制常规、致密和页岩3类油气藏自上而下的有序分布。浮力成藏下限对应的临界孔隙度、渗透率和孔喉半径分别为10.0%,1×10^(-3)μm^(2)和0.380μm;油气成藏底限的临界孔隙度和孔喉半径分别为2.0%和0.037μm;源岩供烃底限预测临界孔隙度为1.0%,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Ro)约为3.3%。不同地区成藏动力学边界存在差异,主要受岩性和地温梯度的影响,岩性越粗,地温梯度越低,浮力成藏下限越深。在东营组沉积末期主要发育自由动力场形成的常规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期主要发育局限动力场形成的致密油气藏;现今在中-浅层主要发育油气动力场形成的常规油气藏,中-深层主要发育局限动力场形成的致密油气藏,深层束缚动力场在高柳地区和林雀次洼发育页岩油气藏。南堡凹陷林雀次洼—高柳地区从洼陷到盆地边缘呈现古近系-新近系全油气系统“页岩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常规油气藏”序列分布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下限 油气底限 源岩供烃底限 油气动力场 全油气系统 油气动力学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全油气系统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2
作者 邓秀芹 白斌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7-1027,共11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沉积充填特征和油气成藏要素研究,开展中生界全油气系统划分,分析常规—非常规油气运聚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建立全油气系统模式。研究表明:(1)中生界发育以三叠系延长组7段优质烃源岩为核心的、以低渗透油藏—非...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沉积充填特征和油气成藏要素研究,开展中生界全油气系统划分,分析常规—非常规油气运聚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建立全油气系统模式。研究表明:(1)中生界发育以三叠系延长组7段优质烃源岩为核心的、以低渗透油藏—非常规油气为主的全油气系统,可划分出源内滞留油气聚集域、近源致密油气聚集域、远源常规油气聚集域及过渡型油气聚集域4类油气聚集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共生、有序成藏的油气聚集整体,其中非常规油气资源占比显著高于常规油气资源;(2)沉积充填体系空间上的核心区即全油气系统核心富油区,由核心区向外围页岩油→致密油→常规油依次渐变,成藏动力变化趋势为超压驱动→浮力或超压+毛管压力主导,油气聚集规模变化特征为大面积连片的亿吨级→离散的十万吨—百万吨级,气油比和甲烷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3)沉积充填体系为全油气系统提供物质基础和空间格架,由叠置砂体、断裂和不整合面构成的输导体系成为远源常规油气聚集域和过渡型油气聚集域的油气运移优势路径,优质烃源岩奠定了页岩油雄厚的资源基础,微纳米孔喉—裂隙网络构成非常规聚集空间,油气运移聚集的过程主要受成藏期超压强排烃和后成藏期负压再富集所控制,油气富集与长期保存依赖于“稳定构造+多旋回沉积+双重自封闭”三元协同控制机制;(4)全油气系统模式可概括为“四域一体、双压驱动、双重自封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油气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 中生界 油气聚集域 连续性聚集 序列 动力 双重自封闭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油气成藏动力判别与贡献量评价——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鲍李银 庞雄奇 +6 位作者 邹亮 陈宏飞 林昊 张婷 沈彬 王凯 王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7-1280,共14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包含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其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场耦合作用的控制。通过统计分析和地质剖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风城组3类油气藏的动力边界和运移动力贡献差异。基于1 024块常规...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包含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其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场耦合作用的控制。通过统计分析和地质剖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风城组3类油气藏的动力边界和运移动力贡献差异。基于1 024块常规与非常规储层样品的物性测试、1 235组高压压汞实验和1 630块样品的热解分析开展研究,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和最大孔喉半径随埋深变化的定量关系模型,明确了浮力成藏下限(BHAD)、油气成藏底限(HADL)和源岩供烃底限(ASDL)的临界参数。BHAD对应埋深4 290.86 m(孔隙度8%,渗透率1×10^(-3)μm^(2),最大孔喉半径0.800μm),HADL对应埋深约8 000.00 m(孔隙度2%,最大孔喉半径0.025μm),ASDL对应埋深约10 000.00 m。通过“四分法”定量评价浮力、非浮力(毛细管压力差)、构造应力和流体溶蚀作用的贡献量,明确了常规油气藏(BHAD之上)油气运移动力以浮力主导,主要分布在凹陷边缘的三角洲平原相中。非常规油气藏(BHAD之下)油气运移动力以毛细管压力差和生排烃动力为主,主要分布在斜坡过渡带和凹陷中心,以三角洲前缘和浅湖-半深湖亚相为主。通过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埋深定量模型与“四分法”动力贡献量评价,深化了全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理论,为准噶尔盆地及类似区域的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协同勘探与高效开发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下限 油气底限 源岩供烃底限 油气运移动力 全油气系统 风城组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全油气系统圈层结构与油气有序成藏——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二段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赵贤正 蒲秀刚 +8 位作者 罗群 夏国朝 桂诗琦 董雄英 时战楠 韩文中 张伟 王仕琛 文璠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6-536,共11页
基于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二段油气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探实践资料,以全油气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开展断陷盆地构造、沉积、成岩等作用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研究表明:①圈层结构与圈层效应是陆相断陷含油气盆地的显... 基于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二段油气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探实践资料,以全油气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开展断陷盆地构造、沉积、成岩等作用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研究表明:①圈层结构与圈层效应是陆相断陷含油气盆地的显著特征,其控制了断陷盆地全油气系统中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的有序分布;②构造圈层控制沉积圈层,沉积圈层和成岩圈层控制有利储层空间展布进而影响不同圈层油气成藏和油气藏类型有序分布;③构建了陆相断陷盆地全油气系统多圈层结构下的常规—非常规油气一体化有序聚集模式,揭示出盆地的各凹陷都是一个独立的全油气系统和圈层系统,由同一烃源灶控制的常规—非常规油气多圈层有序构成,由外圈向中圈、中圈向内圈依次有序分布着构造、地层油气藏,岩性、构造-岩性油气藏,再到致密油气、页岩油气富集区;④多圈层耦合控制下油气环带分布是陆相断陷盆地全油气系统的重要特征,常规—非常规油气一体化有序分布是全油气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多圈层耦合常规—非常规油气一体化有序成藏观具有很强的预测功能,成功指导了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整体部署、立体勘探,推动古近系孔店组二段页岩油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并有望为同类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高效勘探提供重要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层结构 全油气系统 陆相断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 沧东凹陷 古近系孔店组二段 油气有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全油气系统多源复合成藏特征与有序分布模式 被引量:1
5
作者 金玉洁 王雷 +4 位作者 庞雄奇 陈君青 张现军 姜福杰 陈宝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6-1332,共17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塔西南)坳陷地处盆-山过渡带,发育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等多套优质烃源岩。这些烃源岩层的成因与分布没有关联性,但在多期构造演化与多期成藏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来源油气复合的复杂油气藏。本文在... 塔里木盆地西南(塔西南)坳陷地处盆-山过渡带,发育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等多套优质烃源岩。这些烃源岩层的成因与分布没有关联性,但在多期构造演化与多期成藏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来源油气复合的复杂油气藏。本文在全油气系统理论指导下,综合开展了油气地球化学、储层物性与油气藏产状特征分析,系统剖析了塔西南坳陷“全油气系统多源复合型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机制和有序分布模式。研究表明,塔西南坳陷多源复合-多期构造叠合-多动力改造耦合形成的复杂油气藏具有4个基本特征:(1)油气成藏具有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多源供烃、混源充注以及构造控制的油气运聚特征。(2)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及印支期—天山期多期构造叠加塑造了多形式的油气运移通道与多动力聚集系统,形成了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的差异聚集和有序分布特征。(3)系统演化过程中,自由动力场高孔-高渗储层控制常规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局限动力场低孔-低渗储层控制致密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而束缚动力场源内超致密储层控制页岩油气藏形成与分布。(4)动力场形成演化过程中受应力和流体改造形成了裂缝型和孔洞型油气藏,导致多来源复合油气藏成因类型更加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类油气 常规和非常规油气 多来源复合全油气系统 油气机制 化石能源 塔西南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池洋 张复新 高飞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65-374,共10页
沉积盆地集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于一盆,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矿产赋存单元和成藏(矿)大环境;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盆地成矿系统一般处于低温、低压环境和开放体系中;成矿流体、生物-有机质(流体)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沉积盆地集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于一盆,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矿产赋存单元和成藏(矿)大环境;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盆地成矿系统一般处于低温、低压环境和开放体系中;成矿流体、生物-有机质(流体)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常受温度变化的明显影响;成矿作用一般与岩浆活动无直接成因联系。形成沉积矿产的成矿物质,初始赋存大多呈分散状;从其初始聚集到成矿作用发生和矿藏形成,所处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般都经历了原始成矿物质聚集→转化成矿→富集成藏及改造定位3个阶段。成矿物质运移的动力主要来自压实作用和异常压力、构造作用、渗流携带作用、分子扩散、挥发作用和浮力等;运移的途径主要为孔隙、构造作用形成的断裂和非构造产生的微裂隙及不整合面等。矿源岩与储集层的关系多样,可有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古生新储等组合。沉积矿产的聚集成矿场所,一般为由渗透性差的泥岩、膏盐层等封盖的圈闭构造(背斜、断层、岩性等),或处于地球化学环境、构造特征、岩性-岩相等突变的边界-转化带。原始成矿物质聚集与矿藏形成—定位之间间隔的时间一般可较长,时差可达几亿年。沉积矿藏形成通常具动态成矿过程,一般成矿期次多和后期改造明显:既可使已形成的矿藏多期叠加进一步富集,也可使其遭受改造而发生改变或形成次生矿藏。以上特点决定了沉积矿藏的形成,特别是其定位时代相对较晚。同盆共存的各类沉积矿产资源丰富、特征多样;其成矿作用和分布组合关系复杂,具有共存多样性、共荣亲和性和排他性等特征。以上特征在不同类型沉积矿产似不尽相同,各自还有其个性特点。根据地球构造动力学环境的不同,可将盆地成矿系统分为裂陷伸展、聚敛、转换、克拉通等类型;各类环境中矿产的成矿特点、类型和分布组合等有别。受地史上地球表层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演化及其不可逆性的明显影响,盆地外生沉积矿藏的形成及特征一般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随时间发展,矿种更为复杂多样等特征。盆地系统沉积矿产的富集成矿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区性及偏富极的特点。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成藏(矿)环境,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矿系统提出,以与造山带和地盾等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对其专门研究,必将揭示各种沉积矿藏同盆共存的内在联系、成藏模式和分布规律,丰富和发展已有成矿理论体系,为盆地内多种矿产兼顾,科学高效勘探和综合预测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系统 有机能源 沉积型金属床 低温环境 生物-有机质(流体)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 被引量:65
7
作者 刘池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1-23,共23页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型盆地(如含油气盆地)意义更为重要。沉积盆地是地史上地壳或岩石圈较长时间相对沉降、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充填过程中的一种负向地壳构造。将沉积盆地动力学定义为:直接控制和明显影响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的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有机耦合的统一动力学系统和演化过程;属地球动力学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盆地沉降动力的不同,将盆地成因划分为热力、应力、重力和复合成因4种类型。从厘定和揭示盆地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演变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剔去非沉降作用产生的沉积效应,有可能揭示沉降作用特征和其与沉积、堆积中心的时空演变关联及原因。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的特性所决定。根据后期改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及改造形式的不同,将改造盆地划分为8种类型。剔去后期改造的影响,系统恢复原始盆地面貌,为深刻认识和揭示盆地演化改造过程和油气成藏、定位及分布的重要基础。根据改造盆地的地质实际和笔者的研究实践,探讨和提出了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及程式;从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限两方面,具体厘定了中国盆地油气晚期超晚期成藏定位的时限。探讨了深部作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油气逸散及其地质效应等问题。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可划分为成盆、成藏和评价3大次系统。在盆地演化和改造过程中,各次系统及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倡导沉积盆地研究遵循"整体、动态、综合"的总则。世界已探明的砂岩型铀矿床逾82%与已生产的油气田或煤田同盆共存。这4种主要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但其富集成矿区分布却有明显的分区性,其中尤以中东亚地区典型。在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诸盆地中,多种能源矿产赋存和分布的特点为:空间分布复杂有序、各含(储)矿层位及地区联系密切、成藏(矿)定位时期相同或相近、赋存环境和成藏(矿)作用有机相关;铀成矿过程和主成矿期与区域动力学环境演变有明显地响应关系,并与所在盆地油气的成藏定位时期基本一致;表明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沉积盆地集多种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以及水资源等共存于一盆,是诸多沉积矿产同盆成生、赋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巨型复杂系统,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该系统中各种沉积矿产的成藏(矿)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出现;其形成和分布有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内在联系形式多样;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成藏(矿)环境,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矿系统与其他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本文讨论了小型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和其油气赋存条件、成熟盆地再研究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适于中国西部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稳定陆)块、盆(地)、带(各类构造活动带)系统动力学等。地球和盆地均属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运用整体和系统的学术思想,研究地学等复杂性科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最为重要,同时要重视研究思想和方法论的嬗变,揭示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动力学 盆地因机制 沉积盆地()系统 中东亚能源 后期改造与改造盆地 油气逸散 小型含油气盆地 中国沉积盆地 研究系统 复杂性科学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全油气系统油气藏有序分布特征及差异富集机制——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
8
作者 胡涛 熊智明 +6 位作者 肖惠译 徐田武 徐云龙 李素梅 姜福杰 黎茂稳 姜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9-1182,共14页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全油气系统常规-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及差异富集机制,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为例,分析了古近系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油气藏有序分布特征,划分了油气动力场,揭示了油气差异富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全油气系统常规-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及差异富集机制,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为例,分析了古近系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油气藏有序分布特征,划分了油气动力场,揭示了油气差异富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油气藏具有有序分布特征。自构造高部位—斜坡—洼陷,油气藏分布序列为常规油藏—常规挥发性油藏—致密气藏。(2)沙河街组储层浮力成藏下限为孔隙度10.0%~12.0%、平均埋深3 580 m,而油气成藏底限为孔隙度1.9%、平均埋深5 580 m。(3)沙河街组油气藏的成因机制为浮力主导在自由动力场内形成的常规油气藏、生烃膨胀力等非浮力主导在局限动力场内形成的致密油气藏和改造油气藏以及束缚动力场内形成的页岩油气藏3类。(4)不同构造位置油气成藏模式存在差异,构造高部位为早生-单源为主-上聚、晚生-混源为主-中聚和晚生-自生自储-下聚复合成藏,斜坡带为早生-断坡输导-盐泥封盖-同源不同成熟度原油混合成藏,洼陷带为自生自储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分布 差异富集 全油气系统 油气模式 断陷湖盆 沙河街组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西北缘古油气藏中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对铅锌矿富集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肖钰于 王国芝 +3 位作者 刘刚 雷庆 李娜 付于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3-629,共17页
MVT铅锌矿与古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关系暗示二者在成因上具有密切联系。四川盆地北缘和西北缘下组合(震旦系灯影组–志留系)古油气藏中分别存在热裂解成因和生物降解成因沥青,它们的成矿效应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和... MVT铅锌矿与古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关系暗示二者在成因上具有密切联系。四川盆地北缘和西北缘下组合(震旦系灯影组–志留系)古油气藏中分别存在热裂解成因和生物降解成因沥青,它们的成矿效应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和油气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对古油气藏中两种不同成因的沥青展开了对比研究,试图建立成矿与成藏间的成因关系,探讨造成成矿差异的机制。研究表明,两类不同成因沥青均具有相同的烃类物质来源,但具有不同的成藏-破坏过程;烃源岩在为油气藏提供油源的同时为铅锌成矿提供了成矿所需的金属元素;成矿金属元素可能以金属-有机络合物的形式与石油一同运移、聚集和成藏。矿山梁-碾子坝地区古油藏形成后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但未能造成金属-有机络合物间的脱耦,因而仅有成藏而无成矿。马元地区古油藏形成后经历了深埋和热裂解作用,可能造成了金属元素与有机络合物间的脱耦,从而导致铅锌矿的形成以及铅锌矿与热裂解沥青共生或伴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MVT铅锌 沥青 作用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与页岩气耦合成藏机制及其定量评价——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为例
10
作者 周能武 初众 +8 位作者 卢双舫 张鹏飞 王民 林子智 王军杰 姜新雨 刘阳 陈国辉 李文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0-1214,共15页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全油气系统主要由源内白垩系沙河子组滞留成藏的页岩气、短距离运移成藏的致密气以及经断裂运移后在基底变质岩和营城组火山岩内聚集形成的气藏共同构成。此全油气系统内,致密气和页岩气并非孤立存在,常常相伴...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全油气系统主要由源内白垩系沙河子组滞留成藏的页岩气、短距离运移成藏的致密气以及经断裂运移后在基底变质岩和营城组火山岩内聚集形成的气藏共同构成。此全油气系统内,致密气和页岩气并非孤立存在,常常相伴相生,互相影响,但过去多将二者单独研究,未能系统剖析二者的共生特征及其关联性。以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泥页岩和砂砾岩互层为研究对象,将滞留成藏的页岩气与短距离运移成藏的致密气视为致密层系气一起解剖。在明确致密层系中烃源岩生-排气和储层储气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三分烃源岩”和“四分储层”的分级评价标准,考虑砂/泥比配置,通过构建数值模型来阐明不同级别源-储配置条件的致密层系中,致密气和页岩气耦合成藏时的资源量分配和分布规律,从而认识致密气和页岩气的互补或共富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致密气和页岩气耦合成藏类型可划分为24种,其中由Ⅰ级、Ⅱ级烃源岩,Ⅰ级、Ⅱ级致密储层和低于/等于最佳砂/泥比组合形成的4种致密层系为致密气和页岩气的共富区;由Ⅰ级、Ⅱ级烃源岩,Ⅰ级、Ⅱ级致密储层和高于最佳砂/泥比组合形成的4种致密层系为页岩气富集和紧邻烃源岩致密气富集区;由Ⅰ级、Ⅱ级烃源岩,Ⅲ级、Ⅳ级致密储层和任意砂/泥比组合形成的8种致密层系为页岩气富集而致密气贫乏区;由Ⅲ级烃源岩、任意级别致密储层和砂/泥比组合的8种致密层系为页岩气和致密气共贫区。沙河子组致密气和页岩气具有整体共富、局部互补的特征,主要富集区在北部安达—宋站地区,但是二者甜点并非完全重合,建议在达深24井区和宋站区域试着进行联合开发,其余区域以致密气开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全油气系统 致密气 页岩气 机制 沙河子组 徐家围子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全油气系统成藏特征与有序分布规律 被引量:14
11
作者 郭旭升 黄仁春 +3 位作者 张殿伟 李双建 申宝剑 刘天甲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3-758,共16页
基于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现状和进展,以主力烃源岩为核心,依据成藏要素组合关系划分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全油气系统,并分析各个含油气系统的成藏特征,总结常规-非常规一体化成藏规律,指明未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认为:(1)受多期伸展-... 基于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现状和进展,以主力烃源岩为核心,依据成藏要素组合关系划分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全油气系统,并分析各个含油气系统的成藏特征,总结常规-非常规一体化成藏规律,指明未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认为:(1)受多期伸展-聚敛构造旋回的控制,四川盆地海相发育3套区域性烃源岩和3套区域性盖层,可划分出寒武系、志留系和二叠系3个全油气系统。3个全油气系统以独立成藏为主,单一系统内天然气具有亲缘性。同时,局部地区大型断裂带贯穿多套全油气系统,形成断控复式全油气系统。(2)全油气系统内普遍发育“陆棚相页岩气聚集—台缘相控气藏—台内断-相共控型气藏”的成藏序列,具有立体成藏、有序分布的规律。(3)优质烃源岩是大气田形成的基础,全油气系统内天然气具有近源和源内富集的规律,规模性储层的发育与保持是天然气富集的保障,“多元生烃、油气转化、动态调整”是海相油气成藏的特色,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天然气成藏的关键。(4)大型台缘带礁滩相带、深层页岩气与通源断裂相关的大型岩性复合体是未来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海相油气 全油气系统 碳酸盐岩油气特征 油气分布规律 油气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能源矿产赋存与盆地成藏(矿)系统 被引量:83
12
作者 刘池洋 赵红格 +1 位作者 谭成仟 王建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沉积盆地是诸多沉积矿产成生、赋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大系统,具有既相对独立又统一的成藏(矿)环境和动力学背景,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规律,可命名为盆地成藏(矿)系统(单元)以与造山带等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目前国内外的矿产勘... 沉积盆地是诸多沉积矿产成生、赋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大系统,具有既相对独立又统一的成藏(矿)环境和动力学背景,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规律,可命名为盆地成藏(矿)系统(单元)以与造山带等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目前国内外的矿产勘查、开采利用和研究揭示,油、气、煤和铀主要赋存在沉积盆地中。这4种重要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含矿层位联系密切、空间分布复杂有序、赋存环境和成藏(矿)作用有机相关、成藏(矿)-定位时期相同或相近,表明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在盆地演化和后期改造过程中,油、气、煤、铀等沉积矿产同盆成生共存、相互作用、各自成藏(矿)和改造定位。它们成生-成藏(矿)和定位的主要期次,与盆地演化-改造的阶段及主要地质事件有明显的响应联系和密切的耦合关系。文中讨论了其中部分相关前沿科学问题,初步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阶段及其主要地质事件与油、气、煤、铀成藏(矿)作用期次的时序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煤-砂岩铀 同盆共存 ()机理 盆地动力学 盆地()系统 多种能源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域演化对四川超级盆地油气系统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石书缘 杨威 +6 位作者 周刚 姜华 孟昊 武赛军 张岩 鲁卫华 白壮壮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4-1039,共16页
基于“单向裂解—聚合”地球动力学模型,研究特提斯域演化对四川超级盆地油气系统形成的影响,探讨天然气富集规律。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及周缘新元古代—三叠纪历经了原特提斯洋和古特提斯洋叠加影响的两次单向裂解—聚合旋回,侏罗纪—... 基于“单向裂解—聚合”地球动力学模型,研究特提斯域演化对四川超级盆地油气系统形成的影响,探讨天然气富集规律。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及周缘新元古代—三叠纪历经了原特提斯洋和古特提斯洋叠加影响的两次单向裂解—聚合旋回,侏罗纪—新生代并入新特提斯构造域及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板块内部各幕次构造运动控制沉积充填形式。②特提斯域演化、古气候环境和重大地质事件控制了盆地内部优质烃源岩形成与分布;裂谷、克拉通内裂陷、被动大陆边缘斜坡和克拉通内凹陷是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地质构造单元。③特提斯域演化、超级大陆旋回、全球海平面变化以及构造-气候事件控制了碳酸盐台地及储盖组合的分布;克拉通台地边缘、台地内部水下地貌高带是寻找碳酸盐岩高能相带的重点区,同沉积古隆起及围斜区、区域性不整合面和后期改造断裂带是规模碳酸盐岩储层分布区;区域性蒸发岩或者泥页岩盖层有利于盆地油气大规模保存。④早期构造-沉积演化格局和后期构造改造程度共同影响的成藏要素时空匹配关系是油气富集的关键,未来油气勘探要重点关注南华纪裂谷期潜在含气系统,四川盆地东部—南部地区寒武系盐下含气系统以及二叠系、三叠系全油气系统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域 构造-沉积演化 大陆单向裂解—聚合 四川盆地 超级盆地 地质事件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中部清水湖逆冲推覆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14
作者 吴珍汉 季长军 +4 位作者 王涛 刘志伟 赵珍 王茜 陈云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67-1477,共11页
综合野外观测、二维地震与油气钻探等资料,分析羌塘中部清水湖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机理。北羌塘凹陷南部胜利河及邻区侏罗纪发育厚达3600 m海相沉积,形成了优质海相烃源岩、不同类型储层及优质盖层,但侏罗系海相烃源... 综合野外观测、二维地震与油气钻探等资料,分析羌塘中部清水湖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机理。北羌塘凹陷南部胜利河及邻区侏罗纪发育厚达3600 m海相沉积,形成了优质海相烃源岩、不同类型储层及优质盖层,但侏罗系海相烃源岩因埋深不足白垩纪长期处于未成熟—低成熟状态。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导致羌中隆起北侧形成规模较大的清水湖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北西西—近东西走向、自南向北逆冲的叠瓦状断层及古近纪前陆盆地组成;古新世—渐新世逆冲推覆构造增厚及前陆盆地沉积加载,重塑了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的埋藏史、热史及生烃史;下侏罗统雀莫错组烃源岩、中侏罗统布曲组和夏里组烃源岩始新世早期先后跨过生烃门限,始新世中期进入生烃高峰。古新世—始新世强烈挤压应力作用于侏罗系布曲组灰岩,形成裂缝灰岩储层,油气充注后成为主力油层。侏罗系海相沉积形成生储盖系统,古近纪逆冲推覆构造改造导致油气成藏,有利于羌塘盆地形成大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湖逆冲推覆构造 古近纪前陆盆地 油气机理 侏罗系海相沉积 羌塘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沉积相与生物气成藏 被引量:60
15
作者 党玉琪 张道伟 +1 位作者 徐子远 侯泽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10-118,共9页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蕴藏着巨大的生物气资源 ,目前已探明加控制天然气储量接近3× 10 11m3 。更新世时期 ,柴达木盆地的湖相沉积主要分布在三湖 (吉乃尔湖、涩聂湖和达布逊湖 )地区 ,自山前至盆地中心依次发育了冲积扇、河流...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蕴藏着巨大的生物气资源 ,目前已探明加控制天然气储量接近3× 10 11m3 。更新世时期 ,柴达木盆地的湖相沉积主要分布在三湖 (吉乃尔湖、涩聂湖和达布逊湖 )地区 ,自山前至盆地中心依次发育了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和湖相沉积 ,其中湖相沉积分布最为广泛。早更新世湖相沉积开始形成 ,中更新世湖相沉积扩张并且达到鼎盛 ,晚更新世湖相沉积开始萎缩并形成盐湖沉积。中、早更新世冰川的出现和青藏高原的崛起使柴达木盆地的古气候变得干旱寒冷 ,沉积水体温度较低 ,盐度较高。本区第四纪独特的沉积环境是形成大型生物气藏最重要的地质条件。高盐度的水体环境减缓了有机质的降解速度 ,长期的低温条件抑制了甲烷菌的活动 ,避免了沉积有机质在沉积浅埋阶段的过量消耗 ,推迟了生物产气的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系 沉积 生物气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含油气系统特点与油气成藏组合模式 被引量:36
16
作者 张义杰 向书政 +2 位作者 王绪龙 吴晓智 燕启胜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2年第4期25-35,共11页
立足于富含油气系统找油,总结准噶尔盆地总体油气分布规律,结合各区带油气聚集特点,以构造样式与供油气运移方式为主线,根据活跃烃源范围、距烃源远近、油气运移方式、油气藏类型和聚集特征,归纳总结为4种主要组合模式:源内不整合断控... 立足于富含油气系统找油,总结准噶尔盆地总体油气分布规律,结合各区带油气聚集特点,以构造样式与供油气运移方式为主线,根据活跃烃源范围、距烃源远近、油气运移方式、油气藏类型和聚集特征,归纳总结为4种主要组合模式:源内不整合断控油气成藏组合模式;源边不整合断控油气成藏组合模式;源外沿梁断控阶状油气成藏组合模式;源上源下不整合断控油气成藏组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点 准噶尔盆地 含油气系统 油气 组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成藏的有效压力系统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财芳 秦勇 +2 位作者 韦重韬 傅雪海 杨兆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72-1375,共4页
有效压力系统是宏观动力能共同作用于煤储层而形成的压力体系,是联系煤储层地层能量与煤层气成藏的桥梁和纽带。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构造应力、地下水水头高度以及地下水矿化度。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有效压力系统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煤层... 有效压力系统是宏观动力能共同作用于煤储层而形成的压力体系,是联系煤储层地层能量与煤层气成藏的桥梁和纽带。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构造应力、地下水水头高度以及地下水矿化度。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有效压力系统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煤层气藏形成和破坏的关键时期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本阶段有效压力系统处于开放体系和封闭体系不断转换的状态,并因此造成煤储层孔裂隙大量形成,不仅为有效运移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沁水盆地南部区域高煤级煤层气藏的可采性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有效压力系统 演化 沁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油气成藏系统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31
18
作者 宋明水 王永诗 +1 位作者 郝雪峰 安天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43-1254,共12页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具有代表性的陆相断陷盆地,深部层系勘探程度低,丰深1、丰深斜101等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显示了良好的勘探潜力。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为对象,在烃源岩分析基础上,结合优质储层成因研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明确深...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具有代表性的陆相断陷盆地,深部层系勘探程度低,丰深1、丰深斜101等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显示了良好的勘探潜力。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为对象,在烃源岩分析基础上,结合优质储层成因研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明确深层勘探潜力方向。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的沙四下亚段及孔店组构成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孔二段、沙四下亚段发育的盐湖(咸化)环境烃源岩具有排烃时期早、排烃时间长、效率高、生排烃周期长的特点,为深层油气成藏系统提供了有利的油源条件;咸化湖泊的多类型沉积体经历了酸-碱交替的成岩流体环境,形成了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的优质储层,为深层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深层油气成藏系统的油气藏分布与断陷盆地结构、沉积储层发育和成藏动力系统具有良好的对应性,"自源型"及"他源型"油气成藏模式有序分布;缓坡带红层和滩坝砂岩及陡坡带砂砾岩等不同类型油气藏是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重要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勘探潜力 深层 古近系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沉积演化模式与油气成藏关系探讨 被引量:12
19
作者 吴伟中 夏斌 +1 位作者 姜正龙 罗张屏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1期25-33,共9页
在现有的钻井、测井、地球物理及古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深入研究了白云凹陷沉积充填演化模式及其展布规律。由于受重大构造事件、气候、物源供给、古地理和海平面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白云凹陷形成... 在现有的钻井、测井、地球物理及古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深入研究了白云凹陷沉积充填演化模式及其展布规律。由于受重大构造事件、气候、物源供给、古地理和海平面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白云凹陷形成了独特的三层结构及多类型盆地叠置的沉积体系,其对深水油气形成及其分布富集特征等均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笔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还综合分析了白云深水区烃源岩生烃潜力、储盖组合及深水扇沉积体系与油气运聚成藏之间的成因耦合关系。白云凹陷深水扇圈闭成藏的烃源应以恩平组烃源岩的贡献为主,凹陷主体应以深水扇储层及其形成的各种圈闭为目标,周边以23.8Ma以前的浅水砂岩储层及其大型披覆构造为勘探重点,以期获得深水油气勘探的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沉积演化 储盖组合 深水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西盆地地层沉积特征与成烃-成藏地质条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莉 雷振宇 +3 位作者 许红 帅庆伟 骆帅兵 钱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台西盆地是主体跨台湾岛与福建陆域之间的台湾海峡地区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在盆地东部及台湾岛已有相当的油气发现。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及海陆对比分析,开展了盆地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及油气成烃成藏潜力研究。结... 台西盆地是主体跨台湾岛与福建陆域之间的台湾海峡地区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在盆地东部及台湾岛已有相当的油气发现。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及海陆对比分析,开展了盆地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及油气成烃成藏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发育,经历了白垩纪—始新世裂陷湖相、渐新世抬升剥蚀及中新世至今沉积、沉降3个阶段;发育下白垩统、古新统及始新统烃源岩,主要发育湖相、三角洲、水下扇和河道砂体等多种类型储集体;具有形成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与较好的油气资源勘探发现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油气勘探潜力 台西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